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支系,管宁后裔。温州始祖管次慧,谱序中有叙慧子略有二子,次子迁居龙泉,"古谱有记"。兄弟在异乡宗支繁茂,分居丽水青田、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兴旺发达,后裔人才佈及天崖《详见名人录》。 大茶山管氏姓族象乾公,次慧公九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温州洪灾暴作,为避洪迁居大茶山(今瓯海区茶山街道大茶山村)。其弟象坤公迁永嘉硗岩(今乌牛镇鸭鹅村)。次慧公第十一世孙恭简公大元进士封奉政大夫,右春坊学士、翰林院侍读,定居平阳。第十三世孙采蚤公,元定宗元年拜史部郎中敕赠奉政大夫,定居乐清县东(四都垟岙)。大茶山管氏宗族子孙兴旺,裔延五洲,誉冠百业。乾公六世孙存爱公性爱山水,隐居原地耕读遗风。十三世后遭倭寇变乱庐舍被毁族人远避分散八方。 明嘉靖间世系第113世孙性懿公归梓重兴前业,续立大茶山“中兴一世祖”,其弟玉山公迁居莲池目桥(今陈家殿)。懿公生四子:长宗圣、次懿源、三宗德、四宗彰,即为大茶山今日的1-4房派。二房懿源公第五子松简(字庭宪)系中兴三世孙迁居丁岙,其孙大萼(号嘉茂)封北京顺天府登仕郎。中兴五世二房内大柱公迁水尾垟金乡。六世三房内一和公迁梅头。七世大房内汝南公迁南山。一和公次子南川公迁凤川(湗村)。四房内日昇公迁上河乡河西,八世大房内国宗公迁黄鱼山。三房内楚玉公迁瑞安花园,三房内原赞公迁处州城底。大房内职林公迁白塔前河(今南白象),大房内台臣公迁白马殿前。九世三房内天斗公迁下林村。三房内采臣公迁黄屿浃田。大房内天育公迁状元。三房内天佑公迁丽水厦河。三房内天显公迁厦河东门。大房内圣文公迁温州南蝉桥。以上中兴各派均为各地管族房派始迁祖。 温州管姓,历时千年之久,子孙兴旺,名贤辈出,这是管氏宗族的自豪,望后辈子孙同气连枝,继续努力进取,齐家治国,青出于兰荣宗耀祖,永葆管族美德。 中兴之后排行三十个字辈:名行(阳行)性、宗、信、汉、大、一、德、君、天、颍、光、方、显、作、荣、嗣、嘉、鸿、福、寿、秀、培、启、贤、良、绍、源、泽、茂、延、字行(阴行)字安、享、超、前、贵、圣、汝、国、元、幼、振、懋、丙、承、华、昌、庆、享、贞、致、如、心、必、盛、之、广、远、乐、悠、然 宗祠记 管氏大宗在宋朝时先祖象乾公为避洪迁居大茶山,后辈子孙为纪念祖宗建造宗祠一座后遭倭寇变乱宗祠庐舍被毁倒塌。至明朝嘉靖间性懿公重兴故居立中兴一世祖。懿公生四子,分四房,后辈们分别建造四座宗祠。懿公同长子立大宗,第二、三、四房分别建三座小宗祠,每逢春秋二祭子孙们都要集中祭祖,分别在各房宗祠中祭拜祖宗。到文革期间破旧立新宗祠被毁,于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四年由族长和老协会会长带头发动宗亲及各房派子孙纷纷资助,在原大宗的旧基上重建大宗一座。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由各房及各地分派的裔孙们集中祭祖几百子孙聚集在窄小的大宗祠里焚香点烛拜祭祖宗二00八年管氏大宗重修谱牒,谱局理事会几位主要理事负责将宗祠进行全面修理。今天的宗祠门口立旗杆夹一对掛着“管”字旗号,立“管氏世系碑志”石碑。进门中堂着管姓温州一世祖次慧公,大茶山始祖象乾公和中兴一世祖性懿公画像两边立四房祖辈画像,左右分别掛着管姓平昌郡族历代历朝名人画像和照片。大宗祠虽小但我们管氏的祖祖辈辈在历史的朝朝代代里名人不少,现在后辈裔孙们还为宗祠的今后扩建奠定基础,我们相信有管氏裔孙宗亲们的重视和努力,很快会建成一座更广阔而宏伟气壮的管氏大宗昂立在大罗山顶上——大茶山。祖坟记 管氏前辈功绩 启亭记 罗一所得树款,为后京桥西首引桥至红桥儿溪桥筑路之用。罗山京山合得之款,为修桥建亭工资,不足之款甚巨,由双方平摊乐受,以成美事。 建亭为斯,乃罗山京山水埠所处,两队庄稼管理之需,亭基不足,罗一欣欣赐,一旦约成,百世共守。 亭榭之建,乃千秋公益美业,非一时兴会之举,前人有兴建之道,后人有保管之德,严明之约,民众必晓,亭座所属,不容损毁。设摊买卖,列在严禁,禽畜之类,拒不停留;何方杂物,不准堆积,有违约者,必讨不贷。 亭建之日,特立此碑,一以纪念故人之业,二为后世守益存照。 公元一九七八年夏仲日立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