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小贲友林自述 |
贲友林自述 1990年,我怀揣着“优秀毕业生”一纸证书走出南通师范学校的大门,回到了我儿时的母校,那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学校 前行的路上,我们离不开指点。带着指点,存进行囊,与思考、实践一起永不停歇……也许,正是这样一节节课、一件件事,伴随着我一步步在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课感”,我放弃了多次离开课堂的“诱惑”(有人云:教师苦,上课累;不做教师,或做教师不上课,是一种“幸福”。),一直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为了让自己不在课堂教学中懈怠,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向年轻的教师开放,他们可以随时走进我的课堂听课;为了让自己守住心灵的宁静,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状态,这四年,我一直坚持在每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写“教后记”。我将继续在课堂中摸爬滚打,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老师,因为在课堂中能寻找到我的快乐。我也相信,有了大家的一路同行,我会一路走好!一所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180位学生、9位老师的农村小学。两排教室,还是六年前(我从小学毕业后,读了三年初中,三年师范。)的模样,墙壁斑驳脱落,摇摇欲坠。老师,还是原来教过我的那帮老师。六年的变化,唯有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由于学校刚刚调走了一位任教四、五两个年级数学的老师,我作为“替补”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一位数学教员。这就是我做教师的开始。实话实说,农民家庭出身的我,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只能无奈被左右。 不久,乡教委组织听课。我根据教学进度,在五年级上了一节小数乘法简便运算,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当时影响甚大且很“流行”的尝试教学法。为什么采用尝试教学法?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也是稀里糊涂,说不清道不明。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反思,确实感觉在这一节课中采用尝试的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正确的。因为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和小数乘法。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本课问题。一节课在我的忐忑不安中结束了,却意外地得到了听课的乡教委领导的好评。(后来我把这一节课进行了整理,再投寄《广东教育》,一年后在《广东教育》第7、8合刊发表。) 糊里糊涂的我在课堂教学得到领导好评的同时,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课堂。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能上好课。于是,上好数学课,就成了我当时的目标。 有人说,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在这年的秋冬之交, 乡教委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这一次,我准备得更是充分,连上师范时的听课笔记也给翻了出来(这大概是我当年唯一能参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了)。根据教学进度(当时全然不知,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一些调整),确定教学内容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因为是有关计算教学的课,我参考了读师范时听过的一位常州老师的“9加几”的练习设计,将此课的练习采用游戏的形式,时而让学生当“小医生”辨错改错,时而让学生“放鞭炮”选题计算,课上热闹非凡,我颇有成就感,然而,在评课时,中心校的一位资深教导主任说:练习采用这样的游戏形式,不适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一句话似一声响雷,我头脑嗡嗡作响,他惊醒了自鸣得意的我:课堂教学,简单模仿不行!课堂教学,不能邯郸学步! 虽然这一节课失败了,但多了一些关于失败的感悟,这也算作收获吧。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已过去,留下的是思考。而坚持思考下去,形成习惯,则受益无穷 只要持之以恒,上帝都会敬佩你。 那一年的春节较晚,第一学期上课时间较长,乡教委决定期末考试结束后再教两周新课。在教第八册的数学(当时用的是人教版通用教材)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编成加法应用题。 学生改编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1468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多少千克?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和去年的产量一共是多少千克? “问题”如何解决?年轻的我在课堂上说不清楚,甚是窘迫。“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探讨。”这句话,是搪塞、是敷衍,是给自己救场。 下课之后,我不敢懈怠。查阅教学用书,未对此题作相关说明。静心研读教材,我的理解是,第一种改编方法符合题目要求。寒假里,我把学生的改编方法与我的想法整理后投寄《小学生数学报》。投稿,是非常偶然的举动。现在想来,大概那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是要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学处理告之诸人的愿望。一个月后,《小学生数学报》刊载出来,尽管是一份小学生看的报纸,尽管是一篇只有几百字的“豆腐块”,但对于一位对发表文章毫无奢望的人来说,我激动、兴奋、鼓舞,得意,溢满心田。 也许正是这篇“小方块”,启发了我:做教师必须扎根课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它无意中把我带上研究之路,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阵地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做教师,大多数的日子都是一杯白开水,难以惊天动地。教师的生活,平平淡淡是本色。我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有老师羡慕我幸运 上课比赛获奖、文章频频发表。其实,在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我才第一次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上课亮相。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但我每一节课都在实实在在地实践、探索、思考。有老师夸赞我“厉害”上课从容自如,驾驭课堂能力强,即便有时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几乎陷入窘境,也总能巧妙处置,绝处逢生。其实,我内心非常明白,这都源于平时的课堂积累。“十年讲台无人问,一课成名天下知”。台前四十分钟,需要幕后n个四十分钟的修炼。“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也正是在一节一节的课堂实践中,我撰写了数百篇文稿,继而发表在全国的各家教育报刊上。这样的机遇,不是他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我给自己准备了两盆水:一盆冷水,用来洗头;一盆热水,用来洗脚。冷水洗头,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热水洗脚,让自己永葆工作的动力与激情。 2001年春,我参加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路坎坷,历尽艰辛,终于通过了县、市、省的初赛、复赛。准备参加全国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赛。 在省复赛过后,专家们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我认真地记录下来。回到学校,根据笔记我对教学设计大刀阔斧重新修改,可再次试教时,我却怎么也找不回上课的感觉,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这节课变成了“四不像”,原先的一些特点无踪无影,销声匿迹。一节课在痛苦中结束。我们在反思时一致认识到要从课中找回“自我”,专家的建议应该但又只能作为参考。后来,我们恢复了原先课中的多处设计,最终获全国比赛一等奖。课堂,必然带着教师个人的印记,没有个性的课不可能是好课。参加比赛,带给我的是什么?我在上完这节比赛课后写下了一段文字: 在磨课的过程中,作为执教老师,必须理性地面对每次修改,审慎地整合他人的建议,积极地吸纳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预案”,切忌囫囤吞枣、生吞活剥、“穿他人的衣裳”。 |
贲友林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 |
巧用玩具 演绎精彩教学——贲友林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 最近,江苏南京、南通两市的六位名师齐聚南京,就“圆的认识”一课采用“同堂异构”的形式,举行了一次颇有影响的大型教学交流活动。活动中,六位名师各显神通,尽展风采,众多观者不但醉心于他们高超的教学技艺,而且诚服于他们非凡的教学智慧。其中,贲友林老师以儿时的一个小玩具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现撷取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诸位老师共赏。[片断一]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1:足球。 生2:洋娃娃。 生3:电动小汽车。 生4:电动飞机。 ……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 javascript:resizepic(this) align=left border=0> 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5:它是由一根火柴。 师:还有—— 生6:一张圆片组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赏析:课伊始,趣已生。从学生异口同声的“想”字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是什么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显然,是玩具,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颇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步入新知学习之前,贲老师先以玩具为教学媒介和新知教学的突破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借助几秒钟玩具的玩法演示,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最后,通过探讨玩具的组成,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情境是高效的、有价值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片断二] 师:如果想做这个小玩具,首先该做什么呢? 生1:剪个圆。 师:剪圆先得画圆,用什么画? 生2:用圆规画。 师:自己画画看。 (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圆) 师: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生3:注意中间不能动。 师:哪儿不能动? 生4:针尖。 生5(补充):这两只脚之间的宽度也不能变。 生6:只能拿着这个地方(演示),如果拿其他地方位置可能会移动,画得就不圆了!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圆的画法? 生7:我们的手应抓住圆规的把柄,然后把它旋转一周,圆就画成了。 师:想不想再画几个圆? 生:想! 师:用刚才的方法,在纸上再画两个圆。 (学生操作) 师:如果要画和我这个玩具一样大的圆,你们能不能画出来? 生:能。 师:你们准备怎么画?说说看。 生8:首先要知道圆的半径。 师(板书:半径):什么是半径? 生9(指示):一半的距离,量这里。 师:他的意思是量这么长的距离。大家估计一下,这个圆的半径有多长? 生10:3厘米。 师:厉害!是3厘米。那现在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先把这个圆画下来,然后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做好的同学思考一下:做这个玩具,火柴棒要从哪儿穿过去? 生11:中心。 生12:圆心。 师(板书:圆心):对!这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圆心的? 生13:就是圆规针尖经过的那个点。 师(板书:O):请同学们找出圆心,用铅笔把圆心点出来,并且标注字母“O”。 (学生标出圆心) 师:谁再来说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呀? 生14: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师:你们能不能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试试看! (学生画半径)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半径? (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看看,半径是一条—— 生15:直线。 生16:线段。 师:有人说是直线,有人说是线段,到底是什么呢? 生17:是线段。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而半径可以测量,是有限的。 师:它的一端在—— 生18:圆心,还有一端在圆的边上。 师: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板书:r):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师:除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19: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师:他又说了一个词。 生20:直径。 师:请你在圆中画一条直径。 (学生操作后,师生讨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你们看,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还会画半径和直径。下面搞个小比赛,比赛什么呢?画半径和直径。同桌中,左边同学画半径,右边同学画直径,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画得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好铅笔,开始。 (学生迅速在圆中画半径或直径) 师: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你画了多少条半径? 生20:我画了9条半径。 生21:我画了15条半径。 生22:我画了18条半径。 师:那直径呢? 生23:我画了15条直径。 生24:我画了17条直径。 …… 师: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 生25:可以画无数条半径。 生26:可以画无数条直径。 师:对!我们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只要时间许可,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比赛! [赏析:新知的教学,贲老师仍然围绕玩具这一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在探讨玩具制作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学习圆的相关概念,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剪圆片,让学生多次尝试画圆,教会学生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经过师生交流,明确了半径、直径的意义;在确定火柴棒的位置时引出圆心的概念,赋予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圆心)以直观的外壳(火柴棒的位置),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一个小小的玩具,将圆的所有概念知识集于一身,如此妙招,让人不得不为贲老师独具匠心的精妙设计而称道。其间,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贲老师捕捉课堂教学契机的意识和把握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理念。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计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片断三]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玩具组装起来。火柴棒怎么穿过去呢? 生1:用圆规戳个洞。 师:可以。做好后,在桌子上转转看! (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做小玩具) 师:看样子,这个玩具虽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而且转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看。如果要让玩具转得更漂亮的话,可以在上面画上图案。 教师出示5种玩具图案,让学生观察。(图略)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是什么图案? 生2:一个大圆里画了两个小圆。 师:如果这个大圆和我们的一样,小圆怎么画? 生2:用大圆的半径作直径画的。大圆的半径除以2就是小圆的半径,即3÷2=1.5(厘米)。 师:再看其他几幅图,你觉得哪几幅图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生3:图3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师:图3的画法和图1相似。那么,这两幅图案,同学们在哪儿看到过? 生4:像电视上的大风车。 师:第4幅图呢? 生5:像三片叶子。 …… 师:再看看图5,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个样子的? 生6:口服液的一种商标。 生7:像车轮。 生8:像方向盘。 生9:像奔驰车的标志。 生10:像运动器材上转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 [赏析:大家都知道,“做中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贲老师再次以玩具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将圆的知识与玩具上的图案巧妙、有机地衔接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目的,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在比较玩具图案的过程中,贲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且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另外,此教学环节也与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合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堂完整、精彩的课堂教学。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