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瑞夷 看教育杂志,我总喜欢挑选名家、名作先读为快,觉得只有读名家之作才够味。这些文章是从心里直接流出来的,阅读时容易产生与作者面谈或是聆听其讲座的幻觉,更有亲切的情愫滋长。而那些从资料中诞生的文章,看了纲纲条条就味如嚼蜡,比老师们叙述教育故事还要逊色。 《教师月刊》每期都有许多名家在各栏目中闪烁,让人关注。可是,爱读《教师月刊》却不仅仅是我有爱读名家思想的情结,还因为刊物每期都有一个“教师关注”,这个“关注”很动人,常常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基点、重点、隐点……”透过“关注”常常让我看到教育当下的“结点”,不是提醒自己要注意反思,就是提醒自己赶快要这么行动了;要不就是激起了我的思索,探视教育教学的动态。阅读“关注”栏下的文章,总会有许多的圈圈画画点点,搁笔时,就有满载收获的喜悦。 手捧2011年07、08期合刊的《教师月刊》又让我眼睛一亮,它不仅名家名作星辉灿烂,而且“关注”阵容极大。每个栏目都是一个“特别关注”,真有金淘了。反复细读,果然收获颇丰。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家长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自己想当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身为教师是否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而这恰恰是被老师们忽略的思考,可是,这又恰恰是教师成长必须面对而且时常要质问自己的思考。在《捍卫教师的专业尊严》中,郑杰校长给我们提了个醒,不知这壶“水”能浇醒多少迷糊的老师? 尽管多次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新发现。你要像怕火一样地惧怕精神僵化——老师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可是,当看到杨斌老师《蘸着自己的“血肉”写作》中的引用与评析时,我再次有了新的感悟。面对读书、写作总是抱着“我能把书教好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读书的闲暇与志趣”的态度而教学的老师,到头来正是连书都教不好。读书、写作,对老师而言,就是毕生备课的主要方式。读完本篇,重新省视我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观念,真是迫在眉睫啊。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吃惊到反感到麻木”的过程。近些年来,学者们再说起时,老师基本上没什么反应了。可是王栋生老师的再次谈起,让我在思考“有些学生总有教不好的一段时间”上,有了很自然的共鸣感。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总是在我们的预料与计划内,他们总是有个别的,总是有一些在某段时间里是很难教好的,改变我们的心态才是关键。《知识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魏勇“剑走偏锋”的思维给我极大的启迪,思考出思想啊。让我极为吃惊的是高子阳老师介绍的一位美国老人,他的执著与慧眼激起我的冲动。我想任何一位老师看了此文,都会想自己应该马上行动,为自己为学生付出一点课本之外而又是教育职责内的艰辛。 周杉老师在《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里举例指出诸多的教育教学矛盾对立疑问,这些疑问很亲切、很揪心,应该是每位老师心里都有的“节结”。作者深刻的分析很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用。只有阅读了才会有心动。细数此刊内容的独道、深刻、广博,还真是难事,可谓言难穷也。 合刊吸引读者眼球的形式亮点——书房雅照。欣赏诸多教师的书房,也是对老师教育教学的启示,那是一种别有韵味的感召,促你反复观赏,在羡慕与感佩中会激起读书、拥书、亲书的欲望。这也正是教书之门,教师成长之路。 (作者系福建省特级教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