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成都开会,第一次看见这杂志,大开本,光滑的纸页,舒爽清新的感觉。订阅了今年的,又补买了去年的,小狐老师张罗忙乎着,一直很客气地说着“谢谢”,心就莫名地酸涩,说“谢谢”的,其实该是我们啊,感谢他们编辑出这样好的东东。 第三期邮寄过来,费了些时日,于是拿到手以后,就赶紧细细品读。无数的好文字引得人心潮澎湃,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呵呵。 ◎《七十年的素质教育》王丽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进了这样一所学校,经过五六年的教育熏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透过这份大纲,能看出制定者试图由此来建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的良苦用心。” 和文中那1934年度《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相比较,我很为自己每年按照上级要求所做的那学校计划汗颜,空泛,是那么的程式化,毫无特色啊! ◎《课堂,让我们相约绽放》李政涛 “在如此境界的课堂里,我感受到了令人心醉的美,没有什么比美的课堂更让人心神愉悦;而让学生开花的课堂,是最美的课堂;师生一同开花的课堂,是最绚丽最灿烂的课堂:是师生的生命之花共同催生了铺就了这场灿烂。” 那次在学校搞讲座,我选的主题是《打造阳光课堂,绽放生命活力》,我说:“我们一旦把我们的课堂视为让学生绽放生命活力,成就幸福人生的一个起点,一个平台,那么课堂上就该是师生充满生命本色的激情展现,就该是为成就学生的生命意义而开展。”今天再读李老师的文字反思自己,才知道自己也就一“说”得好听而已,很多事情还得认真去做才行啊。 ◎《学校像什么?》郑杰 “当学校越是旗帜鲜明地抓什么,什么便永远离我们而去。” 想想,不仅仅是学校,我们生活中,生命中,很多方面的事情,其实都符合这个理论,呵呵。 ◎专访《我选择》 第一次知道这个陈东强局长,很为他的理念和做法惊叹。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我想,一个好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也许那就是我们教育局部的春天。 文末,陈局长用了《小王子》书中的话语作结:“有些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但它存在着,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有些东西对自己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她受我的浇灌,我的保护,我的驯养,她是我的玫瑰。”呵呵,有意思。作为一个还算爱读书的人,我喜欢《小王子》;作为一个一线普通的老师,为教育系统里有这样的领导高兴,教育的理想者会因此依稀看见前方希望的灯塔,将更奋然而前行。 ◎封面《虫本佳人》 这吴坚老师有趣,这文章有趣,这些昆虫也有趣。读的时候,很懊恼在教学什么《蜜蜂》、《蟋蟀的住宅》、《草虫的村落》的时候,自己对昆虫了解得少之又少,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有意思。 编辑老师在文前写道:“让学生喜爱你所教授的学科,那么你本人是否得首先喜爱你所教授的学科呢?不用强制,不用逼迫,甚至不需要那些所谓的技巧来培养、开发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就用你从自身生命内部发出的学科魅力倾倒你的学生,就用你从生命深处发出的学科之光照亮你的学生。”以此叩问自己的内心! ◎《遭遇学生语言伤害》沈丽新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无礼行为并不是针对你的,他们的突然爆发,是由他们生活中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引发的。” 教育路上,与学生的相处中,冷静、宽容、耐心,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建立专业的师生关系》沈丽新 李茂 “李茂:或许任何行业都有自己受委屈的一面,只是教师在面对年幼学生的伤害时,心会更疼,但只要看开了,也就能释然了。当然这是很难的。或许我们要对一些东西有“职业性的麻木”。在被学生激怒时,也不能气急败坏,必须保持“职业的镇定”。教师的专业化,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也需要专业的过程、方法,专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妈妈送你9样礼》简媜 一直都喜欢她的散文,《私房书》、《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等等,都好喜欢。这篇文章,也读了好几遍。下午的语文课,干脆拿这文章去读给班上的孩子听了,把简媜对孩子的一番爱心全部借用过来。她对自己的孩子说:“有些你不见懂,先听一听,把它收在心里的小口袋里。”我也这样对我的孩子说,不期望他们每个人都懂,或者喜欢,对他们有那么点点触动就好。 因为下午第三节的课,学校比较吵闹,很多都在开始排练“六一”的节目了、我一边在教室里轻轻环走,一边认真地读着。读完,我留意到,瑞,那个小男孩,居然是用简笔画的形式把每一种礼物都画了下来,他是把简媜给孩子的礼物还原成了图画,就如同孩子当年给简媜的画一样,也许图画简单,但却充满浓浓爱意。 由此,我也记住了文头编辑的一段按语:“我们都不可能遇到完美的世界,但总可以将其变得更好。这份建造的责任,在我,在你,在大家,在每个人的肩膀上,并且要传递给我们长大了的孩子。”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样想,在我,我觉得只要还会在教育路上走下去,那么读读《新教育》必定是有好处的,她总会让人觉得教育是那般美好,甜蜜,富有意味,充满希望。 郑杰在《学校像什么?》一文中说,学校的校长显然是需要个伙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我想,《新教育》也就是我们做老师的身边那个伙伴吧,跟着她,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起走在路上,每一个平凡普通的生命因此而动听。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