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构与流派生成 |
作者: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王林 |
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生成基于江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积淀,基于江苏基础教育持续稳步推进的高位平台,基于江苏厚实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根基。教学流派的孕育和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由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建构过程不断地总结、提升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教材的全面使用又进一步规范、引领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从而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教材建设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孕育和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 教材的追求与探索:不断超越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和来源。它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活动方式,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1]小学数学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认真分析当前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融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还需要汲取国内外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使用地区教师的教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省教研室的领导下,我们先后编写了两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推进的教材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之中,改革理念的不断内化与浸润,编写组成员数学教育思想的逐步明确与廓清,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在需求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反向作用,等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建设教材的过程中,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建构大致经历了“便教利学→导学引教→育学育教”这样三次思想的深化与升华,实现了教材建构的一次次跨越。 1.便教利学。 1992年,在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的深刻背景下,为了适应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江苏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我们开始编写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为“大纲教材”)。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大纲继续重视“最基础的内容”,适当拓宽知识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并且第一次把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必考的基础知识、只学不考的基础知识、不作为共同要求更不作为考试内容的选学内容等三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弹性。[2]为了使大纲教材能直接反映江苏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江苏教学和研究的水平,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组成了以特级教师为主体的编写队伍,确立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广大教师希望教材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集体智慧,能有利于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扩展知识的基准、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工具,同时,希望教材能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于是,我们顺应“民意”,基于“有效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立场,将“便教利学”确立为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 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将教师实施教学的可行性作为首要因素,研究、讨论最多的就是教材怎样既便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材“便教利学”功能的定位,使得大纲教材在进行具体教学素材的遴选、教学情境的编制,尤其是教学线索的设计时,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线教师的在场感”,使得大纲教材的实施过程非常契合于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展开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教材充分体现的广大教师特别是参加教材编写的盛大启、孙丽谷、金成梁、张兴华、凌国伟、詹明道、姚兴耕、陈今晨、顾松涛、董振民、陈春圣等特级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智慧,又使得广大教师可以最便捷、直接地实现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共享,推动和释放了教材本来固有的规范与引导功能,不仅大大减轻了教与学的负担,而且显著地提升了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数学课程的实施水平,保证了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2. 导学引教。 具有浓郁的“便教利学”特点的大纲教材很快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充分认可,从1993年的七、八个县(市、区)迅速覆盖江苏的绝大部分县(市、区),还扩大到江西、山东、安徽、宁夏、新疆等省(区)。2001年,开始编写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以下简称为“课标教材”)时,是继续坚持“便教利学”,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拓宽数学教学的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偏深偏难的要求,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等。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教材作为直接体现教育理念的载体,当然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 教材建构时关注“便教利学”,始终保持着“一线教师的在场感”,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构建新的知识,但其实考虑更多的是教师对教材的顺应,关注更多的是教材对教师的“便教”。随着对新理念的吸收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教材的目标追求也在进行反思。教材的使用者不仅仅是教师,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学生,如果教材仍然定位于“便教利学”,那么“便教”是第一位的,“利学”是第二位的,教材的出发点仍主要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同时,这样的教材定位还是把教材看作静态的载体,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而不能主动地使用,显然窄化了教材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弱化了教材服务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和教材本身应该具有的“引导”功能。将“学”置于“教”之前,就改变了教育生产关系,有利于解放教育生产力。由此,教材必须更多地反映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和对教师教学的引领,以“学”定“教”,“导学”才应该是教材建构的“重点”,“导学引教”逐渐成为我们建设课标教材所追求的目标。 “导学引教”,重在“导”和“引”,较之“便教利学”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对教材的学习需求才是教材编写的“终点”;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是使教材与学生完美沟通与融合的“中点”,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之外,更为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上。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使教材能够积极地诱导、引导、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其次才是引导和引领教师的数学教学。将“学”置于“教”之前,因学而教,就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的中心地位。对教材功能的认识上升到“导”和“引”的高度,就由关注学生“学好数学”上升到引导学生“会学数学”,愿意积极主动地学;由关注教师便捷地组织教学上升到引领教师更全面、深刻地领会教材的意图,增强教学研究意识,在更高层次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于是,课标教材编写时努力把教材有利于“教”的功能向教材有利于“学”的功能转变,常常设想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可能形态,依次设计教学内容编排的呈现形态,根据不同数学内容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并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着眼于引导他们合理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这种带有浓厚“课堂教学现场感”而编写成的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线索和教学建议,成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脚本”,既切合学生学习数学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又有效地引领了教学改革。 2. 育学育教。 课标教材是全国首批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4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之一,获得了审查委员和专家们的一致赞誉,也深受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使用地区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课标教材保持了特有的与本地社会文化和教学文化相符的教材风格和教材面貌,不仅在全面体现数学课程目标、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线索设计、落实教学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而且坚持留出一定的空间,为学生更多地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和为教师更多地提供教学建议。然而,我们在对课标教材的自我审查和反思中又不满足于教材这种“导学引教”的价值追求,认为教材应该对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向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教育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方向,反过来教材建设的方向也应该而且必须表征教育改革的方向。这次课程改革,顺应了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把数学作为人的发展的一般动力来对待,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数学教育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来认识数学课程的目标。我们提高课标教材的品质,就要“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就必须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教材的提高与完善。这就既要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所起的“引导”作用,更要显现教材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所起的“培育”功能,更要关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更要关注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基础。 实际上,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数学学习方式越来越改善,数学学习越来越自信;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参与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学和教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教材作为课堂的学与教的主要工具,必然要受到其影响。于是,课标教材在“导学引教”的目标基础上,试图完成又一次新的跨越:“育学育教”。课标教材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把培育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能力作为最终目标,积极引导教师站在儿童立场思考他们“需要怎样的数学学习内容”“喜欢怎样的数学学习方式”“能够汲取怎样的学习收获”等来钻研教材,并依此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课标教材除了培育教师从重“教”转向重“学”的教学转化能力,鼓励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更能用活教材甚至超越教材,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教材编排方式和教学设计方案,努力使数学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建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学习过程,也成为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便教利学”走向“导学引教”,进而走向“育学育教”,江苏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一次次跨越,差不多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这几次重要的跨越与嬗变,折射出的恰恰是我们对教材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对数学教育课程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更是我们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教材的主张与风格:育学育教 “育学育教”的“育学”,指的是教材要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育教”,指的是教材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努力在“育学”的过程中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使他们能够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育学”是“育教”的前提,“育学”与“育教”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在“育学”的过程中“育教”,以“育教”作用于“育学”。这一新的目标使教材富有时代感,既着眼当前,更面向未来;既关注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存在,更关注教材如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课标教材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将学生发展和教师幸福同时纳入教材视野,使教材的新跨越显得更为豪迈与坚定。 “育学育教”,成就了课标教材“大气、严谨、精致”的整体风格。“大气”是教材给人留下的自然天成的印象。这一印象根源于教材理念的世界眼光与本土关切,表现在教材富有时代气息的呈现形式与当代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巧妙对接。“严谨”是数学学科的内在特点。课标教材的严谨不仅体现在数学内容的准确认识和科学表达,也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细节之中。“精致”是教材内在品质的审美追求。课标教材的精致主要体现在努力实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系统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顺序的和谐统一。知识结构是静态的、明确的,可以分解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架构;学生的认知心理是动态的、开放的,认知结构有待提升、重组与完善,与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同步。我们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精心设计知识结构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将课标教材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体系、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逻辑体系、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系和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体系相互贯通,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如: 教材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系统,注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单元划分,凸显重要内容的核心地位,以方便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探索性和迁移性学习;对不同领域的内容着意体现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使之有机融合,相互支持,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同一领域的内容力求准确刻画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教材突出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材重视数学应用,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从中年级开始逐册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组织实践活动、开展小制作和小实验,以启发学生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重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合理设计数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帮助学生感受人类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困惑、彷徨,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有机渗透转化、假设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神奇魅力,提高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重视精心设计练习和整理反思,注意围绕重点组织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安排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或体会;通过设计反思性问题,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弄清问题实质,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和提高对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认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特别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展开形式培养小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注意让学生联系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思考的意识;注意在引入知识时,不仅重视通过适当的复习,激发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标教材以前瞻而务实的教育理念、丰富而纯粹的教育内涵受到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们的瞩目。有位教材审查委员认为我们的课标教材“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无我有,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唯苏教版教材独创;人有我强,即教材体系结构严谨有序,重点突出,难点细化,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使‘四基’落到实处;人强我优,即学习方式不仅十分重视自主探索,还兼顾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应该说,“育学育教”的教材充分考虑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给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适度的空间,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们需要逐渐理解教材从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理念和“育学育教”的目标,并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实践新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材才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育教”功能。我们试图通过相关的教材培训活动,借助教师教学用书、网站、杂志、课题研究等教学资源平台,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在教学生涯中与学生同发展,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 教材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我们凭借“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数学教育思想,努力正确处理学生、数学、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继承与创新的和谐,使小学数学教学能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彰显出以“真实、朴实、扎实”为价值追求,以“活跃、活泼、灵活”为呈现方式,以“精细、精练、精致”为艺术特征的课堂教学整体风貌。这是江苏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长期以来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认真开展教学实践与反思、深入有效地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的必然结果。优秀的教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基于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特点组织教学,真正发挥教材“育学育教”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1.准确把握教材:教学实践的重要前提 数学教学“从儿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出发”,需要依托教材这一重要的载体与平台。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材,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其外显的特点和内在的实质,才可能达成教材“育学育教”的目标追求与教学主张。 准确把握教材,首先需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该以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方法的渗透和感悟为载体,同时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我们要全面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把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充分体现数学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教育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对于以“真实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实施、扎实的目标落实”为价值追求的教学结构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其次,需要瞻前顾后地把握教材内容结构。我们要从整体上研究教材的内容结构,注意将不同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数学,促进不同数学能力的协同发展;对同一领域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体现知识的逻辑联系和阶段性要求,有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完善认知结构。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把握,将直接地决定着教学能否实现“精细的教学架构、精练的板块推进、精致的教学演绎”。 再次,需要清晰准确地把握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都需要细致地分解并落实到课时教学中,清晰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既要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更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的确立,则又与“灵活的师生行为方式、活泼的师生精神状态以及活跃的师生思维过程”直接联系在一起。 2. 科学合理地设计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 数学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既是揭示、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也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课标教材“从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的指导思想,赋予教材本身更强烈的“课堂教学现场感”,在实现数学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逻辑的相互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我们需要认真领会教材设计的知识形成线索,把握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分析学生在形成知识过程中的难点与可能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知识形成过程。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从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如果仅仅停留于直观的层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而急于由直观上升到抽象,又不利于形成丰富的体验和深入的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主要来自于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还要尽可能地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现实,使学生逐步经历由直接经验上升到间接经验的过程。科学合理地设计知识形成过程,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呈现“灵活的师生行为方式、活泼的师生精神状态以及活跃的师生思维过程”。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一个重要的内涵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并且这一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内部,而非教师或其他外部力量的强加。这就决定了改善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听讲、练习和记忆等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这些方式变得“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主发现、探究。我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使学生通过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首先,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呈现方式注重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其次,教学结构要更加开放,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次,教学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碰撞,在倾听、质疑、说明中提升认识,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分享成功。数学教学只有以多种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课堂才可能由外而内彰显出“灵活的师生行为方式、活泼的师生精神状态以及活跃的师生思维过程”的精神气质。 4. 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的根本诉求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强调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而这些恰恰也是“学会学习”的内在要求。课标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注意提供感性材料,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归纳结论或推导公式;又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完备并扩展认知结构,还及时组织学生练习,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智慧技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经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适度放手,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维。课标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具体表达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反映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我们要促使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归纳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培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注意渗透假设、转化、符号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为内在支撑,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5. 追求教学特色乃至教学风格:教学实践的深情召唤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特色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教学特色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凝结和独特的创造。一个成功的教师,还需要在形成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追求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这种创新和创造可能体现在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但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在深刻理解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建立在深入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实现突破。从这个角度说,教学特色乃至教学风格的形成,不仅需要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需要坚守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坚持理论学习,坚持向他人学习不断吸收他人精华,坚持不断地探索,更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需要对教学实践的积极主动、深入有效的反思。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回头看”,而要将教学实践与教材意图进行比对,将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发生联系,通过再认识、再思考,提炼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实现对原有认识的提升。从根本上说,营造教师的教学特色乃至教学风格,既是教学实践的深情召唤,也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发展的客观要求。 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数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教学流派的生成积聚了涓涓细流,最终成为教学流派的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表征。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也为教材的不断完善和跨越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苏教版教材是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生成的主导因素,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又是教材建构的“源头活水”,它始终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外化并彰显教材的风格,丰富并发展教材的主张。在这一次次往复循环的相互作用中,教材建构不断迈向新的高点,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也将不断走向纯熟!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