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薛涌:呼唤经世致用的白话学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7 15:38
标题: 薛涌:呼唤经世致用的白话学术
薛涌:呼唤经世致用的白话学术作者:薛涌  2012-04-20添加评论



  中国大学近十几年大肆扩张,经费相当可观,乃至产生了“课题贩子”阶层,即靠作无聊的课题不仅评上高级职称,而且发起小财来。可是,高校从教授到学生,抄袭、造假丑闻不断。学术创新非常疲乏。人们感叹学术腐败日甚一日,同时也认为目前大学的师生素质太低,不知道怎么作学术,乃至除了抄袭无路可走。
  学术说难很难。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柏拉图、康德、韦伯。但是,现代学术,在有了经费的情况下,有时看起来相当简单,完全在人们的常识之中。我刚刚介绍过有“公共健康先生”之誉的Lester Breslow博士的业绩。他绝对算是美国一流的学者了。但是,看他的学术,在方法论上简单到了一个家庭主妇也能想明白的地步:抽烟是否有害健康?这是他的研究题目。他不用读医学博士,没有从事过癌症研究。但是,他对数千中年人人追踪调查二十年。这些人中有抽烟的,有不抽的。二十年过去,大家从四十几变成了六十几。有人活得好好的,有人疾病缠身,有人已经死了。于是他统计一下,抽烟的和不抽烟的境况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抽烟的人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得多。结果一发表,震动世界。政府开始推出相关的公共政策,各种组织不断起诉烟草公司,如今美国的公共场所早已禁烟了。这类研究,不是相对论,不是量子物理,精明的主妇一下子就能想明白。问题是,人家用严格的量化统计研究作了出来,对我们的生活有实质性的影响。
  最近又有个例子,被《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也是基于普通的常识,但兴味盎然。美国的肥胖症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不仅如此,阶层之间的分化特别严重。中高产体型保持良好,肥胖症主要集中在穷人和黑人、拉美裔中。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领导着对肥胖的战争。她自己现身说法,上电视作俯卧撑,和孩子们比赛跳跃,让大家“动起来”,而且大力提倡健康食品,特别呼吁消除“食品沙漠”。她的这些努力,使她比当丈夫的总统更为人气,政治上大大得分。共和党人则讥讽说,这些不过是在塑造一个政府什么都管的“保姆国家”。
  这里提到的“食品沙漠”,是最近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很流行的概念。许多人认为,在都市的贫困区,超市过少,但麦当劳等快餐店密布。住在那里的人买健康食品困难,吃快餐店的垃圾食品太方便,这是造成穷人肥胖症严重的原因之一。美国农业部甚至有“食品沙漠定位网站”。你上了该网站,看着美国地图一目了然地就知道 “食品沙漠”在哪里,同时可以敲入邮政编码查看自己居住地的情况。
  但是,最近两项研究挑战了这一概念。其中一项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量化调查分析,发现穷人区的快餐店、方便店的密度固然是富人区的两倍,但超市的密度也接近两倍。另一项研究,则统计了13000名加州学生的身高、体重、饮食习惯,其中包括每个学生的家庭住址和学校住址,然后再围绕这些住址分析附近的各种食品销售业的分布,最终的结论是:这些学生生活学习地点究竟是离快餐店近还是超市近,和他们的体重并无直接关系。
  如何解读这两项研究,学者们目前还众说纷纭。我来美国十七年,在穷人区、中产区、和富人区都生活过相当的时间,觉得这些研究很符合我个人的经验和常识。在美国,富裕社区条规严格,特别限制在自己家门口的商业设施,防止把车流导入邻里,以保持自然、幽静的环境。穷人区房价低,税收少,讲究不起,拼命招商引资,商业设施林立。表面看来,富人们离什么店都远。但他们毕竟要买东西,走远的结果,其实是扩大了选择范围,加上有钱,购买食品比较慎重。穷人则就近购物,看哪里有折价就去哪里。食品销售设施密集,商家们的折价战也激烈。能有惊人折扣的,往往是比较低质的食品。
  当然,我的即兴解读也许不足为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的研究马上会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所以一出来《纽约时报》就头版报道。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包括上面提到的Lester Breslow博士关于吸烟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都属于我所称的“学术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其特别有几个:第一,基本思路非常简单,简单到一个精明但未必有文化的老奶奶都能想明白。第二,思路虽然简单,但方法论严格,必须严守操作规程,保证量化资料的真实性和分析的严谨性。不过,这种方法论上的训练,规矩重于才华,一般老老实实的人都能掌握,所以一些基层操作可以由学生担任。第三,这些研究规模非常大,因为样本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有说服力。有些研究,则需要二十多年的追踪。这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研究。大量的人力投入,需要建立对研究团队的严密组织,有时一个团队就如同一个小企业,当然,这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前提。
  看看当今的中国,社会问题成堆。比如“白领早衰”、“中产焦虑”等等,全是媒体在那里作新闻,很少见大学里推出严格的量化统计分析。制定公共政策,也因此失去了数据的依托。“课题贩子”一大堆,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拿不出来,钱都打了水漂。另一方面,大学里充斥着熬不出论文来的专家、教授,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大家似乎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觉得,美国流行的这种“学术的工业化生产”、经世致用的学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这样的学术,投入的人力多,大家都有事干,并通过干事受到严谨的学术训练。同时,这些研究的思路简单,但方法严谨,不需要学术超人,对公众解释起来也非常容易,是否有意义、值得不值得花钱搞,普通老百姓也能断定,便于监督。我们需要的,是严格的制度规范和方法论的训练,防止弄虚作假。
  总之,我们不需要把学术弄得很神秘。有时学术越神秘,越难以监督,越容易瞎搞。读书人经常通过把学术神秘化而抬高自己的身价、向社会“寻租”。大部分学术,不需要柏拉图或康德这样的天才,但需要的是老老实实、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的经世致用的精神。
  《新闻晨报》专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