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回眸西山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17 17:30
标题:
回眸西山
回眸西山
文
/
魏剑美
屈指算来,离开母校已经一十七年了。
一十七年的时光,可以改变多少风景,多少容颜,多少心境,但于我而言,始终改变不了的,是对西山深深的眷恋。在那里,曾经留下过我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过我最意气勃发的梦想,也留下过我最堪回味的孤独与守望。此后的十七年里,诚如沈从文先生所说“走过很多地方的路看过很多次数的云”,但我的精神家园、我的文学之根始终在潇水之畔、西山脚下,那个一度被叫做“零陵师专”的地方。
有时候,我甚至会大发诗人般的酸劲,无端地猜想:西山的野草是不是还记得我曾经的体温,西山的白云是不是还记得一个孤独捧读的少年?
这当然只是自作多情的痴心妄想,但这样的痴心妄想不正证明着自己的青春依旧和这片热土的难以替代的魅力?
犹记得当年的零陵师专被人戏称为“杨梓塘”甚至“羊屎塘”,多少带些不屑和轻慢,甚至成为志大才疏者落魄不遇的怨词。但出身农家子弟的我从一开始就带着欣喜和惊奇而来,我惊异于母校对于我文学爱好的重视,惊异于迎新老生和接待老师的热情,惊异于整个校园“您好”“请”“谢谢”的客气与文明,惊异于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一视同仁互称“老师”的平等与坦然……
现在我自己在大学任教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始终认为自己读大学时的班主任模式是最好的。我非常庆幸在读大学、读研究生和读博士期间都遇上了真正的良师。我大学时候的班主任陈仲庚老师是个对纪律要求很严格的人,我所在中文系
91
级
3
班也因此被人笑话为“文科复读班”,何也?因为晚自习你打我们教室外走过,一定会误以为这是一群在备战高考的复读生。在当时那个“
60
分万岁”而又没有就业压力的时代,这样的学习场景确实有些让人不可思议。我现在
211重点
大学任教,经常面对某些完全不读书,考试只打四五分的学生,感觉和我自己的大学时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陈仲庚老师对纪律要求严格,但待学生却又非常宽和。记得那时候的我年少气盛,曾经数次公开对抗学生干部,有次实在太出格,气得陈老师一下子都不知道说我什么好了。他就将我叫出教室外,让我和他在校园里一圈又一圈地散步。等我慢慢冷静下来了,他这才开始耐性地教育我,给我讲道理,我终于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莽撞与粗暴。最可贵的是,陈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我进行任何道德和人格上的批评,他甚至说“作为一个作家保持个性是必需的”,但是不要让这种个性成为伤害别人和集体的利器。我得承认,这一夜陈老师谈话的价值,对我而言超过了从小到大我所受的无数次的道德高调和政治说教。
不仅对我这个所谓的“作家”如此,陈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了宽严并济:他既严厉批评醉酒的同学,又亲自安排该同学酒后的住院治疗;既毫不留情地告诫某男生“不要玩弄感情”,又真诚祝福人家爱情幸福……印象中,陈老师很少说什么大道理,也几乎没有什么政治的或者道德的高调,算得上是一个“寡言君子”,但他“于无声处”的言传身教确实对我们很多人产生了内在的影响。毕业晚会上,陈老师第一次主动讲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不少同学为之动容。同窗好友夏昕很多年以后还和我谈及那次晚会上陈老师的话。此外,陈老师长期订购图书、保持阅读习惯等,也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关于一个地方或者一段岁月的记忆,其实就是关于一群人、一些事的记忆。于母校亦然,慷慨激扬的胡宗健老师、条分缕析的杜方智老师、出语不凡的唐明辉老师、意气风发的伍建华老师、不拘一格的龙国庆老师、严谨慎密的尤慎老师、娓娓道来的鲁丽君老师、温和儒雅的唐晓群老师……还有上课一口长沙话居然也可以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周荷初老师,最难忘的是课间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屁股就坐在台阶上休息;还有刚来学校就带我们大三“老油子”去江华实习的潘雁飞老师,起初还一脸严肃的他很快就被我们称兄道弟给拉下了水……
我庆幸自己的大学生涯是在一个虽然偏居一隅但却相对完整健全的“小地方”度过的,千余年前那里的山水人情促成了柳宗元最光辉灿烂的诗文,千余年后它们又给了我和像我一样心怀文学梦的年轻人以最初的温馨和感动。我知道,无论我走多久,也无论我走多远,我心中那些最纯最美的文字,其实始终都和故乡有关,和西山有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