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纪念胡适: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5 22:24
标题: 纪念胡适: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纪念胡适: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2012年03月21日  作者:杨龙   来源:光明网
  2012年2月24日,五十年前的今天,胡适平静的去世了。

  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不断的提及胡适,纪念胡适,我想不是因为他是蒋介石倚重的大使、校长,而是他确确实实为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留下来什么,而这些已经凝结成了中国历史、中国学术和中国思想真正的遗产。

  余英时认为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这并不是一种溢美之词,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原因。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独立的人格和对待政府和社会的态度还需继承。

  在学术上,他在三个方面贡献卓著。一是胡适著述完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此书开启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的典范,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场革命;二是胡适在培养学生上贡献甚多;三是胡适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所做的贡献;他后两个方面在此略去不谈,仅就第一个重大贡献略说一二。

  在这部著作中,胡适以辨伪的方法去质疑古书,以其深厚的学力构筑出了一个中国史书写的体系,这个体系的重要性在于让繁杂散乱的中国史料变得有了生命力,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史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又牵扯出民国学术的一段重要公案,“辨伪”与“阐释”之争。当年顾颉刚受胡适“辨伪”方法和影响,完成了在中国古史研究中影响力巨大的《古史辨》,《古史辨》以精深的考辨功夫轰动学术界。而在此之后不久,由于梁启超对胡适关于老子论述的挑战,在回应时让胡适重新开始考虑“阐释”的传统(这主要是胡适受另一个“学生”傅斯年的影响),这一传统后来陈寅恪在《隋唐制度远远略论稿》中将其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盖因中国史史料向来零散,遗留下来的仅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要重新去理解和认识历史,仅仅靠辨伪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要以当时人的处境,重新建立各种史料的关联,方能整体的呈现中国历史的面貌,这也是为何陈寅恪能够以有限的史料挖掘出隋唐礼制的三大渊源,以及礼制与制度在隋唐的关联。胡适在转向“阐释”与“辨伪”结合之后,又贡献出了新的思想。

  其实回忆他,显然不是为了人人都去学胡适的学问,那毕竟是学不来的,而是要看到胡适对国人观念上的重大贡献,这些思想既是观念上的,也是他人格上的。在当下的中国,这些又有特别的重大意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7-5 22:24
  兹举两例,就足以说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胡适的精神。胡适横跨官、学两届,对政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是纵观胡适的学问,尤其是中国史上的研究,绝无被政治和权力染指的痕迹,胡适显然也没有要携古史研究以干政的行动。

  在针砭时弊上,今日我们一些扎眼球、搏点击量的东西充斥,对问题的分析少的可怜,对主义的倡导多的心烦,政策建议更是漫天飞舞。显然,每一篇评论都意味着在传播着一些重要的知识和观念,都在为他人提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最起码的责任和担当。这样一种政策化、主义化的评论,其泛滥的原因,跟今日一些学者的知识生产息息相关。

  明白点说,质疑,尤其是对政府的质疑,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距离,尤其是保持和权力的距离,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获取的。胡适在学问上和政治上的态度,都足以警醒我们:爱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质疑、批评和监督它,别让它做坏事,那才是真正的爱。

  爱一个国家,就应该容忍有不同的意见,要看到不同的意见,应该有更大的包容之心,想想胡适,1954年,中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胡适运动,三联书店精选其中三百万字,编辑成《胡适思想批判》8辑,而这8辑只有胡适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并就批评高下做出点评。可以想见,这8辑必然充斥着人身攻击,胡适尚能坦然面对,当我们审视着对政府的不同声音时,是否也该静下心来,认真看看这些评论里有多少可取的。

  其实,纪念胡适,最好的方式,无非是认真读读他的文字,亲自感受一下他的思想。无非是要保持着他那样的精神和人格,宽容的面对批评,也绝不吝惜自己对政府的批评而已。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