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12年7月管季超收藏新书书目===[超链文本=照片须登陆才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4 11:31
标题: >>>2012年7月管季超收藏新书书目===[超链文本=照片须登陆才见!]
2012年7月管季超收藏新书书目
文/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第一类:朋友赠教育专著
①《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刘铁芳著,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定价28元。
系岳阳[高研班]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1361&goto=lastpost#lastpost会议资料袋中赠书。
②《怎样当个好老师——答一线教师36问》,孙明霞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定价29.8元。
系明霞老师在岳阳[高研班]期间赠我,扉页有明霞的签名及钤印。明霞此书在交付出版前曾于网上征书名,我拟了两个书名以示呼应。
明霞说:现在的这个书名平实朴素,与书的内容较为契合。
③《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刘发建著。北师大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定价28元。
系发建老弟在岳阳[高研班]期间所赠。扉页有发建的签名。
2012年7月,从岳阳到成都,我与发建有十天在一起,邻床而卧,交谈甚欢。发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问题”意识特别强,值得我学习。
④《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个“三心”妈妈的“歪打正着”育儿经》,湖南师大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定价24.80元。
系老朋友、长沙开福区艺术课教研员罗炜美眉所赠新著。
我与罗炜,在十余年里,见过5次面。第一次是2009年我作为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赴长沙组稿时,湖南省美术教研员胡茂林、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卫和通知她来参加组稿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在北京和济南,我和她一起协助北师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立梅教授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2011/0804/249293.html修订新世纪版《艺术》教材;第四次和第五次都是在岳阳民院附小。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我想把她这本书推荐给《教师之友网》家教专栏主持人熊蔚东先生看,请他写一个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1049&goto=lastpost#lastpost书评。
⑤《教育生态学》,郑伟著,台湾新锐文创出版。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122403012505/定价(台币)380元。
此书系在成都时学友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346四川知名教师“实小十八子”李勇先生转赠。
⑥《我的教育道路》http://xnjyw.5d6d.net/thread-38611-1-1.html陈大伟著,天地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定价28元。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陈大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6月第二版。定价29.80元。
成都[高研班]结束后,蓉城朋友http://xnjyw.5d6d.net/forum-247-1.html挽留,预付了房费,盛情难却,又逗留数日。大伟先生来我住的凯宾酒店房间看我,赠此二册。扉页均有签名。
与大伟先生交谈半日,共进午餐时又接着聊,颇受启发。
第二类:朋友所赠内部出版小学生作文集
①《北小儿童》,(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http://new.estmue.tp.edu.tw/“民国”九十九年六月印行之学生作文集,收录有幼稚园、特教班及一至六年级学生作文,厚达P191。
此书系7月29日返汉后,师慧教育李钢仁棣转赠。李钢曾带领校长研修班学员赴台交流。此册系台湾校长林进山http://www.docin.com/p-93941.html赠予他的,被我索来。
②老朋友湖南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http://xnjyw.5d6d.net/forum-206-1.html赠该校《放飞梦想的翅膀》等四册班级学生作文集,均无定价,小印量内部印行。
③《N怪时间记》,成都华德福学校http://xnjyw.5d6d.net/thread-51294-1-4.html八年级学生作文集,2012年4月内部印行,无定价。书前有范美忠夫人吴文冰老师的序。
此书系与周雄参观该校时该校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179校长李泽武所赠。
④四川师大附校http://xnjyw.5d6d.net/thread-51102-1-1.html主任所赠该校校报《狮山少年》(自创刊号起)6期。
第三类:新购七本书
①在成都会间,购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164蔡朝阳著《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宁波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定价30元。
教育——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一个并非将自己定义为应试教育的操盘手和某种意志的传送带的教师,我将有可能介入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其影响,可能会涉及他生命深处某个隐秘所在的构成,即,教师参与了这个孩子生命的发育,就像混沌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
·菜虫虫不但没有毁掉我的生活,反而使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这让我才能够狭隘的个体主义向着博爱高尚的情怀前进了一步,为此,我感恩。
·我也更懂得了教育的重要,至少比以前更爱学生了。……我不是他们的船长,但当他们航行在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旅程时,我愿是他们边上一丝微弱的光亮。
·我有这么一种想法,在体制内教书,暂时衣食无忧,同时也没有发财的梦想,那么是不是可以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谓积极生活。
·一是在体制内,我们仍是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我们的不同意,方式可以不激烈,但态度可以是坚决的。而是彼此都应懂得妥协的艺术。事实是这样,我注定,不得不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世界。那些别人,有些是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有些是他的主张跟你不一样的,那么如何跟他们相处?所以我并不企图用自身的观念去压倒任何一个人,而只是暂时确信自己现有的观念,并且我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时刻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随时准备接受别人建设性的意见。
——《我所思兮在山腰》
·阅读:但我还有一种朦胧的确信,比较单纯,我认为阅读还是超越世俗生活的,也许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超越性的、精神性的生存。
·曾经我怀疑,启蒙是危险的,因而我对自己的做法充满矛盾。现在我可以说,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就像我说的,10年前,阅读带给我的不是自由而是枷锁,原因只因为我读的还不够多,我的思考还没有成熟。而启蒙之所以是危险的,也仅仅因为,他获得的启蒙还不够。……胡适说,仅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用好的方式去做。(我曾经很不屑好的方式)
——《带一本书去课堂》
·单纯的抒情是无力的,如果我们不能对历史、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观照,那么真正的抒情也是可疑的。一个语文老师,没有历史感与现实感,更没有一个哲学高度或者爱的宗教来统领,其所谓的审美可能最终会流向滥情和矫情,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语文是公民教育的通路》
·我在想,首先教师需要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肉体变得强壮。
其次是需要将自己变成一个明白人,在体制之内,但看透体制运作的逻辑。
这也不容易,但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会教育我们。一个被蒙在鼓里的人是没有力量的,只能任人摆布,而一个明白的人,至少他能表现出企图战胜自己的恐惧和平庸的努力,这种努力本身,便是对摧毁人的机制的反抗,这就足够了。
再次是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尽力保全自小而来的理想。
·
在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之下,明真相的孩子,会有更聪明的做法,他能找到一条调和的狭窄路径。而不明白真相的孩子,多只能在消极厌学中苦捱岁月。一种俗见的观点,总觉得思想自由和高考高分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一个聪明而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他能尽可能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读课外书,勤于思考,会打开孩子们的智慧,智慧打开,他会形成自己的平衡感,懂得协调自己,高考并不在话下。
综上所述,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那么,就尽力去开启他们的智慧。开启的办法很简单,告诉他们事实,告诉他们教师自己最真实的思考,足矣。
教育的职责何在?对于成年的非理性主义者,因为有一种致命的自负,他武断、粗暴、一根筋,所以你跟他没法讨论任何问题,所以我一般不搭理他们,我深刻觉得,改造愤青,要从娃娃抓起。
但今天,我们在这个倡导中,为何看到的只是返回“礼义廉耻”传统的努力,而没有一条通往现代公民社会之路呢?因为其在实行过程中,“最大的缺失就是价值错置,其中强调的那些个人生活规范,都只是为了规矩,服从,守纪律,而没有自主地为这个社会服务,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类内容”。
·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没有被用来追求那些引起我们永恒的好奇与敬畏的知识与智慧,却用来扼杀学生独立思考与个体觉醒的凶器,教育就这样沦为彻底的应试,除此之外的应有之义都不见了。
爱国
所以我们在欢呼大国崛起之时,需要睁大眼睛,大国,是否是伴随着民权一起崛起的。这样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所以,爱国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国之主体,非弄清楚不可。
——《长沟流月去无声——教育史上的“民国范儿”》
孩
子
·孩子,其实我心里又那么多柔情蜜意,但是我害怕你的到来。
那么,如果你不出生在这个颠倒的时代,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我们给予他生命,要他到这样的世上来走一遭,便已经是意义了,至于这一生是幸福还是痛苦,无论如何,都是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啊。
·
你带来了我的改变,你赋予了我的生命以崭新的意义。你的出现,才使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本质。
——《孩子,你慢慢来》
·我一直有一种偏执的念头,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不适合发生创世纪的故事,你带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上,你又不能给予他唯有糖果组成的房屋。你提心吊胆自顾不暇,你想要纵容又不敢溺爱,你怔忪不定骑墙观望……
——《未来的主人翁》
·正是菜虫,教会我懂得“爱”究竟是什么,教会我懂得,在男女情侣之爱以外,还有一种爱,毫无来由,就像上帝将之播种在我们心底,忽有一天骤然萌发,但甚至比男女情爱更加厚重绵长。
·菜虫的到来,才深刻拓展了我的世界,在带来欢乐的同时,更多的促使我重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此,我才会明白,英国诗人威廉的诗句“孩子是人的父亲”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除了享受这个欢乐与惊喜的过程而外,无非便是尽力呵护他的天性,保全他将有一天会喷发出来的潜能。
·华德福肯定了孩子的本质属性中那种带有神性光辉的作用。……就是说,孩子是具有无数种潜在的可能性的完整个体,这种可能性与生俱来,仿佛便是神放置在他们体内的一种能量,需要我们通过好的教育去保全和呵护,直到有一天,这种沉睡的能量被唤醒。这也即是我现在所认为的教育的本质。
——《用一生学习做父亲》
游戏
·当前主流的社会观念对网络游戏的妖魔化,其实是在对游戏不了解之下的自负和偏见。……作为一个玩家,我尤其反对那些不懂得游戏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手画脚的人。能够广泛被人喜欢的魔兽世界,它其实是在一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我从不觉得玩游戏就等于不上进,万物不丧志是我的信条。
·魔兽世界改善人性。……魔兽世界贯彻了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便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玩家,通过玩魔兽,也能感受到手吗是公民社会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都贯彻了一种民主的议事规程,都有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对少数人的尊重,乃至缺席者权利的尊重。
·对网瘾、网络游戏妖魔化的时候,其实恰好出现了我们时代的病症。这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毒品、电子鸦片,关键在于成年人需要谦逊地去了解,网络游戏究竟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真正的需求与渴望,从而,在尊重孩子们的需求的前提下,以引导的方式,使他们走上更为合理的道路。因此,面对网络,成年人负有更大更多的责任。
——《魔兽世界改善人性》
过去的时间
过去的时间,构成了你生命的本色,每一天都在促你生长。我还感恩的是,人是会不断变老的。……只有到现在这个时间段,我的理性跟我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一个相匹配的境地。这是我最好的年华,是萃取生命精华的时刻。当然,此前10多年,我所经历的幽暗岁月,同样是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敢有歌吟动地哀》
《唐宋名家词选》
我还会背诵这本书中很多诗歌,什么“平林漠漠烟如织”,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读到这样的句子,心情就会奇妙地好起来。龙榆生这个选本很有意思,并非针对中小学生的读本,没有字词释义,只有集注,是各代文人对该词的赏析,如《沧浪诗话》、《带经堂诗话》之类。……我对该书的爱如痴如醉而浑不解其大意……
我搞到了这本书,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看啊看,翻倒发黄,封面都掉下来了。
——《影响我至深的一本书》
②在成都[高研班]结束后,于“新华文轩”购得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085魏智渊著《教师阅读地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2月第3版。定价28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极大帮助的书。它有四大亮点:一、教师要读什么书?本书介绍“根本书籍”、学科知识重点图书、专业知识重点图书、人类基本知识重点图书,提供了近200本参考书。二、怎样读书?根据专业发展过程分时期阅读、阶梯性阅读、知性阅读。举例说明如何阅读一章节,如何阅读一本书。三、优秀图书和优秀电影的评介。四、阅读误区,阅读失衡举例。
本书系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用书,是教育部重点课题,是专业阅读子项目指导手册,可供中小学老师专业发展使用,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主要提供了专业阅读书目及对部分书籍的评述,也介绍了书目的使用方法,是融结构、路径、书目及评介、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的,永远处于开放之中的全息阅读地图。通过这张地图,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阅读路径,和最适合你自己阅读的书。
目录
如何使用本书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对阅读的理解
本书的结构
本书的主要概念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 教师专业阅读的误区
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
伪技术把教育管理简单化
不要迷失在概念词语的丛林中
第二章 专业阅读地图新思维
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一 教育专业知识结构
案例一:解读《游园不值》的知识结构
汉语汉字知识
古代文化知识
诗歌鉴赏知识
有关诗歌史的知识及诗文积累
案例二:课堂教学《游园不值》分析
二 基本的教育学及教学原理
1.你如何理解与学生的关系
2.你的教学观和教学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3.你如何理解认知规律,并基于此形成自己的教学流程
三 假如阅读结构失衡……
1.文青型教师
2.理论型教师
3.启蒙型教师
“浪漫一精确一综合”的专业发展过程
一 浪漫时期
二 精确时期
三 综合时期
由浅人深的专业发展阶梯
一 第一阶段:成长期
二 第二阶段:成熟期
三 第三阶段:卓越期
属于你自己的合理阅读路径
一 关于阅读地图和阅读史的讨论
二 案例:点评水心的《我的阅读史》
最适合你自己阅读的书
第三章 根本书籍的研读
谈谈根本书籍与根本概念
根本书籍的阅读方法:知性阅读
一 同化、顺应、平衡
二 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
三 怎样训练知性阅读能力
阅读案例一:让相遇成为幸福——我读《教学勇气》之二
阅读案例二:入云深处亦沾衣——阅读《教学勇气》及其他
根本书籍阅读得失分析
一 《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研读举例
读书笔记例一: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读书笔记例二:学生第一
二 根本概念的研读——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
扬扬的故事
方方的故事
三 《儿童的人格教育》整本书阅读举例
如何阅读一本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批注片断
四 相约星期五——新教育教师读书会
(一)准备阶段
(二)讨论阶段
(三)总结阶段
第四章 教师阅读之学科知识图书
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简图)
专业阅读地图概述
语文科阅读
语文学科分阶推荐书目
部分重要图书评介(仅供参考)
《汉字密码》
《简明?连贯?得体——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训练》
《唐宋词十七讲》
《童话人格》
《名作细读》
《古老的回声》
《如何阅读一本书》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数学科阅读
数学学科知识书目说明
数学学科分阶推荐书目
第五章 教师阅读之专业知识图书
专业知识分阶推荐书目
部分重要图书评介
《孩子们,你们好》
……
第六章 教师阅读之人类基本知识图书
第七章 部分电影介绍显示部分信息
王栋生著《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1053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定价28元。
吴勇著《让写作走进儿童心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定价20元。
译著http://xnjyw.5d6d.net/thread-21675-1-1.html《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定价35元。
作者:雪莉·艾利斯(Sherry Ellis)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
书号:978-7-300-13232-7
定价:35.00元
◎ 作者简介
雪莉•艾利斯,自由作家,独立写作培训师。她的创意写作练习的第一本书《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被《作家》杂志列入2006年度最佳写作类书目。她的作家访谈发表在The Kenyon Review,The Writer’s Chronicle, GlimmerTrain等多家文学杂志上。曾指教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学院,教授创意写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一些当代最知名作家的个人写作联系。在这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而多产的作家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亦或是天赋异禀?当我们为写出第一句话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打开思路最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
本书中,有87位美国一流作家向您呈现其新颖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作家们极力推荐的,简单易懂,可立即使用。通过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和古根海姆奖等获奖者的技巧,本书鼓励那些渴望在写作方面一展风采的人们:开始写吧!
◎ 丛书简介
这是国内首次引进的关于美国创意写作的一套丛书,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和自学指导。
创意写作,英文为creativewriting,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出来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想自学写作,如何无师自通?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写作,如何相互促进?如果有一个作家班,该如何授课?
目前,英美国家很多大学普遍开设创意写作学位项目,美国当代作家几乎都获得了创意写作学位,绝大多数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学任教于创意写作专业。中国的创意写作亟待开展。国内已有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创意写作硕士,或成立国际写作中心,将作家请进校园登台授课。
•《成为作家》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小说写作教程》
◎ 译者序
作家是可以培养的
这是一套奇异的书。它教你成为作家。教你进行文学创作。
对于初学者,它教你如何起步,如何循序渐进,发现你的素材,改进你的写作技艺。
对于经验丰富的作家,它教你梳理你的思绪,完善你的技艺,保持长久的创作生命。
这是国内首次引进的关于创意写作的一套丛书,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和自学指导。首批选了四本,它们是:《成为作家》、《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以及《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这套书给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包括成为作家的思想准备,以及不同文学种类的写作要素和方法训练。
四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作家,这些作家又都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这是他们的授课秘籍,是他们的经验总结。这是我们通常说的作家的创作秘密,难得与人分享的作家的“黑匣子”。
在翻看这些书之前,你肯定有疑惑,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出来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想自学写作,如何无师自通?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写作,如何相互促进?如果有一个作家班,该如何授课?
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
首先,书中经常出现的几个概念需要解释清楚。
英语中作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创作的人,即“写作”(write)这个动词加一个后缀,变成做这个动作的人(writer),所以,作家就是愿意写作、能够写作、正在写作的人,与写作有关。在这几本书里,你会读到比如学生作家之类的词,即将来有可能成为作家、而现在的身份是在校学生的人。当然,也指任何从事写作的人,不管他的职业背景和身份是什么。换句话说,只要在写作,就可以被称为作家。所以,作家人人可为。另一个是我们熟悉的作家,是一种身份和职业,即主要靠写作为生的人,或者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就、可以稳定以写作为业的人。
创意写作,英文为creativewriting,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目前,英美国家很多大学普遍开设这一学位项目。研究生阶段一般学制两到三年,主要分为虚构与非虚构两种,也可以细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回忆录、剧本创作等具体方向。经过学习,毕业前提交一部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学习方向,可以是一部小说,也可以是短篇小说集、一组诗歌、一部剧本、一组散文等,在作品前边阐述一下创作理念。经过答辩,可授予创意写作硕士学位(MFA in CreativeWriting),MFA即Master of FineArts,直译过来是美学硕士,即把创意写作归入大美学这一学科门类之下,和绘画之类的美术创作,与制陶、雕塑之类的工艺美术,以及电影导演、制作等在一个学科门类。MFA在美国属于创作终端学位,即等同于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在2006年引进一位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英语创意写作学位的教师时,还专门进行过学位证书鉴定。
由于大学普遍开设有这种专门教授创意写作的学位,所以,美国当代作家几乎都获得了创意写作学位,从事文学创作属于科班出身。绝大多数的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学任教于创意写作专业。这就形成了创作的传统和美国文学的特色。美国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作家协会之类的机构,所以在大学任教成为绝大多数作家安身立命、专心写作的保障,同时也保障了文学传统的有序传承和创作质量的较高水准。这个学位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在校人数众多。2006年笔者到亚特兰大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作家和创意写作项目年会时,与会人数是4 900人,其中作家2 000人,创意写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纽约年会的与会人数达到7000人,绝大多数还是创意写作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近年这个学位的录取比例大约在4%,是非常难以申请的学位。申请者除了需递交和一般的学位申请相同的资料之外,还要递交自己的作品。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情况也基本相同。2009年澳大利亚作家访问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其中一位作家谈到,他所在的大学中有20名英语系的博士,其中12位通过创意写作获得博士学位。为了适应博士学位越来越多的现实,美国不少大学正在把这个学位提升为创意写作博士。
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工作室(workshop)形式,这是一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即以导师组织学生创作和研讨自己写的作品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何传授切实有用的创作经验,如何发展学生的创作个性而展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学作品。这套书中的《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就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创意写作教师设计的写作练习,是他们的教案精选。
工作室不一定非要设在大学的课堂上。除了正规学制的学期教学,很多大学开设有各种形式的暑期作家工作室,有的社区还开设夜校工作室、周末工作室。授课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作家指导学员进行写作。通过学习和训练,学员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可以分享的文学创作,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所以,未能进入校园学习的人,只要热爱写作,也有机会参加各种创意写作工作室,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举例来说,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开设了一个退伍老兵写作工作室,教退伍老兵写回忆录。她觉得这些老兵对战争比作家有更切实的体会,他们的写作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还有一位美国退休的中学教师志愿到监狱里给犯人开设创意写作工作室,最后还结集出版了犯人写的作品。那些犯人承认,写作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有生以来难得的身心安静,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好像重新活过一遍。还有一个女孩,她和人面对面地交流时,总是很害羞。但是,无论在朋友生日,还是大家聚会时,她总喜欢写一些诗歌,然后写在卡片上,塞到她朋友的口袋里或门缝里。这样,写作为她赢得了很多朋友。有一位退休的瑞典裔美国教授,老伴去世后,她悲痛欲绝。她开始回忆跟随曾经在联合国粮食署任职的丈夫一起到过的地方,比如日内瓦、罗马等;以及两人又分别辗转到美国一所大学任教的经历。那些一起度过的重要时刻,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和哀思,她都写成了短短长长的诗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故事。这也说明,回忆录和传记也不是只有成就卓著的人才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回忆和一生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其实,大作家的作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各种传记和回忆录的变体。关键在于,学会使用这些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就像一个人要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人生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写作的独特性在于:你的经验和道理可以与人分享。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以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是:其创意写作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量的、潜在的作家。很多人都具备了文学创作的能力。所以,美国作家的特点是职业背景多样,大多数人都是在经过了现实生活的历练之后将自己的经历转变成文学作品。
二
中国的创意写作亟待开展。国内已经有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创意写作硕士,还有的大学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将作家请进校园,登台授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专业作家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创意写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即作家进驻校园,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这样他们既可以在体制内继续生存,解决后顾之忧,又有利于文学传统的有序传承。然而,现在国内的作家在文学道路上大多是“自学成才”,对创意写作的学生如何授课?作家培养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文学传统如何得到有序的传承?这些都可以从国外创意写作硕士项目的经验中获取有益的借鉴。
除了校园以外,还有人数更多的、爱好写作的人。从听童话传说开始,很多人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梦想。随着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发生冲突,很多人对文学失去了热情。为了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体会和看法,很多人对文学依旧热情高涨。
这是一个想象力缺乏的时代。然而,最能带来惊喜的仍旧是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创造的一篇文学作品、一部电影,或者对平常生活的不平常的创意。
这是一个文学似乎离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时代。同时,写作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很多人怀着梦想走入大学的课堂,更有难以计数的人活跃在网络上。
大多数人对文学创作感到困惑。因为他们认为作家必须具有天才,因为他们相信文学创作无从传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这就是写作的激情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潜质。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成为了作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渐渐淡忘,以至于彻底遗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际遇,除了对自己的怀疑和对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根本没有理解写作的本质之前就已经放弃了文学的梦想。我们根本不相信创作的才能可以学习而来。或者,一个更为实际的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和途径学习文学创作的理念、方法与技巧。
我们依然相信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但事实上,我们也一定知道,没有人能靠灵感或天赋写作一辈子。即使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写作开始,鸿篇巨制的创作也会是一种工作和劳役。很多作家的创作生涯可以延续很多年,除了我们羡慕的天分之外,他们一定有保持文学创作热情的良方。
这种良方可以传授。写作的乐趣和意义也可以分享。
三
文学创作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要素?如何进行不同体裁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果想自学写作,如何无师自通?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写作,如何相互促进?如果有一个作家班,该如何授课?这就是《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内容。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即小说创作。全书按照虚构文学的要素共分为八个部分:开始动笔;视角;人物发展;对话;情节和节奏;场景与描述;技巧;修改。这八个部分按顺序排列,可以循序渐进,完善创作技艺。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是关于非虚构文学,即散文、随笔、回忆录等体裁的写作。这种文体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分别是:开始动笔;非虚构文学中的真实;记忆与灵感;人物塑造;地点;声音、对话和声响;技巧;修改。
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非常活跃的美国作家,他们都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书里收编了他们授课时使用的练习精选,都是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写作秘籍,可以说是作家创作经验的结晶。
两本书的翻译过程兴奋而辛苦。兴奋是因为这是国内首次引进美国创意写作方面的书籍,值得推荐。辛苦则是翻译的必然。参与《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两本书翻译的译者,除我之外,还有杜俊红、陈小凡、焦娇、吴瑞丽四位。译文完成后,由我对照原文,逐字逐句进行校对修订。为了便于理解,书中以脚注形式对提到的作家、作品等作了注释。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创作灵感上的激发。
刁克利
2010年8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
◎ 简要目录
目录
开始动笔!
结婚照
凭借感觉
我的宠物
两个人走出一座建筑,走进一个故事
种子
诚实的胆量
照片
四页故事写作
两脚朝天的鸟:记忆、地点与虚构的杂糅
一张通往各处的地图
从新闻开始
结婚蛋糕
白板实验
拼贴
五种感觉
故事诞生在一小时之内
超现实主义练习,或者在匣子之外的思考
克服枯竭期
实地旅行
压缩种子想法
写作经验:一张处方
视角
想讲的故事
第一人称视角:想象并拥有人物
餐厅中的角色互换
准确处理人物的年龄
他们在想什么?视角练习
第三人称叙述和“心理距离”
天使回望
让死者说话:第一人称叙述练习
人物发展
移情与人物塑造
表面之下是什么?
人物访谈
“很久很久以前”:在小说中与时间游戏
为什么我要偷它?
文字画
人物练习:掏他们的口袋,翻他们的抽屉
当萨姆沙遇到巴托比
抽屉里的响尾蛇
家庭主题,家庭秘密
冲突中的人物
航海者:写不认识的人
创造戏剧性
塑造人物
按照他们的方式写作
错综复杂的时间
对话
窥探对话的秘密
无言的对话
聆听声音
对话练习:从非道歉开始
对话的等级
情节和节奏
小说的构成要素
保持引擎运转
即兴重复
用故事板呈现故事
注重结构
我在写什么?通过总结明确故事的思路
共鸣的丰富性
背景和描述
小说中的背景
背景中的人物
赋予无生命以生命
学会分层
对地点的感觉
做一棵树
一个很长很长的句子
最难忘的食物:运用感觉上的细节
让词语像水一样:明喻练习
技巧
将自传变为小说,发现更大的真实
经典场景的秘密
海明威的间接击球:描写呈现与直接讲述
如何拥有一个故事
实物教学课
改写故事
大场景
时间穿梭:四段式小小说
运用后视镜
戏水伙伴
听声音找感觉
登场:构建更大的场景
抒情文体写作中的五秒场景
通过隐喻产生意义
为故事配上音乐
客体感受力
修改
七天七稿
多就是多:一个修改故事的练习
删减与添加
暗物质:小说修改的二十个问题
作者的网站
杨柳编著《80后集体回忆》,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413&extra=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定价29元。
赵慧臣著《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理论建构与教学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1版。定价40元。该书系由赵之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是比较专深的学术著作,版权页未标明此书印数,推想大概不会超过2000册吧?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理论建构与教学应用》建构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研究框架。知识可视化及其视觉表征具有学科交叉的特征,需要从多种视角展开分析讨论。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开展研究,然而缺少了观看者和制作者等因素,而且尚未剖析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信息论可以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理论建构与教学应用》根据人们理解信息需要先形式、后内容、再效用的规律,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注重设计的特征,建立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研究框架:形式分析、内容构建、意义解读和设计方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描述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本书的目标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写作思路
第二章 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新要求
第一节 从归属上看,视觉表征是图像表达知识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从定义上看,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从形式上看,视觉表征包含知识可视化类型的共性
第四节 从历史上看,多媒体的视觉表征研究需要深化
第五节 从现状上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有待拓展
第三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已有研究视角分析
第二节 信息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的新视角
第三节 信息论视角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内容
第五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
第一节 符号功能理论的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符号与知识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面向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内容建构的知识分类
第五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方法
第六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
第一节 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观看
第二节 观看过程的分析
第三节 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看见、看懂、看好
第四节 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设计的层面:形式、内容和效用
第三节 形式设计:组织视觉表征的符号
第四节 内容设计:将知识内容赋予视觉表征的形式
第五节 效用设计:促进学习者解读意义
第六节 设计方法应用:以概念图为例
第八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
第一节 图像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缘起
第二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观点综述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理念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中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传播分析与改善
第九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的视觉素养培养
第一节 信息时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发展与挑战
第二节 视觉素养培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的需要
第三节 视觉素养培养策略: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第四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学习者的视觉素养培养
第五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者的视觉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后记
http://www.douban.com/group/mindmaps/
拟打电话告诉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的王松泉教授。松泉师http://xnjyw.5d6d.net/thread-46122-1-1.html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开始作过此一方向的学术研究。赵著似有“后来者居上”的感觉。
第四类:在蓉逗留期间与四川大学查常平教授http://xnjyw.5d6d.net/thread-51101-1-2.html晤谈半日,获查教授所赠,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人文艺术》论丛9册,每册定价39元。缺第1辑和第7辑,因查教授处亦未有富余的存书的。自第2辑至11辑其它各辑均有。
季超拟集中一周时间看完,撰一篇书评文字以作回报。
第五类:在成都,逛千高原画廊,K画廊,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411&extra=自取画家展览小画册约10本。 在成都逛文殊院时,自取成都文殊坊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之内部杂志《文殊坊》2012年第3期。该辑主题为蜀派古琴演奏家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10-5/201052117304353324257.html之介绍。
千高原艺术空间-画廊简介千高原艺术空间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空间。 千高原艺术空间在中国的成都和北京设立艺术空间,艺术空间设有艺术作品展示厅,影像资料收藏和放映室,和完备开放的网络文献库。 千高原艺术空间致力于研究、展示、出版、收藏和代理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和实验性主体项目,并对哲学、社会学和建筑学等其它学科积极开发和导入,由此构成丰富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交流平台和沟通场域,并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合作项目。 千高原艺术空间主要展示和推出成长中的有突出才能和价值的艺术家的作品和项目,并发现和推动新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A THOUSAND PLATEAUS is a new art spac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ith branches in Chengdu and Beijing.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provides an exhibition space, collection and screening rooms for audio-visual material as well as a complete and advanced online database of artistic works. A THOUSAND PLATEAUS is a professional gallery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exhibition, publ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experimental project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rough its close connection with other scientific fields such as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architecture, it creates a multi-layer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it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intimate gatherings with artists, critics and collectors to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In our choice of artists, we maintain a focus on talented and mature artists whose work possesses a distinct value, but we equally aim to promote the work of new creative talent.
K· 画廊位于中国四川成都。这个被誉为本土文化生活第四城,当代艺术资源第二城,来了就不想走的魅力城市,有着三千多年的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历代文明的冲撞和积累中,它以包容和吸纳的文化精神,不断彰显着古老又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力。
K·画廊以学术、当代、专业、多元、服务为经营理念,以增进交流和资源共享为文化之本。梳理整合当代跨文化跨媒介的有效资源,推动艺术与生活的健康进步,创建一流的当代艺术服务平台。
经营范围:当代油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版画、水墨。
在成都[高研班]期间,自取《新教育》杂志3册,拟转赠区内有志于学术进步的中小学校长。
在成都,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uanjiichao01.htm《中国书画展赛网http://bbs.zgybsf.com/thread-5150-5-1.html》CEO何晓巍http://xnjyw.5d6d.net/thread-51109-1-2.html赐我酒饭,与四川德阳八0后青年书法家邓长春小老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f23e70100yzwj.html饮于文殊坊附近之重庆巴爷酒家,长春赠我一册他与曾昌盛、谭桥三人的书法合集,内部印行,8开,无定价。
邓长春,四川省中江县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铜山书社社员,中国书法网版主。
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入展名单
消息来源:书法艺术网
时间:2010.7.15
获奖名单
一等奖(四名)汤文俊(成都)张军文(南充 )孙培严(成都)扬帆(宜宾 篆刻)
二等奖(十一名)钟豪(德阳)杨丽华(绵阳)卢君 (德阳) 纪烈华(成都)谢兴华(德阳)王 洪(宜宾)杨燕刚(成都)张雁(成都)肖刚(凉山州) 黄博(成都 篆刻)周弋寒(自贡 篆刻)
三等奖(十九名)邓长春(成都)周永生(广安)严昭裕(南充)徐进(南充)周玉建(德阳)吴美胜(金堂)钟艺(眉山) 郭昤(自贡)王昌宁(德阳)唐典贵(德阳)唐卫东(广安)刘志刚(成都)李在兵(泸州)吴艾伦(南充)马林(广元) 杨懿(自贡 篆刻) 李旭(泸州 篆刻)尹荣(乐山 篆刻)杨建(广安 篆刻)
获奖提名(二十九名)陈阳(德阳) 张秋霞(成都)何骥(绵阳唐笑天(德阳)龙军(德阳) 马青松(成都)艾斌(泸州) 戚海峰(乐山)王书峰(成都) 刘宁宇(成都)张炳俊(南充) 冯晓娟(德阳)覃白璧(遂宁) 杨井龙(成都)王堂兵(雅安)张清万(绵阳)李国连(眉山) 周敬(成都)何江流(成都) 刘友聪(成都)姜志臻(眉山) 杨江帆(眉山 )马兴岭(泸州) 孙浩源(成都)许棚(南充 篆刻) 刘自坤(攀枝花 篆刻)谭清云(自贡 篆刻)吕斌(自贡 篆刻)陈霞(泸州 篆刻)
一次书法艺术的“伸展运动”
www.dyfcw.com 2012-04-23
来源:德阳房产网
4月6日晚,德阳石刻公园东门外某茶楼,“3%·八零榜样书法展竞拍”活动热闹登场。3位德阳80后书法人的作品集体亮相,竞拍现场人声鼎沸,参与竞拍的28幅作品全部被书法爱好者和市民所收藏。
谭桥、曾昌盛、邓长春,因为出生的时代,他们被冠以“80后”的标签;因为喜爱书法并小有成就,又分别成为全国首届“80榜样双年展”中100位的入选者。而在自在画廊的这场竞拍中,他们再次以“3%”这一代号集体出镜。
寂寞而又艰辛的书法道路
谭桥、曾昌盛、邓长春均是德阳人,在大多数同龄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断地标新立异时,他们却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的书法世界里,这一路坚持下来,就是20多年。三位长期与书法打交道的年轻人,身上多了一些沉稳,少了一些浮躁。邓长春秀气,曾昌盛沉稳,谭桥率性,但他们也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对书法的喜爱,甚至是痴迷。
选择了书法,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漫长而寂寞之路。曾昌盛,目前在中江县城北中学任教,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曾一度想放弃书法。而邓长春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将书法作为终身职业,目前在成都做专职书法教师。出生于1987年的谭桥是3人中年龄最小的,外地打工、只身北上求学再到落根旌城,一路的艰辛让他养成了一种不羁的性格,直到去年,才有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
行家眼中的三位书法榜样
此次参展并竞拍的28幅书法作品,是三位80后书法人的心血。在一些书法大家看来,三人基本功扎实,既有对中国传统的吸取,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安全评价说,曾昌盛的书法以行草见长,注意每一个字的造型;邓长春则以行草和小楷见长,比较注重情感的运用。而谭桥的作品,大气与精巧结合,兼具温润、典雅韵味。
而在《中国青少年书法报》副社长李强等行家看来,三位德阳80后书法后生都有一颗坚韧之心。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新人的不断涌现,才是艺术得以常青的持久动力。
“80榜样”眼中的书法艺术
在曾昌盛的眼中,书法是古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化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一副作品就可能跃然纸上。而发展到今天,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书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普通大众产生了一种疏远感,人们已经刻意将书法雕琢成了一种审美追求。 “所以说若不坚持,若不喜爱,某一天它就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会和你告别。”曾昌盛说。
邓长春认为,书法是一门静的艺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对生活方式进行取舍,这也决定了一个人书法修为的高低。仅仅练习技艺无疑只是略知皮毛,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了解和掌握浩瀚的古典作品、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要吸取这些养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定力,是万万做不到的。已经从事书法教学几年的邓长春认为,现代人,特别是一些比80后更年轻的人要从事书法爱好,还得舍弃一些浮躁的想法和行为。用传统的文化武装自己,内外兼修,才能达到人与艺术的统一。
书法走出书房的一次尝试
在组织者看来,这次活动与其说是一次竞拍活动,倒不如用展示来形容更为贴切。因此竞拍的地点很随意:市区石刻公园外一休闲茶楼。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书法艺术,组织者早在几天前,就将作品挂进了茶楼以供市民参观,竞拍后也将再延展一段时间。
为了展示,也为了能尽可能地让本次28幅作品全部拍出去,以此作为对三位年轻人的鼓励,此次的竞拍价格以很低的300元起价。历经几个小时的竞拍,28幅作品全部竞拍成功,价格虽然不高,但至少实现了“书法走近市民”的目的。参与竞拍的,除了一些收藏爱好者,还有一些普通市民。他们表示,首先是喜爱,其次当然也不排除对年轻人创作的支持。
而在谭桥看来,这次活动,就是,“如果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艺术交流都还沉浸在孤芳自赏的境地,无疑将会影响其发展。”谭桥说,这次竞拍活动很有活力,在展出时,书法走出了书房,来到了市井,同时在竞拍中,又延伸到了寻常百姓家。
文/图 德阳晚报记者 廖克益
一、记事
2012年7月中旬,管季超自费赴成都狮子山参加短期研修,客居川师大附小学生公寓。
会间得见该校《狮山童年》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zlKBX5qm6c/校报,甚是喜欢。遂央求该校主任帮我收集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0587&goto=lastpost#lastpost已出各期全套。
川师附小朋友慨允之。
二、《狮山童年》校报简介
——8开四版,彩印。主编:谢祥琼,副主任:邱华/王伟,执行主编:张周,责编:杨婷婷
——2011年3月15日创刊号出。
2011年5月15日第2期出。
2011年10月15日是第3期出。
2011年12月31日是第4期出。
2012年3月30日是第5期出。
2012年6月15日是第6期出。
(季超识:以出版时间看,并无固定时间,似为不定期印行)
——披览各期,文稿印象尤佳者有:
①创刊号:邱华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②第二期:谢祥琼文《在外宾欢迎式上的致辞》。
③第三期:邱华文《感恩生活/幸福成长》。
刘彬林文《爱,最珍贵》
该期第三版刘家悦等6名学生《美国印象》http://xnjyw.5d6d.net/forum-72-1.html短文。
④第四期:三版:小发明家保奕颖文《会报警的安全锤》
⑤第五期:邓云丹文《妈妈打的16个电话》
张全炜文http://xnjyw.5d6d.net/forum-78-1.html《中队长选举》
教师论坛:《“大”“小”之学》
⑥第6期:张朝阳诗《雨,你慢点下》
——《狮山童年》前六期最美版面
①第一期:第三版
②第三期:第三版
③第五期:第二、三版
④第六期:第四版
——管季超拟以全国小语会会报《语文报·书法版》http://sfb.blog.zhyww.cn/archives/2009/2009929505.html特约编委角色http://xnjyw.5d6d.net/thread-34084-1-1.html赠寄样报,向该校约专版稿件。
今日即与山西报社方面吴主编http://xnjyw.5d6d.net/thread-16483-1-1.html和梁地先生电话商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4 23:58
http://zgjypl.5d6d.net/bbs.php
===湖北管季超诚邀[狮子山=高研班=六期]学友共同建设《中国教育评论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5 00:01
2004年,凤起宝应
2005年,磨剑新都
2006年,击水洞庭
2009年,劲歌草堂
2011年,扬名无锡
2012年,我们在路上
修炼教育智慧
完善知识结构
提振教育精神
激活生命状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5 00:06
==玫瑰[窦桂梅校长]:这管老师咋头发都没了呢??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5 02:0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8 16:0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
来源: 《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作者: 陈平原 |
|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那意思是说,你还在学校里经受那没完没了的听课、复习、考试等煎熬。可如果终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大年纪,还“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上的某一职业。什么叫以读书为职业,就是说,不擅长使枪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过去称读书郎、书生,现在则是教授、作家、研究员,还有许多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的。
“读书”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都什么时候了,还手不释卷?”春节放假,你还沉湎书海,不出外游览,也不到歌厅舞厅玩乐。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
这四个定义都有道理,得看语境,也看趣味。以前说“学而优则仕”,现在变了,是“仕而优则学”——这后一个“学”,当然是装模作样的了,“官大学问大”嘛。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看大门的,也都有了博士学位,那绝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眼看着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我心里凉了半截,我当然晓得,都是找工作给逼的。这你就很容易明白,很多皓首穷经的博士生,一踏出校门,就再也不亲近书本了,还美其名曰“实践出真知”。
想到这些,我才格外欣赏那些不为文凭,凭自家兴趣读书的人。在北大教书,自然是看好自己的学生;可对那些来路不明的“旁听生”,我也不敢轻视,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位子,你尽管坐下来听。这种不太符合校规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夫子“有教无类”的设想。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二年开学,蔡先生再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日后回想北大十年,蔡先生很得意,以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大学的想像(参见《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以及《自写年谱》)。现在看来,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大致感觉是,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二、读书的成本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是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电影,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三、读书的姿态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
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胶柱鼓瑟,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确实如此,鲁迅还有另一种读书姿态。
就拿治小说史来说,鲁迅称:“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不是信》)。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书,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对照,不难发现鲁迅著述态度的严谨。比起同时代诸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才子来,鲁迅的学术著述实在太少;许多研究计划之所以没能完成,与其认真得有点拘谨的治学态度有关。可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不少当初轰动一时的“名著”烟消云散,而《中国小说史略》却依然屹立,可见认真也有认真的好处。
回到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四、读书的乐趣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学里,只讲修身养性固然不行,可都变成纯粹的职业训练,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状态是,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性: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读书;好读书且求甚解——那是学者读书;不读书,好求甚解——这叫豪杰读书。后面这句,是对于晚清“豪杰译作”的戏拟。自由发挥,随意曲解,虽说别具一格,却不是“读书”的正路。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解说?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父母期待读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称,郑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西谛书话>序》)——那才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也就有了意义,不必“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学者,读书有得,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学者,则是为著述而读书。今日中国,学术评价制度日渐刻板,学美国,“不出版,就死亡”。于是,大家见面,不问读了什么好书,只问出了什么新书,还有申请到什么课题。真不知道如果不报课题,还读不读书。我的感觉是,这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失去乐趣。
作为学者,你整天手不释卷,如果只是为了找资料写论文,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忘记了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教训。十几年前,为了撰写《千古文人侠客梦》,我猛读了很多好的、坏的武侠小说。读伤了,以致很长时间里,一见到武侠小说就头疼。真希望有一天,能完全卸下学者的盔甲,自由自在地读书。我写过两本闲书《阅读日本》和《大英博物馆日记》,那不是逞能,而是希望自己能恢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阅读乐趣。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还可能忘了生死。刚才提到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书籍以及阅读的历史图像,很好看;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的,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书情景。
五、读书的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从文学人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人手,容易做到体贴人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因此,建国学院,修清史,编《儒藏》,我都没意见。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说到现代文学,因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说两句。不是招生广告,而是有感而发。尽管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举措,但反对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头脑发热,大谈“民族自信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音。回过头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与抗争,嘲笑鲁迅的偏激与孤独。我理解这一思潮的变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演讲的结语。章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条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段:“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8 17:22
学者做学问是应该有学术情趣的,或者说是应该感受和追求学术情趣的。那么,什么是学术情趣呢?这似乎是一个只能意会、不适言传的命题。我们先看下面的论述。
季羡林这样描述自己撰写《中国蔗糖史》的境况:“在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颇有一些情节值得回忆,值得玩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这样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钱钟书打比方说,他读书、做学术研究就像馋猫贪吃美食一样,快乐无比。林语堂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学,换言之,他所感受到的是“乐学”。
以上所引季羡林讲的“只有那里的书香”,梁启超讲的“学问之趣味”,钱钟书讲的“馋猫贪吃美食”,林语堂讲的 “不知道什么叫苦学”,大致含义是相同或相通的,就是指学者的学术情趣。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学者的学术情趣,就是指学者挚爱自己的学术研究,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富有诗意的享受,进而能在学术研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和创造力。
用上述的视角来看今天的学术界、今天的学者,会发现学者学术情趣的失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一些人的身上甚至表现得颇为严重。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已没有了对学术的挚爱,他们从事所谓的学术研究是为了借此达到学术之外的目的,因而他们无法、也不可能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乐趣,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是真正的“苦差事”。当然,他们自然也很难作出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情趣的失落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其中,深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是学术情趣失落的重要原因。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是为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探求真理,但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一些人开展学术研究是“功夫在诗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做学术研究或者仅仅是为了弄到学位、职称,或者是为了争得奖金、荣誉,或者是为了升官发财,对他们来说,做学术研究的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是苦不堪言的),为了未来的学术之外的“快乐”的目的,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情趣只能离他们十万八千里。
学术管理机构采用越来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术,是导致学者学术情趣失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在高校表现尤为突出。近些年来,教育管理机构越来越强化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甚至行政干涉,使得高校越来越像行政单位。很多高校常常被教育管理机构的各种申报、评估、检查、验收、评比、评价、评奖所支配、左右,搞得应接不暇,高校及高校学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越来越少,真正用于做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少。其中,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术评价中的过分量化。其实,学术管理机构适当进行量化是有意义的,现在的问题是让量化走向了极端,给人的感觉是:学术管理就是量化,量化就是学术管理;学术水平就是数字,数字就是学术水平。于是,这些年来,高校论文、学术著作的数量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更加剧了学术研究领域急功近利的风气,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互动、恶性循环。可以肯定,那些只能制造无数只在填表时才有用的“学术垃圾”的学者,是不可能感受和体味到真正的学术情趣的。
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同样会导致学术情趣的失落。学术不端如七拼八凑编教材、抄袭剽窃写论文、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活动中拉关系走后门、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学术成果宣传中的浮夸与造假等。学术腐败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如以权谋学(这个“学”包括学历学位、学术职称、学术荣誉等),以钱谋学,以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威(如“官大学问大”)等。从本质上看,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是“反”学术的,是学术的死敌,当然就无从去谈学术情趣了。
要想让学者找回失落了的学术情趣,或者说要让失落了的学术情趣回归学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寄希望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进步(如反腐败的不断深入、学术管理机构不断增进管理的科学性等),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界、学者自身的努力。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探求真理,是学者做学问的唯一目的,是学者最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学者存在的唯一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写道:“学者一旦真能沟通‘学’与‘道’,自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乐趣。这时候读书,不算什么苦差事,根本用不着‘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如果我们的学者都能感受到陈平原所说的“旁人无法理解的乐趣”,也就意味着学者找回了失落的学术情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着!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