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所以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补充、重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身特点,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线,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在一起,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从而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建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这就是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从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1、、重组教材内容,使教材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作适当地重组、调整,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重组教材结构,使教材科学化。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而现有教材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进行教学安排时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学生实际对教材的结构作适当地调整。 一、重组教材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重组教材的理念 教材仅仅为我们提供学习内容的素材,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走出教材寻求更适合学生需求的一些素材进行组合.如葛秀敏老师《认识钟表》这节课就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换了一种形式,但一样可以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达到不同效果.。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从学生身边的一些问题引出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的导入,就是从最贴近学生非常简单的问题引出数学问题.这样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增强学数学的信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突出趣味性,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二、如何进行教材重组? (一)调整教材——促进建构 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用迁移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一些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合学生。 (二)、改造教材——促进统一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滞后、不妥的一面。因此教师绝不能生搬硬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主动驾驭教材,合理改造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以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三)、补充教材——促进丰富 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它存在着许多学生“看不见”的空洞和留白,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适当增补教学内容,把这些深藏不露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使教材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四)、重组教材——促进和谐 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求倒数的方法,形成技能,但没有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层面的培养。而我设计的表格对原有习题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真分数、带分数、假分数和整数倒数特点的认识。这样重组,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方便。学生容易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但忽视了对教材习题的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取舍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融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因此,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实际和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习题及知识块进行重新组合,活化教材的认知体系,使课堂教学“低耗高效”。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深入而充分地钻研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的处理。只有让数学教材鲜活起来,才能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功能,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