教师之友网

标题: 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6 23:04
标题: 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
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
www.jyb.cn 2010年02月26日 作者:翟晋玉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不久前,一部名为《小人国》的教育纪录影片在观众中引起了轰动和争议,这部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北京一所幼儿园里的孩子独特的成长经历,这所名为“李跃儿巴学园”的幼儿园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前,记者走进这所幼儿园,对园长李跃儿进行了访谈。
  把孩子培养成符合他的特点和性格的人
  中国教师报:您以前是一位画家,现在却成为一位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您是如何走上幼儿教育这条道路的?学习艺术的经历对您从事幼儿教育有帮助吗?
  李跃儿:我是学美术的,刚毕业时当过中学老师,教过美术、地理和生理课,还为学生办过不收费的美术班。我那时候在生理和地理课上用画画的方式讲课,学生特别喜欢。后来调到群众艺术馆工作,专门辅导孩子画画,发现我用的传统的教画方法很有问题,于是开始探索教育方法,逐步走到现在这条路上。后来我的油画入选了“全国油画三百家”,并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时我挣钱也很容易。可是越往前走,就越觉得非常迷茫,钱和名声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愉悦感和幸福感。面对自己的画,当我看到有一点瑕疵,情绪就很低落,别人的一点点小小的批评也让我很在意和焦虑。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关注于儿童发展心理意义的幼儿教育,我发现自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变得每天都特别振奋。每当我在幼儿教育方面有一点小小的领悟时,都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而且我发现,当我去帮助孩子成长时,即使面对批评和质疑,我也不再紧张和在意了,我再也不需要外界的肯定了,我感到自己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幼儿教育,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了。
  艺术对我做幼儿教育很有益,教育需要很深的文化和艺术功底来滋养,特别是幼儿教育。幼儿时期是培养艺术和审美的重要阶段,学习和研究艺术的经历在这方面对我很有帮助。
  中国教师报:您的幼儿园和中国传统的幼儿园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您认为在教育理念上,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
  李跃儿: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加尊重孩子,更加了解他们成长的需要和规律,并通过我们的专业支持来帮助他们成长。人的发展像种子一样,会按照大自然给它设计的程序发芽成长。不要试图让孩子超越自然发展的节律,应该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或一厢情愿地给孩子预设一个成长模式,把孩子硬套进去。
  幼儿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心灵的洞察和认真的聆听。我们要贴近地感受孩子,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每个幼儿都不一样,就像不同的树一样,它们会开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我们的教育就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符合他的特点和性格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社会化的功利的打算。如果有人努力了三年后,预想要达到某个目的,可三年后却发现不满意,于是就怨气满腹,就想我爱了你三年,你没有变化,太让人失望了,或者说,我付出了那么久,孩子才有一点点改变,我的付出太没有价值了。以这种心态做教育不可能做得好。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不计得失地去做,去付出,去给予。当然,这个过程一开始是艰苦的,也是很缓慢的,我们的行动和结果的关系就像分针和时针一样,分针转了一圈,时针才走了一小格。但当你看到由于你的努力使得时针真的走了一格时,那种愉悦是难以形容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让我走到这条路上来,使我能有机会享受这种深层的愉悦。孩子们的纯真净化了我的心灵。其实开始在遇到不理解和被误解时,我也有过生气和失望,后来慢慢地一直修炼到很少生气了。当有的人头天晚上骂你,第二天早上还是把孩子送过来时,我看到了人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获得了一种语言很难描述的幸福和感动。
  适当打架对幼儿成长有好处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电影《小人国》里“孩子王”强强(化名)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你们的幼儿园,他经历了从滥用暴力到成为儿童领导者的转变。对于这种有暴力行为的儿童,很多家长和老师往往要么采用简单粗暴的做法,要么束手无策。你们是如何做的?
  李跃儿:在“孩子王”强强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是有责任的。在孩子探索权力的早期,没有及时引领,使孩子一开始就朝着合理使用权力的方向发展,同时注意让孩子适应并遵守活动的时间节律,让孩子在一个环节结束后知道下一个环节做什么。如一些孩子吃完饭不知道该做什么,就试探着干点别的什么,比如弄乱周围的环境,挑战老师的权威。其实他们不是破坏,而是想通过弄乱环境或挑战权威发现自己的力量。他们对纪律的约束感到不舒服,但还不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不知道自由的边界和限度。
  这时候我们需要回归原则和纪律,要让儿童建构起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必须为孩子设计适应社会的节律,并在生活中使孩子能够遵守,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他们的节律不适合于人群生活,没有原则,你给他建构什么原则他就会有什么原则。比如刚才提到的“孩子王”,他到我们幼儿园的时候并无权力欲望,不过他天生就是领袖型的人,喜欢组织大家,刚开始他领着小朋友一起唱国歌,我们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唱,那种感觉非常好。当他发现他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体、一个大家庭,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他会感到很温暖和满足。
  后来他慢慢发现了权力,当他感觉到别人都听他的话时,他心里就产生一种愉悦感。而后来当他发现别人不听他的话时,他就尝试用暴力迫使别人服从。当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告诉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如何与他人沟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等等。可惜我们做得晚了,没能及时让他建构起行为的原则。这样,他的权力欲望逐渐膨胀,成了“大王”了。
  在一般情况下家长们会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很担心。我向他们解释,小孩子打架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适当的打架甚至是有好处的。小时候孩子的力量小,在教师的看护下,一般的打架只是让孩子身体疼一下,不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却会增加他们心理的承受力。而且通过打架,有助于孩子增加对同伴和自己的了解,锻炼解决冲突的能力。如果小时候没有这种经历,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冲突的环境中,他们心理成长历程中就会缺少这种体验,将来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会没有经验。等他们长到十几岁,到青春期的时候,如果遇到发生冲突时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教育者必须成为幼儿心中的权威
  中国教师报:现在很多人不敢管教孩子,生怕孩子因此被束缚或产生怨恨。他们认为孩子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需要任何权威。对此您怎么看?在您的幼儿园里是如何管教孩子的?
  李跃儿:我觉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权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没有权威,幼儿就没有学习的榜样,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就失去了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样他们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一个教育者必须成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当然这种权威不是强加的,而是孩子们从内心认可的,是自然而然在孩子心中的产生的。
  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出现了成长中的问题,如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并且在挑战原则,作为帮助他的成人,这时你需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权威和威权是不同的。威权是用地位和权力来让别人服从你的以达到你的目的和愿望。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感召力让别人自愿服从。树立权威时,首先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让孩子因确信你能帮助他而爱戴你。这样,孩子才能够服从和配合你,你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转变孩子王的问题上,我就是通过权威的影响和恰当的规训来实现的。我先是进入他的班里和他做朋友,并且给他创造出一些他从来没有玩过的游戏,比如印第安人搭帐篷的游戏、挖战壕等,他以前都没有玩过。以前都是他为别人创造游戏,带别人玩,现在是别人为他创造游戏,带他玩,他第一次觉得这个人比我更有力量,于是他心里很佩服我,把我当作权威。这时候我就开始给他制定规则。
  当然他并不会总是服从这些规则,有时候他会挑战你的规则和权威。有一次,他故意当着我的面推了一个女孩一下。我对他说,你不可以对别人使用暴力。他看了看我,又用脚踢了那个女孩一下,但很轻,只是碰到她的衣服。我知道他是在故意挑战我的权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踢她。我就请你到反思角去。”他又踢了一下,我就让他去反思角,他说“我不去,你没法把我抱到反思角去”。我更明确了他是在故意挑战我的权威。于是我用力抱紧他,把他带到了反思角,并对他说:“你在这儿待4分钟,到时间我来找你,等你准备好跟大家在一起,请告诉我。”
  我还告诉他,我为他刚才做的事非常生气。我认为他已经5岁多了,到了应该练习自律的年龄,必须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以尊重和礼貌的方式对待别人,而不能用暴力来解决冲突。他哭了,过了一会,他向我说了对不起。我抱抱他说,我爱你,并和他一起回顾了他这几天做的令大家欣慰的事情,以强化他的良性行为。
  让孩子离开反思角前,一定要向孩子表达你是爱他的,要让他知道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你都是爱他的。
  经过几周的建构原则,他不再用暴力来控制小朋友,还越来越关心其他孩子,俨然一个大哥哥。现在他在一个小学上三年级,前些天我见过他,发现他变得更加自信和沉稳大气,而且很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懂得关怀别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引领,而不是逼迫和命令
  中国教师报:为幼儿建构原则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既让他们认识到自由的界限,又能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
  李跃儿:需要在自由和原则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就需要确定自由的边界。如果只给孩子自由,不给孩子原则,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就不能在规则和自由之间进行比较,就不会感觉到自由,也无法了解到自己行为的边界。边界能够给孩子安全感,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在完全没有要求的生活中,孩子只能无边无际地探索。表面上看孩子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内心的自由。
  建构原则必须严格,但不能严厉。严格是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严格会带来好的原则的建构,严厉则是缺少爱的硬邦邦的形象,会带来对原则的抗拒和反弹。所以给孩子建构原则的时候要严格而不严厉。当然,也不可以有时严格,有时放松,更不能因为自己心软而随意改变原则。
  我们要通过建构原则,引领孩子正确地行使属于自己的个性自由,以及探索和学习发展的自由。引领的意思是濡染,而不是逼迫和命令,就是我们自己做,让孩子自然地模仿。
  教师:另类选择和严格培养
  中国教师报:在幼儿教师的选择上有特殊要求吗?在教师培训方面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李跃儿: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和一般的幼儿园不同,我们会挑选适合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的教师类型。特别有意思的是,经常是别的幼儿园淘汰的老师正好是我们要的,反过来,别的幼儿园认为好的老师我们不选。
  我们要求老师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还要看他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状态如何。
  我们培养老师很严格,一般新老师经过培训半年之后才能成为助教老师,助教老师经过两年才能成为配班老师,配班老师做两年才能成为主班老师。当然,优秀的可以破格。主班老师负责带领其他老师对班里的孩子进行日常管理,配班老师和助教帮助主班老师开展活动,处理一些具体事情。在我们幼儿园,一个班由一名主班老师和两名配班及助教老师组成。一个班有十多个孩子,老师基本能够注意和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要。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办有读书会,引领老师一起读书学习,滋养老师的精神世界。每周四晚上还有教师培训。我们的培训除了传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之外,还有每个主班老师提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比如这段时间大家主要学习和讨论建构原则的方法,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下一段时间可能是医疗保健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还有一些具体的教学中的技术,比如美术、手工、音乐等方面的培训。每年我们还有十几天时间的集中培训。另外,我们还针对我们欠缺的部分,请国外的专业教师来做讲座。
  我们的教师总是处在不断的学习状态中,他们比传统幼儿园的老师更辛苦,不过也更快乐,因为他们在职业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在好和更好之间选择
  中国教师报:目前国外有很多好的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但我们很难把它们直接地完全照搬过来,因为我们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国外的教育理论需要本土化才能适应我们的幼儿教育。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李跃儿:本土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我们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与国外不一样,我们的孩子面临生存的任务与国外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近距离地去了解这些理论,真正弄懂它。比如前些年我们先学习和了解了蒙台梭利的理论,用了几年的时间,真正弄懂它,然后把它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接下来我们学习和研究了华德福教育,等真正了解之后再把它融合在我们自己的教育中。瑞吉欧教育也是这样的。我们把国外先进的教育和儿童心理学家的发现吸收过来,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融合到我们已有的教育里。我们不是拍脑门的教育,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们不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选择,而是在好和更好之间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