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王益民: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可以休矣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16 20:07
标题: 王益民: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可以休矣
王益民: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可以休矣

    无论是他从前的《爱心与教育》,还是他最近的两部头《心灵写诗》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至多是“文学叙事”或者“生活随记”。或许,李老师本身就没有把这些著作看作是“教育叙事研究”。但现在崇拜镇西的人很多,他也应邀到处传经布道,他还有十大徒弟等,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果大家误以为那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甚至想借此提高自己班主任专业化水准,那就很可怕。

    事实上,很多人还在学习镇西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日记,絮絮叨叨的“班长班短”的,重复着自己的本来就不高的专业水平。实战中,对付几个黄毛小子还是束手无策。
关于“叙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叙述事情(指书面的)”《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是“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前后相关的基本事实”。通俗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学者、西方最早把叙事作为研究方法引进教育学研究领域的肇始者之一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在为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写的“叙事研究探究”中,认为“复杂撰写的故事就是叙事”。


   作为“教育”叙事,应更多的是一种研究,对于“事”的典型性的要求尤其是老师(班主任)处理“事”的启发性有了更多的限定。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琐碎都可以入笔,文学是讲细节的,教育是讲科学的,否则是文学叙事,而非教育叙事。反正李镇西的著作我是当作文学作品去欣赏的,可惜其文学性远不如《倪焕之》了。
曾有朋友问我,我们学习李镇西学什么,我说,“学习他基于民主思想的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于魏书生,李镇西少了一些“技”,这未必是坏事,但学习者也去“写随笔”,并想借此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准,至少是对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研究的误读。

    教育叙事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二是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三是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只有单纯“叙事”,没有产生,或没有完全产生“质的研究”,少见从日常行为背后揭示其内隐的思想、蕴涵的理念,我是“这么做班主任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吗?”是不甚明晰的,因没有立足于此进行深入研究,便谈不上认识、提升自己,从而带来整体教育世界的升华。

    我也经常到“K12”、“教育在线”等论坛的班主任版块去潜水,很多班主任都开辟了自己教育故事的主题帖,读后很着急,基本上是“自说自话”,大部分缺少基本提炼,有一个班主任竟然连出了5本故事书。我并不反对大家去讲故事,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但都成了经典,我们现在的班主任,没有去认真研读“苏式”,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读镇西,就大写特写。说句实在话,当今班主任队伍并不缺少“叙事”,而是缺少“研究”,对于问题的研究。
     我们在文笔都没有过关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研究问题,自己、别人的。

参考文献:
1、《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 王析
2、《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 鲍道宏





我要对王老师说的几句话(题目编者加)
李镇西

    巧了,现在我很少上网,今天上来就看到这个帖子。益民兄的帖子原来的标题是《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可以休矣》,我改成《这样的教育叙事可以休矣》(只改了论坛目录的标题,内文依然保持你的标题),为什么改你的标题?原因下面说。

    真诚欢迎真诚的批评!益民兄这个帖子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我和益民兄是铁哥儿们,他这帖子没有一点恶意(如果有恶意,我理都不会理的),正因为如此,请允许我反批评一回(这要冒着“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风险,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够宽容”,呵呵)--

    第一,标题不妥当。“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有区别。前者就是写教育故事,后者还有研究。因此,凭什么我的“教育叙事”(也就是你说的“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就必须“休矣”?你难道不许我以后“教育叙事”了吗?你老兄也忒(这里用了一个京味儿十足“忒”字,自我感觉很有韵味,呵呵)霸道了吧?哼哼!我的文章我自己写,只要我愿意“教育叙事”,就不可能“休矣”!也许你说的“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是“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简称,但这就矛盾了:既然不承认我的是教育叙事研究,怎么你在标题中还是承认了呀?所以,我的理解,你的标题还是为了用我的名字吸引眼球,呵呵!对不起,我不愿意你用我的名字做标题,呵呵!

    第二,什么叫“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好像我开了什么风气?好像我“创立”了一种“流派”,而且好像这种“流派”还造成了一种“恶果”,咦?我怎么不知道呢?(你老兄也不早点告诉我,太不够意思了嘛)有故事无思考的教育文章并不是我的发明,在我之前就有了,怎么能够把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文章命名为“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呢?另外,我还要在这里申明,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或者在任何著作中写过,说我的文章是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强加于我,然后予以批评,不好吧?你老兄也许会说,这篇文章不是针对我的,只是针对一种风气。我说,老师们写教育叙事不成熟,可以引导,可以提升,但如此居高临下地指责勤奋记录自己教育的老师“絮絮叨叨的’班长班短’”,不好哦!你说呢?

    第三,我写的所有文章和著作,都没有想过要创立什么规范,也没有想过要文学创作。我只是写下我的生活,我的情感,记下我和学生的生命流程,而这一切都不是文学虚构。我写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语言的文学性,朴实真实流畅,就行!我认为朴素即美!明明不是文学作品,益民兄居然要把我的书当文学作品读,然后又觉得文学性不如《倪焕之》(我的天,你的文学审美标杆太低了吧!《倪焕之》都能作为标准?)这怎么能怪我呢?你好比一个人走进足球场,却偏偏说没有芭蕾舞,这不是闹笑话吗?人家那本来就不是芭蕾而是足球呀!您老兄也太幽默了吧?

    第四,教育随笔应该百花齐放,也许有故事有思考最好,但也应该允许只有故事,而把思考蕴藏于故事之中的文章。凭什么只能写一种风格的文章呢?还有,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老师们不敢写文章,因此需要的是鼓励,让他们拿起笔,哪怕开始只是写故事,也不要紧--其实,能够把故事写好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老师们不是作家。在这基础上,能够有些研究性的文字当然很好,不过,如果一时没有,也不要紧的。如果一开始就说这样写要“休矣”,那样写要“休矣”,谁还敢写文章呀?是不是,我的益民兄?谁有权力规定老师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你有吗?反正我没有。西谚有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仿造一句:“规则是灰色的,而写作之树常青!”对老师们来说,一篇教育叙事的文章,只要真诚、实在、鲜活,有启迪,有智慧,有经验或者有教训……哪怕“絮絮叨叨的’班长班短’”也很好的!顾忌那么多干什么?

     第五,你的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的老师,不要只是记事,还要思考。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要让鲜活的日常研究符合某种学究式的“规范”,恐怕也不妥当。毕竟老师们都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只要他觉得对自己工作有用,觉得今天比昨天有收获,反正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什么关系呢?能够更专业一些(比如做到益民兄所说的那样)更好,暂时达不到,也不要紧。

    第六,“或许,李老师本身就没有把这些著作看作是‘教育叙事研究’。但现在崇拜镇西的人很多,他也应邀到处传经布道,他还有十大徒弟等,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果大家误以为那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甚至想借此提高自己班主任专业化水准,那就很可怕。”你仔细推敲一下这几句话的逻辑,有没有明显的漏洞?你是怎么从我“应邀到处传经布道”(对此我很坦然,“传经布道”没有什么可耻或不好意思的,多年前也曾应你之邀去贵校传经布道呢)而得出什么什么“很可怕”的结论?看来,我罪莫大焉呀!呵呵!你要我的命啊!

    不是不能批评,记得以前你也曾批评我,我的态度可是很好的哦,但你这次批评,至少不能说服我,这种文风(“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讲逻辑),是不是也可以“休矣”呀!哈哈!

    如果有报刊要用你这帖子,请和我这个跟帖一起用,我就赖上你了,怎么样?

    益民兄啊,没经你允许,我自动把标题改了,似乎有点侵你的权,但毕竟我的名字我做主,呵呵!

    参见:班主任专业发展博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16 20:28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782-1-1.html


=管季超附言:

      王益民先生/李镇西先生我都未曾谋面。

      李镇西有过一点联系,交情大概很浅很浅---也许都谈不上‘交情’。

       我喜欢这样-公-开-讨论的帖子!不大愿意看到根本不起作用的街谈巷议!

       李镇西不是圣人,会有他的弱点和短处。‘完美’的教师您找个来我看看?

        学习李镇西的长处,爱护李镇西[批评也是一种爱护!],是我乐意做的。

       教育问题,毕竟很复杂!

        以善意待人,以希望别人走得更好而不是一头栽倒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去堂堂正正地直言己见,才好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17 09:48
原文地址:评选“中国李镇西式教师”有多大的意义作者:常新涛
评选“中国李镇西式教师”有多大的意义
首先声明,我对李镇西老师相当尊敬,也读过李老师很多的书籍,他的确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的培养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这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但是,就因为如此,就一定要搞一个“中国李镇西式教师”评选吗?除了榜样作用之外,这样的活动还有多大的意义?恕我愚钝,真的想不出太多!
1、李老师对教育的贡献有目共睹,在中国已经有太多的教师追随左右,为什么要把李老师推上“神坛”呢?难道对教育的付出,对孩子的爱不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使然吗?既然本来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为何非要扯起大旗?相反,如果像李老师这样做了,那应该是一个教师的本分,没有做到应当受到道德和良知的谴责。一个人做了自己本应该做的,真的需要这样吗?
2、评选出“中国李镇西式教师”,这些教师就真的是“李镇西式教师”吗?仅凭几场报告,作课、推荐,读了李镇西老师几本书,甚至有的教师和李镇西才第一次见面,这就是李镇西式教师了?不会吧!哪里有这样简单——李老师为教育的付出可是已经有30多年了啊!这一下子就出现了这么多“李镇西”?这岂不荒谬?
3、谁敢保证这里没有抱着功利目的的“假李镇西”?
4、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想学习一个人,不在他的身边跟上几年,那简直就是浮夸,是不现实的!网上看几个讲座,读几本书,教学中实践几次,就成了“李镇西式教师”了?那岂不是什么名人都能模仿,都能做了?
5、最关键的一点:李镇西老师就做得那样完美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搞一个研讨会,和李老师一起研究不足,学习优点,共同进步呢?无疑,“中国李镇西式教师”的评选活动已经将李老师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这样的活动不能等同于评选“雷锋式好少年”。为什么呢?因为雷锋作为一名战士,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超出他作为一个战士职责的,是一种超乎职责的精神,我们需要学习。而老师所做的爱孩子、教育孩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却不是超乎职责的,而恰恰是我们应该做的啊!这不讽刺吗?
我们都知道: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需要长时间积淀的;指导孩子成长是需要艺术的;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我们学习某个人就能够做到的,这往往取决于教师自己。
那为什么还要搞这样的活动呢?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榜样,因为其他教师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做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