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吴正宪教育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15 16:18
标题: 吴正宪教育随笔
吴正宪教育随笔
  吴正宪
名师档案

吴正宪,女,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吴正宪教育随笔
1、从这里快乐出发
39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
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某刊物上看到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发表的一首小诗:
无题
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
有一个五彩的天地,
那里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那里有飞翔的鸟,游耍的鱼。
可是到了六年级,
如山的作业摧残了这柔弱的小花,
父母的加码践踏了这无声的草地,
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再也找不到那五彩的天地。
我问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我问飞翔的鸟,游耍的鱼,
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在一起,
奔向那五彩的天地。
这首小诗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的心境。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
     2、我的老师们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实际、自己的风格特色、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实践经验。学习名师的经验,不可生搬硬套,不可踩着前人的脚印,不越雷池一步,误以为这就是对名师的尊崇,其实这样的思想和态度是学不好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
——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当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的时候,马芯兰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课堂场面吗?我深深地被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爱学的热烈场面所吸引。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跟着马老师一步步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王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索性跑到讲台前,引经论典,据理力争,思维碰撞的高潮时时迭起。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着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马老师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使孩子们倍受激励和鼓舞。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我下决心要学马老师这本真经,便一头扎进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早上天未亮,我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唤醒,从居住在东直门的家乘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听马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疾车返回坐落在天坛北门附近的锦绣街小学上我的两节数学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当我真正走进马老师的时候,蓦然发现她的教学改革决非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更多融入了她的教育思想和灵魂。马老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她把对事业、对学生浓浓的爱融进了课堂中。我从马老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她教育思想的内涵。
在马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我的教室后面常常坐着一位老人,一边听课,一边认真记着笔记。她就是我的导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梦湘同志。我们正式确立师徒关系是在1992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拜师会上,市教育局颁发了证书。记得那天师傅送我的礼物是他用心用情录制的一盘磁带,字里行间饱含了教育战线的老前辈对青年教师寄予的殷切希望。我送给了师傅一块匾,寥寥几字倾吐了心声——恩师难忘。80年代初期我就和师傅一起设计策划小学数学教改的蓝图。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我,对小学数学虽然了解不多,经验不足,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件好事,由于没教过数学,脑子中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改革起来就不太受约束,只要学生喜欢的,我就努力做。尽管当时的想法不太成熟,但很快得到了刘梦湘老师的理解和关注。他一头扎在我的课堂和我一起筹划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例题的讲解到练习题的设计,从学习氛围的创设到语言板书,从教师的教态到师生交流的每一个环节……彼此互相探讨着。刘老师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他向我推荐了《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他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教育教学书籍及亲自撰写的教学经验手稿全部送给了我。他说:“教学改革不是走过场,是一项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必须脚踏实地。”刘老师来听课从不事先打招呼,每每都是推门而入,我也从此养成了上每一节课都象上观摩课那样投入,那样充分、那样认真的好习惯。站了35年的讲台,至今,我不敢慢怠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之路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当你受到挫折时,他会告诫你不要灰心,重整旗鼓,以利再战;当你有了成绩时,他会说山外有山,还要向新的高度攀登;当你在教学改革中徘徊犹豫退缩时,他向你推荐报道改革者的文章,说能饱尝成功的喜悦,也能承受失败的打击,才是改革者应有的素质。
我的第三个师傅是缪玉田老师。缪老师是北京实验一小特级教师。他一生都是在教学第一线,是我国第一个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有专著传世。他在小数界威信很高,数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名题、趣题、难题记得特别多,谁有解不了的算题都好问他。他德高望重,诲人不倦。虽已退休多年了,但仍十分关心小数界。
我是在刘老师的引见下拜访了缪老。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日缪老很是高兴。谈起小学数学教学,老人家有说不完的话。从此,我们这一老一少成了知心朋友。有一段时间不见面,就相互挂念。老人家没安电话,有时工作忙了,顾不上去看他,就写信寄去。老人收到信叫儿子念给他听。他也给我回信。由于老人眼睛看不见,都是摸住纸瞎写上去的。信的背面、正面都是字,这可能是一时找不来纸了;有些地方字迹不清,这可能是笔没墨水了;有些地方没字,有的字压字,横的、竖的、斜的乱压一气,这可能不是一次写下来的;有的字大,有的字极小,有的字配合得还可以,有的配合得不成样子,这可能是手有时抖得轻,有时抖得很厉害,几乎写不成了……每次当我接到这像天书一样的奇异书简,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如今老人已驾鹤西去,这11页书简将是我永久珍藏的纪念。有时记者借去阅读,大家费好大劲也只能辨认三分之二。内容很丰富,有老人编的几十道各类数学题,是让我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古代名题,如韩信点兵等,是让我学习欣赏开阔视野的;有的则是询问我的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教育我的,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还有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看法,那是帮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价值观的;有谈市、区和学校领导教师给他过生日,他心里又激动又难受,感到自己老了,再也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出力,而叹息的……
这哪是信呀,这是老人对共和国教育事业、对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教师、对祖国下一代献的一份爱心,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啊!每次读着读着都不觉潸然泪下。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上海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也都是我的老师。他(她)们都给过我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
1995年中国数学记者工作委员会与上海《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在青岛联合举办了“青年教师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周玉仁老师、顾汝佐老师亲自到会,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倾注心血、铺路架桥。他们精彩的点评、独具魅力的学术报告为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点燃起一盏明灯。专家们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课后两位专家对我悉心指导,指出努力方向,让我信心十足。平日里,我也经常向二位老师请教,每每在教学研究中碰到了难解的问题,总是主动打电话或当面请教。周玉仁、顾汝佐老师认真的阅读批改过我的学术论文,并亲临课堂亲自指导和点拨。他们一起在教育部审查全国小学数学教材,探索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大业;一起参与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教委联合搞的“中国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一起研讨过国内外小学数学研究现状;还一起为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我很珍惜每一次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光,并把它作为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在事业上的进步与成长得益于二位老师指导和帮助。
对我影响较大的另一位导师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她曾被邀请到崇文区作一周儿童心理学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我认真听,仔细记,收获很大。早在上中师时我学过心理学,但学得比较粗,好像都是些难懂难记的名词术语,留下的印象很少。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后就不同了,她把心理学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全新的理念,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上张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表达,让人耳目一新。现代教育心理学,简直像一把魔剑,经张老师这么一挥,出现了神奇般的效果,数学变得那么美,数学教学变得那么有趣,学生变得那么可爱,师生关系变得那么和谐融洽,真叫人高兴!从此,我对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兴趣。讲座结束后,我就主动找张老师借书读,提出问题请教,并邀请张老师指导作课。我们亦师亦友,亲密无间。
其实,我的师傅还很多,身边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政治上关心我,业务上帮助我,我十分敬佩他们。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我想,只要我们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得到了这么多专家、导师及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改革能有一些进步是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的结果。我时时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优秀人格的魅力。导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淡漠功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3、当数学插上心理的翅膀
清楚地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我区数十位青年教师坐在育锋小学的大教室中静静地等待着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来做报告。一位风姿潇洒的女教师走上讲台。黑板上一行醒目的大字跳跃在眼前: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接下来就是滔滔不绝的演讲。

青年教师朋友们: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是青少年的老师,还应该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当孩子的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时,教师应该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尊重他们,激励他们。教师不能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体验、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以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和他们手牵手共同走过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张梅玲教授,也正是在那次报告中第一次听到“心理健康”、“支持学习的心理”、“心理体验”、“新型师生关系”、“人文精神”这些新名词。我被她娓娓道来的极富人情味的演讲感动着,不知不觉已经融入了她的报告之中。报告中列举的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实例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吗?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喜怒哀乐会与学习数学连在一起呢?凡事都认真的我,着着实实的进行了一次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
在过去的课堂中,我面对着不论是勇敢热情、思维活跃、开朗大方的学生,还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胆小忧郁的学生,常常是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学生不得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为的是共同到达理想的分数线。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缺少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数学乐趣和魅力,忽视了学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课堂上我俨然是一个主宰孩子们学习命运的救世主。教材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我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什么,就得会什么。行间巡视,我睁大眼睛寻找的是哪道题答案正确,哪道题答案有误,就连结果正确,中间环节常常少步骤的那几个机灵鬼耍的小花招也逃不脱我锐利的眼睛。然而,我从来没有用心观察过哪个孩子的脸上流露着是惆怅和孤独,哪个孩子的目光里有不安和期待。我走进的是学生的行间,而不是学生的心间。在我的头脑中潜藏着这样一种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当时只是单纯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人生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那天晚上的学习笔记中留下了我的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青少年心理状态对其在一生中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提倡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难道教师的微笑也有学问吗?带着一个个疑问连续听了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系列讲座,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似有登高远望之感。她使我走进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感到拂面而来的是一种属于自由和生命的教改春风。那份久违了的热情再一次在我的生命中燃起。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我开始动脑筋想尽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进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的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
正是这“顿开茅塞”的经历,才使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开始发生了变化。当初的“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讲座,犹如在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吹进来一缕春风,给我带来了一丝春意。虽然体会是肤浅的,但它毕竟是我今天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我教学特色的定位给予了关键性的支持。我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始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着与伙伴们合作的过程,体验着亲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教改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师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特殊心理。要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尊重他们不同的心理体验。作为现代教师,要用心去感悟青少年的每一丝变化,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体会到教师的爱。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味;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愉悦的心情经历每一天的新体验、新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
好一个“顿开茅塞”,让我回味无穷。

4、笔耕的意蕴

记得1986年那个除夕,伴着阵阵爆竹声,我撰写的《注重知识联系,重新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那时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拙作算不算论文,十分不好意思地把它交给了我的导师刘梦湘老师,请他过目修改。大概是我的真诚与执著感动了他,当时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正在忍受着糖尿病的煎熬,每次化验都出现三四个加号,血糖已超过二百,日进食量不得超过四两,一米七八的大个子体重只剩下一百二三斤,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一字一句地精心修改,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到段落的布局,从学术观点的把握到文字的润色都一一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此篇文章居然在当年《小学数学》刊物上发表了!看到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变成了规规矩矩的铅字文,心中充满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做教师可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从那以后,我更加自觉地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倾吐在笔记本上。此时此刻抬头可见,书柜中已微微发黄的笔记本仍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挡不住的诱惑,使我又一次走进了它,翻开扉页,一行醒目的大字跃然眼前:心求通而自奋也!这句话伴随了我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我努力着,思考着,拼搏着,探索着,大多与我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说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是的,为了钟爱的事业我乐此不疲。不知多少次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不知感受过多少次宁静夜幕中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不知多少次数以万计的笔记从手尖流过。那小小写字台记下了我的情和爱,记下了我的苦与乐。《教学有感》、《小学数学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教学小题库》、《趣味数学趣谈》、《教海拾贝》……这些写满密密麻麻字体的笔记本不知要保留到多久,看着眼前这一本本留下了我成长足迹的笔记本,怎能不令我回味,令我兴奋呢?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没有在高等学府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我知道,一切才学和本领都不是天生的,于是我不懈地努力,我不敢怠慢每一天,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可能是天生的固执和执著,我竟开始拿起了手中的笔,一发而不可收。十几年过去了,凭着几分热情,几分自信,几分执著,几分刻苦,写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我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散见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北京教育》、《福建教育》、《江西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陕西教育》、《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教育理论与实施》、《云南教育》、《北京电化教育》、《广西教育》、《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以及《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青年教师导报》等分别刊登了我的文章。近年又独立完成了近数十万字的专著《吴正宪数学案例与教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研讨会讲坛上,我宣读了自己独立撰写的论文《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思维训练》。该论文被译成英文在国内外交流。1990年我撰写的《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一文,在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小学第四届年会上交流。1997年我的《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一文在海峡两岸教育教学研讨交流会上宣读。2000年我撰写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文获中央教科所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在2000年《北京教育》首刊中……数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发表过,记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得到鼓励,不知为什么直到此刻,我仍然沉浸在二十年前那个除夕充满虔诚而兴奋的感觉中,我仍然拥有二十年前那样的纯真与执著。
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5、五元钱的故事

亲情,全人类都得以共享的幸福。小到一家一户,大到整个民族,广至国家,上至人类,哪里没有亲情,哪里没有爱,情和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谁不渴望着在充满温馨的世界里生活,谁不愿意和有人情味的人交朋友,让孩子们走进爱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真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他人和被他人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师爱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级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社会的需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代表着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怀和爱护,体现着国家和民族对下一代的深情和希望。因而,这种爱是稳定的、深厚的、高尚的、真情的、无私的,是与教师肩负的责任紧密相联的。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爱,珍惜教师的爱,他们希望在教师爱的怀抱里成长。
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爱的呵护下成长。记得在刚接新班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课间十分钟的工夫,赵洁铅笔盒中的五元钱不翼而飞。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小E一个人偷偷摸摸在教室,没去操场玩儿,一定是她,她家可穷了。”“搜身吧”不知谁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当时没有发火,也没有清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把目光一一扫向每一位同学,教室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安静。当我的目光与小E的目光相对的一瞬间,一种复杂的情感从她脸上掠过,我马上意识到,不能伤害任何一位同学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同学们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赵洁同学准备买钢笔的五元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老师我们每个人给她凑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同学们纷纷伸出热情援助的双手。赵洁挺感动的,我也被这一颗颗可爱的童心感染着。我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们都伸出了热情的手给予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不过,我不能断言赵洁的五元钱一定是被某个同学拿走的,但是我完全可以肯定即使拿钱的人的确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那么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也很难受。五(1)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每一位同学都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天,在我的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纸糊的信封,里面除了放着五元钱还夹着一张纸条:“吴老师我好惭愧,不该做出对不起您和同学的事。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我和哥哥生活很困难,前几天大哥又生了病。我想给他买点药……”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随即我写了一张纸条,悄悄地放到了她的铅笔盒中:“小E同学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姑娘,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你的肩头,我多想分担你的忧愁。生活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切记人穷志不能短,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你的路,有困难找你的大朋友,我会尽力帮助你。”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E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试想当初如果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无非使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无地自容,被伤害的自尊心,再重新编织起来就太难了。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我们不仅给予孩子们的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这里我引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