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他用好玩的方法给儿子启蒙哲学 | |
2012-04-11 杭州网 | |
时间 成长 死亡 民主 法律这些抽象概念 6岁的孩子能理解吗? 蔡朝阳和儿子虫虫 这位爸爸叫蔡朝阳,任教于绍兴某高中,被学生们称为“麻辣语文教师”。他的儿子蔡虫虫,今年6周岁。对于时间、成长、死亡、契约、法律等哲学上的抽象名词,小家伙在爸爸的帮助下,已经有了很独 他用故事讲死亡是怎么回事 蔡朝阳是个爱书人,当初本不想要孩子,后来被朋友劝“那么多藏书没人继承”,于是有了蔡虫虫。跟着儿子一起长大,蔡朝阳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东西。比如他发现,孩子很擅长把一切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把生活过得很丰富多彩。于是,他看了许多研究儿童心理的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解答虫虫提出的许多问题。 蔡虫虫有位亲人去世很早,家里挂着他的大照片。去年有一天,5岁的蔡虫虫忽然问起那位亲人到哪里去了。蔡朝阳看过法国一个教授写的《跟我的孩子谈死亡》,但书中的孩子十多岁了,蔡虫虫还太小,他没法用书中的方式直接跟孩子谈时间、成长、生命等,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星星的居民》。 他告诉蔡虫虫,小孩子是从星星上下来找爸爸妈妈的,而亲人去世了就回到星星上去了。蔡虫虫一下子觉得很有趣,马上追问爸爸那位亲人是怎么回到天上去的。因为蔡虫虫看过绘本《云朵面包》,吃了云朵面包,就变得很轻,就可以飞上去了,像白云一样在天空飞。蔡朝阳就告诉他亲人飞上了天空。这样,他就把死亡这件事变成了很形象的故事,让孩子接受了。 孩子说“我不要长大” 放宽自由度让孩子接受成长 还有一件事就是今年春节时,蔡朝阳告诉虫虫,过了年他就虚岁7岁,要跟大人分房睡,要准备读小学了。虫虫坐在垃圾桶上,手里捏着几张纸牌,斩钉截铁地反对:“我不想7岁,我还是6岁。”蔡朝阳劝他说:“7岁好啊,你就长大了,是个小伙子了。”但虫虫继续反对:“我不要长大,我要做小孩子。”怎样让孩子接受时间的推移和长大这件事情,蔡朝阳也想了一些办法。他首先告诉虫虫,以前睡觉前可以玩6分钟,变成7岁了就可以玩7分钟。蔡虫虫一下子觉得好玩了:“那我20岁了就可以玩20分钟了。” 然后,在周末带虫虫出去玩时,蔡朝阳有意识地给虫虫更多的自由度,让他自己决定行程,今天干些什么全由小家伙说了算,然后爸爸妈妈中途有什么事情要办,就提出来,经他同意后大家一起出发。这下子,蔡虫虫觉得长大很好玩,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于是,慢慢接受了自己已经虚岁7岁这件事。 不是做规矩而是一起做约定 让孩子从小有契约精神 蔡朝阳对虫虫的哲学启蒙,除了遇到具体事情时给出具体方案外,日常生活中他和妻子也时时刻刻注意潜移默化培养孩子。比如在给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方面,他周围的很多朋友说到如何做时,常常用“做规矩”这个词。他们就特别反感这样,因为觉得“做规矩”是单向的,是家长制定规矩,孩子无条件服从。他们对蔡虫虫,很多事情都是商量着来,比如吃饭时不能玩,就是三个人一起做约定,三个人共同认可这项约定后,约定才生效,让孩子过民主的生活。这样,别看蔡虫虫小,他也感觉到了被尊重。于是,约定好的事情,他会尽量遵守。蔡朝阳觉得,这可以让孩子从小有契约精神和民主意识,虽然他未必理解,但这会渗透在他的人生中。 | |
在超市打坏了东西 让孩子理解法律 另外,他还由契约精神进一步引申孩子懂得法律。蔡朝阳最初带虫虫去超市时,因为小家伙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摸一摸,结果推倒了3小桶米,还从货架上拿下果汁摔到地上。蔡朝阳赔偿以后,没有责骂虫虫,因为他觉得孩子没有对错概念,只是觉得这些事情好玩。但回去后,他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让虫虫明白超市里的东西的产权归属——那些东西不是我们的,我们损坏超市的东西,就像别人从你手 蔡朝阳觉得,儿童的哲学其实不是成年人理解的哲学,儿童只是哲学萌芽阶段,家长要做的不是更多地给孩子讲哲学概念,而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好奇,用他们觉得好玩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否则他们会觉得这件事情很枯燥无味而不愿意继续追问。 你也想给孩子启蒙哲学? 他推荐读这两本书 因为特别爱看书,蔡朝阳觉得自己很多对儿子哲学启蒙的方法其实来自图书。他推荐了几本书给同样做父母的读者看。 《哲学与幼童》,马修斯著,陈国容译。这本书是钱钟书当年推荐给三联书店出版的,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个小朋友在厨房舔着锅底的糖汁问:“爸爸怎么知道我现在没在做梦?”因为孩子觉得那一刻实在太美好了。这其实是很好的哲学启蒙时机,但相信90%的家长会回答孩子:“你掐自己一把就知道了,疼就是在现实。”这个回答对孩子来说就太无趣了,其实这不就是庄周梦蝶的另一个版本吗,你可以趁机给他讲个有趣的故事啊。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著,潘林、王川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套书共五卷,里面提到了很多哲学上的问题,比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问题,你可以从“你有意见,我也有想法,听谁的话”谈起等。 |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黄莺 编辑:郑海云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