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15
标题: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转载▼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另一类是阅读教材,如《孝经》《论语》《四书》《五经》《尔雅》等,还有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的教材。
  
  二、近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近代语文教育包括文学设科期和国语国文期。其中从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至“五四”运动前为文学设科期,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诞生为国语国文期。在语文教育发展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方面来看,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这种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文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教化民众,为社会服务,为时政服务。这种思想在解放区尤为突出。在新民主主义教育体制下,解放区的语文课程设置力求实际、精简、集中、连贯,所编教材强调政治,注重实际,讲究实效。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中太平天国提倡白话文。19世纪90年代与白话文相适应的国语运动蓬勃兴起,先后有“切音”“简字”“注音字母”“新文字”等运动。1916年,北京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鼓吹文字改革,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在1911年“读音统一会议”制定的注音字母的基础上,议决了《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推行注音字母。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三)从教育方法来看,首先是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辨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记忆,对课文中好的段落或精美文章的全篇,要求熟读、背诵,并在此基础上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再次是注重讲解,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语文教育家,经过艰苦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国语文状况的教学方法。如: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叶圣陶的《作文论》,1942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指导举隅》,1943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略读指导举隅》,还有阮真提出的“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的主张,使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从教材建设来看,语文教科书编选内容全为文言文。1908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两套供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一套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全套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达266人。所选的都是琅琅上口的文言文。另一套是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体例与吴本略同。1915年,谢无量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国文教本评注》319篇选文全是文言文。
  
  三、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可谓纷繁复杂,是指从新中国诞生至今的语文教育。它包括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其中从新中国诞生至1958年“大跃进”前为语文定名期。从“大跃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语文波折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语文革新期。由于这段时间跨度长,笔者按语文教育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分别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育定名期,是指1949—1958年这段时间。具体又分为语文定名阶段和汉语文学分科阶段。其中,1949—1956年是“语”和“文”的统一,1956—1958年是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新的发展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定名阶段主要革新了语文教育内容,以利于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听说读写并重,以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学习苏联教育理论,以改造旧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分科阶段是系统学习语言知识,以加强语言教育;系统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以加强文学教育;建立《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更新语法教学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思想教育任务在语文学科中更显得重要;选文内容要充实,思想正确,同时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利用课本进行听读说写四项作业训练。
3.从语文教育方法来看,定名阶段的教育方法表现了很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改进串讲分析;改进汉语教学;改进课堂结构;改进作文教学。分科阶段的教育方法,汉语课教学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提出定义或规律,再举例;一种是先提出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出定义或规律。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是:分类讲读;讲清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形象分析;艺术形式的分析;对各类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
  4.从语文教材的建设来看,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课文未组单元,属传统的文选性体系。这套课本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思想性强,课文量偏少,缺乏系列性,基础知识偏轻,缺乏系统性。1952年对课本进行了修订,并一直使用到1956年。1956年秋实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中央教育部为此制定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中学汉语与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编排体系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试图把语文教学纳入科学轨道。这套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 (二)语文教育波折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总体上看,语文教育经历了偏离方向——积极调整——再遭劫难——拨乱反正这样一个基本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从1959年6月5日上海的《文汇报》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即“文道之争”。1961年1月,《文汇报》开展了“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同年12月又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的任务》,对这场讨论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语文“双基”教学的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搞政治挂帅,编写教材时选文只顾思想内容,不管语言形式,语文教学事实上很少有真正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作文课与政治课直接配合,说不上有真正的作文训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读写训练的内容,从1963年秋季使用的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语文课本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大体的顺序,每一单元又有侧重,特别是知识短文和单元的配合,使语文基本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几乎变成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说教。小学低年级的课本是毛主席著作和语录课。到了高年级,则添上一些简短的鲁迅作品,样板戏唱段。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基本如此,只是再增添一些“两报一刊”社论和大批判文章。
  3.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崇尚精讲多练,重视“双基”教学。另外,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教改措施。粉碎“四人帮”后,育才中学又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水平的提高。
  4.从语文教材来看,1958年,为新学年开学的需要而编写了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偏少,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政治。1959年、1960年对该教材作了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数目,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课文的数量,在体系、编排、选文的质和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空白。
  (三)语文教育革新期是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0余年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语文教育理论逐渐提升,主要表现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育必须现代化、民族化。
  2.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能力训练为序,纵向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基础知识贯穿教材;横向的各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内容成为若干个层次,形成48个交叉点,即48个单元。
  3.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比较流行的有导读法、问题教学法、控制教学法。上海市嘉定二中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北京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辽宁欧阳黛娜的四步阅读法为问题教学法。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提出“负反馈模式”为控制教学法。这几种方法,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4.语文教材在文选上更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而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还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使用的空间。另外,实施教材多样化政策,到2003年止,已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八套语文教材通过了审查。
  四、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评价
  应该说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历史面貌,从发展规律的本质上了解和借鉴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天和今后的语文教育。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虽没有单独设科,教学内容是各类思想的大融合,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语文教学方法的专著,但教学内容广泛而多样,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教育类别清楚,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有一些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传统教法仍被今人所使用。这为我国近代、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借鉴的依据。近代语文教育,由于教育内容的更新,教科书编写有了系统化,语文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了发展。另外,社会的变革,如:清末的维新、辛亥革命、“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大大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并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而又空前繁荣的巨大变化,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理论逐步提升,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5]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6]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43
博士生导师名单
(以任职时间先后为序)



任职年份
姓  名
学校与学科名称
招生人数
毕业人数
备  注
1999
倪文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22
17

2001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20
11

2004
陶本一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9
9

2005
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7
8
含新加坡、韩国2名
2005
刘  淼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7
2

2006
曹明海
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7
2

2008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6
0

2009
刘正伟
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
0

2009
靳  健
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
0

合计
9位
7所大学的7个学科
90
49

(周庆元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46
历届领导成员名单


第一届理事会名单
(1980年10月10日通过)

名誉会长:叶圣陶
顾    问:张志公  刘佛年  辛安亭  苏灵扬  叶苍岑  刘国正  郭  林
理事长:范德藻(后由朱绍禹担任)
副理事长:朱绍禹  王兆苍
秘书长:于亚中
副秘书长:阎立钦  何  深
常务理事:范德藻  朱绍禹  王兆苍  罗大同  于满川  谭惟翰  王必辉  张鸿苓  于亚中  阎立钦  何  深  潘述羊
理    事:于亚中  于满川  王文敬  王立吾  王必辉  王兆苍  冯  一  冯守仲  朱绍禹  孙其三  李玉岐  杨达平  何  深  何以聪  张广岩  张鸿苓  张隆华  陈炳文  范德藻  罗大同  罗定五  郑会为  阎立钦  谭惟翰  潘述羊


第二届理事会名单
(1988年8月12日通过)

理事长:朱绍禹
副理事长:于亚中  阎立钦
秘书长:于亚中(兼)
副秘书长:张  锐  冯守仲
常务理事:朱绍禹  于亚中  阎立钦 何  深  张  锐  顾黄初  王必辉  易理栋  韩雪屏
理    事:于亚中  马  驰  王  伟  王文龙  王文敬  王必辉  王光龙  王华敏  韦志成  叶平衡  冯守仲  司君恒  朱绍禹  杨成章  肖士栋  何  深  何以聪  佟士凡  汪友竹  张  锐  张广岩  张中原  张良杰  张棣华  陈学法  陈菊先  易理栋  罗运清  周庆元  顾黄初  倪文锦  徐荣华  资  贞  黄麟生  阎立钦  韩雪屏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88年11月通过)

主    任:谭惟翰
副主任:陶本一  罗大同  张隆华  潘述羊  王兆苍
主任助理:王松泉  倪文锦
委    员:于满川  万恒德  王佐杰  方浣仙  冯  一  冯力行  冯起德  刘清涌  李玉岐  李杏保  杨履武  陈碧秋  鱼浦江  郑会为  郑蓉芳  赵北柯  钟为永  饶杰腾  秦树基  徐  同  黄汉清  曾祥芹  谢象贤


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理事长:阎立钦
副理事长:顾黄初  张  锐
秘书长:周庆元
副秘书长:王松泉  倪文锦
常务理事:阎立钦  顾黄初  张  锐  周庆元  王松泉  倪文锦  韩雪屏  韦志成  曹洪顺  张中原  王光龙  佟士凡  陈菊先
理    事:丁浩然  王日新  王文龙  王光龙  王严平  王松泉  王相文  韦志成  邓达森  叶云鹏  冯守仲  冯起德  刘莉萱  孙郁方  李杏保  佟士凡  张  锐  张中原  张良杰  陈学法  陈建伟  陈菊先  武玉鹏  林中伟  林志荣  周庆元  鲁浦江  秦树基  顾黄初  倪三好  倪文锦  徐荣华  徐美英  黄麟生  曹洪顺  阎  苹  阎立钦  韩雪屏 戴永寿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主    任:朱绍禹
副主任:于亚中  陶本一  钟为永  刘清涌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委    员:王淑琛  叶平衡  冯力行  李维鼎  吴其馥  汪  莹  汪伯嗣  沈绍辉  张文颖  郑蓉芳  查良圭  饶杰腾  钱  威  徐  同  黄汉清  寇文奎  彭华生  程顺之  颜  禾

学术顾问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谭惟翰  罗大同  张隆华  潘述羊  何以聪  赵北柯  谢象贤


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理事长:阎立钦
副理事长:顾黄初  周庆元(常务)
秘书长:王松泉
副秘书长:倪文锦  佟士凡  周玉荣
常务理事:阎立钦  顾黄初  周庆元  王松泉  倪文锦  佟士凡  周玉荣  韦志成  曹洪顺  张中原  王光龙  陈菊先  陈学法  李杏保  林中伟
理    事:王乃森  王日新  王光龙  王松泉  王相文  王显槐  王家政  韦志成叶云鹏  刘一承  刘永康  刘莉萱  江  平  李杏保  何文胜  佟士凡  张中原张良田  张良杰  陈学法  陈建伟  陈菊先  林中伟  林志荣  周玉荣  周庆元  鱼浦江  顾黄初  倪三好  倪文锦  唐晓云  黄麟生  曹洪顺  阎  苹  阎立钦  程顺之  傅炳熙  靳  虎  熊成钢  潘纪平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主    任:顾黄初(兼)  韩雪屏
副主任:于亚中  张  锐  陶本一  钟为永  刘清涌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郑惠坚  陈祖楠
委    员:丁浩然  卫灿金  王文龙  王严平  王尚文  邓达森  叶平衡  冯力行  冯守仲 冯起德  孙郁方  李维鼎  汪  莹  汪伯嗣  沈绍辉  武玉鹏  郑蓉芳  饶杰腾  秦树基  钱  威  徐林祥  徐荣华  徐美英  黄汉清   寇文奎  彭华生  程大琥  颜  禾  戴永寿

学术顾问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朱绍禹  张隆华  潘述羊  何以聪  赵北柯  谢象贤


第五届理事会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会    长:周庆元
副会长:倪文锦  郑惠坚
秘书长:张良田
副秘书长:周玉荣  张中原
常务理事:周庆元  倪文锦  郑惠坚  张良田  周玉荣  张中原  王光龙  林中伟  曹明海潘纪平  陈建伟  李  丽  王荣生  于源溟  徐林祥  魏振水  靳  健  潘  涌  王相文  靳  彤
理    事:王 萍  王金香  王显槐  王柏勋  王相文  王雅萍  韦文安  冯辉梅  田良臣  龙文希  刘  淼  刘正伟  刘海霞  孙建龙  何三本  何文胜  何更生  余立新  宋  祥  张正君  张东英  时金芳  李 宁  李山林  陈玉秋  欧阳芬  武永明  武玉鹏  范国祖  郑  浩  施  平  唐秋德  郭  琦  郭开平  钱加清  高吉魁  崔秀兰  黄耀红  傅炳熙  温欣荣  韩向东  靳  彤  熊成钢  潘  涌  潘新和  颜  禾  魏本亚  王学义

学术委员会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主  任:王松泉
副主任:陈学法  程大琥  汪  莹  郑国民
委  员:刁瑞珍  卫灿金  王乃森  王云峰  王玉辉  王安琳  王家政  刘永康  刘济远  刘莉萱  江  平  许建中  那茂菊  吴格明  张孔义  张成福  张希林  李晓明  李海林  李景阳  李新宇  李福灼 汪  潮  沈绍辉  肖晓勇  陈黎明  林化君  林志荣  欧小松  赵玉霞  倪三好  崔干行  阎  苹  程咏梅  毓明苙  翟启明  蔡  明

学术顾问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首席学术顾问:朱绍禹  阎立钦  顾黄初
学术顾问:韩雪屏  张  锐  陶本一  钟为永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佟士凡  韦志成  李杏保  议委员会                      陈菊先  曹洪顺  黄麟生
(王松泉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47
部分内设机构简介

周玉荣


1988-2011年内设分部情况概览


分部名称
成立
时间
负责人
所在理事会届次
第一负责人
其他主要负责人
语文教育学研究部
1993.08
韦志成
陈菊先 邓达森
第三届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部
1988.08
1993.08
易理栋
郑荣芳
冯力行
陈永芳 佟士凡
徐荣华
第二届
第三届
语文教育史研究部
1988.08
1993.08
顾黄初
李杏保
李杏保
冯力行 王文龙
第二届
第三届
比较语文教育研究部
1988.08
1993.08
韩雪屏
韩雪屏
冯起德
倪文锦 冯起德
第二届
第三届
科研规划部
1998.08
李杏保
何文胜 郭开平
徐林祥
第四届
培训开发部

1998.08

陈学法

张中原 林中伟
熊成钢
第四届

学术部
2006.04
王荣生

第五届
研发部
2006.04
王光龙
魏振水 刘正伟
第五届
培训部
2006.04
陈学法
林中伟 时金芳
第五届

   1988-2011年内设研究中心情况概览

研究中心名称
成立
时间
负责人
所在理事会届次
第一负责人
其他主要负责人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

现教学艺术研究中心
1989.07
1994.07
1998.07
2002.09
2003.08
王松泉


王松泉
曹洪顺 梁世楷
徐大兰 李凤平 钟德赣
徐大兰 林惠生
钱杭根
第二至
第四届

第四至
第五届
中南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1989.08



1994.08



1998.08
汪伯嗣



汪伯嗣



王家政
曾祥芹 伍德亮
邓达森 胡道源
陈  伟 刘清涌
陈丁堂
伍德亮 邓达森
王严平 陈  伟
黎雪芬 刘清涌
曾祥芹 陈湘发
邓达森 黎雪芬
欧小松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语文教育信息资料中心
1993.08
王光龙
段其胜 武永明
第三至
第四届
作文研究中心
1994.08
张国华
周玉荣
第三届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
1994.08
朱松生(前任)

江  平

祁连山 俞凤鸣
张义普
王兰柱 李晨红
刘济远 朱水根
陈世安 吴忠豪
第三届

第四至
第五届
语文自学能力研究中心
1996.04
孙荻芬


郭联军 周玉荣 章勇为  张素贞

第三至
第四届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中心
1998.08
汪  潮
李  捷 钱沛云
林银光
第四届
韵语教学研究中心
2001.01
姜兆臣

第四届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2000.01
何向东
刘永康 陈元辉
第四届
字理识字研究中心
2000.01
贾国均(前任)黄亢美

赵世英
第四至
第五届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2006.09
刘济远
莫崇芬
第五届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
2008.08
王学义
孙建龙
第五届
































【注】以上两表中“理事会届次”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前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届次。表中“负责人”指下属分部或中心工作的责任人,未包括理事会分工责任人。因责任名称不同,简便起见,统称负责人。
(周玉荣依据填报资料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49
教学艺术研究中心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7月,其研究宗旨为揭示语文教育过程中一切板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广大教师充分利用板书图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研究中心有会员283名,朱绍禹、钟为永任名誉主任,王松泉任主任,顾问有谭惟翰、罗大同、于漪、饶杰腾、朱作仁、邓黔生、陈菊先、佟士凡等。
中心成立以后,多次举行语文教改报告会、小型学术会议、学术成果评奖、学术成果展览等活动。1989年7月在武汉华中师大举行了全国语文教育板书学暨板书图示教学法第一次研讨会;1991年在烟台师院举行了学术年会暨语文教学报告会,并组织了学术评奖活动;1992年暑期在昆明举行了研究中心两委联席会议;1992年12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语文板书教学设计小型研讨会,并与《陕西教育》杂志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举行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有奖征文活动,在西安评奖;1994年7月在安徽师大举行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暨语文教改报告会,同时举办了学术成果展览;1998年在广东顺德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会;1999年8月12日,在上海师大举行了“深入板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研究中心重视板书研究交流阵地的建设,除印发简报外,中心领导成员所在刊物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陕西教育》、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等经常发表板书研究的文章,推动了板书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随着研究内涵的深入和研究外延的扩展,2002年9月,经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批准,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改名为教学艺术研究中心。2003年7月18—20日,教学艺术研究中心第四次会员代表会暨学术年会在桂林市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报告演示会”同时举行。王松泉主任致开幕词,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樑、特级教师翟小宁和研究中心顾问、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黄麟生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大兰、李凤平等出席了开幕式,桂林师专副校长欧阳礼、培训部主任蒋家安、中文系主任巫绍勋、桂林市教科所副所长等到会祝贺,应邀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总编董明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敏等。开幕式由研究中心领导成员邓玲主持。本次学术年会以“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的研究”为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会议期间举行了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报告演示会,中心主任王松泉和陈钟樑、翟小宁等专家作了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的报告,桂林市青年教师杨飞、覃萍作了课堂教学艺术展示,黄麟生教授作了课堂教学评点。各场报告和富有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风格各异,交相辉映,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们的肯定。会议还评选了优秀论文。
会议选举产生了研究中心第四届委员会,王松泉连任研究中心主任,徐大兰为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林惠生、林慧莲、李凤平、王崧舟为副主任。朱绍禹、钟为永、于漪、陈钟樑、曹洪顺、黄麟生等专家被聘任为顾问。钱杭根被聘任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学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概念、含义、本质特征、规律、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教学艺术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艺术的操作模式、方法、技巧的探索与运用,教学艺术的“案例”总结与分析的研究等;教学艺术的鉴赏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艺术的观摩、评价、交流和总结推广研究,以及教学艺术的鉴赏方式、方法与鉴赏能力的形成的研究。
该中心的主要成果有:王松泉、董百志主编的《教学艺术论新编》《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王松泉的《语文教育板书学》《板书学》;钟为永的《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王松泉的《初中语文板书示范》《高中语文导读图示全集》《初中语文板书集》《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导读图示全集》;钱杭根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板书集》《小学语文板书全集》;梁世楷的《课文形象读本与练习》《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形象读本》;彭小明的《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武亦文的《中学语文板书设计400例》;乐其麟的《中师文选和写作图示解析》,王松泉的《初中语文新增课文板书教学指要》;王松泉、夏永祥的《高中语文新增课文板书教学指要》;朱先达的《中师文选和写作导读图示全集》;赵洪志的《新颖有趣教学法》录像带,李宝昌、武英华的《中学语文结构图解与能力训练》;王玮的《小学语文板书导引教学法》;徐大兰的《初中语文板书图示集》,徐正等《新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图示范例》;秋坪的《中学语文板书示例》等。在高校学报和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的教学艺术及板书学研究论文则多达数百篇。以上不少成果获得了全国性的和省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松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1
部分研究论文
(限核心期刊等重要期刊,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张良田、王松泉、周  敏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2
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再度崛起

郑蓉芳


自从语文一科成为独立课程之后,师范学堂便设置语文“教授法”学科,经陶行知一再倡导,更名为“教学法”。随之,以研究教与学为内容的学科教材相继问世:20世纪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30、40年代阮真和蒋伯潜先后编著的《中国国文教学法》。这些拓荒者的成果,便是本学科崛起的标志。本学科的第二次崛起是建国头15年。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停课15年。随着拨乱反正时期的到来,1978年本学科才重新作为师范院校必修课得以复苏。一批有识之士满怀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块土地,面临的却是一片荒原。当时大家最急需的是学科系统的理论,最渴望的是学科元老们的指点。是刚刚成立的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举办的几期讲习班,为我们几百名新兵雪中送炭,使我们初登讲台就胸有成竹,起点较高。十多年来,学会的元老们还对我们著书立说精心指导、热心扶植;学会的同仁们又能互相切磋、精诚合作。当我们这些当年的新兵个个晋升副教授、教授的时候,当我们纷纷荣获各级奖励的时候,怎能忘记学会老前辈雪中送炭的恩德、甘为人梯的奉献。如今一支强有力的学科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这岂不是学科再度崛起的标志?
对本学科理论的深掘,是本学科再度崛起的主要实绩。从林立的各种语文教学法教材,从丰厚的各类语文教学法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那种自我封闭的体系正在突破;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也在改变;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宏观审视的理论框架已见雏形。对于世界教学论和各国语文教育的成果,已从一般接受转为积极消融,并成为宏观审视的一个视角、一种参照。而发展着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人才学和社会学等,都开始作为我们重新审视的丰厚的宽阔的基础。目前这种宏观把握又吸收了微观研究的成果。于是对本学科自身规律的认识得以拓展与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就这样历史地跨入世界“学科教育学”的行列。
本学科再度崛起,还表现在对实践环节的强化。大家渐渐认识到:强化实践环节,可活化知识,发展能力,而全面优化素质应有意识地渗透其中。为此,有些学校建立了以深化学科理论教学为纵线、以强化学科实践教学为横线的双轨同步教学体系,收到显著的教学效应。还有些同志将学科理论引向中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土壤上开花结果,这是本学科理论的最佳归宿,也是本学科理论的源头活水所在。
学科队伍的优化,学科理论的深化,学科实践的强化,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法的活化。于是思考与实验“教学法的教学法”便成为本学科的热点。据我所知:不少高师院校中文系教学法学科的教学法改革起步很早、影响很大。许多同志都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各校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由上述可见: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在我国高师教育史上已重放异彩,留下辉煌的足迹。学科教学法被视为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再度崛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但是谁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无学会老前辈奠基铺路,有无学会会员们交流合作的群体效应,其崛起的速度定有快慢之分,其崛起的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别。
这是事实——本人亲身感受的事实,许多会友共同公认的事实。
写到这里,想起那些为我们成长而呕心沥血的学会元老们,想起那些为我们学科鞠躬尽瘁的导师们,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以他们为楷模,开创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新局面,迎接群星灿烂、再度辉煌的未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4
文评价研究中心
2009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南戴河召开学术年会,讨论了新时期语文的变革,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评价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深刻影响。基于此,学会决定成立语文评价研究中心,深入开展语文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王学义,1975年生人,首都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目前任职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语文教研员,中文类核心期刊《语文建设》学生版主编。语文评价研究中心吸收各省、地、县级别教研员和考试中心研究员,各师范院校、师训机构、教研与科研机构有志于语文评价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具体包括:(1)各地教研室和考试中心教研员(2)致力于评价研究的高校老师;(3)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或科研机构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4)对考试有研究的部分中小学教师。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组织全国教研员层面和考试中心层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互相切磋,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它的主要活动有:(1)开展语文评价方面的理论探讨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2)培训教研骨干和教学骨干,提高教师队伍掌握评价理念和工具的素质;(3)进行语文评价的改革实验;(4)研究、探讨具有一定评价水准的教材建设。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的建立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集中力量把语文的学科定位阐述清楚,圈定语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对考题进行专业分类和编码,规范考试的性能和出题规范,摸索基本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从而指导专业出题老师怎么出题,考什么;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做到水平测试等问题。从系统上看,语文评价研究中心旨在研究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探求命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追求答案的合理性,从而反馈给大学教师测评信息,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反馈给中小学教师测评信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达成理论研究、语文课的应然、考试存在下的语文教学现状的一致性。
目前,语文评价研究中心立足于文章学到文学的理论基础,研发了语文阅读八大文体的评分标准,试题命制的规范和制定标答的规范。依据近20年来的全国各地考卷和评分标准,归纳语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按照能力层级划分和知识的逻辑性设置了试题的难度系数,总结出标答制定的基本方法,在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满分公式”系列阅读培训教材;写作上,我们采取了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记叙性散文、状物散文、散文、议论文、小说、杂文的层级递进写作方法,以问题为纵,以为横,经纬交织,编写了写作教材,中华书局出版了“层级作文训练”系列写作教材。
                                  (王学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5
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正式批准成立,秘书处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心主任由该院学报主编刘济远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由该院莫崇芬副教授担任,另有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吴忠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孙建龙教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何文胜博士担任副主任。
本中心在“筹建—成立—发展”过程中,以“本色作文导写”理论为依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5年8月在湖南第一师范举行了全国第一届义务教育新课程“作文导写”理论学习研讨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倡平同志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2006年8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了全国首届中小学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课堂教学比武暨说课评课活动。2007年8月在湖南第一师范举行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本色教育杯”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与老师们出席了会议。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左清处长、基础教育处张晓春副处长,湖南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等校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与学术委员会。2008年7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天山之夏“本色作文”专题研讨会暨2008年会,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兆玲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2009年7月在山西临汾市举行了尧都之夏“本色课堂导学”专题研讨会暨2009年会。山西临汾市政协副主席方熔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2010年7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了全国中小学“本色教育”专题研讨会暨2010年年会。
本中心主任刘济远教授主持的“本色作文导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07年10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本中心将致力于在打造一批新课改实验学校的基础上,迅速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队伍和优秀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水平作出贡献。                             
(刘济远莫崇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5
部分研究课题
(限地市级以上政府课题,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张良田、周  敏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6
部分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项目
(限省级以上政府立项,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张良田、徐林祥、周  敏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7
与海外学术交流概况

王松泉  张中原    


   我会建会以来,曾致力于国际语文教育学术交流。主要形式包括举办国际研讨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
一、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1.南京“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05年12月16日-20日,由我会众多主要领导参与组织和主持研讨的、由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隆重召开。来自国外和我国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的26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与来自大陆13个省21个高等师范院校及部分教育出版社和高级中学的语文教育研究者济济一堂,共同研讨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致开幕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朱晓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何国祥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筹办情况。研讨会期间,我会会长、中央教科所原所长阎立钦教授在大会上作了“语文教育要注意研究重要问题”的重要讲话,我会副会长、著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作了题为“我的语文教育生态观”的专题报告,宁波大学文学院王荣生博士作了“散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研讨”专题报告,我会秘书长、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王松泉教授作了“培养高品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精彩讲演。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共参加了12场次的分组报告,有48名代表在小组报告会上发了言。围绕着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学术气氛民主,研讨环境自由开放。
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论证。其中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研讨内容包括语文教育改革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以“人”为研究对象,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改革要依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语文教育改革要探索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等。港台华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内容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政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影响;港台语文教育实践研究的视角与方式等。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动向研讨包括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力量等。
本次国际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研讨会让港台与大陆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加强了联系与沟通,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2.南戴河“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09年7月20—24日,我会通过唐山师范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协办,在南戴河举行了“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内地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近200人。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松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会长周庆元教授致开幕词,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阎满富教授致欢迎词,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惠坚编审也在会上讲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胡月宝博士作了《少教多学:21世纪技能型语言教学框架——以新加坡华文教学为例》的报告,台湾师范大学潘丽珠博士作了《21世纪台湾所推动的华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实践》的报告,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博士作了《两岸三地新世纪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评议与展望》的报告,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作了《“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远——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的报告,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作了《积极语用:生命本位活力母语及其培育》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作了《走进“读图”时代的阅读教学》的报告。会议还安排了四堂观摩研讨课,包头师院韩雪屏教授和首都师大周玉荣教授分别对中小学的观摩课进行了评议。在大会安排的三场研讨中,代表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涉及的问题广泛,弘扬了学术自由的宗旨,突出了本次会议学术研讨的色彩,进一步拓宽了学术交流的路径。

3.新乡“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2010年10月16—17日,我会与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以及河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张健教授等国内外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主任李树桥、河南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管委主任萧新明等人参加了研讨会开幕仪式,国际阅读协会现任主席patricia A.Edwards等发来了贺信。我会会长周庆元主持了学术研讨活动,我会会员韩雪屏、王松泉、黄湖滨、王荣生、杨道麟等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

二、参加海外学术会议
1996年以来,我会周庆元、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卫灿金、武永明、张哲英、徐林祥等会员参加了香港“第二届(1996)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2000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2001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和“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等,周庆元、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徐林祥等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并与香港的我会会员何文胜等多次进行了学术交流。
以2000年参加国际会议为例,12月14—19日,我会会员参加了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主办的,在香港大学举行的“2000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文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与会人员包括中国(含港澳台)、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17个国家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80余人。
在开幕典礼上,香港大学校长Dr.Stephen.Andrews致词,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致词并介绍香港教育现状与规划。这次研讨会上的主讲嘉宾有:北京师大王宁教授,香港理工大学Li.Xueiming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Cai.Zhili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刘汉初教授,台湾师大华文教学研究所信世昌博士等。我会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等会员与美国Cai.Weiwei博士、香港教育学院He.Wenseng博士、台湾Yiao.Congkun、新西兰大学Wang.Xiaoning等学者宣读了论文。会议期间的教师研讨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郑文亮、香港大学课程学系Xu.Bimei等作了报告。
  研讨会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会外活动,包括会间论文张贴,研习坊,专题咨询,教师研讨会,书展,茶叙等。我会会员与港、台、美、新加坡有关学者进行了个别联系。会后还参观了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
  这次国际研讨会的特点是: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信源广泛;形式多样,安排有序;气氛民主,关系融洽;交流方便,资料丰富。
  我会会员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收获是:开阔了眼界,获取了国际语文教育的有关信息,了解了一些最新的发展动向。听取了国际语文教育改革,包括课程与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的经验。与港澳台、美国、新加坡以及大陆内地的有关学者建立了联络关系,为今后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获取了有关资料,可以作为科研和教学的参考。宣传了我会,通过论文、资料交流等多种联络方式,扩大了我会的影响。同时,还为今后在大陆举办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建立了必要的联系点。
参加研讨会的我会会员都有一些自己的打算,包括:在学科建设中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争取能有相关的合作课题;为有关学科联系海外相关的交流对象与课题;参与我会筹备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的工作;方便时邀请海外有关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在教学中渗透国际语文教育的有关信息和正确观念;在有关学术报告会上汇报此次国际会议的信息和具体经验。

三、参与对外学术交流
我会部分会员多年来经常参与国际间的语文教育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仅应邀参与海外讲学、访问、交流的会员就有谭惟翰、李杏保、朱绍禹、王华敏、阎立钦、程顺之、于亚中、冯起德、陈菊先、张锐、张鸿苓、陈建伟、周庆元、汪莹、王松泉、王柏勋、卫灿金、武永明、张哲英、徐林祥、王荣生、刘正伟等等一大批会员。类似的海外学术交流活动也已逐渐成为各地高校我会会员及语文教学论学科和课程组织的经常性工作。
在港的我会理事何文胜积极参与语文教育的海外学术交流。他于2009—2011年担任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语文与文学处“中学中文课程与教材编写顾问”;2011年担任香港公开大学“语言研究硕士课程顾问”;2005—2011年担任香港新亚洲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小学中国语教科书编写顾问”;2010—2011年担任香港公开大学《国语文运用(二)》、《教学专业语文知识》、《学中文学科研究》“校外考试委员”;2007—2011年担任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副会长;1987—2003年担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理事;2004—2006年担任香港孔教学院中学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优质教育基金的监察员”;2003—2005年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初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研究及实验计划“优质教育基金的监察员”等。
(照片由王松泉提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7
纪念·行动·争鸣

赵北柯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已走过15年的道路。雪泥鸿爪,学会所做贡献必将彪炳语文教育史册。我作为一名老会员,致力于语文科教育的学习和研究,得益于学会很多;所写若干日本国语科教育的小文,就是在广州学术会议的倡议和鼓舞下陆续完成的。其中一些拙作得以成书面世,也多得力于会员同志的鼓励和协作。这些都是我难以忘记的。
对15周年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实际行动。学会开展纪念活动,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激励我们要以踏实、持久的行动,不断为求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从事教学和语文科教育研究工作,最需要的是敬业精神。我们要准备“坐冷板凳,吃冷猪肉”,以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回答世俗的挑战。
“文章千古好,不求一时荣。”这也许是发展民族文化需要的一种心态和特殊追求。我愿以此自勉。
15年来,我们的学科建设成绩斐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关于语文科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多有新观点提出,而且多具卓见,这是一个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观点,如果始终处于人言言殊的境地,那也只能说明这一学科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离成熟尚远。例如,像语文科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虽经过讨论,认识仍不统一,目前至少还有诸如“工具课”、“基础工具课”、“基础知识课”、“基础文化课”以至“广义的母语训练学科”种种争论,使人莫衷一是。这些提法的背后都有着学科性质观和受其制约的目标论、学科结构、内容领域乃至方法论原则等观点分歧。再如,单元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改的热门话题,对其本质和类型等观点,也是众说纷纭。仅是对其本质的概括,就有“最小阶段说”、“方法说”、“形态说”、“模式说”、“课文组元说”、“教学方式说”等近十来种,而后者还提出,方式包括三要素:形式、方法和过程,从而指出语文科的单元教学决不局限于教科书的课文组元,至少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重视课程系统、以范文分组比较为中心的“教科书单元”;重视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题的“生活单元”;重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以变换学习方法为中心的“小组教学单元”,等等。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急需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以便作者能听到赞成或反对的声音,得到补充或修正;有关学科的教者可以有所适从,不致贻误学生;而广大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也不致以讹传讹,影响中学语文科教育事业。为此,建议学会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拨冗狠抓本学科的学术争鸣工作:第一步,建立会员提供新观点或争鸣观点文献制度,会员随时就专人或所见著作中的争鸣观点,提供文献资料给学会相应的部门,学会则由本人按一定体系进行梳理汇总,印行不定期的“争鸣通报”(暂名,采取现行学会工作通报形式)。第二步,以“争鸣通报”再度争取挂靠一个以通讯为重点的语文刊物,共办一个“争鸣专栏”,只刊载确系新观点、有争鸣意义的文章或摘要,避免变成少数人发表个人论文的“专栏”。第三步,争取依靠会员集资、贤达赞助或开拓其他创收门径,试办一个内部争鸣的季刊或文摘。最后办成一个有本会特色的争鸣期刊。这当然是一种好说难做的理想,但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学会,没有自己的机关刊物,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日本成立有许多民间的国语教育研究团体,多有自己的机关刊物。这一点,我们也应创造条件,借鉴学习。
1995年春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8
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的筹备经过

阎立钦


1978年6月,中央教育部在武汉召开文科教学座谈会,确定高等院校文科各科如无适当的新教材,则可暂重印和使用1961年编纂的旧教材。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法一科建国以来变动很大,既无新教材,也无旧教材,必须重新编写。因此会上确定由参加会议的高师院校自愿报名,组成协作组,担负编新教材的任务。当即,有天津师院、宁夏大学、吉林师大、西南师院、武汉师院、河北师大、河南师大、南京师院、陕西师大等九所院校报名参加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并商定由武汉师院担任主编,西南师院担任副主编。之后又有北京师院、华南师院和上海师院参加编写工作。
1979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第三次编写工作会议即统稿会议在石家庄市举行。在教材编写任务接近完成,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与会者根据编写教材工作全过程的体会,深感教学法教师通力合作、互相学习是保证这册教材质量的关键,从而也就深感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继续联系、集思广益的必要性。于是,在9月24日,由承担本教材编写任务的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12所师范院校教师联合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委会,共同推举武汉师院范德藻同志为筹委会主任,吉林师大朱绍禹同志为副主任,华南师院郑会为同志、河南师大何深同志、北京师院阎立钦同志为委员。筹委会成立后,初步拟定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章程(草案)》,并商定了会址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时间和地点。筹委会还推举郑会为(组长)、何深(副组长)、阎立钦、王必辉、于亚中等五位同志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商定了研究会会刊第一期由华南师院负责筹备出版。推举朱绍禹(兼组长)、罗大同、何以聪、阎立钦等四位同志负责会刊编辑工作。筹委会建议聘请研究会顾问若干人,并决定发展第一批会员。
1979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定稿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期间,筹委会又增举北京师院王兆苍同志为筹委会副主任。10月19日,筹委会朱绍禹、王兆苍、阎立钦等三位同志到教育部拜望苏灵扬同志,向她汇报教材编写情况及研究会筹备经过。苏灵扬同志对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及教材的出版问题给予了亲切指导和热情支持,并接受了担任研究会顾问的请求。三位同志还拜望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同志。他对成立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非常赞同,并欣然接受了做顾问的聘请。同日,三位同志又前往中国教育学会,当面提出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作为分科学会加入中国教育学会申请。随后又呈送书面申请书。在此期间,我们还聘请了叶苍岑教授担任研究会的顾问,叶苍岑教授在写给筹委会的热情洋溢的信中说:“发起组织‘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一事,确系推动中学语文教育加速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如今得观厥成,欣喜之情,匪可言喻!……‘顾问’这一荣誉职称表明了各位同志对我的深切关怀和鼓励,不胜感惭之至。深愿追随诸同志之后,更加奋发努力,将余年献给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张志公、刘国正二位同志亲自参加了石家庄的教材编写会议,审阅了教材初稿,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当得知发起成立研究会时,他们表示热情赞助,并愉快接受了顾问职务的聘请。1980年3月17日,王兆苍同志趁在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专程到上海师范大学拜望刘佛年校长,面交研究会顾问聘书。刘佛年同志带病接见,做了热情恳切的指导。在解放区就开始研究语文教学的老教育家辛安亭同志对我会也是热情支持,接受了我会的顾问聘请。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参加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于9月3日给我们复信,接受了担任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的请求。有这么多老前辈、老专家担任我会的名誉会长和顾问,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把研究会办好的信心。
中国教育学会接到我们的报告不久,就批准了我们的申请,接受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为该会所属的一个分科学会。在经费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在工作方面对于我们的请求几乎是有求必应。1980年9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几位负责同志听取了王兆苍、阎立钦二位同志关于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准备工作的汇报,并作了具体的指导。
1980年5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吉林师大朱绍禹、于亚中,南京师院于满川,上海教育学院王必辉,华南师院郑会为,河南师大何深,北京师院王兆苍、阎立钦。这次会议交流了自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修订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章程(草案)》;酝酿了研究会的组织机构及确定了邀请参加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代表名单。会议决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10月在开封市河南师范大学举行,大会的一应筹备工作委托河南师大何深同志负责。
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10月5日至11日在开封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教学法教师和部分省市教育学院、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及有经验的中学教师代表共160余人。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叶苍岑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代表王玉蓉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法研究室负责人江山野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刘国正同志出席了大会。
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上海教育》《河南教育》《教学通讯》等刊物的编辑、记者。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董纯才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伯箫同志、兰州大学辛安亭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同志给大会发了贺信。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也分别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发来贺信的还有蒋仲仁、张志公、刘国正、黄光硕(联名)、高惠莹等同志。
在大会开幕式上,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委会负责人范德藻同志致了开幕词,王兆苍同志做了关于研究会筹备经过的报告。
大会期间,刘国正同志作了关于现行教材改革和有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调查报告。北京师大教授叶苍岑、武汉师院副教授罗大同、华东师大副教授谭惟翰、吉林师大副教授朱绍禹等同志就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的教学、科研与教材编写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
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12院校的代表、湖南师院等院校的代表以及山东12所师专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编写教材的体会和各教材的体制。
会议还请北大附中章熊、安徽全椒中学陈循南、上海复兴中学杨墨秋等三位中学老师介绍了他们语文教学的经验。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经验介绍49篇。
大会聘请叶圣陶担任本会的名誉会长,辛安亭、刘佛年、苏灵扬、叶苍岑、郭林、张志公、刘国正同志为顾问。
会议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决定会址设在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
(根据王兆苍《关于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备经过的报告》和《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纪要》整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6:59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我的学术成长

何文胜


我的学术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在香港中文大学打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成长,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从中文大学的中文本科毕业,转到语文教育专业,并取得教育硕士学位,从此打开了语文教育的门。九十年代,我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幸得各恩师悉心指导下,领我进入语文教育的堂奥,孕育了我的一套语文教育观。教法会给我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术平台,亲炙国内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发表系统的学术研究论文。十多年来,教法会给我养料,给我机会,成就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在1988年担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的理事,并参与举办第一届中文科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的工作。会上认识了不少内地专家学者:如张鸿苓、欧阳代娜、陶伯英、于漪等大师。1992年第二届会议又认识了朱绍禹、刘国正、张定远、钱梦龙、黄光硕、潘仲茗、倪文锦、高原、刘朏朏、顾德希、陈金明、苏立康、陈必祥、何以聪、姚建庭、孙移山、姚麟园等前辈。其后在香港又认识了阎立钦、周庆元、王松泉、王柏勋、吴心田、顾振彪、程翔、魏书生、钟德赣等专家。在大陆以及教法会的年会,认识了谭惟翰、顾黄初、李杏保、周玉荣、郑惠坚、韩雪屏、曾祥芹、张传宗、陈钟樑、张中原、张良田、郑国民等学者。他们不少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承传先贤的成果,薪火相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在他们的努力下,语文教育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影响深远。不难看到,这些学者大都是教法会的骨干成员,可以说,我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和教法会结下不解之缘。名家辈出,促使我从香港到大港攻读博士课程的主要原因。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同年,我在恩师刘佛年、金一鸣、缪小春、谢象贤等教授团的指导下,取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透过毕业论文《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建立我研究教科书编选体系的理论架构,成为日后研究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这时开始孕育我的语文教育观。可以说,我能完成我的博士论文,主要除得到几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外,还得上述大部份教法会的学者帮助,他们或就论文提供意见,或协助调查测试,而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92),朱绍禹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8),陈必祥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1987),周庆元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论》(1994),顾黄初、李杏保编的《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1990),以及张定远编的《中国语文教学论集》(1985)等著作更是我学术思想形成的启蒙者和专业读物。
毕业后,教法会对我的发展影响更大。它提供了平台,让我向专家学者学习,每次年会让我展示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专家学者的提携下,透过讨论与辩证,不断修正我的观点,并拓展我新的研究领域。回想第一次参加1998在大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课堂教学演示会”,发表《香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让我先理清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然后展开系统的研究。2006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发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陆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这是我利用编选体系的理论架构,系统研究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科书序列的开始。2008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次学术年会”,发表《台湾现行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这我在编选体系研究结束后,再建立一新的理论框架,展开教科书教学目标中情意培养的价值取向研究。2009在南戴河举行的“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发表《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反思和展望》。这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世纪之交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实践了一段时间的总论,供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修订课程和教材时的参考。2010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的“建会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10次学术年会”,发表《苏教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这是价值取向的研究完成后,又就教学目标的能力训练所做的研究。从几次在年会上的发言,大概可以反映我的学术发展历程。这都是在我的语文教育观指导思想下完成的。
“把语文教育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是我的语文教育观。其实,这个观点是叶圣陶及张志公等前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他们鉴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在无序与随意性等方面,提出只有把语文教育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不过,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他们开了风气,但未曾系统地提出具体的落实方法。我就在这方面下了十多年的苦工,加上教法会的前辈如朱绍禹、顾黄初、谢象贤、张鸿苓、刘国正及于漪等教授的指导下,略有所成。
如何规划一个科学的语文教学?科学就是合理,合理就是有序。我一直在做研究,就是希望能找到这个语文教学的序。系统论为有序提供了理据。建构语文教学的序,就是先以语文学科论为基础,处理语文科的定性、定向与定量工作,再以能力、认知以及课程等理论进行定序的工作,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序列。利用这个序,科学地规划语文教学,就涉及对单元教学与教材编选体系这两个概念的认识。
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因此,单元教学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循环性,做到从整体上来考虑,安排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和培养情意的序列。做到以能力组元,以文为经,道为纬的组元原则,就能落实课标所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教材编选体系就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序列、各部分的组成搭配以及内在联系”〔王贺玲(1998):《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辑自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研究15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34页〕。建构语文教材的编选体系,就要处理好教材中单元间纵的衔接与单元内横的联系。纵向衔接需要做到上一单元所学,为下一单元所用,以便有效地学习有关单元;横向联系就是要善用精读、导读及自读三种课型的功能,做到精读让学生学能力,导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能力,自读则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自学、自评。
落实上述观点,我在理论探讨方面,着有《从能力训练的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利用这些理论研究语文课程,着有《世纪之交香港中国语文教改评议》(2003),研究教材出版了《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2005),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了《能力训练型编选体系中国语文实验教科书》(初中第一至六册)。《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与创新》(2007)就是教科书编选体系研究的总结,这方面的研究要告一段落。由此看来,这不正是教法会的年会给我土壤,教法会的前辈给我养料,才能让我的学术思想茁壮成长吗?将来的研究工作是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研究,再而做一些系统的教学实证研究。路漫漫,我想信在教法会的明灯指引下,我的研究工作不会觉得孤独,更不会迷失方向。
我的学术成长历程见证了在“建会30周年纪念会暨第10次学术年会”上周庆元会长《奋斗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和学术委员会王松泉主任《继往开来  重铸辉煌》的报告。
饮水思源,如果我在语文教育上有些贡献的话,这都是教法会的功劳。当仁不让,几年前得各理事推荐,经选举获任理事一职。也是第一位来自香港的理事,我希望能发挥优势,把会务拓展到两岸三地,为语文教育出一点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07:00
大师远行  日月长明
——追思我会首届会长朱绍禹先生

  议长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
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中国母语教育研究界的大师,他在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学人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学界共誉、来者难追的特殊贡献。一代宗师之辞世,一国母语教育之创痛!
朱老不老!他毕生洋溢着学术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年轮禁锢不住超越者自由的思维。他穷毕生之功构建了一个丰富、深刻又充满创意的母语教育思想体系,又开拓性地培育了一拨活跃在当今母语教育论坛上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还以满腔的热忱引导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小学母语教师踏上了教研兼擅的发展之路。与前述母语教育学界的先贤相比,他集母语教育思想家、活动家和实践家于一身,其学术影响面和活动覆盖面广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他的睿智,开启了多少学术骨干的教学思维;他的开放,拓展了多少教学新人的专业视野;他的激情,点燃了多少基层教师的追求信念。朱老不老,薪火传照!
朱老的去世也给我个人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先生生前,与我虽只有一面之交,但他对后学的多次赤诚勉励使我感念不已。
早在1994年,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举行全国性教学论文比赛,拙作《论语文教学激情》幸获少数几篇二等奖之一、并在该刊1995年第2期全文发表。事后编辑“泄密”:朱老荐此曰美文。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一次勉励,其后并无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4年12月,在浙师大举办的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年会上,王光龙教授转述:朱老对我那本未必为人看好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称誉不少。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二次勉励,其后依然没有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7年11月25日,在原浙江教育学院芳草苑宾馆所举行的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闭幕式上,朱老面对来自全国各省市母语教育学界专家和一线母语教师,又郑重表明他所看好的包括大陆和香港在内的两位母语教育研究者,其中大陆研究者点及吾名,并作了相关学术分析;之后,王松泉教授再转述:朱老在绍兴文理学院讲课中间又专门对我作了公开褒奖。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三次、最热切的勉励。其后,通过与宋祥君交流得知:其实朱老长期以来一直在褒奖(应读作期许)远方的我……但除了通过致宋祥君的电子信转达对先生的新年问候外,我依然未及直接书信请教或电话联系——只是已向松泉教授相约:争取在2008年请朱老再来浙江,特别应来浙师大走走。
然而,岁月无情,我的这份心愿尚不及实现,大师已经悄然远行·……在学术生态已经深受污染的当今,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几近素昧平生的后学如是奖掖,这种纯净剔透的勉励,这种超越世俗的情怀,令我油然而生无尽感慨!非我有才,先生厚道,如此而已。而今,我的感激、我的歉疚、我的深深遗憾……只能与这位先贤的稀世情意融合在一起,长种在青葱心田,化作匆匆步履下的激情,化作披荆斩棘中的坚忍,与春夏秋冬默默远行!
一位高人的价值往往更多地显现在他身后,或者说只有在他身影消失后才能更加深切体验到其所留下的那片空白——今天,朱老的遽然陨落,再次印证了这条屡试不爽的朴素真理。因他的离去而在母语教育学界所留下的空白,也许悠远的时间难以填补。因忠于信念、泽被杏园、热爱未来、扶掖新人而耸立起来的人格威望,因不辞晨昏、锲而不舍、横贯学林、纵越世纪而累积起来的学术资质,因爬梳剔抉、阐幽发微、慧眼洞察、心血灌溉而浇铸起来的专业高度……这一切的一切,吾辈可仰之而不可企及,可憧憬而不可追攀矣。
大师远行,日月长明……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