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的变迁:见证现代汉语规范发展的历史 2004年2月20日 | |
“汉语”时期:确立白话文为汉语主流 这个时期的辞书代表作是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老一代语言学家参与编纂的《国音字典》和《国语词典》。 我国最早冠以字典名称的辞书是《康熙字典》,然而它规范的是文言文,与真正的语文相距很远。上个世纪20年代新文学运动开始以后,白话文开始盛行,但却一直缺少真正的语文规范,连字词的读音问题都无法确定。于是当时兴起了“国语运动”,目的是谋求“国语统一”,“使天下语言一律”。这个“律”就是语言的标准。1913年“读音统一会”决定“国音”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作基础,同时吸收方言的一些特点;分尖团,保留入声。这是一种南北混合的音,不能成为标准,自然无法推行。只能改弦更张。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完全采用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样才解决了辞书的注音问题。随后编出的《国语词典》、《国音字典》基本确立了白话文的主流地位,同时也为白话文提供了基本的语言规范。 但是从这两本字典的对字词的释义来看,与现代汉语的规范,还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刀”字,1948年出版的《国音字典》的注释是:1、供切割斩削之利器;2、古钱币名,作刀形故称;3、小船。我们可以看到,2、3两个释义其实都是“刀”字在文言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这样使用“刀”字,显然是不规范的。所以说,老一辈语言学家编就的这两部辞书,主要是确立了白话文的基本规范,而更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规范的辞书,要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出现。 “现代”时期:引入新知识确立新规范 1953年,《新华字典》正式出版,这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本辞书,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辞书之一。 1949年以前,白话文已经确立了主流地位,特别是在苏区和解放区,白话文的应用更加广泛,但是已有的辞书文言色彩还是过于浓厚,已经不适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时候,编写一本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显得迫在眉睫,这本辞书就是《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由魏建功先生担任主编,采用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曹先擢先生说:“《新华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它以前没有一部能称得上完全合格的现代汉语字典,在它以后的现代汉语字典,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而不断改进的。” 《新华字典》的现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词书里引进新知识的内容;根据现代汉语来收词(字)、注音、释义。引进新知识的工作,以前的辞书也在做,主要是通过翻译国外辞书实现,而根据现代汉语来收词(字)、注音、释义,《新华字典》有开创之功,我们同样来看这个“刀”字的解释,《新华字典》里面的释义为:1、用来切、割、斩、削的工具;2、纸张的单位(数目不定)。与5年前出版的《国音字典》相比,《新华字典》抛弃了文言文的释义,增加了新的解释,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词条释义的白话文文风。从此,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被固定了下来。 “规范”时期:标准细化,精品迭出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辞书是《现代汉语词典》;另外,从编者阵容和词典特色来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能会成为这个时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 《新华字典》的出版解决了汉语词典的现代化问题,但是汉语言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够规范和标准的地方,作为一部主要用于普及的小型词典,《新华字典》也没有完全确立各个方面的语言规范,于是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64年)等国家标准,其间又有《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颁布与废止,直到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1988年颁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国家标准逐步完备。但即使如此,现在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还是有不少地方没有国家标准,有的语文现象甚至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时候,辞书承担了更多的确立基本标准的任务。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通过决议,编纂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这项工作由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担,最后编出来的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现代汉语词典》。这部中型辞书解决了诸多《新华字典》没有解决的问题,为语文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规范,成为语言文字方面的最权威标准,我们在语言文字方面遇到问题时,也总会想到找《现代汉语词典》来裁定。 但即使如此,《现代汉语词典》仍然留下了不少的缺憾,或者说在汉语言规范方面,留下了一些空白。比如“干吗”这个词,可不可以写成“干嘛”,《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说明,再比如“哟”字,注音为yō,然而这个音在普通话里面根本不存在,我们日常也不这样读,这时候,显然需要更规范的界定。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能能够提供这样的标准,这本词典里面特别指明“干吗”不要写作“干嘛”,在标准方面确实进了一步,同样的,“哟”字注为yāo,轻读时为you,这样自然就规范了许多。 汉语的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在辞书里面都有所反映,比如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了增补本,2004年《新华字典》出版了修订第10版,现在我们又有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据专家介绍,一部词典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但为了反映最新的语言现象,至少5-10年就要修订一次,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新版本的辞书继续为我们的语言确立更完善的标准。 |
中国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变化 | |||
2007年08月22日 来源:光明日报 | |||
“生机盎然、和谐健康”,国家语言资源与研究中心的专家这样评价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教育部、国家语委日前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人们的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全社会开始形成共识,把语言看作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国民的母语意识在不断增强。 出现171个汉语新词 学术超男、熊猫烧香、晒客、抱抱团……这是《报告》列出2006年出现的新词,共171条。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词汇新的变化很多,但是对它们进行研究却并非易事。今年查验证实有171条新词,并不意味着一年新产生的词汇只有171条。确定新词是去年还是今年产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据介绍,2006年新词语的提取方式还是“手工+机器”。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料是9亿字,课题组工作人员从报刊和网络上查找新词语,然后经过研讨初步确定备选词,再借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进行跨年度语料回查,根据词条各自在不同年度语料中的频次和文本数,确定其是否具有年度新词语的身份。 语言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表示,2007年的新词语可能会真正在语料库中用自动技术来进行提取。目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五个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研究这一问题。 音译词和字母词增多 非一级常用字“尔”进入中文网络用字前500强。专家分析认为,“尔”字使用率高,主要是由于大量音译词语用到这个字。包含“尔”字的前十个词,除了“偶尔”和“哈尔滨”外,其他都是音译词,如高尔夫、英特尔、戴尔等。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据介绍,进入2006年前5000高频词语的有10个字母词,例如VS、DVD、CEO等,字母词占词语总数的9%,但使用频次低。 对此,侯敏教授表示,字母词的使用在汉语中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人觉得字母词的使用会对汉语的使用产生污染,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字母词有两个优势,一是使用方便,避免翻译的麻烦,比如NDA比脱氧核糖核酸要简单明了;二是字母作为造词手段,造出来的词有的非常简约形象,比如“T型台”。 谈及字母词升温的原因,侯敏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有其社会基础,比如人们现在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外语热的推动、字母词的时尚性等。 姓名用字的四个趋向 2006年,北京市一位市民到公安部门申请改名为“@”,他认为翻 译成汉语可以读作“爱他”,全世界写电子邮件都要用到这个字符。类似的名字还有“赵一A”、“奥斯锐娜王”等。这种“洋化”名字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相对于“洋化”名,带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名字在增加。如宇轩、子豪、子涵、浩然这四个名字已经进入北京市使用最多的20个人名排名中。 姓名用字的另外两个特点也反映了两个不同的走向。一方面,名字求新求异,生僻字多。南宁一个小学生的名字中用的字是“契”下面的“大”换成“女”(读音jie一声),这个字在收字达7万的CJK统一汉字集里面也找不到。 另一方面,重名现象仍然严重。在全国2亿人的调查中发现有59275个叫“张伟”的,据此推算,全国可能有超过30万人叫这个名字。“静、芳”、“志强、秀英、俊杰”等字词使用频率很高。 是否要对我国公民姓名用字进行立法以及规范管理尚存争议,《报告》课题组专家建议:公安部门建立起名与更名提示制度,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姓名信息查询系统;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编写一部起名专用字典,引导人们使用通用汉字起名。 服务性语言使用进一步规范 对产品说明书“汉语缺失”现象要引起重视。广州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在对进口玩具产品的检验过程中发现,超过70%的玩具有英文、日文甚至西班牙文的说明书,就是没有中文说明书。还有一些国内制造、国内销售的产品也用英文说明书,包括警告文字。李宇明表示:“这是对中国消费者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专家建议,应该制定商品说明书语言文字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进口商品无中文说明书不予放行,国内产品实行中文优先原则,在民族地区销售的商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配有相应的民族语文说明书。 医疗文书不规范的现象已经得到遏制,“天书病历”、“天书处方”有所减少,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的开发建设正在进行中。专家建议,药品包装用语用字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在旅游服务语言领域,随着国外游客的增多和奥运会的临近,外语导游和公共场所英文标识的标准问题也成为热门话题。李宇明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语导游占导游总数的比例在下降,2002年占16.7%,2005年只有10%。小语种导游尤其缺乏,这种现象应引起关注。2006年,北京市发布《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这是全国第一个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地方标准。这个标准,使公共场所的双语中的英语的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文菜谱的翻译。(记者李玉兰) |
约定俗成与语言规范 ——对成语误用现象的教学思考 |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翠霄 | ||
|
我国当今语言生活的变化与问题 |
|
当今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语言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语言活力进一步增强,语言生活健康、有序地发展;全国语言生活的主体性与多样化正在变化与发展;外语热急剧升温,汉语的对外影响逐渐扩大;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丰富,语言文字使用仍比较混乱。 近半个世纪,由于我国有效实行积极、稳妥的语言政策,全面加强语言规划,并欣逢改革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发展,这都促使我国语言生活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且产生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社会语言问题。这些变化和问题,影响着我国近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 加强当今语言规划势在必行 本文所说的我国当今的社会语言生活,是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上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巨大变化,首先表现在语言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语言活力进一步增强,语言生活健康、有序地发展。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语言规划,坚定实行语言平等政策,正确协调语言关系,有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大力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认真进行文字改革(包括改革和创制文字),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语言信息中的语言文字问题的研讨和解决,增强语言活力,从而促使我国的语言生活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事业的方向发展。语言的平等化,用语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易化,注音的字母化,以及语言的规范化,术语的标准化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在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不发达、国民语文素质尚待提高的国度里,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语言规划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这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我们正遇到新产生的社会语言问题,还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进一步执行国家制定的语言平等重要政策,有效保护弱势语言和方言;切实维护公民语言权利,包括群体语言权和个体语言权,如少数民族群体、方言群体、残疾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移民群体等学习、使用语言的权利,个人学习、使用语言的权利等。如今,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视人权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在这种情态下,维护公民的语言权利显得尤为重要;如使用、学习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权利;怎样认真研究、总结前一时期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和加强当今语言规划,有效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增强语言功能与活力,使语言文字更加适应语言生活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言生活朝着主体性与多样化发展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二大变化是,全国语言生活的主体性与多样化正在变化与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教育的普及,传媒语言影响的扩大等,普通话的发展速度加快,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已有53%的人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95%以上的人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 其次,表现在社会的双语言生活越来越普遍,有些强势少数民族语言和强势汉语方言的活力有所增强,影响有所扩大。现在既会说少数民族母语或汉语方言,又会说普通话或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汉语方言的双语人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介绍,目前全国有10000多所民族中小学校使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教学,这将使我国的双语生活越来越活跃,将使社会语言生活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区域性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某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和活力有所增强,如蒙古语、藏语、维尔吾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朝鲜语、壮语、彝语、傣语等,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在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以及行政、司法、教育、媒体、信息、宗教等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汉语的某些强势方言,如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语言成分更加活跃,词语更加丰富,表现能力更强,影响有所扩大。 第三,表现在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汉语方言的活力有所削弱,其语言社会功能逐渐萎缩。有些弱势民族语言和弱势汉语方言发生急剧的变化,受普通话和强势民族语言、强势汉语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少数民族中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状态,如满语、畲语、仙岛语、仡佬语、赫哲语、独龙语、鄂伦春语、塔塔尔语、柔若语、克木语、义都语、阿侬语、登语、普标语、毛南语、土家语等;弱势汉语方言区中转用普通话或强势方言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弱势方言向普通话和强势方言靠拢的速度加快,有些汉语方言,尤其是处于某些强势方言交界处的弱势边界方言,逐渐成为濒危方言,如东北的站话,广东、福建、海南的军话,畲族说的汉语方言畲话(区别于畲族母语畲语),广东电白县的正话,湖南的乡话,海南的迈话、儋州话、蛋家话等,还有湘南、桂北、粤北的一些土话,湘西山区的一些方言,皖南山区的一些方言,浙江西部山区的淳安话,浙江南部山区的庆元、遂昌、龙游话,浙江西部三江(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交汇处的九姓渔民方言,福建中部山区的大田话、尤溪话,以及汉语各地方言中某些方言岛等。 全国语言生活主体性和多样化的这些变化、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语言问题,如怎样正确看待语言、方言及语言生活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的关系,怎样有效保护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等,这已引起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作为社会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及语言生活的稳定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否则语言功能必然萎缩,最终走向消亡。从这个观点来看,社会中的语言、方言,因为自身原因及社会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有的会不断增强其活力,成为强势语言、方言,有的则会逐渐削弱其功能,走上濒危、消亡的道路,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现象。我们应当全面、理性地看待它。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语言的学习、使用是一种需要,人们需要普通话自然会去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不必人为去推广,推广普通话还会影响有些语言、方言的萎缩乃至濒危、消亡。因此,有些人强调要“保卫方言”,主张为方言立法,中小学校可以使用方言教学,并开设教授方言课,电台、电视台可以自由使用方言播音。这些意见显然不全面、不合社会实际。第一,国家推广普通话正是顺应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也是适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便利的需要。正因如此,国家才将推广普通话确定为基本国策之一,写入了《宪法》及有关法律,并从多层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第二,普通话在全国是否已经普及了,“四用语”(教学、播音、公务、社会公共服务用语)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了,普通话的社会使用是否已经满足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社会交际的需要?如上文所引材料,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占53%,而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少,显然普通话远未普及,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交际的需要。第三,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否真的妨碍了方言的存在与发展,有些方言的萎缩、濒危是否由于推广普通话造成的?答案是否定的。方言的变化、发展以及有些方言的萎缩、濒危,主要是方言自身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同推广普通话没有绝对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强势方言照样发展,甚至吸收普通话的成分,来增强其活力,不推广普通话,有些弱势方言照样逐渐萎缩,有些还处于濒危状态,甚至走向消亡。 面对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和问题,既要继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又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同时也要及早保护方言,还要尽力保护、抢救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我们应从观念、舆论、法律、政策、办法、措施等方面,妥善处理并进一步协调好语言关系。比如各级有关领导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加大有针对性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有关法律中应有这方面的内容;有力实施双语政策,切实加强双语教学,有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创造更多条件;正确对待、妥善保护方言,为方言的使用与发展保留必要的空间,如扶植地域文化,地方曲艺坚持用方言演唱;电台、电视台播音一般使用普通话,地方台可以适当增加方言播音,如地方新闻节目、某些生活节目、天气预报等,可以适当使用方言播音;汉族学校教学语言坚持使用普通话,校园语言提倡使用普通话,也可使用方言;行政、司法语言要求使用普通话,必要时也可使用方言;社会公共服务提倡使用普通话,但不限制方言等。政府应当发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研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普通话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语言、方言各自发挥其功能,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继续保持主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并朝着丰富、协调、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外语热急剧升温引起忧虑和思考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三大变化是,外语热急剧升温,汉语的对外影响逐渐扩大。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空前频繁,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目前英语的强势作用等,国家和国人对外语(主要是英语)的需求大增,一股强劲的外语热(确切说是英语热)在中国大地上震荡。教育部门有人提出加强“双语教育”,要求大中小学除加强外语教学,或用外语进行教学;主张外语学习从幼儿抓起,要求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学外语;青年学生学外语、考托福日渐火爆,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外语学习倾注了大量心血。城市路名、街道名、站名、商店名、单位名、建筑物名称,以及牌匾、指示牌、商标、广告、包装等,纷纷使用外语,有的单用,有的混用、夹用;媒体、出版物使用、混用、夹用外语的也很多;网络语言中使用、混用、滥用外语的现象更为普遍。总之,学习、使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以英语为主的外语,逐渐进入社会交际圈,对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增大和外语热的升温,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冷落母语的现象,认为学外语有用、学母语无用,学外语不下苦功不行,而母语是从小就会的,不必花力气去学习、提高。于是母语基础有所削弱,水平有所下降,母语使用混乱、表达不清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外语的水平又难以提高,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挑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忧虑。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汉语在世界的作用与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在国外形成一股“汉语热”。据悉,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中正在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3000万,世界各地有2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急剧增加,2004年就超过10万名。我国还在世界各地陆续设立“孔子学院”,教授、推广汉语,各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国外合格的汉语教师却严重不足,对外汉语教材、读物、教学设备等也很紧缺,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条件需要改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需要很好加强。 我国外语热和世界“汉语热”的升温,使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怎样正确认识、对待“汉语热”、怎样有效加强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这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与对待!英语热是正常的现象,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已越来越显示其世界通用语的作用。我国目前兴起的英语热,这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应当理智、实际地看待它;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适当扩大英语的使用,这是必要的。但英语毕竟是一种外语,不是我国的一种母语,不能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相混,对英语的作用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更不能滥用或乱用,不能冲击、损害母语,也不能影响其他外语的教学与使用。至于英语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如大批英语词进入和字母词的使用等,多少会影响母语的应用与规范,这当然是不好的,但要正确地对待它。 至于“汉语热”,笔者给它加上引号,是表示这个“热”还有些疑问。我认为,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汉语的对外作用与影响正在逐渐扩大,世界各地学习、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势头很好,这是事实,是很好的现象。但“汉语热”同世界的英语热相比,在学习、使用的人数、国家、地区、领域、场合,以及语言自身的功能、活力等方面,汉语都有不小的差距。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理性的思考。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加上我们的努力工作,积极稳妥地促进,汉语成为世界的重要语言,可能会提前实现。 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象不容忽视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四大变化是,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丰富,语言文字使用比较混乱。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等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旧的状态改变了,新的状态正在逐渐形成,总的状态呈现既丰富多彩又复杂乏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语言生活十分丰富活跃,语言使用比较复杂混乱。比如各种语言、方言的语音、语法结构成分普遍发生变异,语音、语法使用错误随时可见;词语极大的丰富,使用十分灵活,词语应用混乱现象比较普遍;新词语层出不穷,外来词大量涌入,古语词时有复现,字母词使用泛滥;城市社会方言正在分化,新的阶层方言逐渐形成,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方言、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方言等的雏形逐渐形成;特殊群体,如新新人类群体、农民工群体、小商贩群体、大规模移民群体、残疾人群体等的语言特点及语言问题逐渐显露;网络语言极其丰富、活跃,特点比较明显,语言混乱、失范普遍存在;还有农村城镇化的语言问题,西部大开发的语言问题,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问题,等等。 语言生活的这一变化,使人们眼花缭乱,社会反响较大,有的拍手叫好,有的摇头疑惑,有的大叫失范,有的冷静观察。到底怎样看待这些现象,需要很好研究。我认为,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的这一重大变化,主流和总体情况是好的、积极的,这表明我国的语言及其使用的活力与发展,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有利于社会语言表达与交际。对于那些语言变化、变异现象,那些新的社会方言,那些特殊群体的语言状态,以及相关的社会语言问题,需要认真观察、监测、调查、研究,提出有材料、有数据、有分析、有研究、有说服力的报告,供各方面决策参考,有的要会同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对于那些语言文字使用混乱、失范的现象,包括新词语、外来词、字母词等,其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有诸多原因,需要认真监测与研究,并采用行政、学术、教学、舆论、示范等各种办法加以引导与规范。规范要积极而稳妥,要有一定的弹性与宽容度,要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以期取得实际效果。至于网络语言,那是一种社会特殊群体语言,它与全民语言有共通性,需要遵守共同的基本规则,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如形象性、调侃性、隐蔽性、虚拟性等,语言使用灵活多变,交流信息时有缺失,语言普遍失范,有些语言粗俗。对待网络语言应持实际、宽容的态度,多观察、研究,并进行必要、适当的引导,在约定俗成、自我调节和指导规范的基础上,网络语言必将逐渐朝向丰富活泼、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语言规划遇到挑战和机遇 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我国的语言规划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妥善、有效处理和解决当今社会语言问题,促使社会语言生活持续、健康地发展,要着重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坚持科学的语言规划观,全面看待语言规范问题;既要对语言及其使用进行必要的规范,又要谨慎、宽容地对待语言规范,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在社会中存在和使用,不可能保持纯而又纯,语言的规范是相对的。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当中有关语言文字的规定,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完善、执行国家的语言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解决社会语言问题的职能。 有效实行双语政策,切实加强双语教育,改进和提高双语教学,为民族地区推行双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有效保护、抢救濒危语言。 正确、恰当地对待方言,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同时,要适当、及早保护方言,特别重视保护弱势、濒危方言,使方言在方言地区继续发挥作用,同地域文化并存发展。 认真、严谨地研制、推行各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进一步加强语言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问题管理,切实、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增强语言交际功能和信息传输能力。 改进并加强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增强全民族语文素质。 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语言生活观察、调查(随意、实地、随机等)、监测与社会语言问题研究。 认真总结我国过去语文革新、语文建设的经验,继续关注、研究、借鉴国外语言规划先进理论与方法,以促进我国语言规划顺利发展。 积极筹备、成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妥善收藏、保存语言文字文物、实物、图片、资料、图书及音像制品等,对国民进行语言文字知识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并利用博物馆资料,加强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问题的科学研究。(作者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语委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30日第4版 |
百科名片:标点符号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