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出版人寻梦的足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0 11:21
标题: 出版人寻梦的足迹
出版人寻梦的足迹
——写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20周年之际
曹培红   1985年元月17日,正是寒梅争艳,飞雪迎春的日子,西南师范大学的一批有志于追寻出版梦想的年轻老师云集在嘉陵江边的缙云山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生涯。

  20个寒来暑往,20个春去秋来,20年拼搏,20年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集图书、音像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形成了特有的“以教材出版为中心,以艺术图书为特色,以学术品牌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规模经营求发展”的出版理念,拥有以优秀学术类图书、美术类图书、音乐类图书、中小学教材类图书等为主导产品的特色出版物,成了新世纪出版队伍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已昂首于中国出版之林。2002年荣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先进单位称号, 2004年荣获全国服务“三农”出版先进单位称号,受到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2003年发展规模居全国近百家高校出版社第11位,2004年力争进入全国近六百家出版社前60位。

  20年的洗礼,一个个当初的寻梦者已经成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

  教育出版,心中的至爱

  改革开放后,我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并作了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研究。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由于互联网的引入,知识的传播方式、课堂的概念、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及行为、教与学的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教育也必然要发生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教育出版的一支全新力量,成立刚一年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就积极参与了这一中国教育划时代的改革,和四川省教育厅携手制订了涉及12个学科教材建设和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教材》,到1991年之后该套教材陆续进行了审定,1993年进行推广。推广大会由分管教育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各地的教育局长和新华书店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实属罕见。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市场运作上的不当,这次教材推广活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给西师出版人留下了有益的思考和新鲜的经验,为十年后的再一次进军教材的开发与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的几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也曾涉足非教育的图书领域,结果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还有深刻的教训。失败和挫折使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出版社的发展应该走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发展道路。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更应该在以学术为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定位。历史发展到1997年,逐步形成出版特色定位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终于在寻梦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利润370多万。1998年,利润达到500多万元。经过十年摸索,十年徘徊,出版社终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周安平社长说:“从全国乃至全球的出版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还是一般综合性出版社,关键是个发展模式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要想发展,首先要考虑好自己的发展模式。一些教育出版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发展,除了政策支持的因素之外,关键是他们抓住了教育出版的本质不放松。”

  1998年,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的腾飞起点,他们对今后的出版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抓住教育出版,创造强社之路。现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的周安平,是20年前带领一批年轻人寻出版之梦的领导人之一,经历了出版社20年发展历史的风风雨雨,饱尝了失败之苦和成功之乐,但他对教材出版的情结更是耿耿于怀,一有合适的条件,就要东山再起,就要带领自己那一班人全身心地投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十年后的社会现状已完全不同十年前了。这次,投身教材改革、矢志教材出版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步步为营,节节胜利,年年凯歌。2004年,出版社全年的码洋已超过2个亿。

  看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营效益基本情况统计表吧,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它最能说明这一批寻梦人坚韧的步伐:

  经营效益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说明:各年的增长率均以1998年各项指标为基数,2004年利润数因年终结算未果。

  六年累计出书3346种,其中新书1205种,重印2141种,总印数为11508万册,总码洋80262万元,销售总收入27897万元,税收总额1384.2万元;2004年总码洋20041万元,比1998年增长258%,年均增长43%;2004年销售收入6783万元,比1998年增长244%,年均增长40%以上。截至2003年总利润为5554万元;2003年利润总额为1424万元,比1998年增长了164%,年均增长27%;2004年税收总额470万元,比1998年增长了461%,年均增长77%;资产总额比1998年增长502%,年均增长84%,资产总额增长了5.5倍以上;国有资产连续6年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2004年比1998年增长了382%,年均增长64%。

  1998年码洋5600万,2004年达到2个亿,六年时间就增长了2.58倍以上,每年是以43%的速度在增长!如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闯出这样的高速度?周安平不加考虑就回答:“关键是我们社正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学术含金量,是知识产权。我们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教材内容含金量,本质上还是知识产权的开发,它是出版社发展的永恒动力,教材出版只不过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五子登科”,全面发展

  中外出版发展的历史证明,单一品种的出版社既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益。总结自己,学习他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更新出版观念,创新出版机制,调整产品结构,拓宽经营规模,强化科学管理,确立了“以教材出版为中心,以艺术图书为特色,以学术品牌为支撑,以人才建设为根本,以规模经营求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用心策划,诚聘知名作者,精心编辑出版,逐渐形成了五大板块品牌图书的优势,而且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

  1.美术类图书。已形成品牌的美术系列丛书有——“黑皮书”、“白皮书”、“绿皮书”、“蓝皮书”、“黄皮书”等180余种。如具有30多个品种的“白皮书”:《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吸纳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院、天津美院、广州美院、西南师大美院、华东师大美术系、华南师大美术系、南京师大美术系、湖南师大艺术学院等十余所美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打造出的美术教育精品图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音乐类图书。已形成品牌的有《21世纪钢琴教育系列丛书》、《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21世纪音乐理论丛书》、《21世纪民乐、器乐丛书》等。这些丛书的编写者主要是全国各高校的专家教授,如《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由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有影响的一流高校专家编写的。

  3.国家中小学教材类图书。2000年教育部审定通过了西师版义务教育修订大纲本《小学音乐》、《初中音乐》全套教材。2001年以来又抓住国家新一轮课改机遇,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新课程教材,经教育部立项并由全国中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小学《语文》、《数学》、《音乐》、初中《音乐》等三个学科四个品种,以及出版了各科的教学参考书、教案、教具学具、同步助学读物、教学软件、典型课例、培训光盘、朗读磁带等。

  4.学术类著作。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黄希庭心理学文选》、《创新学习:教育改革新视野》、《科学无神论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方法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动力论》、《南方鲶的繁殖与饲养》、《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宋朝社会救济研究》、《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等一大批政治、心理、教育、经济、历史文化及自然科学类的著作,营造了学术氛围,创新、传播、积累了文化科学知识。

  5.中小学辅助类图书。近些年出版社开发了《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丛书》、《中小学法制教育丛书》、《初高中英语同步训练丛书》、《初中、高中数理化奥林匹克丛书》、《初高中创新作文丛书》等。其中《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丛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重庆市“九五”规划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素质培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五大板块犹如强有力的“集束手榴弹”,打进了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推进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各项经济指标快速、稳定增长,它们又如五根大柱有力地支撑着逐渐砌大的出版大厦,使之进入持续和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

  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出版社的发展轨迹:

  1999年全年出书440种,其中新书188种,重印252种,总印数为1284万册,码洋8257万元。

  2000年全年出书522种,其中新书211种,重印311种,总印数为1303万册,码洋10578万元。

  2001年全年出书556种,其中新书147种,重印409种,总印数为1633万册,码洋11966万元。

  2002年全年出书529种,其中新书183种,重印346种,总印数为2130万册,码洋14619万元。

  2003年全年出书652种,其中新书256种,重印396种,总印数为2103万册,码洋14800万元。

  2004年全年出书647种,其中新书220种,重印427种,总印数为3055万册,码洋20041万元。

  五大板快的崛起,提高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出版年鉴》统计,西南师大出版社在《“九五”期间全国大学出版社市场竞争数据序次》中,位居第6位;教育部社政司统计,2001年底,经营名次已跃升到近100家大学出版社的第12名;2004年,《出版经济》杂志(第7期)推出的“出版亿元俱乐部”中,它连续三年稳居全国亿元出版社中游,并保持连年上升趋势,并可望进入2004年全国“出版亿元俱乐部”前60强。

  精品图书,立社之本

  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图书出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社肩负着“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重任。因此,确保正确的出版方向,大力唱响主旋律,实施出版精品战略,就成了出版社的立社之本。

  1.突出主旋律,出版高质量的政治读物

  出版社是宣传舆论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和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电子传媒等都起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重大作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深知自己的责任,出版高质量的政治读物。如《江/教育论述研究》被列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丛书》,并列入“十五”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马/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邓/社会观研究》、《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哲学专题研究》等12种,被列入重庆市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重点图书出版;还推出了重点出版项目《百年大计纵横谈——全国高校第四次/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邓/观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公民道德教育读本》、《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一批突出主旋律的图书。

  2.关注区域发展,承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峡,巴渝大地积淀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以及供人类去探索了解的物候气象、动植物自然生态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集中力量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组织出版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林科院撰写的《长江三峡库区陆生动植物生态》,在大江截流之前,抢救了宝贵的生物生态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科研素材。还组织与出版了立足具有本土文化、巴渝文化特色的《长江三峡民间美术(4本)》、《中国三峡文学史》、《壮丽的三峡文化长廊》、《三峡移民就业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等“长江三峡书系”15种。《重庆民族经济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等上百种精品图书,为西部地区以及重庆市的文化建设和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市委、市府以及多种新闻媒体的好评。

  3.强化艺术特色,打造艺术图书的品牌

  西南师范大学美术、音乐两学院的师资和学术力量在西南地区的师范系统中是首屈一指的,加之国家已提出对学生要实行素质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版社瞄准了这一潜在的商机,把打造艺术品牌作为日后出版社全面发展的一个方向。从1996年起,就开始进军艺术图书,几年下来,“艺术”的雪球越滚越大,除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艺术项目2种外,还承担了重庆市“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艺术类)39种,这些艺术类图书书因封面的颜色而分别被誉为“白皮书”、“黑皮书”、“黄皮书”等,它们成了该社的标志性艺术品牌。同时,又推出了“蓝皮书”—《21世纪服装设计系列》和“绿皮书”《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计算机美术创意丛书》、《工艺美术设计丛书》等50余种,以及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系列、钢琴系列等近100种。迄今为止,出版的艺术类图书已达310个品种,总码洋从1998年的800多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近4000多万元,使艺术类图书品牌更加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4.建构学术平台,推出系列精品学术著作。大学出版社的宗旨就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积累先进文化,传播有价值的学术论著,促进教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仅近6年投入出版基金210万元,资助出版图书173种,是新出书的14%。为学校专家学者出版新书425种,占新出书的35%。重点推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丛书”、“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文库”、“现当代文学论丛”等学术著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书还荣获省部级奖。

  六年为本校教师出版教材及专著情况表



  六年出版基金出版学术著作情况表



  与此同时,出版社还认真抓好高校“两课”教材,“成人教育系列教材”、“大学生素质教育丛书”等,充分体现了高校出版社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并为学

  校多出成果,快出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多种媒体的出版格局

  加大优势资源重组力度,确保图书音像出版达到有机整合,协调发展,明确音像、图书两大板块发展思路,做到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一体化,汉语、英语产品化,音像制品与课标教材配套化的综合发展格局。仅2004年共完成了AT/CD母片140盘/片,VCD母带52盘;AT产量达65万盒,CD/VCD产量达25万片,共计达到了90万盘/片。发行码洋达到了近1000万元,回款310万元。先后与北大方正和“北京书生”签定了网络出版的协议。计划完成100种图书的eBook制作,同步推出Apabi格式的网络图书。现在,出版社已出版了178本eBook,并已在网络出版方面,2004年出版社实现了零的突破,上网进行了销售,而且开始产生利润。出版了两种CD-ROM电子出版物,开拓了数字出版的新领域。

  6.优质图书获奖,彰显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多年来,出版社的优质图书获得了各式各样的奖项:《简帛药名研究》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中外散文纵横论》获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类提名奖;《歌曲分析与写作》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获重庆市最佳图书奖;《巴蜀古代乐器精品图鉴》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乔伊斯评论》获国家图书外国文学奖三等奖。仅6年累计获省市及国家图书奖130余种,占6年新出书的10.8%。还获图书印刷质量署优、市优近300项。

  音像出版物连续五届荣获“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三等奖,如2004年出版的《小小动物园系列》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三等奖”,而且被列入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中国科协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向未成年人推荐的100种优秀音像出版物之一,在西部地区,是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二等奖的唯一单位。《儿童英汉双语课堂系列》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二等奖”。该社的未成年人读物比例较大、质量较高,受到了重庆市委的肯定,同时,“中国新闻出版报”也作了相关的报道。在此,我们列举一两年获奖书如下:

  2002年图书获奖情况



  2003年图书获奖情况




  仅从以上两年的获奖图书名单中就可看出该社抓精品图书下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远见卓识,没有辛苦耕耘,那得硕果累累?

  课程改革,抢占先机

  教育改革、教材改革是国家的百年大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盼来了打破教材一统的这一天,从社领导到编辑、发行人员,个个都摩拳擦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师范大学校长宋乃庆教授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尽管教材改革的道路困难重重,竞争酷烈,他们仍然义无返顾地前行着。几年的拼搏奋斗,几年的含辛茹苦,迄今为止,出版社已获教育部立项并审定的课标教材有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音乐、中学音乐,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山东、广东、福建、广西、河南、湖南等十多个省、自治区使用,2004年秋季起始年级各科国标教材使用总人数已达330多万,国标教材建设和实验区县市场的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突出成果,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起始年级实验区县达到158个,使用人数达到180多万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起始年级实验区县达到58个,使用人数达到近80万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起始年级实验区达到72个,使用人数达到70万人。2004小学语文、数学、音乐和初中音乐的送审工作也将于2005年初基本完成。

  同时,出版社不仅抓住国家教材的开发,而且还加紧地方教材的开拓。出版了重庆市教科院编写、重庆市教委审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补充教材《重庆社会》、《重庆生活》和《中小学法制教育》教材;新编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绿色课堂》、《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教材》、《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等丛书,也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实验,并得到了推广。新的课改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教材建设带来了新发展。把握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完善一个美丽的梦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寻梦人正在努力着。

  人才建设,战无不胜

  20年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十个寻梦人谱写出了梦的辉煌。他们靠的是什么?除了大家都享有的好的政策外,关键是一帮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这一批从社长到编辑到发行的精诚团结,心系出版,努力拼搏的人才,没有吃苦在前,身先士卒的领导班子的以身作则,其他客观条件再好,也难做大做强。

  1.班子团结是关键

  多年来,由于“班长”的表率作用,出版社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领导团队。这个领导团队充分实行民主决策、分工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中层干部直接抓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定期的社长办公会、党政民主生活会和工作协调会,以及年度财务审计等制度;设立了直属党总支,负责并加大了全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离退休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队伍建设是基础

  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资源,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这是出版社工作的根本着力点。由于狠抓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专题讲座、交流学习等措施,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素质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出版队伍。

  由于任务重,市场需求大,全社干部和职工和衷共济,扎实苦干,奋力拼搏,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超负荷地工作,连续几年没有过寒暑假。如2002年至2004年编辑人均完成工作量仅新书就是近200万字,是国家标准工作量的2.5倍。在做好出版工作的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做好科研工作,努力形成“产、学、研”发展的新格局。如2004年出版社有8人获得5项教育部、重庆市和学校的科研项目,资助金额达5万元,较2003年又有突破;有18人向重庆市版协提交16篇论文。

  目前,出版社职工中本科、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占83%,近40%的职工有高级职称。六年来,1人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人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出版工作者奖,7人获重庆市十佳优秀编辑奖,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9人、优秀党员5人。

  3.管理控制是保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不断强化管理,加大出版环节的监控力度,努力提高图书质量。几年来,根据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多次组织讨论修改了出版社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加强了“三审”制度,加强了对图书内容质量的把关;坚持了“三校一读”、印前和印后质检等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了图书编校质量。仅2004年国家优质图书和省市级优质图书奖数达110项,创历史新高。

  2010年:蓝色的梦

  历经20年的风霜雨雪,西师出版人用心血和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不及庆功,来不及歇息,如今,他们又快马加鞭,开始了新的寻梦:2010年,年度出版总品种计划达到1600种,总码洋力争达到3亿—5亿元;进入全国大学出版社前10强,全国出版社前50强。

  2004年,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陈夷茁对西师出版社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希望“出版单位要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建立起以自主产品开发为主的出版创新机制,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社,树名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含量,努力推出一批群众满意、社会欢迎、两个效益俱佳的精品。”根据这一要求,西师出版社制定了新的十年发展目标。

  为实现这一梦想,他们重新调整了出版理念:学术为先,学科为根,教材为本,并将进行新课程国标教材强势研发、艺术教育品牌优质打造、学术著作与大专教材精品建构,继续扩展基础教育市场和艺术教育市场,开拓国内优秀出版资源和国外艺术出版资源,加大版权贸易的进度。确立了新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对一个出版社的快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了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才能有利于保持出版社稳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周安平社长自信地说,“提出3亿—5亿元这个奋斗目标,我们是以

  科学的测算为基础的。过去的20年,出版社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七八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更是喜人,基本实现了各项指标增长三倍的目标。有了这个基础,只要我们再使劲向上跳一下,那梦想的金苹果就会摘到。”

  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版社将实现三个战略性转移:

  1.由国标教材建设阶段向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开发和培育阶段发展转移。确保国标教材的编写和审定能在2005年上半年顺利完成,并加大力度,开发新的课改实验区县,确保2005年秋季小学数学、语文、音乐和初中音乐起始年级教材使用学生总量增加100万人,使国标教材使用人数达到400万以上。力争在2005年至2010年每个学年段保持并稳定在这种教材的使用规模上。

  2.由基础教育产品结构为主的建设阶段向艺术教育品牌建构为重点阶段的转移。优先发展艺术教育图书,调整和优化艺术教育产品结构,从2005年起,3—4年内每年新出版艺术教育图书100种,再推出新书300余种;到2013年内出版国外艺术教育品种200—300种,使我社艺术教育图书的品种和规模雄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3.由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发展阶段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现代企业管理结构的科学发展阶段转移。为了配合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发学术资源,培养学术人才,扩展高校教材,2008年内出版精品学术著作与精品大专教材200种,强化以学术为先,学科为根,教材为本的发展思路。此后,将根据学科建设再拟定新的图书产品结构的开发计划。

  这三个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国标教材建设向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开发和培育转移,本质上是对教育出版的深入开发和深入理解,是对教材出版的深化和拓展。这是战略性举措。由基础教育产品结构为主的建设阶段向艺术教育品牌建构为重点阶段的转移,本质上是对出版品牌的打造和磨练。这是对出版企业品牌的打造。由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发展阶段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现代企业管理结构的科学发展阶段转移,则是出版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战略性调整。

  放眼未来,任重道远。如今,周安平、刘春卉、牟宗福、李远毅、郭昌瑜、米加德这一班人在西南师范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带领着全体员工踏上了下一个10年的寻梦征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