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特级教师张赛琴访谈(2010年第1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1 21:32
标题: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特级教师张赛琴访谈(2010年第1期)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特级教师张赛琴访谈(2010年第1期)
内容摘要:
张赛琴,原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长。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轻松松地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快快乐乐地掌握写作技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
[size=+0] 张赛琴,原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长。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轻松松地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快快乐乐地掌握写作技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编者按】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积极、生动的态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倡 导 自 主、合 作 、探 究 的 教 学 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等理念和要求 逐 步 得 到 落 实 。但 是,当 前 语 文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都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本期我们对张老师进行了专访,请她谈谈相关经验。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当前最迫切、最实际的研究命题
郑伟钟(以下简称“郑”):张老师,您好。在谈到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人们常说 “有效教学要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张赛琴(以下简称“张”):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着眼于学生的需要,落脚于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要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是说教师在课堂里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传授有价值的知识,训练有用途的技能,在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切实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掌握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应该得到的收获,才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那种“重理轻文”“得意忘言”的做法是片面的,那些不重视学生习得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那些满堂灌而泥沙俱下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悖于教学有效性原则的。
郑: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具体落实中依然存在问题。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这几年,语文教师学习了新的课程教学观,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完全改变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目标模式,还没有摆脱以思考和练习来分析课文的教学框架,还没有走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态。语文教学的价值还没有落实到培养提高语言能力上来。所以,“让有效教学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依然是当前最迫切、最实际的研究命题。
把生活写进文章
郑: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并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您觉得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第八条这样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照这一条,我认为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教学方法不当。有的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没有从作文源头上组织教学内容,没有把培养观察、认知、想象、逻辑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而是不时地向学生传授 “主题鲜明”“层次清楚”“借物抒情”等概念,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第二,训练文体单一。以记叙文写作为主要文体的教学,反映了我国作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是文学写作能力,不利于实现“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标。
第三,教材编写不适。一些语文教材设置了较多的记忆性命题作文,这些习作的要求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不够吻合,教学时难度较大。比如“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讲给同学听。要充满感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让听的人被你讲的故事所打动,然后具体地写下来”,这样的作文内容,很难激发学生内心的需要。
第四,读写分离。课程标准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两块独立的内容进行阐述,读的目标是“懂”,写的目标是“会”,但在教学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是有机结合的。可是实际教学中,这两方面常常各讲各的,统一不起来,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小练笔,也是“应景”行为,属于教师的“自选动作”,对提高习作水平作用不大。读和写分离,使习作教学处于失重状态。
郑:我们知道,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很多专家、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您很好地克服了当前习作教学的弊病,提高了教学效率,许多学生都因为上了您的课而爱上了作文。
您是怎么上好习作课的呢?
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我在教学作文时,牢牢遵循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习作内容,确定习作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努力让孩子们爱上习作。
学生为什么不爱写作文,我认为原因主要有:第一,选材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第二,落笔不自信,不知道怎么布局一篇文章。有一种观点:“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话本身没有问题,但一些老师实施起来,却变成了放任自流。如果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或自由表达实践之后,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效果是很明显的。我们在教学时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指导和方法的指导,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
在选取作文内容时,我们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话题,如写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建筑物、文具,或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刚完成甚至正在进行的一件事情或一个游戏。这些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还可以再次观察,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在指导时,我会提示学生观察的步骤、方法和重点。去年我在衡阳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会”上上过一节公开课《我的一次科学尝试》(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四个环节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第一环节中,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彩色小纸片,请他们随意撕成纸屑,然后让他们数一数、估一估,看大概有多少片,看洒落在课桌上的纸屑是什么颜色的,最大的纸屑有多大、形状像什么,最小的纸屑有多小、形状像什么,落满课桌的纸屑看上去像什么等,然后要求他们根据提示,记录实验初始所做的准备工作。在第二环节中,我请学生拿出一样塑料物件,比如塑料笔、塑料小棒、塑料小球等,仔细观察这个塑料物件的长宽、轻重和形状;再指导学生把塑料物件压在头发上或伸进头发里,使劲摩擦,并默数摩擦次数,大约二十秒后取下塑料物件,用手摸摸,感觉一下是否变热,想想为什么会变热;再次按此方法摩擦二十秒,取下塑料物件,用手摸摸,感觉一下是否更热,再想想为什么会变得更热;然后让学生真实地记叙实验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摩擦生热。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塑料物件发热的一端轻轻靠近纸屑,仔细观察它们有没有被吸住,被吸住的有多少片,贴在那里像什么;再把被吸住的纸屑抹掉,等塑料物冷却后,再去吸,观察纸屑是否被吸住;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推想一下塑料物件吸引纸屑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具体地记叙实验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纸屑被吸引。至此,文章主干已经完成,于是进入第四环节:回忆实验过程,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自拟题目。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但学生和听课老师觉得总体还是不错的。总之,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坚持“教会学生摄取、感受、表达生活”这一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作文教学内容既与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吻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把观察的过程“拉长一点”“变细一点”,使观察行为能够顺利转化为语言文字;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创设情景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用眼、耳、鼻、舌、手来感受的方法,顺利摄取写作素材;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分段学写,过程评改”的教学方法,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
郑: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难题,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呢?
张:在习作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一直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话题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缺少积极的引导。
在教学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能写进文章的东西其实多得数不胜数。第一,把“发现”写进文章。“发现”也许是很常见的事。每天我们无意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记下来,收藏到我们的记忆仓库中。“发现”积累多了,无意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的思想,成为有用的素材。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有意发现,有目的地观察,认真地探究,去理解一些事物的现象、道理、结论等,就像罗丹所说的“用眼睛去发现美”。经常地去有意发现,我们的脑中就会积累许许多多的知识。第二,把“现在”写进文章。也就是认真观察当前的情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思考到的,甚至联想到的内容有层次地写下来。第三,把“周围”写进文章。我们的周围,有各种人物,有万千事物;我们周围,有丰富的声音、多样的色彩。锁定某段时间、某个地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心想,就一定能写出文章来。第四,把“联想”写进文章。就是要把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内容想出来,写进文章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五,把“细节”写进文章。写人记事的时候,不仅要完整,还要注意把其中一些细的方面展现出来,要注意关注最细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第六,把感受写进文章。“感受”是在观察或者回忆之后产生的灵感,它一头连接着以前观察到的事物,一头连接着观察所引起的想法或者事情。这些感受往往是一篇作文的素材。如果及时地抓起笔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第七,把“体验”写进文章。体验是对没有出现(或不在眼前)的事件、人物或情绪作一种带有艺术想象性质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转变成另一个人物,甚至没有生命的事物,体验对方的感受。在我们的作文中,稍稍运用一下“体验”的手段,事件、人物肯定能写得更生动、更感人。
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东西很多,在教学中要经常地针对实际情况,如习作的话题、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班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点拨引导。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从容地从自己的“素材筐”中挑选需要的材料。
郑:多年来,您一直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进行习作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很多老师听过您的课或看过介绍您的文章后表示,希望您能具体介绍一下“现场演示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也希望您说说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现场演示教学法”继承了我国传统习作教学宏观指导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优点,遵循课程标准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的思想,在习作教学的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际的现场演示,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及时把观察所得转化为习作。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对过去的记忆不会像成人那么深刻、那么细致,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写作能力主要应从当前的、周围的事物着手。我们一直认为,作文教学,一定要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出发,改变作文“文学化”的倾向,让学生通过学写“观察作文”“生活作文”,达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交流的目的。“现场演示教学法”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展的作文教学实验。
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采用演示和写作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习作课《声音》(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的时候,确定以“最近的声音和最远的声音”为内容,分三个步骤完成作文教学。第一步,请同学们关闭教室的门窗,屏住呼吸,静静坐好,竖起耳朵,一起静静地听两分钟,在听到的各种声音中辨别出最近的和最远的声音,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写出最近的声音和最远的声音“像……一样”;第二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一角,让他们闭上眼睛,静心倾听两分钟,在听到的各种声音中辨别出最近的和最远的,再一次引导学生运深度,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维主线说出自己的思想,写下自己的思考。
郑: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您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我认为,要把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读懂”上升到“读会”。
“懂”属于心理行为动词,可以理解为“知道”“明白”。但是语文作为培养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学科,仅止于“读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的交流是“说出来、写出来”的动作行为过程。
“会”属于行为能力动词。“读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走到”课文语言的深处,“看出”文字背后的生活,“悟得”作者的感情。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阅读的文章也就是作者的生活。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将学生引进文字化的“生活”,让学生在其中理解和感悟。二是有目的地组织有效的听、说、读、写活动,把读懂的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以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郑: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标教材的课文长、内容多,而课时又紧张,教学中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您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张:我不认为课文长是问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单单凭借一些简短的课文。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大量的文字材料中摄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试想,在小学六年之后,学生的阅读水平还仅仅停留在短课文上,只能从有限的文字中获取知识和信息,那学生如何能读整本的书,如何能接受信息浪潮的洗礼?
有的老师感觉课文长、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完成教学任务有困难。我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依然用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上课。字、词、句、段、篇,掰碎了,揉烂了,传授给学生,生怕有遗漏之处。其实很多长课文,它的内容并不难懂,文字也不深奥,教学目标也不是很高,比如篇幅较长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抓重点内容,抓关键段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内容,品味语言,感悟表达方式,绝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比如,教学精读课文《神鸟》,先让学生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以神鸟讲的第一个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这个故事寄寓的道理。因为神鸟后面讲的两个故事与第一个结构相似,含义相同,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个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这篇文章写法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三个小故事阐述一样的道理,教学时要让学生感悟这种写法是为了说明“人世间有很多误会,造成了很多悲剧”这个道理。教学略读课文《格萨尔王的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自行探究,说说觉如是个怎样的人。老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课后练习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策略,取本舍次,把真正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不必面面俱到。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
郑:最后,请您对广大语文教师提些建议。
张: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总是离不开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从这个角度说,“让有效教学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是融教育理念、方法、经验于一体的实践研究。广大语文教师要有学习、研究、实践、批判的自觉性,要自觉地用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观照自己的课堂,落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采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手段,真正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学到语文,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有用,语文不难学,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和乐趣,真正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
[/td][/tr]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