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各实验学校教师学习“原课堂”理论/实践‘原课堂’相关资讯网辑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1
标题: 各实验学校教师学习“原课堂”理论/实践‘原课堂’相关资讯网辑
学习“原课堂”
作者:王玉玲  发布时间:2011-12-12
http://www.jclxx.cn/listwz.asp?idx=305&type=205&typex=206
        我是幸运的——
     去年的初冬,石家庄桥西第一期“原课堂”培训,我在全新课堂理念的冲击之下,经历了混沌、纠结、省察的艰难历程,对关注学生思维的课堂,对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了向往,并行走在路上……
      又是一个初冬,成都锦里小学再次浸泡在对“原课堂”的追寻和探索中。还是那面对理念冲击的激烈讨论,还是那固守经验世界的拼命挣扎,还是那考试与成长孰轻孰重的痛苦纠结……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是那么熟悉,那么温馨——一群热爱教育的人,在这里拉起船帆,准备着起航!
      我是幸福的——
      在这两个初冬之间的那一年中,行走在路上的我,有一点点感受想要与同样从事教育并热爱教育的同行们分享。
      李玉龙老师是一位所谓的教育“圈外”之人,但他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对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两次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大脑像高速运转的机器,在不停的思考中求索、求真,寻求前行的方向。我们在做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拷问着我们引以为傲的理念体系,审视着我们自以为是的过程方法,省察我们曾以为坚定不移目标方向。
      培训之后回到自己的课堂,我边实践边消化理解培训班上所学。
      课前——如何看待、用好手中的教材
      提到课堂,就不能不提到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依据教材完成教学工作的。关于教材,如您在百度中搜索“小学语文教材  李玉龙”字样,你会发现近千条消息聚焦小学语文教材。2010年10月,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存在的诸多问题。11月初,当报告转帖到网络论坛后,3天之内点击量高达20多万。人教社郑宇老师针对质疑发文予以驳斥,蔡朝阳第一时间发出回应,围绕小学语文教材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另外,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报道 10月12日、13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从网络媒体到作家微博,从民间团体的拷问到教材权威的回应,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百科之母”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就指出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等选文描述的事件失实,那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故事被指杜撰,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黄河象》《成吉思汗和鹰》等选文存在知识性错误,还有一些涉及“母爱”主题的选文将母亲的形象描述或是苦大仇深,或是完美失真,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引领。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
      未经省察的文本没有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说。
      因此,选入教材的文本,首先要经过我们教师的“审查”,那些假大空、高大全,远离学生生活、情感实际的文章可以不讲或少讲。如若非讲不可,起码应在讲解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种可能,以便学生自己省察、取舍。有问题的教材可怕,然而教师在教材面前一贯的匍匐姿态更可怕: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说,我们更多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审视手中的教材。当教师唯教材是瞻的时候,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讲解无限可能的贴近编选者的意图和教参的解读,只能是教教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像郭初阳、蔡朝阳、李玉龙等理念出位的老师们一样对现有教材大加批判,也没有权利更改目前推行使用的教材,但我们拥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和开发校本、班本教材的权利。
      培训中,李老师指导学员们如何面对手中的教材,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只是供师生阅览、解读甚至审视的对象。对于有问题的文本要敢于发出质疑,可以带领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论据,通过思考分析加以驳斥,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研究行为不会因为文本的负面影响而一无所获;对于价值取向、真实性没有问题、符合儿童心理及成长特点的文本,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善加利用,只有我们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材中的文本有自主、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方可带领学生走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习中做清晰、简洁、有效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怎能是片面和狭隘的呢?因此,培训中的一个重点,李老师从我们的教材中摘除了许多文本和学员们重新审视、全面解读。当我们走入文本再跳出来审视思考时,发现《诺曼底号登陆记》中的船长的形象并非那么伟大而高尚,他的格尽职守、临危不乱、组织有序是自然的、应该的,是一位船长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过度的歌颂,会让人物形象虚化、失实;当我们抛开参考细读《扁鹊治病》时,发现因不懂医术而不听劝告的“蔡桓公”并非骄傲自大,实属人之常情,生活中处处皆有不足为奇,我们赞赏扁鹊的医术,却质疑他的医德;讨论中了解了《赛特凯达斯瀑布》文中的自相矛盾,明确了《军神》一课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讨论点在哪里……在争先恐后的热烈讨论中,我内心却不断地感到恐慌,为自己曾经拎着教参走进教室的轻松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教材理解的狭隘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文本思考的浅薄而恐慌。不过,经过此番的冲击和历练,我想当我再面对文本时,我的思考会努力做到全面深刻、多角度,不做一棵只会面向太阳的向日葵。
      李老师建议我们带领学生面对文本时,先整体读,在进行文本细读,读三遍之后开始文本细读,最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找文本与学生精神、生活、想象世界的连接点。并推荐的两套可以作为校本或班本教材的书籍,分别是广西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和叶圣陶撰写、丰子恺手绘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小学语文,1932年出版。关于《开明国语课本》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享:  
      郭初阳是“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他说,就拿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来讲,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眼光和见识,是后无来者的。这本教材的内容富有童心,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这里的文章,全部都是原创的,真实性趣味性兼备,符合人性,带着真正的爱在做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盛宴。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课本中的文章以细致入微的方式进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如同哪吒、孙悟空、一休、圣斗士,教科书中的形象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成为儿童精神世界一道必然景观。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教材慎用、慎教的责任是何其重大!
      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场”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课堂上的问答本身不是对话,问题引导下学生向思考的深处前进才是对话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执教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呢?
      问题的呈现
      李老师提出了课堂教学“三段论”,即确立并呈现课堂起点、有序而自由推进对话、攀援并分享高峰体验。文本的理解阶段,也是问题的提出和呈现的阶段。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哪里?或许您有这样的疑问。在教参上?在专家头脑中?省去踏破铁鞋的辛苦和拙劣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在孩子们心里。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可通过分组讨论各自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让不同的观点碰撞、融合,每个人的理解得到了初步的丰富、扩展。老师再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一个提出问题、呈现问题的环节,才能使我们看到教学的真正需要,看到教学的意义所在或应该的所在。这个环节的意义远非“学生主体”这个概念能涵盖,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源头,没有了这个源头,一切将变成想当然,从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毫无价值。而这,正是当下很多“精彩课堂”所忽略了的。
      培训中,共同讨论了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27课《军神》,学员们先听课例,课后与学生访谈,聆听学生评课,再逐字逐句重新解读文本,然后筛选孩子提出的众多问题当中最能引发人思考的。我们的结论是“为什么刘伯承一开始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最后又说出真名?”是这一课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信任是怎样一步步在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多次的交锋中建立起来的?值得学生通过阅读走进人物的内心慢慢的体会。
      我正好任教四年级,回到学校后正好教学这一课。说实话,我担心我的学生能否关注并提出这个问题。于是,回到学校后我便开始尝试,留预习作业时除了读课文、认生字特别加了一项:“把阅读中你不明白或最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二天的语文课一上课,我就请孩子们提问,前三名同学提的都是关于生词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了解决的办法,又有两名同学提到了关于时代背景的问题,有其他同学介绍了当时的背景解决了,直到六位同学问道:“刘伯承为什么要撒谎说自己叫‘刘大川’?”一个嘴快的小男孩等不及举手就嚷道:“他不能暴露身份,得保护自己啊!”另一个孩子说道:“因为他不知道眼前的医生是敌是友,要是特务怎么办?”第三个孩子说道:“刘伯承不信任他!”还未等我出声,一个名叫张轶蕾的小姑娘就把手举得高高,“那为什么最后他又告诉沃克医生自己真实的姓名了呢?为什么又信任他了呢?”我心中禁不住窃喜,顺势利导:“沃克医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刘伯承对他由不信任变为信任。”由此,我们展开了对两个人物和整个事件的讨论,刘伯承眼中的沃克,沃克眼中的刘伯承,我们眼中的两个人物逐渐丰满起来,刘伯承刚强坚毅的英雄形象毋庸置疑,孩子们对沃克医生的评价定位在了“槟榔芋泥”形外表冷漠而内心火热的人,他对病人有爱心,而非冷漠、骄傲、自大这样不够客观全面的论断。
      那节课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或许孩子本身不低,是我把孩子“看低了”,我还会继续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将学生的思考后的疑问视为教之起点,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和话题引领课堂,让课堂上的对话有效并日趋精彩,着力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追问的意义
      李老师认为,课堂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有价值的是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要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面对学生的观点,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定论、定调,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过早定调易导致学生的从众心理的产生,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要有追问意识,包括对自己和学生的追问。因此,培训中我们多次进行了问题立案的训练:学员们两两一组针对课例中的一个问题展来不低于20个回合的对话;回家完成作业,与自己的学生通过QQ针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不低于50个回合的对话等等,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追问能力,因为每一次的追问都有可能是向纵深思考的过程。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让课堂精彩起来的方式方法是增加问题本身的含金量,追问中增加含金量。”
      留白的巧妙
      课堂上教师的追问是讲求艺术和方法的,并非咄咄逼人的质问,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懂得追问的同时,必要时也要懂得对话中的留白艺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怕冷场,真正的深入的思考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底的。当课堂出现冷场时,学生语塞时,作为对话引领者的我们要有“不着急,慢慢来”的心态和气度,鼓励孩子主动地思考,而不急着给予和填满,和答案比起来孩子更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我们都知道,很快成“材”的树木和生长期较长的树木比起来木质稀松不坚固,同样,思考需要过程才会有所得。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够恰当处理,掌握留白的艺术也将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成长。
      关于课堂我始终谨记这样的告诫:“教师要努力改变角色,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课后——借学生评课省察反思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李老师的那句话:“课为学生而上,由学生来评。学生是教我们上课的最好的老师。只要打开学生这个开关,课堂研究的活水便源源而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您无需怀疑学生评课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评课天然合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的“评”将直接作用于课堂。学生评课可以分为问卷式和互动式,与问卷式相比,互动式评课有优势。两种方式:日常教学背景下的学生评课,教研活动背景下的学生评课。
新课程改革到了今天,已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的评课形式和标准是不是也要改一改了呢?过去对课堂教学的评判,教育专家、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总结出一整套规范的课堂教学要求,甚至还制订出具体的量化评判标准。从这些要求、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老师教学的目标、任务,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还有对老师言语、书写、教态、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做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而这些规定和要求,其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老师的“教”。老师“教”的花样越多、越新颖,甚至能做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那就是好课。至于学生的“学”,学的效果如何,却缺乏关注。对照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反思我们过去的评课方式和方法!
      俗话说,换换脑筋天地宽。我们不妨也让学生来评评老师的课,听听学生的声音,看看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一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这些观摩的看客,而应当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一堂课的好与差,其关注点应在学生身上,应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得到了什么。由此看来,一节能受学生欢迎、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能不断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才是我们所企盼的好课。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建“学生评课组”。首先是调查和记录,针对一个星期的课堂教学情况,在学生中作一番深入的民意调查,并作好详尽的记录。然后,便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梳理归类,对一个星期来课堂教学中同学们认为不满意或较认可的方面一一罗列。到了每个星期五的中午,“学生评课组”把同学们的意见或建议一丝不落的讲给老师听。归纳总结学生的意见,并精心加以分析和思考成为我每次课后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有时候,遇到我没有把握,或者是找不到文本与学生的链接点时,我会在学生初读文本后,到学生中间征求课堂学习的“锦囊妙计”。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学习《小狮子艾尔莎》的课堂上,孩子们集体要求再读二年级时读过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在解读图片和回顾经典文字片段中走进“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讨论中,本应该抠词抠句的课文成了孩子们表达观点的论据。
      学习《珍珠鸟》的课堂上,在梁梦峣同学的引发下,孩子们重新审视《天窗》,展开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为题的大讨论,唇枪舌战、面红耳赤之后仍各持己见,没能以圆满的句号结尾的课堂讨论,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在成长的路上继续思考吧。
学习《渭城曲》《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的课堂上,以“送别诗串串烧”的形式串起十几首送别诗,围绕“同是送别,不同景,不同情”在比较中诵读。
      学习《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的课堂上,有一半的时间我们一起分享孩子的小练笔《那看不到听不见的十分钟》。那是孩子们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切实而具体,既不遥远也不高深,虽然十分钟的艰难只让孩子们窥到了海伦·凯勒成长中的冰山一角,但孩子们认识到了她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超凡的意志力。这以体验和练笔与文本链接,是我们的小姑娘李心怡的主意。
      ……
      不知不觉中,课堂上,孩子们的脸上洋溢太阳般的光泽,我因那光泽倍感幸福……
      现在想来,“原课堂”的学习像一坛酒,初入口,不免辛辣呛鼻,让人不禁绷起神经迎接它带来的挑战和刺激;可,别放弃,抿上第二口,第三口……细品之中,回味之后,酒一般的醇香慢慢地融化在唇齿间,从而浸入心底。
      分享感受
      最后,以我在培训班最后完成的一次作业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作业要求是:用几个词表达你参加培训班的感受。思考之后,我是这样表达的:我参加培训班的感受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混沌、冲击、自省和构建。“混沌”是学习之初头脑中的状态,原本心中坚信的教学之路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冲击”,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李老师、纪老师为我们的身心和固有的经验带来的强大的冲击,慢慢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在变,是一种违背意志力的认同,虽有抗争的过程,但却被浸染着;“自省”,培训中李老师在做“培根教育”,解决我们思想观念的问题,思想观念树立之后,接下来在学习和实践中研究有思想的技术;关于“构建”,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在两种因素间求得平衡”,学习之后,我也将面临一个再构建的过程,在固有的经验体系和全新理念冲击两者间求得平衡,以此构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0OTE0NTEy.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3
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第二期】

  掌握全新课堂理念,操练全新课堂武器,探究美丽课堂风景。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 高级研修营(第二期)在成都市武侯区锦里小学举行。
  本次研修营由本刊主编李玉龙主持,纪现梅老师担任助理 ,许薇老师负责现场协调。
  十七位优秀语文教师在六天的学习交流中,通过课例研讨 、专项训练、学生评课等方式探索回归原课堂之路,武侯区多名语文教师参与旁听学习。
  更多详细报道,更多精彩内容,更多深刻反思,更多真切感受……
  敬请期待本刊2011年第十一期专题!

本次研修营举办地点:锦里小学
第二期研修营开营式

张鸣老师执教《集市和超市》

周锦玉老师执教《丑小鸭》

宋佩纹老师执教《天鹅、大虾和梭鱼》

谢建萍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

王玉玲老师执教《为了他的尊严》

张劲老师执教《罗斯福集邮》

纪现梅老师执教《少年闰土》

李玉龙老师执教《这样一个老师》



学生评课


学员作业交流

旁听学员

旁听学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4
追寻“原课堂“的步伐 实践中探索
[日期:2011-12-12]来源:  作者:机场路小学

          12月7日下午,机场路小学的校园内洋溢着寒冬中的一缕温暖,全校35名语文老师齐聚一堂,聆听了王玉玲老师关于“原课堂”学习的总结汇报。“原课堂”研修培训是由“新教育”团队中的李玉龙老师,也是《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社的主编首先发起的。王老师于去年12月参加了首届“原课堂”研修营的培训学习活动,在新理念的冲击下,在自己的课堂上首先展开尝试和探索,并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于今年11月初到四川锦里小学参加了第二届“原课堂”研修营活动。王老师在消化理解“原课堂”全新理念的基础上,将自己一年来的实践经验做一总结,给老师们带来了这场实践与理念交融的汇报。张立新校长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与老师们一起参与了整个培训,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大家或专注倾听,或埋头记录。最后由钟莉梅校长作总结,并对老师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了具体而切实的要求,让教学真正落实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5
语文组“原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图片、文字编辑:刘燕
编辑:谢雪娇
http://www.csdfx.com.cn/zsxx/viewnews-1138.html
         2012年5月29日下午2:00—5:00,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学校文渊楼阶梯教室举行了“原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邱校长和教导处王明易主任、叶帆主任全程参与了研讨。作为“原课堂”的发起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也亲自到场指导了活动。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邱华校长、教导处王明易主任、叶帆主任和“原课堂”发起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老师亲临语文组“原课堂”教研活动现场,聆听并给予相关指导。

五年级语文组汪小容老师专题讲座“再也停不下来”。就自己在“原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探索进行了讲述并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活动的第一项,由五年级组语文老师汪小容做了主题为“再也停不下来”的讲座。汪老师08年就开始接触“原课堂”,也是学校“原课堂”一线研究小组的成员,对这一教学理念有深刻的理解。讲座中,汪老师就自己在“原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探索进行了讲述,并与大家分享了在这种课堂下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应该做哪些准备,上课的流程如何安排,以及不同文体的文章应该如何教学等。

五年级语文组王安源老师专题讲座“我们与原课堂”。介绍了“原课堂”的深刻内涵——“原”的三个含义。

       同样是“原课堂”一线研究成员的五年级组语文老师王安源也带来了“我们与原课堂”的精彩讲座。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原课堂”的深刻内涵——“原”有三个含义:课的原点是学生;课是原生态的;课遵循原道。他阐述了“原课堂”的基本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在“自主研讨课”和“问题梳理课”两种原课堂课型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交流、对话。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也抛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之道,让聆听讲座的老师对“原课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两堂精彩的示范课。
李洋老师执教的《东施效颦》和吕圆圆老师执教的《谁是最幸运的》

       在此次活动中,任教五年级的吕圆圆老师和李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在吕圆圆老师执教的《谁是最幸运的》一课中,学生就“你想做哪朵玫瑰花”展开了讨论。对话中,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辩论激烈,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最纯的感受,真正体现了原课堂中的“学生原点”这一理念。而李洋老师执教的《东施效颦》一课中,学生在评价东施时各抒己见,理由客观、充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辨,讨论。铃声响了,学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要求将讨论继续下去。这两堂课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激烈的讨论让课堂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连在坐的老师也不禁加入了学生的讨论之中。

课后,李玉龙主编和全体语文组老师就这两堂课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活动的最后,李玉龙主编和全体老师继续对这两堂课进行讨论。李老师再次给大家介绍了“原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对话朝着更深的层次走。在交流中有老师疑惑:在目前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原课堂”如何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呢?“原课堂”的老师们认为,这些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一切皆在学生思辨、讨论、对话的过程中。

活动比预期时间延迟了半个小时,但是参与的老师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正如汪老师所说: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7
锦里小学承办全国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活动
发布时间: 2011-11-01




      10月30日,由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联合主办,锦里小学承办的第一线“原课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营在锦里小学举行了开营仪式。本次研修活动将持续一周,学员分别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及武侯区内部分学校。
    本次研修以“掌握全新课堂理念,操练新式课堂武器,探究美丽课堂风景为”主题,根据“原课堂”理念设置若干研修单元,每半天为一个研修单元,单元一课,单元一练的方式进行。本次研修营学术总主持由国内著名教育媒体人、《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主编、第一线教育网创办人、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玉龙担任。
    在开营仪式上,参加学员围绕主题,进行了思维碰撞,描述各自经历过的精彩课堂,迸出精彩的火花,对话、追问,共同分享、质疑、讨论、解惑。在今后的几天内,学员们还将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深入学习学生评课,完成相关作业,全身心投入到研修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9
http://www.diyix.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29292
作业(一)
作业(一)如果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你会和学生交流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如果和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



1、吴老师走进课堂时是否满面春风、胸有成竹,让大家感到信心满满?   
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既要有知识的准备,也要有精神、体能的准备,只有准备充分的老师才能信心满满地踏上讲台,在讲台上做到收放自如,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才有余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才有能力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顺势而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总是热烈的,学生反应积极,我也非常投入,课后往往意犹未尽。不是因为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完而留恋课堂,而是还想和学生尽情交流。有时候因为身体不舒服感到疲惫不堪,或备课时间不足,上课铃响起时匆匆抱着教材奔向课堂,心里没底,会忍不住翻看教材、教参、备课本,心中还是茫然。进到教室后往往不敢直视学生,低头猛看教参,讲起话来也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这种情况,学生是看得出来的,课堂上就会心不在焉,还我一潭死水。这样的情况,我还经常在一些新上岗教师的课堂上看到。教师走进课堂没有和学生的眼神交流,视线全在手中的备课本上,口中念念有词,试图最后一刻把“台词”背下来,一会儿好发表长篇“演讲”。上课后,教师严格按照事前的教学设计来推进课堂,一环一环严丝合缝。学生像木偶一样配合老师演好每个环节(在老师忘词时还能耐心等待)。这样的课堂,老师准备可谓“充分”,什么都“背”了,唯独没有“备”学生。
    2
、吴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否民主,评价是否客观、公正,有意义?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小孩子都比较敏感(尤其是女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至少是崇拜的偶像)。这个绝对权威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候可以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甚至人生态度。孩子在乎老师是否公平,是否爱自己和爱其他同学一样多。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是其中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一群。他们之所以默默无闻,并非不能表达或无意表达,而是害怕表达有误,会引起老师和同学的负面评价,干脆就三缄其口,压抑自己的愿望,掩饰自己的情绪,附和他人的意见。这类孩子大多天资平平而被期望得过高,几番跳起来没能摘到苹果,就选择当“围观群众”了。当群众久了,老师也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几个课堂小明星和几个上课老开小差的差生。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这部分沉默的孩子,用视线、手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问时尽量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意见,评价时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我自己出现了失误,发现后第一时间更正,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明白谁都会犯错误,而且我们有权利改正自己的错误。



3、最喜欢吴老师语文课堂上的哪个环节?最不喜欢哪个环节?


我的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环节有:学生自主学习,批注,填写学习报告;教师根据学习报告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朗读课文全文或重点段落;巩固练习或拓展练笔;评讲和交流;改错。这样的教学是我大多数课堂的常态,也是四平八稳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有的课,学生反应比较好,有的就比较平淡甚至无趣一些。



我感到根据不同的课型,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取舍一些教学环节。有的环节需要加强,比如生生交流的部分。我们班学生的自学报告完成后只有我在看,由我梳理典型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讲解或讨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比较刁钻或者意义不大的问题就略过不提了。虽然课后会给几分钟提问时间,但极少学生把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再大胆提出来。如果能增加生生间交流自学报告的环节,也许更多的问题能得到解决。



在我的课堂讨论中,最常见的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又补充、修正等,很少出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辩论的情形。练习的评讲中,往往是老师作为掌握真理的一方高高在上,逐题公布答案,学生更正,或请个别学生公布答案,其他学生判断,订正,对照改错。这一环节是比较枯燥无趣的,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走神,因为基本都懂,且都做对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对这种环节没有兴趣,乖一点的,对照着把正确答案抄上去,懒一点的,呆坐着听听,仍然把满篇错题交回来气死老师。



我的学生期待怎样的课堂交流和作业订正方式呢?这是急需和学生交流的问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09

作业(二)
作业(二)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吴老师的语文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今天找来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小刘,请她谈谈对我的语文课堂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是学习“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的词语时,吴老师让我们男女生轮读!怎么可能呢?那么多让我得意的教学环节,她居然喜欢这个最枯燥的环节!我顿时傻眼,5秒钟之后,开始追问。



师:咦,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枯燥的环节?



生:也许跟我们班特殊的男女生关系有关吧!



师:什么特殊关系?



生:我们班男女生之间不是很团结,互相有些瞧不起,平时就竞争大于合作。这样轮读词语可以加强我们的团结,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合作。



师:这简单的轮流读一下词语也能培养你们的协作精神?



生:我觉得能。这些词语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难度,但要读准确,读得好听还是不容易的。而且没轮到的时候必须仔细听别人读,否则一走神可能就接不上了。这不就锻炼到我们的注意力和协作能力了吗?



师:嗯,确实是这样。我觉得每次好像都是女生读得好一些,男生总是不太整齐,看来注意力不太集中。



生:吴老师你每次表扬我们女生的时候,男生都特别不服气,这样不但不会利于我们团结,还会让男生认为你偏爱女生呢!



师:那我该怎么办,你有好的建议吗?



生:其实可以这样:你每次评价男生的时候,不要拿他们跟我们女生比,就跟他们上次比,只要比上次读得好,读得整齐,你就大大地表扬他们。这样他们既不会恨女生,还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好办法!但光是精神鼓励是不够的,技巧的训练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提高。你朗读课文和读词语都非常棒,能给男生们介绍点方法吗?



生:其实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不同的理解,能表达不同的感情。我觉得男生应该加强朗读前的预习,弄懂词语在句子里面的意思,读起来时带着这种理解,带着感情去读就对了。



师:我们刚学的课文《红树林》中有一个新词——婀娜,你来读读看。



生:“婀娜”是形容柔软美好的样子,我会读得柔软一点。(读)



师:读得不错,我听出了些柔软美好的感觉。你读到这个词语时,头脑中会不会出现什么画面?



生:会。我刚才就想到了河岸边的垂柳,还有古典美女细细的腰肢,走动时轻轻摆动着。



师:看来想象画面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读好词语。你的方法很好,一定要介绍给男生们。谢谢你今天和我交流,你太棒了!希望以后多和吴老师做这样的交流,帮助我把咱们班语文课上得更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0
一、如果让你与学生交流你的课堂,你会问学生哪几方面的问题?



实话实说,主动和学生交流我的课堂内容及其效果的次数不多,记得起来的只有3次。和他们的交流的确给我一些思考,主要是教学角度和目标设计方面的思考。但是没有这么平静、细致而周全的思考。

我想,我会问这些问题: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例如学完《体育颂》一文,你对体育有什么新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些新词或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等。


2、你对哪些内容或者哪个环节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主要是对课堂而言。比如内容的讲解,设计方式以及处理的方式等,想想为什么。


3、哪个同学的发言激发了你的思考


4、如果是重新来上这节课,你有什么建议

(注:对于具体的举例,我想只有学生参与受访来回答会更具体。)





二、请你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你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环节?【受邀学生:蔡斌元;时间:2011923日上午11点半,语文办公室。】



1老师:今天请你来,和我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问题,谢谢支持。这个问题是:请回忆,你对刘老师的哪一节课的哪一个环节印象最深?

学生:学习《凡卡》(北师大五年级课文)一文时的情景。



2老师:为什么?

学生:课堂上老师对凡卡受苦的那些动词的讲解印象很深。



3老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例如老板叫凡卡收拾那条青鱼,凡卡没收拾好,就用青鱼嘴直接“戳”他。这个“戳”很好,体现了老板的凶狠。



4老师:你还记得老师是怎么讲的吗?

学生:老师先教我们勾画出这些动词,反复地读,然后联系前后文理解和体会凡卡的可怜与老板的凶狠。



5老师:你觉得老师这种讲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理解了动词在文中的作用。



6老师: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一个动词,就可以比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当时的情况,仿佛身临其境。



7老师:这种表达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不要用太多的语句,充分利用好动词,就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情况。



8老师:你在后来的写作中运用了这种方式么?

学生:用得比较少?

9老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还对这种方式不太熟练。



10老师: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做才会让你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方式呢?提些建议,好吗?

学生:可以用去掉句子中的一些动词,让我们填空的方式来练习。



11老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类似的语句。(师及时补充:我们还可以仿写,针对一些动作来写,注重动词的运用。)



12老师:这节课你还有哪些印象比较深?

学生:课堂上所学习的此文“以乐衬悲”的写法。



13:老师:你有什么其他的建议?

学生:好好利用对比的写法。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0
[原创]作业
作业(一)如果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你会和学生交流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课是否是一堂好课,学生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如果让学生评价我的课堂,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领:
1、你觉得这节课是否有趣?
2、这节课上,我讲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听懂?
3、这节课上,我讲课时的神情是否让你有心理压力?
4、这节课上你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5、这节课解决了你课前或课中的疑惑吗?课后,你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吗?
6、这节课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个环节?结合课堂情况作简要介绍。
7、这节课是否激起了你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继续学习的兴趣?
8、你想把这节课上学到的东西(包括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体验到的情感等)与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和同学等)分享吗?
9、你会期待继续上我的课吗?
总之,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1
忐忑

肖鲜



上了3年级之后,我就不怎么敢问学生:“你喜欢语文课吗?”因为我记得自己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不怎么喜欢语文的。因为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那时的我不喜欢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课本中要求学习的课文也似乎自己读一读也就明白了,不知道上语文课究竟要学什么。迷迷糊糊,阴差阳错,居然长大之后自己居然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每每想到自己曾经对小学语文学科那么不感冒,就担心自己的语文课会逐渐在学生中失去人气,所以总想着办法让语文课变得轻松一些,有趣一些。但是从来不敢深究地让孩子对我的语文课堂评价到底如何。“原课堂”的第一课就逼得我必须去面对这个隐隐可能存在的“痛”。

对课堂的评价,我想还是应该先从课堂的受欢迎程度开始,喜欢或者不喜欢是一个很简单,但也很重要的问题。其次我认为“是否有趣”也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孩子觉得有趣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前景。最后我认为“是否让你觉得学到了以前不懂的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要问题。语文学科毕竟和数学学科有所不同,三年级之后孩子已经认识了3000多常用字,平常的读书看报已经不成问题了,要让孩子真实感觉到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和自己课外读书有所不同,知识、技能、思维等信息的获取就显得尤其重要。

忐忑了两三天,觉得自己做好了准备,终于找了一个机会,和一个孩子正面交锋。(以下为谈话录音整理)



(注明:谈话对象是一个班级中比较内向,语文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很踏实的女孩子。前期铺垫,告诉孩子不用害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谈话,不用紧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方便记录,以下T为老师,S为学生。)



T: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S:喜欢

T:为什么呢?

S:……(思索)我也不知道,我反正有种感觉就是很喜欢语文课。

T:那我们把这个问题说细一些。你是喜欢语文书的课文,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老师,还是觉得上语文课可以懂很多知识,很有意思?

S:我很喜欢老师,又想懂很多知识,也觉得语文书中的课文很有趣。

T:那也就是说,三个原因都有一些,而且你还排了序。那你喜欢语文书中的课文嘛?

S:喜欢。

T:最喜欢哪一篇?

S:你是说四年级的吗?

T:以前学过的也可以。

S:……(支吾)有很多的嘛。

T:就随便说一篇嘛。

S:……(沉默)

T:想不起来课文名字吗?

S:就是上学期《不懂就问》后面那一篇。

(注:《不懂就问》是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它后面的课文是《字典大楼》)

T:为什么是《不懂就问》还要后面那一篇呢?

S:因为我觉得我篇课文讲了很多内容。

T:你说一下,我帮你回忆一下课文叫什么名字。

S:就是那个小小的书,反正它就是说什么孙悟空、快乐王子。

T:我知道了,那是一首诗歌。什么孙悟空是我的朋友,鲁迅、爱迪生是我的老师,是不是?那你喜欢其他的吗?

(注:这篇课文其实是三年级下册“读书”那个单元中的诗歌《小小的书橱》。)

S:还有好多课文我都搞忘了。

T:啊?学过就搞忘了?

S:我就是记不清名字了。

T:那你描述一下情景,我能记起名字。

S:……(思索)还是记不清了,不过我挺喜欢现在学习的《走月亮》。

T:喜欢《走月亮》,为啥?

S:因为……(支吾)但是我还是一个想不通,为什么他每一次都要说“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T:上课时我们不是讨论了吗?因为作者觉得他和阿妈走月亮很快乐,很幸福,所以就把这句话反复说上两三遍。就像你早上吃到了好吃的包子,今天会说好几次“今天的包子真好吃!”

S:但是我爷爷说,一个句子最好不要重复。

T:爷爷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个句子就有些奇怪。它虽然重复了很多遍,但是并不多余。因为这个句子还有一个作用——它把文章分成了好几个部分。它每一次出现都是在表明,下面一段是在讲我和阿妈去其他地方走月亮了。就好像你们音乐书的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小节线。



T:现在老师再请你回忆一下,你记得最清楚的。你觉得语文课堂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是什么环节?

S:我觉得《飞向月球》那篇课文第二堂课很有意思,就是你说宇航员挤牙膏,还可以倒着睡觉那些。

T:那是小朋友说的,还是我说的?

S:他们说了,然后你就变成很有趣的话。

T:那就是你觉得老师的语言很幽默、很有趣,你就觉得这个环节很有趣。

S:(点头)

T:在这个很幽默、很有趣的环节中,你有没有学到什么?

S……(支吾)就学到航天员飞向月球因为失重才会那样。

T:你了解了失重,还有呢?

S:还有他们在天空(太空)上怎么吃饭。

T:吃着肉味的牙膏,嘿嘿。



T:最近学习语文课,哪一个环节是最有用的呢?学习知识一下子就明白了。

S……(支吾一阵)我觉得《爱我中华》这篇课文。他们都不懂雄姿英发,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T:他们不懂,你早就明白了;还是通过讨论,你才明白的?

S:我是还没有讲解的时候就明白了。‘

T:那有没有那种情况。本来你不懂,老师讲解了一下,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的?

S:有,很多课文都是这样。

T:举个例子呢?

S:……(思索一会儿)就是我们才学的《暮江吟》那篇课文,我本来不懂“残阳”的,你讲了一半我就懂了。

T:哦,老师请了同学查字典,说了说“残”的意思。

S:我就懂了,“残阳”就是快要下山的太阳。

T:你很聪明。老师给你提一个要求哦,以后你如果遇到这样情况,别人不懂的,你懂。一定要举手哦。

S:我有时候不敢,我怕我说错了。

T:明明都懂了,还怕什么。嘿嘿!



T:语文课上有没有哪个环节让你记忆最深刻,你最喜欢?

S:……(思索良久)不知道

T:不知道呀?那如果让你《飞向月球》第二堂课的教学打个分,你怎么评分?

S:我打100分。.

T:那如果是《暮江吟》呢?

S:《暮江吟》……(支吾一会儿)那我就打99分吧。

T:哇,你打分好高。满分是150吗?

S:不是,是100分。



T:你上语文课喜不喜欢反复的朗读?

S:喜欢!

T:会不会觉得第二遍会比第一遍读起来有感觉呢?每一遍读感觉都不同呢?

S:有!

T:能举个例子嘛?

S:我感觉《草原》那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本来读一遍时,我读得不熟,结结巴巴的。读第二遍的时候,就稍微懂了一点意思。读第三遍,生字大部分都认识了,大部分也读熟了。读第四遍时,我就什么意思都懂了,也全部读熟了。

T:这四遍是你课前预习读的,还是课堂上读的?

S:预习的时候读的。

T:也就是预习时,这个自然段就全部读熟了、读懂了。那我们课堂上也读了好多遍,你觉得还有没有必要,你都说你预习已经读懂了。

S: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以为读起来感觉轻松了很多。

T:怎么理解这个“轻松”?就是越读越熟吗?

S:就是感觉不费劲了。

T:那对文章中的内容、情景,会不会有想象什么的?

S:有。我想到了草原的天很蓝,羊到处走,就是大花。你给我们看的图片,我觉得那不是大花,而我想象的就完全是花那样。

T:你想象的是大花,而老师找的是一群羊。那你觉得你想象的更美,还是老师给看的图片更美?

S:我觉得那个羊太黑了,太脏了。

T:那就是你想象的更美一些。那其他的几幅图片还记得吗?

S:看了小丘、草原。我读的时候想象的小丘上有灰尘,但是你找的图片更美一些。

T:那你看了这样的图片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文字更美呢?

S:(点头)

T:那喜欢这样反复的读某些句子吗?

S:(点头)

T:那你觉得这种读和你预习读有什么不一样?

S:预习的读感觉没有读出感情来。课堂上读有感情。

T:你课堂上读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那你预习的时候有没有这样边读边想象过情景呢?

S:也想过。

T:那课堂上想的和你自己预习想的有没有不一样。

S:有的时候预习时想象得比课堂上想象的还好,有些时候差一点。

T:那预习时有没有跟同学交流过这些想象?

S:没有。

T:那课堂上有没有?

S:也没有

T:那你有没有听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想象呢?

S:我好想只听到1、2个

T:是你只听到1、2个,还是老师之请了1、2个同学。

S:我觉得是你只请了1、2个。

T: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多给小朋友机会来讲讲?

S:嗯。(点头)

T:那下次你要来发言哦。



仔细想想孩子的每一个回答。有几个结论是可以推断的。学生其实对课本中的课文并不太喜欢,但是反复诵读其中个别语句也不反感,反而还觉得自己越读越有感情。学生喜欢的往往是其中信息量比较大的,平时的知识储备有可能涉及不到的课文。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任教的科目一般都能“爱屋及乌”,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认真踏实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自己预习来读懂课文的内容,并能提取一些重要信息,但是对于课文其中的“韵味”还需要更多的依靠课堂交流、探讨来品味。



这样的一番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忐忑的心总算也放回了肚子。我又有了种感觉——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语文学科的人气不减弱,我的学生不会有我学生时代那种对语文莫名的恐惧情绪。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2
作业一
课题:《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 师:孩子们,在上完了《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后,请你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课。
1这篇文章比较长,在理清楚了全文条理后,我们在学习人物语言上,抓住三次对话,你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如何?
2 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抓住了老人三次“平静地望着我”来体会,对帮助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孩子们,在上完了《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后,请你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课。
1这篇文章比较长,在理清楚了全文条理后,我们在学习人物语言上,抓住三次对话,你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如何?
2 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抓住了老人三次“平静地望着我”来体会,对帮助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业二
课题:《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
师:孩子们,在上完了《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后,请你来谈谈你的体会。
生:这篇课文比较长,但是围绕着作者与老太太的三次对话,从语言上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他得到老太太的鼓励,由原来的没有自信到后来充满信心,让我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变化。
师:是的,看来语言的魅力真不小。
生:除了对话,还有就是作者在描述老太太动作时,也突显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三次对话,三次描述老太太平静地望着我,体会三个“平静”,她一直默默地支持着鼓励着作者,这种爱很伟大,这个环节我学得很深入。
师:原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也能帮助你去体会,那在今后希望看到你精彩的文章。
生:我学会了对比这种写作手法。之前父亲和妹妹对我的态度说我是音乐白痴,到最后作者登台表演,拉小提琴成了他难以割舍的爱好,突出了老太太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的成功离不开老太太对的他默默支持。
师:能体会到这一点,我很佩服你。
生:以前我不是特别爱发挥想象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想象也可以帮助我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当“我”得知了 老太太不是聋子时,脑袋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于是我又通读了一遍课文,进行了补白。
师:孩子,读写结合,不但可以拓展你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你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生:刘老师,我觉得这节课上,其实可以分角色来读,这样能够入情入境的体会,人物在我们脑袋里,印象才深刻。
师:孩子,你的提议很好,刘老师都忘记了,谢谢你的建议,你很用心!
师:孩子,希望你以后在写作时,好好回想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写得非常的棒,我期待着。
                                                       (刘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2
作业一:如果让你找一个学生谈自己的课堂教学,你打算问哪几方面的问题?



答: 说实话,刚刚走上教学之路的我,还从来没有找过学生谈自己的教学,没有找过学生来评价自己的课堂。但我想,通过这次作业,我会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1、你喜欢这节课吗?

    如:今天我们上了《天马》,你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

2、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如:上了《天马》,你有哪些收获?



3、这节课老师提的问题,你是否都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呢? 如:这节课老师提的问题,你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有些不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提出来,是哪一个?




4、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





5、这节课,你不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





6、如果你让你来当老师,你会怎样来上这节课呢?(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问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




作业二:请找一个学生谈谈对自己课堂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哪一个环节?

答:

T:你觉得我们上的语文课当中,哪一堂课给你的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S:(孩子思考片刻后回答)——应该是上学期上的《飞夺泸定桥》。

T:《飞夺泸定桥》?

S:恩

T:为什么觉得印象深刻呢?

S:因为当时,你讲的非常激情。然后,把那个文章讲的淋漓尽致,我觉得讲的很好,印象很深刻

T:好在那里?

S:把这篇文章所有意思都讲出来了,还有很多细节,让我们很投入。

T:那你觉得哪个细节(环节)让你印象深刻?

S:就是当时看视频的那个环节,之前讲也讲彻底了,我们整篇文章都理解了,再看这个视频,我们的感受就更深刻了。还有,就是那个环节,我们边看,你边讲解。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那种激情和勇敢。

T: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那那节课你读到了没有?

S:读到了

T:读到了什么?

S:先是读到了敌人的那种邪恶,我们很气愤。也读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他们那种奋不顾身,而且但是很情急,是在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还奋不顾身地冲进熊熊大火,抢渡泸定桥……

T:那你觉这这堂课与其他语文课有什么差别吗?

S:差别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他们在赶往泸定桥的时候,不吃饭不休息也拼命地赶,他们还很遵守命令。我要学习红军的那种精神。对了,那堂课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做批注。你教了我们怎样作批注。

T:那我们学了这么多课文,那你怎么单单对这篇课文印象这么深刻呢?

S:我觉得,它有点儿对比的感觉,写了敌人的极恶,又写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正义。而且这篇文章中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用的很精练。

T:你觉得这篇课文写的好,那对于李老师上的这堂课呢?

S: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不断地让我们自己来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还记得那堂课很多人都争着来谈。

T:那你喜欢怎样的课堂呢?

S:我喜欢老师讲,然后让学生自己来主宰,自己的感受可以自己说出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3
作业一:如果让你找一个学生谈自己的课堂教学,你打算问哪几方面的问题?



答: 说实话,刚刚走上教学之路的我,还从来没有找过学生谈自己的教学,没有找过学生来评价自己的课堂。但我想,通过这次作业,我会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1、你喜欢这节课吗?

    如:今天我们上了《天马》,你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

2、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如:上了《天马》,你有哪些收获?



3、这节课老师提的问题,你是否都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呢? 如:这节课老师提的问题,你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有些不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提出来,是哪一个?




4、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





5、这节课,你不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





6、如果你让你来当老师,你会怎样来上这节课呢?(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问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




作业二:请找一个学生谈谈对自己课堂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哪一个环节?

答:

T:你觉得我们上的语文课当中,哪一堂课给你的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S:(孩子思考片刻后回答)——应该是上学期上的《飞夺泸定桥》。

T:《飞夺泸定桥》?

S:恩

T:为什么觉得印象深刻呢?

S:因为当时,你讲的非常激情。然后,把那个文章讲的淋漓尽致,我觉得讲的很好,印象很深刻

T:好在那里?

S:把这篇文章所有意思都讲出来了,还有很多细节,让我们很投入。

T:那你觉得哪个细节(环节)让你印象深刻?

S:就是当时看视频的那个环节,之前讲也讲彻底了,我们整篇文章都理解了,再看这个视频,我们的感受就更深刻了。还有,就是那个环节,我们边看,你边讲解。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那种激情和勇敢。

T: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那那节课你读到了没有?

S:读到了

T:读到了什么?

S:先是读到了敌人的那种邪恶,我们很气愤。也读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他们那种奋不顾身,而且但是很情急,是在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还奋不顾身地冲进熊熊大火,抢渡泸定桥……

T:那你觉这这堂课与其他语文课有什么差别吗?

S:差别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他们在赶往泸定桥的时候,不吃饭不休息也拼命地赶,他们还很遵守命令。我要学习红军的那种精神。对了,那堂课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做批注。你教了我们怎样作批注。

T:那我们学了这么多课文,那你怎么单单对这篇课文印象这么深刻呢?

S:我觉得,它有点儿对比的感觉,写了敌人的极恶,又写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正义。而且这篇文章中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用的很精练。

T:你觉得这篇课文写的好,那对于李老师上的这堂课呢?

S: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不断地让我们自己来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还记得那堂课很多人都争着来谈。

T:那你喜欢怎样的课堂呢?

S:我喜欢老师讲,然后让学生自己来主宰,自己的感受可以自己说出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4
作业(一)如果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你会和学生交流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你最喜欢老师怎样的教学方式?

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学生这个问题,其中有大部分孩子说,最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他们会觉得非常形象直观。如一个男孩在上完《红树林》一课后告诉我,因为我给他们展示了几幅红树林的照片,他就理解了什么是“盘根错节”、“栅栏”,真正觉得红树林是一个奇观。又如我在上《丑小鸭》时,让学生配乐朗读。因为所选的音乐如泣如诉,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深切感受到丑小鸭的可怜,不少人潸然泪下。

2、你对老师的课堂还有什么希望?

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居然很多孩子说希望我多提些问题,让他们都有机会回答。说实话,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有这么强烈的发言欲望,让我很是感动。也有一些孩子说希望不要总是请那几个发言积极的孩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告诉他们,你们自己要争取,课堂有教学任务,你们的反应如果慢了,机会就只有多给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

作业(二)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老师的语文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今天我找来我们班的朱朱同学,问他对老师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我本来以为会是哪篇上得精彩的公开课上的环节,可是他却立即回答:“阅读提纲!”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师:小朱,请过来下!

生:什么事?杨老师。

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好吗?

生:问嘛!

师:你对我课堂上的哪个环节印象最深?

生:列阅读提纲。

师:为什么?

生:因为提纲很难归纳,到了六年级要自己写。现在杨老师教我们写,我们现在一定要学好,以后就简单了。

师:你早就知道六年级的要求了?

生:是的。

师:谁告诉你的?

生:我和一个好朋友在一起做作业时知道的,他读六年级了。

师:所以你现在学得很认真?

生:嗯!

师:真不错!。

生:我每节课都认真听了的。还有其它的重点也很注意。

师:我也觉得你最近上课很认真,很爱动脑。

生: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还有问题吗?

师:没有了。继续加油!谢谢你!

生:哦。那杨老师,再见!



(筱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4
十个回合的问答

汪小容



A:老师

B:学生王俊华



背景:上完《唯一的听众》之后,我和孩子进行了十个回合的对话。具体内容如下:

A:上完这节课之后,你认为这节课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兴趣?

B:我觉得对这篇课文内容是真是假的讨论让我很感兴趣。

A、为什么?

B、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

A、为什么你觉得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呢?

B、因为很多时候要想找出它的不真实,必须得认真读书、仔细思考才行,而且要找到根据才行,不能乱说。

A、要你现在认为《唯一的听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B、(孩子犹豫了一会儿)我还是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

A、刚才大家在课堂上都交流了,觉得这个故事从课文的十三自然段“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以及书中的插图发觉这个故事不太真实,为什么你还是坚持它是真实的呢?

B、(孩子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思索了半晌)因为老人保护了他的自尊心。A、那你是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真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B、因为我觉得文中的老人善解人意,而且我不想看到虚假的故事。

A、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其实是文中这个老人的形象让你相信这篇文章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你平常读书的时候,你会去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吗?

B、会,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发现不了。

A、你觉得自己发现不了的原因是什么?

B、可能是没有认真阅读吧。

A、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书中的作者怀有一种崇拜感,让你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书中内容的真假?

B、我觉得作者和我没有什么不同。

A、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以后你看书会琢磨它的真实性么?

B、应该会吧。




问答题:如果让你提问学生交流,你会问学生哪些方面的问题?举例说明。

我觉得在一般情况下:


第一,我会问,这篇课文大致写了一个什么内容。比如在教学《红树林》的时候,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正音,接着,我就问,这篇课文大致写了一个什么内容。目的是让孩子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我经常会问的是你觉得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课文与主题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比如在教学第二单元时,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奇观,我上完所有课文之后,问孩子们,《雅鲁藏布大峡谷》《红树林》以及《浙江潮》是三篇完全属于不同题材的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归纳到一个单元,而且主题是“奇观”。孩子们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更好的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也帮助孩子梳理所学内容。

    另外,在问题上面我也经常会追问学生。比如在教学《浙江潮》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告诉孩子,在描写事物的特点时应该与我们常见的事物进行对照,这样能让读者有更清楚的印象。结果这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写潮高两层楼,而在潮头西去之后,却写江水上涨了六米多?

    面对学生的发现与质疑,我很高兴孩子能够找到这样的不同之处(当然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接着我也以一个不懂者的身份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说这样可以做到描写不重复,而且更清楚。我追问,为什么这样更清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孩子们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他们才明白,这是因为在潮水到来之时,人们的视线关注在潮水本身上,所以这个“两层多高”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而后来的“六米多高”是有根据的,一般江边、河边比较值得关注的地方都有水位观察标尺,潮水退去之后,人们还舍不得离去,这时就发现标尺的水位涨了六米多。

    孩子们从这个小小的描写细节中发现了写作的真实性。他们也觉得以后在观察中要更加细致,描写更加准确才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5
第一次作业:
         
一、我会与学生交流:

1
、你觉得语文课哪些内容有意思?
      语文课堂内容很丰富,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还有思维的锻炼,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内容感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尽量有针对性的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调整,并有针对性地提问。比如:对思维上不自信、不积极的孩子就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并特别注意评价的语言,让孩子在思维中找到自信,不是让他们老师跟着优生的屁股走。慢慢地,不感兴趣的也渐渐产生兴趣。
2、你对语文课本有什么看法?
学生每天都在循着课本的序列学习,让学生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看待教学内容,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产生了变化,如果进一步说下去,孩子对课本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入。
3、五年级了,我们的预习应该做哪些工作?
到目前为止,学生的预习仍然是被动的,一方面是主动性的问题,一方面是预习的思维没有形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预习应该从哪几个维度去思考,先从思维的主动性开始吧。
  二、找一个学生谈谈对你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A:老师
B:杨孟臻


A:杨孟臻,我要完成作业,要请你帮个忙。
B: 哦,我还以为我又犯事儿了呢!
A:我记得从开学到现在,我找你都不是因为你惹事吧,好像都是正事哦?
B:上学期,后遗症。(开心一笑)






A:上了这么多语文课,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环节?
B:我印象最深的啊?
A:恩,举个例子。
B:恩。。。比如说嘛《唯一的听众》分段、写段意,大家都来凑。
A:能不能具体谈谈?
B:嗯,《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比较长嘛,要一次分段、概括段意全对就比较困难。所以大家就一起来说,这样子就比较容易一些。
A:我不记得大家是怎么凑的了,能不能举个例子,帮我回忆一下?
B:嗯。。。比如第一段嘛,周佳骏概括段意不够完整,他概括到了“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他把前面的凑出来了,我们就可以把后面凑出来,再揉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子就比较简单。
A:那完了,考试没得办法凑嘛,要自己凑自己的,咋个办呢?
B:可以凑啊!
A:嗯?
B:是可以嘛,考试的时候就如果这段太长,就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凑,然后再揉一下,这样子就简洁、完整了嘛。
A:你有没有不同意大家凑的结果的时候?
B:嗯。。。比较少,有时候有。
A:那那个时候,你会不会把你的不同想法提出来喃?
B:会啊,有时候不一定只有一种分法塞。
A:嗯,是的,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
B:这个办法很是好啊,可以请你给小朋友推荐一下。但如果考试的时候老用这种办法,会不会有点慢?
A:嗯。。。是比较慢,但是比较保险啊,不会掉。
B:呵呵,逗你的,我觉得如果你坚持使用这种方法,用不了多久,你的概括不仅会完整,速度也会提高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5
(二)找个学生谈谈对你课堂印象最深的地方。

                    刘燕
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去找了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我课堂的评价。当我问到她对我课堂最深的课是那节课时,那个小男孩一脸茫然,挠了挠头,然后摇摇头,说记不得了,一溜烟就跑了。我很受“打击”,但是反过来一想,当李老师让我们自己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课堂环节时,我们不也是绞尽脑汁才想出一两个其实也不是那么精彩的片段吗?说实话,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记不住,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没有印象。往悲观方向看,那是因为我没有上过什么精彩的课,以至于自己和学生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稍微乐观一点,就是课堂没有什么创新变化,千篇一律的程式,所以学生都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了。

我又去找了第二个学生。对话如下:

T:嘟嘟,今天老师要采访采访你,你能快速搜索一下大脑,看看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哪一节?

S:最深的一堂课?(摸头)

T:或者是哪一个环节。

S:哦,我觉得上《飞向月球》那一刻最有趣。

T:为什么?

S:因为我喜欢了解关于月球的知识。

T:哦,那你指的是课堂的内容让你觉得有趣。

S:是的。

T:那能说说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让你很感兴趣呢?

S:我觉得就是您让我们模仿航天员在空中捕捉食物的地方很有趣。

T:为什么?

S:因为大家在模仿的时候动作很搞笑,很有趣。

T:那你是觉得同学们的表演有趣对吧?老师这样做好不好呢?

S:好,因为课堂更有趣,同学们就更喜欢。

T:那你觉得老师的课堂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一下?

S:就是更有趣一些。

T:所以你觉得以后老师的课堂上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对吧?

S:是的,比如读书的时候可以让一个组读一段,小组内成员接龙读,没接上就全组读一遍那一段。

T:谢谢你,帮我出主意。

S:(笑),没关系。

哎,第一次谈话结束,但是总觉得自己在谈话的时候不知道还可以问什么,看来以后要思考的东西很多,不过我觉得从学生的身上去了解我的课堂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了,让她们觉得老师很重视他们的看法,也能从交流中多去了解孩子的喜好,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6
作业二:找一个学生谈一谈对你的哪一节语文课印象最深?【受邀学生:蒋诚朴,以下简称“生”;时间:2011922日下午,语文办公室。】 师:我要做一个调查,请你如实回答我的一些问题哈。谢谢哟。
生:好的。
师:我教你们已经一年多了,你回忆一下,在所有的语文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节课呢?
生:(思考了一会儿)应该是《浙江潮》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浙江潮很有气势,我以前去过杭州,亲眼见过浙江潮,当时就觉得很震撼,只是自己写不出来。这次读到这篇文章,觉得作者真棒,把我当时看到的场景又再现了出来。
师:那就是说,文章内容让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
生:应该是吧!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原因让你对这堂课记忆深刻呢?
生:因为我喜欢浙江潮,所以,您上课时,我就听得特别认真。一点都没有开小差。
师:你能说说,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自己觉得做得最好的是哪一个方面呢?
生:我觉得我读“潮来之时”这一个部分读得特别有感情,我是真的读得热血沸腾呢。
师:很好,看来一篇好的文章真的就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啊!对于这堂课,你还有哪些特殊的印象吗?
生:哦,还有,这节课你给我们补充了很多资料,有关于大潮是怎么形成的资料,当时你还给我们画了示意图;还有,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我真正弄懂了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能成为“天下奇观”,也让我仿佛再去看了一次钱塘江大潮。
师:看来,今后的课堂上,我应多注意收集资料,用更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你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老师也提醒你,其实有很多资料你们完全可以自己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到,尽管对我们住校生来说,查资料的条件要差一些,但只要利用好周末,做好提前预习和查阅单元资料的工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生:就是。
师:很感谢你的配合调查,也期待你今后能随时主动跟我谈你的学习心得,好吗?
生:好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7
从金钱说起

肖鲜

T:关于金钱这个主题,我们这学期学习了三篇课文,你还记得吗?

S:记得,一篇是《一枚金币》,一篇是《散落的钞票》,还有一篇是《毽子里的铜钱》。

T:你对其中那篇文章的印象最深?

S:我记得最深的是《一枚金币》,父亲居然把金币都扔进火里烧了,而且儿子就任凭父亲白白烧了两枚金币,我觉得他们家一定是非常非常有钱。

T:因为有钱所以舍得把金币忘火里扔。这三篇课文对“金钱”这个主题从好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S:《一枚金币》告诉了我们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报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不能想着不劳而获。《散落的钞票》告诉了我们要拾金不昧,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毽子里的铜钱》告诉我们不能占别人小便宜,该给别人多少就给多少。

T:看来对这三篇文章你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那你怎么理解这些信息?

S:其实我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捡到了一大笔钱,这个人正好很需要钱。比如他的亲人得了重病,急需要用钱,这样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T: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S:我觉得还是应该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

T:那如果是很大一笔钱呢?

S:我也还是觉得归还给失主,你捡到再多的钱,你自己还是很穷的,因为你始终不会赚钱。

T:那如果真的遇到你说的那种亲人生病急需用钱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S:我觉得可以出去借。

T:你认为别人的钱就是别人的钱,即使有再特殊的情况,实在是需要帮助也只能借。

S:我说的借是有借有还的。

T:那就拿我们学校陈琦老师的事情来说,她得了重病,而她们家肯定没有这么多钱来医治这个病。她是采取了什么办法呢?

S:我想她们家肯定还是借了钱,但是借的钱可能也不够。我们就给她捐了钱。

T:借钱是寻求个人的帮助,借钱可以算是寻求大家或社会的帮助。你认为这种方法好吗?

S:我觉得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这样。

T:为什么会这么说?

S:我觉得欠钱好还,可是欠人家人情,就是一辈子都还不清的。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捐助,你就会想着用什么方法来回报别人些什么,可能怎么都换不清。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金钱。

T:我也认同通过劳动换取金钱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陈老师的情况非常特殊,她本人或她的家人真的能在短时间里通过劳动凑齐医治白血病需要的费用吗?

S:我觉得短时间里是不可能的,她们的情况真的是非常特殊。她好像只能通过大家的帮助才能在短时间内凑齐那么多的医药费。

T:你刚才的话里说到了“还”,你说到了还,你觉得借了钱就一定要换?

S:那是当然的了。能借给你钱的肯定都是朋友,如果你不还给别人,你还好意思跟朋友交往吗?那相当于丢失了一个朋友,那多不划算,朋友可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回来的。

T:那陈琦老师这样情况,我们都帮助了她,她是不是欠了我们什么呢?

S:如果我是陈老师的话,我会觉得我欠了大家的人情。

T:那你想过让陈琦老师回报你些什么吗?

S:我不需要陈老师为我做些什么,我是把钱捐给陈老师的,我心甘情愿帮助陈老师,希望陈老师能康复,我没有想过让陈老师回报。

T:那你觉得陈老师可以怎么做呢?

S:我觉得陈老师如果病好了,回到我们学校继续上课,可以尽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教好学生就是她对我们的回报了。

T:也就是说你没有想过陈老师回来之后把钱还给你。如果陈老师病真的好了回到我们学校上课,那你有没有想过你曾经帮助过陈老师,因此希望陈老师在教你的时候特别的用心一些,多教教你呢?

S: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对。我觉得人不能那么贪心,你帮助别人不要总是挂在心上,想着别人来回报你。我帮助陈老师只是希望她能恢复健康,并不是有条件的。即使以后陈老师康复了不回来上课,我还是会帮她的。

T:我可以理解为:你帮助陈老师不求回报。那你觉得有没有谁帮助别人是指望别人能换取相当价值的回报呢?

S:我觉得应该有,这个是人之常情。

T:你也说这是人之常情,那你怎么不求回报呢?

S:我觉得有的人是和我一样不求回报,而有的人帮助别人就希望能得到一些回报。

T:你能不能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一些。

S:我觉得每一个人对钱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就会希望可以用钱来换回一些东西。

T:那在帮助陈老师的这件事情上,你觉得用钱可以还回除去陈老师治病之外的什么东西?

S:比如有的人捐了钱可以得到一个表扬,或者是有人看见大家都捐了,他如果不捐就显得不太好意思。当然也有人是真心诚意帮助陈老师治病。

T:那你觉得这三种想法有没有优劣之分呢?

S:我想这个应该和品格有关系。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要了,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只有钱也是不行的。其实帮助别人的同时,你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快乐,我觉得这个就已经是回报了。

T:你可以说得更清楚?

S:假如是我得了白血病,我肯定也是希望得到大家帮助的,如果我知道大家帮助我是有条件的,不是真心的,我还不如不要大家帮助,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我觉得做事情应该以心比心。

T:这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什么联系?

S:我觉得帮助了别人,别人可能不会说出太多感谢的话,但是他会在心里感谢你。你如果感受到了,你就会快乐。

T:得到别人心里的感谢,你就会快乐?你能说个具体的例子吗?
S
:就像今天,我看见李林栩没有笔,着急得很,我就马上把我的笔借给了他。他什么都没有说,接过笔马上开始写,感觉一下就得救了,其实我的心里也很高兴。

T:今天你确实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让我想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觉得捡到钱是不能据为己有的。

S:但是我也觉得有些人捡到钱不会交的。除非是非常高尚的人,当然如果捡到了一毛钱,你交了得到一个表扬,一个表扬肯定比一毛钱值钱,

T:你觉得表扬比一毛钱值钱。那你觉得多少钱在一个表扬面前就不那么值钱呢?

S:我觉得上了5元钱,可能大家就会比较犹豫了。

T:上个星期,我们班有两个同学捡了50块钱交给我。这个事情我都没有在班上说,连表扬都没有,这两个同学连表扬都没有得到,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S:如果是我捡到,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我也会交。

T:你说的特殊情况是什么意思?

S:我是说我可能会延迟交。

T:你会在什么情况延迟交呢?

S:比如我生病了,要去医务室量体温,我可能就会延迟一些时间交。

T:你说的是这种情况,有没有那种犹豫:放在衣服口袋里,好好考虑一下到底要不要交?

S:我是绝对要交的,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

T:那如果钱的数目更巨大呢?5005万,甚至50万呢?

S:我都会交的。

T:我们来假设一种情况:你的父母得了类似陈琦那种很严重的病,急需50万,你们家一时半会没有,你在这时刚好捡了50万,不多不少刚好是整个治疗的全部费用,你会怎么办?

S:我想我还是会拾金不昧的。除非是买彩票中的,我就不还了。

T:你不怕父母因此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延误了治疗吗?

S:我想我会和他们说,他们是可以理解我的做法的。不能用就是不能用。

T:看来你还挺讲原则的。

S:就像上次我的钱包丢了,我去高主任的失物招领处找。那里有一个钱包和我的很像,也没有人要。但是那不是我的,我是绝对不会要的。

T:为什么你会这么做呢?

S:我爸爸说一个钱包虽然最多只值几百元钱,但是如果我拿了,人家就把我人品看白了。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只值几百元钱。

T:那你觉得一个人的人品应该值多少钱?

S:我觉得一个人的人品是无价的,多少钱都不行。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原则,一个人的心里应该装着道德。

T:道德就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巨大诱惑的时候。你今天和我的这番对话,真的让我对你有些刮目相看,想不到你这么有原则。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和金钱有关的问题呢?

S:我觉得班上有些同学卖给别人东西赚钱是不太对的。

T:你能说清楚一些吗?

S:就是有些人买了1元的零食到学校,然后卖给别人15或者是更多,从中赚取一些跑路费什么的。这样的情况是有的。

T:你能说清楚你的具体看法吗?

S:我觉得这样不好,既然你要帮别人买,你就不要收跑路费,要不你就帮别人买。

T:这中间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

S:比如有人买了一盒糖到学校,这一盒糖的价格是两元。有人到了学校就把糖分开,两颗卖5毛钱。

T:一盒糖到底有多少颗,可以卖很多次吗?

S:一盒糖大概有50多颗。肖老师,你算算这中间赚了多少钱。

T:成本是2元,就算一盒50颗,如果全部卖出去就是12.5元。真的赚了很多哦!

S:我觉得这个简直就是奸商。反正我是不会买,也不会卖的。

T:这么不划算,谁买呢?

S:肯定是有人买的。我们班有些同学很有钱的,零花钱都是100100的。还有人经常到学校说我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他们不在乎这些小钱。

T:这么阔气啊?

S:是啊,现在有些人买一个笔袋就一百多,其实我觉得那个笔袋最多值几十块钱。简直就是奸商,这个社会啊!

T:你是说我们同学,还是指社会,还是指谁?

S:第一,我觉得最好不要去买,毕竟是你吃亏,那个东西不值那么多钱。第二,我觉得不应该赚别人的钱。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的良心而在,现在你赚了别人的钱,别人可能不知道。可是有一天别人知道了,肯定就会怪你。假如有人道德特别高尚,他可能不会怪你那最好。但是你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毕竟同学朋友是要处一辈子的,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T:我之前知道有帮同学买东西的。你对这种情况又怎么看?

S:帮别人买也要赚钱的。其实有些同学本来是不愿意帮别人买东西,但还是人看见他的东西很安逸,别人就求帮他买。如果别人不愿意帮他买,他就加价。我就不愿帮别人买东西,有什么东西不透露,低调一些。

T:可能是我比较传统,我觉得帮别人买东西算是帮忙,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从中赚同学的钱,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同学朋友之间还有友谊,如果还从中赚别人的钱,我就会觉得有些奇怪。

S:肯定是这样想的呀:反正同学又不知道这个多少钱,我能赚点就赚点呀。这就是钱的魅力。

T:可你们那么小,你们赚钱来干什么呢?

S:肯定是有用呀。这个钱是父母不知道的,就可以自己支配。买平时父母不允许买的东西,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有些人把钱拿来炫耀,用钱敲别人的头还说:我用钱砸死你。

T:你们带钱到学校来干什么呢?

S:有的人是把放在家里的钱不小心带到学校来了。也有人是带到学校来应急的,比如红领巾丢了,需要买一条红领巾肯定是需要钱的。当然也有人带钱专门到学校来炫耀的。

T:我觉得买红领巾这个事情,我可以理解,几元钱就够了。可是带100元钱来干什么呢?买100条红领巾嘛?

S:当然不是,他们是带钱到学校来炫耀的。其实他们又赚不到一分钱,买那么贵的东西,带那么多零花钱到学校炫耀不知道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买名牌衣服没有什么意思,衣服不就是为了保温嘛,有必要买那么贵的嘛?

T: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又挣不到一分钱,买那些名牌衣服,买那些贵的东西其实是不理智的消费。人应该有些理财意识,买哪些东西划算,哪些东西不划算应该是要学会比较的。要做聪明的人,就要学会买东西选对的,而不是单纯追求贵的。

S:就是,人应该想到你现在有钱,万一有一天你没钱了,你的钱又被你这么挥霍了,那到时候你想后悔你都来不及了。

T:我认同你的这个看法。人应该有些危机意识。要不然怎么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关于金钱,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S:肖老师,你认为那些明星用假唱欺骗消费者,欺骗大家的钱,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T:你是怎么了解到明星欺骗大家的事情呢?

S:其实我现在都大了,很多事情我还是知道的。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好。

T:那你觉得他们怎样就是不欺骗消费者?

S:也不要说唱多,起码要真的唱,付出真正的劳动呀。

T:你认为真的唱就是付出了劳动,其实这些明星不见得是唱歌才算是劳动,他们跳舞、表演,精心准备节目也应该算是一种劳动。我个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如果一个明星有真本事就最好,比如你们喜欢的周杰伦就很有本事,他演唱的很多歌曲都是他自己创作的。

S:自己创作歌曲也不是好难,我觉得周杰伦最厉害的是钢琴和大提琴都会演奏,非常厉害。

T:正因为他懂音乐,对乐器很在行,所以才能创作那么多歌曲。我们学《中华最强音》时我了解了聂耳创作国歌也是很费脑力的。我认为创作歌曲是一个创作力的劳动。如果你真说周杰伦唱歌有多厉害,我还真不敢评价。因为他的很多歌曲我都听不懂。

S:我也觉得他唱的歌就像乱唱,太快了。不过很多男生都觉得他很酷,想学他。

T:我对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看的,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S:肖老师,我觉得我们中国很多时候没有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比如北京奥运会,看起来那个开幕式确实很漂亮,但是花了那么钱。如果把那么多钱用在救助那些贫困的人岂不是更好。

T: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我们举办奥运会确实花了很多钱,但是也赚了一些钱。比如奥运赛事的转播权可以获得很多的收入,外国人来我国看奥运赛事,顺便旅游旅游也能赚钱,而且兴建奥运场馆,也为我们国家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我们中国人有工作机会、

S:但是赚的钱没有花的钱多呀。

T:你听我说完。其实举办奥运会在国际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希望我们能加持他们国家的国债。

S:加持国债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T:说简单一点就是希望我们借点钱给他们花。你说我们国际影响是不是很大?

S:可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影响还没有韩国的影响大!

T:你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S:其实我还是知道一些。我就知道我们国家的汽车没有韩国的汽车好。

T: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我们国家的国产汽车制造技术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不上韩国。但是我们国家那么大,韩国根本没有办法跟我们比。

S:我觉得这个跟国家大与小是没有关系的。

T:怎么会没有关系呢?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什么资源都有,可能某些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但我们可以慢慢学习。而韩国那么小,很多资源都是他们缺少必须依赖进口的。比如现代生活必须的钢材、石油,甚至水果都是他们必须进口从我们国家或者其他国家买的。

S:肖老师,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国家没有韩国发达。比如我在我老家盐源看到的那些彝族人就生活地很苦很苦。

T:我想我们国家确实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发展,不过你应该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对你之前的捡钱那个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你为什么会问我捡到钱,家里又急需会怎么办这个问题呢?

S: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将对我以后出入社会有帮助。我希望自己以后受人尊敬。

T: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S:比如我捡到了钱,怎么样我都不花这个钱,别人就会觉得我这个人的人品很高尚。

T:你的意思是说别人捡到钱,如果也是遇到你说的那种特殊情况,即使把钱花了,你会不怪他。那如果你的钱丢了,你会不会等别人

S:我不会怪他,还是情有可原,如果他不还的话,我也不责怪他,但那毕竟是别人的钱,我觉得还是不好,这样会让别人看不起他。当然如果是找不到失主的话就没有办法了。

T:那你对赚钱有什么看法呢?你之前提到了很多:明星骗别人钱,同学之间赚一些小钱。

S:我认为这些性质的赚钱都不太好,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必须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取应该得到的报酬。

T:那你认可的劳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一定要像农民伯伯那样挥锄头吗?

S:也不一定,其实就像一个人只是用手指打了两个字,但是用了脑子也算是自己的劳动。

T:这种劳动我们把它暂定为脑力劳动,农民伯伯那种劳动称为脑力劳动。你认为做生意算是哪一种呢?

S:我觉得做生意是又要用脑子又要花力气。

T:你能说清楚一些吗?

S:比如做生意,你不懂脑筋的话就有可能会被骗,但如果你没有相当的体力,顾客买东西,你都没有办法给别人送过去。

T:你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

S:不是。我爸爸妈妈有员工,一般都不那样上班的,他们有很多家店。每一家店都有营业员,他们负责把货物卖出去,我爸妈只是收取其中一部分的钱。

T:你的意思是说,你爸爸妈妈是大老板,店面有其他的一线销售人员负责把货物卖出去。从中赚取的钱,那些营业员可以留一部分,也要交一部分给你爸妈。

S:其实他们也不是大老板。他们没有做好大的生意,只是没有上班而已。

T:幕后老板可以这么说吗?

S:这个还可以。

T:前台有其他人帮助你爸爸妈妈赚钱。你曾经评价小朋友之间卖糖,赚一些钱是奸商,那你觉得你父母这样算是奸商?

S:这个不能相提并论。你说他们卖的那个糖,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而且有些乘人之危的感觉。那些买糖的同学确实是没有准备零食,又没有地方买糖,他把2元钱的糖卖12元,那么贵。那肯定是不对的。

T:你的意思是说2元钱的东西卖了12元,赚了10元,太多了。所以这样的行为不对?

S:这个确实是太贵了,但是我觉得你2元钱买的东西就卖给别人2元钱,要不你就不要卖。总之我觉得赚同学的钱是不对的。

T:那就像你说的,一件很小的东西买很贵,从中赚很多的钱这样的行为又可不可以呢?

S:我觉得那是奸商。

T:你怎么定义奸商的呢?

S:我觉得没有按照正当的渠道来赚钱,那样的钱就叫奸商。

T:我知道我们班有些人买2元的笔,卖给别人25,这算奸商吗?

S:我觉得这个情况比较复杂。2元的东西卖25赚的钱都不多。比如一些小商贩去进货,然后拿回来卖给别人卖贵一些,这样的情况不算是奸商。但如果是同学之间这么做,那就是不对的了。

T:小商贩卖给你们,赚了小朋友的钱不算是奸商,5毛钱是合理的利润。但是同学赚了小朋友的钱就是奸商。

S:那是肯定的,因为同学之间都认识,有友谊的。赚朋友的钱肯定是不对的。

T:也就是这种情况应该是互相帮助,而不应该赚钱。

S:是啊,赚同学的钱对不起同学的友谊。但是对市面上的人,有些就是奸商、如果拐卖别人的孩子,那就肯定是奸商了。

T:那个性质就更恶劣了,那是人贩子,违法行为。

S:这个确实是犯法。我的意思是那种赚很多钱,而且是骗钱就肯定是奸商。

T:赚很多钱,又骗钱,你到底想说什么?

S:比如说,你本来不想买一件东西,但是卖东西的人不断缠着你,跟你说这个东西是如何如何的好,其实这件东西根本就没有他说的那么神奇,我认为这样的生意人就是奸商。

T:可不可以这么说。奸商就是以假冒伪劣的商品欺骗消费者的商人。

S:我觉得就是这样的。

T:那你以后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赚钱呢?

S:我最希望从事的是轻松一点的工作,最好不要那么累。

T:你能具体描述你说的轻松和累吗?

S:轻松就是那种动脑子的工作,可以坐在办公室,不用四处奔波。我个人不喜欢那种很累,花很多力气的工作。

T:你的意思是说动脑子的工作比较轻松,下体力的工作比较累。

S:其实只是相对轻松一些,其实动脑筋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T:那你就不怕动脑筋麻烦?

S:其实我想这两种工作主要的区别就是工作环境。动脑筋的动作不像修房子那些工作干净一些,环境好一些。

T:那这两种工作除去工作环境有所不同,还有没有什么不同让你选择做动脑筋的工作?

S:我觉得动脑筋的工作得到的报酬更丰厚一些,像建筑工人那些可能收入就少一些。

T:那你觉得这两种工作之间有等级的区别吗?

S:他们之间的区别肯定是有的,一个挣钱多,一个挣钱少,一个环境好一些,一个环境差一些,我不明白什么是等级差别。

T:这么给你解释,一个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是不是就比一个从事体力工作的人更优秀,或者是更高尚?

S:我觉得钱挣得多不见得就高尚,一个人是不是高尚跟他挣得多不多没有关系。

T:那你觉得一个人高不高尚,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S:我觉得是孝顺和善良。

T:你能具体说说孝顺吗?

S: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你,你肯定应该感激他们呀。就算你现在小不能做什么大事,不能孝敬父母钱,但是你可以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少让父母操心。这就是一种孝顺。毕竟“百善孝为先”嘛!

T:那你的意思就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好就可以了?

S:不只是父母,还有那些辈分比你高的人,你都应该尊重、孝顺他们。

T:对父母和长辈好就可以算是品德高尚了?

S:当然不行,我不是说了那有善良吗?善良就是要对所有的人都好,那才是真正的善良。

T:那你认为孝顺和善良,哪一个更重要?

S:善良

T:这个善良可以用钱来买嘛?让大家认定这个人很高尚吗?

S:我觉得高尚是买不到的,但是有时候人们用钱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善良。比如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乞丐很可怜,你就给乞丐钱。这时人们就会认为你很善良。

T:那你觉得这个善良是用钱买来的吗?

S:这个不应该算是买,因为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用钱换来什么东西,而且善良更多是自己的感受,觉得看到那个乞丐很可怜,就是想给他点钱去买吃的。并不是只有人看见的时候才给乞丐钱,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善良才这么做的。

T:那你觉得花这样的钱值得吗?因为现在传闻说街上的乞丐都是装的,他们利用人们的善良骗取大家的同情,不劳而获。这种情况还给乞丐钱,你觉得值吗?

S:我想如果10个乞丐中只要有一个真正的乞丐就应该去帮助他。万一别人真的需要帮助,如果因为你的怀疑就不帮助他,很可能他真的会在街头饿死,甚至冷死。一想到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我就觉得应该帮助那些乞丐。

T:宁可错帮9个假乞丐,也不放过1个真乞丐。你还真是善良。

S:这都是我爸爸给我讲的。因为我们老家就有很多这样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生活的真的很苦,我不想像他们那样生活,也希望他们能生活得更好。

T:你们老家盐源,我是去过的,不过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我去的时候那里确实很穷很苦,我也希望那里可以尽快发展起来,大家的生活都能越来越好。

S:但是我还是想留在成都生活,成都比我们那里好多了。

T:那让你们那里的人都到成都来生活?

S:那也不行,他们没有在成都生活的本领,来了成都只会生活地越来越差。

T:难道他们不能学啊?

S:唉,如果真的可以,我就不用到成都来读书了。

T:那你就好好珍惜机会,在成都好好读书。和你谈话很愉快,肖老师觉得你很爱动脑筋,也很会思考,希望你以后能像你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这次的作业真的好巨大啊!我一共花了三天中午休息的时间和孩子谈话,每次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最后的录音整理也让我差点没有吐!总算是完成了。孩子和我对话,使我对孩子简直是刮目相看,想不到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一番独特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来自家长,也有可能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种媒体信息。总之我觉得现在10岁的孩子比我10岁那个时候心智成熟多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7
作业:找一个学生,请学生问自己问题。10个回合。

人物:
生:吕思岑
师:李洋

地点:五年级语文办公室

时间:2012-2-24
下午3:00



吕:李老师,你重不重视,喜不喜欢money?

李:呵呵,money?钱,就是看不看重钱?我应该不是一个特别看重钱的人。

吕:那你是“月光族”吗?

李:呵呵,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到过“月光族”吗?什么叫“月光族”,你知道吗?

吕:呵呵,我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知道“月光族”就是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光的那种人。

李:我不是“月光族”哦。

吕:那李老,你每个月的工资怎么花?比如你会花掉三分之一还是一半?

李:就是有没有一个固定的花费,是吧?

吕:恩

李:其实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花费,有需要买的我就会买,比如这个月有可能会花的多一些,下个月可能会少一些,在花钱这方面我还是没有什么计划。

吕:李老,请问你买东西,一般是喜欢买那种价格比较高质量比较好;还是价格中等质量也中等;还是质量不怎么好,价格也便宜的?

李:一般我还是会选择,就是货比三家。太贵了,我一般都不会买,也买不起。呵呵,一般我会选择质量比较好,价格也合理的那种。反正我又不追求名牌。

吕:你会不会买那种你又很需要,但是有很贵的东西?

李:如果的确太贵了,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我还是不会买。我消费还是很理性的。

吕:李老,你一个月的工资多少?

李:大概3000块钱左右。

吕:李老,你会不会借别人钱?

李:我一般情况都不愿意向别人借钱,因为借别人钱的话,感觉压力比较大。感觉也不爽。但如果是紧急情况,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话,我还是会借钱应急的。

吕:那你会借钱给别人吗?

李:还是会的,那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或朋友如果急需用钱的话,我还是会借给他们。

吕:李老,比如说你朋友向你借钱,他买房子,你借给他一万或者两万,但是过了几年,他都没有还你,那你准备怎么办呢?

李:是啊,这也是一个特别不好处理的问题。他们现在都说找你借钱的人才是大哥。把钱借出去之后,你不好去找他还钱。

吕:就是,借钱容易还钱难。

李:呵呵,是啊,有时候就是有点儿碍于面子,怕去找别人还钱,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儿难于处理。所以,我一般会看人借钱。

吕:李老,如果你走一段路程,你回到家以后,发现自己身上的钱,比如30或者50块掉了,这段路程不长,就从楼下小卖部到你家,你会不会回去使劲儿找?

李:如果路程不远,我当然还是会回去找的。但是不会使劲儿找,如果没找到也就只有放弃了,因为毕竟钱不多。

吕:那你一般会把钱带身上,还是藏在家里的某个地方,还是把它存银行?

李:一般我是不会带很多现金在身上的,也不会放很多现金在家里。就等它在工资卡上,需要用的时候就去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8
作业:找一个学生,请学生问自己问题。10个回合。

人物:
生:吕思岑
师:李洋

地点:五年级语文办公室

时间:2012-2-24
下午3:00



吕:李老师,你重不重视,喜不喜欢money?

李:呵呵,money?钱,就是看不看重钱?我应该不是一个特别看重钱的人。

吕:那你是“月光族”吗?

李:呵呵,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到过“月光族”吗?什么叫“月光族”,你知道吗?

吕:呵呵,我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知道“月光族”就是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光的那种人。

李:我不是“月光族”哦。

吕:那李老,你每个月的工资怎么花?比如你会花掉三分之一还是一半?

李:就是有没有一个固定的花费,是吧?

吕:恩

李:其实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花费,有需要买的我就会买,比如这个月有可能会花的多一些,下个月可能会少一些,在花钱这方面我还是没有什么计划。

吕:李老,请问你买东西,一般是喜欢买那种价格比较高质量比较好;还是价格中等质量也中等;还是质量不怎么好,价格也便宜的?

李:一般我还是会选择,就是货比三家。太贵了,我一般都不会买,也买不起。呵呵,一般我会选择质量比较好,价格也合理的那种。反正我又不追求名牌。

吕:你会不会买那种你又很需要,但是有很贵的东西?

李:如果的确太贵了,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我还是不会买。我消费还是很理性的。

吕:李老,你一个月的工资多少?

李:大概3000块钱左右。

吕:李老,你会不会借别人钱?

李:我一般情况都不愿意向别人借钱,因为借别人钱的话,感觉压力比较大。感觉也不爽。但如果是紧急情况,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话,我还是会借钱应急的。

吕:那你会借钱给别人吗?

李:还是会的,那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或朋友如果急需用钱的话,我还是会借给他们。

吕:李老,比如说你朋友向你借钱,他买房子,你借给他一万或者两万,但是过了几年,他都没有还你,那你准备怎么办呢?

李:是啊,这也是一个特别不好处理的问题。他们现在都说找你借钱的人才是大哥。把钱借出去之后,你不好去找他还钱。

吕:就是,借钱容易还钱难。

李:呵呵,是啊,有时候就是有点儿碍于面子,怕去找别人还钱,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儿难于处理。所以,我一般会看人借钱。

吕:李老,如果你走一段路程,你回到家以后,发现自己身上的钱,比如30或者50块掉了,这段路程不长,就从楼下小卖部到你家,你会不会回去使劲儿找?

李:如果路程不远,我当然还是会回去找的。但是不会使劲儿找,如果没找到也就只有放弃了,因为毕竟钱不多。

吕:那你一般会把钱带身上,还是藏在家里的某个地方,还是把它存银行?

李:一般我是不会带很多现金在身上的,也不会放很多现金在家里。就等它在工资卡上,需要用的时候就去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9
学生:顾思维    老师:归云  时间:226
  话题:我最想问老师的十个问题  关于班级管理的
第一个:在班级里为什么有各种跟风现象出现,而且屡禁不止?


师:我认为是因为五年级了大多数十岁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所以我们很难通过某一次两次的教育好像他们就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想更多的还是要在班级活动中来增强集体意识,让他们明白我的行为除了代表个人有的时候还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也许他们就慢慢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第二个:班长在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经常管不住?
师:你所谓的管不住是管不住自己还是大家?
生:大家。
师:班长也不是完人,况且这个关注有表面意义的服从更应当有深层意义的折服,如果让你来当班长,全班就都被你管住了吗?
生:沉默。
师:己所不能,勿施于人。


第三个:纪律委员为什么在眼操的时候管的挺好,下课就成了最不守纪律的学生?
师:你别说,这个问题还真引起我的思考了,鑫仔是充分把眼操这个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可是他却不能把这种责任心用到其他方面,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分工过于明确,只知道管理眼操这份工作是自己该做的,其他的他都不管。
第四个:在前段时间,一个经常来我家玩的同学突然不来了,他说要到别人家去,因为那里有更好玩的电脑游戏,这是为什么?
   师:我认为玩游戏如果成瘾就是因为缺少陪伴,缺少沟通,所以慢慢就成谜与网络。这个问题要解决我们需要和他的父母沟通,让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只有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才可以从网络中解救出来。
第五个:为什么你一旦给我们施加的压力大了一些,就有些同学开始抱怨?
    师:这个很正常,每一个人的抗压能力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关键是大多数人能接受就好。
第六个:你为什么有时候会拖堂?
    师:这个是不好的习惯,我得改,谢谢提醒,原因就是过分认真呗。
第七个:为什么你在王子阳的身上寄予厚望?
    师:因为我也是妈妈,我知道不管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当然这个优秀的评价是相对局限的,但是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他真的是唯一,带大他同样很不容易,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包容之心,接受他,并给予他希望。你不能歧视他。
第八个:为什么你要设立班币?
   师:经过实践发现你们更喜欢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什么管理制度不重要,重要的是简单有用。
第九个:你任命班干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标准?
    师:有的是用人之短,通过班干部工作,唤起他的自信;有的是用人之长,让他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十个:班干部的考核制度是什么?
   师:班规,同时参考大多数人的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19
作业(九):请学生就某个话题或材料(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提出10个问题,展开对话。

对话时间:2012227日下午5:005:30

对话地点:办公室

对话对象:张楠晞

对话主题:书(学生自选)

问题(1

张: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吴:最高境界?你是不是想说怎样的书算是最好的书?

张:嗯。

吴: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吧。

张:我觉得能写出小学生真实心理,表现童心的就是好书。

吴:哦,你说的仅仅是儿童读物这个范畴。那我们今天就只讨论儿童读物这类书吧。

张:好。

吴:你读过的儿童读物多吗?感觉最好的是哪本?

张:《做好学生有点累》。

吴:好在哪里?

张:主人公和我们经历相似,作者写出了我们的真实心理。比如说作业太多,简直应付不过来。

吴:你感觉作业太多?哪一科?

张:数学多,语文和英语还好。书上的数学作业需要抄题,再做。如果做错了,改错该全题,太费事了。

吴:你对王老师有没有建议?

张:建议作业直接做到书上,改错简化一下。

吴:我会转达你的建议。这本书还有没有特别触动你的部分?

张:比如说主人公想当好学生,在老师面前特别拘束,怕发言错了,就不发言,不懂的下课也不敢去问老师。

吴:你也有这样的体验吗?

张:有一点儿。这样还是挺累的。

吴:其实“好学生”并不是永远不会出错的学生。老师们都喜欢勇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孩子,说错也没有关系。

张:我知道,所以我现在比原来还是大胆些了。

吴:还有你认为的最好的书吗?

张:《生命流泪的样子》,因为这本书里的情感特别打动人。当主人公遇到困惑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助他。我觉得老师和爸爸妈妈劝导他的话很有道理。

吴:能举个例吗?

张:呃,记不起来了。

问题(2

张:怎样区分好书坏书?

吴: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张:能真实写出人物心理的就是好书,能反映实际情况的就是好书。

吴:那这样的好书多不多?

张:还是多,比如“六角丛书”。

吴:什么是“六角丛书”?

张:是许多套书,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我刚看过“感恩系列,分为感恩亲人、感恩自然和感恩老师。

吴:我没有接触过这个“六角丛书”。它主要好在哪里?

张:比如“感恩亲人”那本写地震中的感人事例,很打动人的。我觉得这种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就是好书。

吴:你怎么能肯定这些书里写的就是真实的呢?会不会有杜撰或者艺术加工的成分呢?

张: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感觉是真的,挺打动我就是了。

吴:那你眼中的坏书是怎样的?

张:其实我还没有读到过什么坏书,但是看报纸时有时会遇到不同意的观点,觉得这样的文章就不应该登出来。
吴:你觉得跟你观点相左的就是不好的?
张:也不一定吧,我也没说我的就肯定是对的嘛。
吴:读书就是和作者对话,也允许争论。其实批判地看一本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问题(3)

张:史书中有假的内容吗?

吴:鲁迅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家的家谱,因为古代史书的修订总是出于维护王朝统治的目的、围绕帝王的承续展开的,其中那些关于帝王出身,还有当朝敏感事件的记载常常不真实。

张:我们学过的课文《秉笔直书》中,太史们不是宁死都要记录真实的历史吗?

吴:也不见得所有的史官都不怕死吧。

张:那我们怎么办?历史书上的都是假的,我们又不可能穿越回去考察历史的真实。

吴:不用那么悲观。即便当朝的记录有假,改朝换代后往往会修订前朝的历史,还原一些前朝避讳的历史真实。

张:哦,是这样。那会不会又故意把人家写得多坏的呢?

吴:完全有可能哦。所幸历史不是光有官方记载的,不同的史书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有记录,通过查验比对往往能发现大概的真实。

张:这么说来,史书还是基本真实的了。

吴:这个情况不包括现在那些“戏说”“穿越”类图书哈。

问题(4

张:书是万能的吗?

吴:你认为呢?

张:我说不上来。

吴:书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书本虽然能告诉我们不少知识和方法,但还是要经过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还只是文字而已。

张:“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吴:是啊,书本虽然有用,但是不能死读书,否则会成为书呆子;只顾着去实践,以为“读书无用”也是错误的。人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尝试,借鉴前人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能提高生命的效率。

问题(5)

张:书读多了会烦躁吗?

吴: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张:有的书读了心情不好。

吴:比如说?

张:比如说读《五颜六色》。这本书反映世界是个花花世界,坏人很多,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相信人。我不同意这些观点,不能乱怀疑人。读这种书我就很烦躁。

吴:看来你不是书读多了烦躁,而是读到不喜欢的书时会烦躁。

张:是的。

吴:你有过读一本书读到如痴如醉、爱不释手的情况吗?

张:有啊,比如说《妈妈送给10-14岁女儿的礼物》,我一口气看完。

吴:没有觉得累吗?

张:看的时候不觉得,看完后觉得眼睛很累。

吴: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这是本好的儿童读物,写得挺真实的。是我妈妈送给我的。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了。我妈妈先看过,也更了解我了。

吴:举个例子吧。

张:有一次我肚子痛。要是放在从前,我妈妈肯定急得不得了,马上把我弄到医院去了。看了这本书,她知道这是青春期女孩的正常现象,就没怎么着急,让我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就好了。

吴:看来有用的好书大人孩子都喜欢读,只有不喜欢的书才会令人烦躁呢!

问题(6)

张:“六角丛书”为什么那么使人喜欢?

吴:我不了解,你觉得呢?

张:我觉得是因为它内容深刻,贴近现实生活。我不喜欢脱离现实的,想象类,比如最近您发下来那本《爱丽丝漫游奇境》,太虚幻了,我选书时一般不会选这类的书。

吴:哦,是这样。那你家里没有这类书啰?

张:家里还是买过《笑猫日记》《鬼马系列》,但我不是很喜欢,不会反复去读。

吴:不喜欢为什么要买呢?

张:是妈妈买的,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对这些书兴趣不大,强制自己看完的。

吴:看完有没有发现这类书的有点呢?

张:没什么感觉,乐趣不大。

吴:看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问题(7)

张:记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吴:你记不记?

张:以前要记,现在不记了。

吴:为什么?

张:妈妈给我买了《教材全解》,就在辅导书上勾画,省事多了。

吴:最近一直这样吗?

张:这学期没这样了。觉得不太好,不爱动脑筋了。

吴:那原来为什么依赖辅导书呢?

张:唉,主要是看见有的同学那样做。

吴:后来怎么发现不好的?

张:妈妈发现问题的。上学期期末没有考好,妈妈和我分析原因。我发现是我平时依赖辅导书,考试时没有辅导书翻了,就分析不来文章了,结果阅读理解题丢分太多了。

吴:现在怎么改进的?

张:现在在记了,我一定会进步的。

吴:提纲笔记掌握了吗?

张:阅读提纲是不错的笔记方法,我已经掌握了。

吴: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我们的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还能锻炼思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好处多多,你慢慢体会吧。

问题(8

张:为什么有盗版书?
吴:你知道什么是盗版书吗?
张:就是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偷偷印的别人的书。
吴:怎样识别?
张:封面、插图那些颜色不是很好,有些还有点模糊。里面的内容有些有问题,有错别字那些。
吴:你买过盗版书吗?主动买的还是被动买的?
张:没买过,我妈妈他们买过。他们都支持盗版,便宜起码一半,跟正版的差别也不是特别的大。
吴:如果你自己去买书,买哪种?
张:还是要买正版的。
吴:为什么?
张:我还是小学生嘛,怕书的内容有问题,宁可多花钱。
吴:看来正版盗版各有各的市场。现在书越来越精美,但价格越来越贵,想读书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想读。咱老百姓有盗版书读已经幸福了。
问题(9
张:为什么要消灭盗版书?
吴:你认为呢?
张:为了国家税收。
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呢?
张:不晓得了。
吴:听说过“保护知识产权”吗?
张:不清楚。
吴:假设你是一个作家,耗尽毕生精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书稿。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出版了。刚印了2000册,还没开始销售呢,大街小巷已经出现盗版书了。读者们图便宜,都跑去买那些盗版书了。你的正版书搁书店里无人问津。请问,你怎么想?
张:太不公平了!我的努力全白费了,他们直接把我的钱挣走了。
吴:那你以后还搞创作吗?
张:不想干了,太不划算了。
吴:那你现在想消灭盗版了吗?
张:还是该打击一下,不要太过分了,不然以后大家都不搞原创,都跑去盗版了。
吴:那你认为现阶段能彻底消灭盗版书吗?为什么?
张:恐怕不行。正版书价格下不来,盗版的还是要偷偷整。

                                                                                                                                                吴美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20
学生问我的十个问题
1、  朱:杨老师,你认为我们班同学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哪个更大?杨:我认为目前你们的压力恐怕主要来自于学习方面吧!
朱:我觉得不是。我们班很多同学的生活压力也很大。比如今天陈竟飞的爸爸妈妈给他许过诺这个周末来看来,又不来了,他在教室里哭得很伤心。还有原来周泽宇老是要说我,天天说,我不理他他还要说,弄得我很不开心,这就是我原来的压力。
杨:这些来自于家庭和同学间的压力的的确也挺大的。
2 、朱:我们班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你怎么看?
杨:我觉得我们班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是有要求,但是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成绩,还是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能个别家长有点极端,这是与个人的教育理念有关,我也无法轻易改变。这部分孩子可能压力的确很大,但是也没有办法。
3、  朱:你觉得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对同学的伤害大吗?
杨:同学之间肯定是要发生矛盾的,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
朱:可是我觉得这些矛盾对我的伤害太大了。
杨:那你想过为什么你总会和别人发生矛盾吗?
朱:有的人就是不喜欢我,我已经尽力做好了,还是有人针对我。
杨:的确,你现在各方面进步都很大,单可能你还有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比如说你总是不讲卫生,就让一些同学看不惯,我也经常提醒你。如果你注意了这个问题,也许不喜欢你的人就没有了。
4、  朱:可是我做了很久,还是有人不喜欢我,为什么呢?
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你吗?
朱:不知道。
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招所有人喜欢的。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会活得很累,有句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是为自己而活的,别人的看法不重要。


5、  朱:杨老师你怎么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压力呢?杨:关于家庭原因所造成的部分同学的压力,我只有多多关心这些同学。同学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帮助你们解决。
朱:与其解决生活上的压力,不如解决学习上的压力。少布置些作业。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喜欢做读书笔记,很多书都看过很多遍,就是不想做笔记。
杨:边读书边做摘抄这是很好的积累语言的方法,你反映的恐怕是极少部分同学的心愿吧?
6、  朱:那你觉得把时间用在多读几本书上划算还是读一本书做摘抄划算?
杨:我觉得要看读什么书,有的书只需要大概浏览的就不需要做。有的书文质兼美,就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并从中摘录优美的词句,比如我要求你们共读的书,就值得去花时间摘抄。
7、  朱:你为什么不继续采用原来那种只写几句读后感的卡呢?
杨:那种卡片是原来低段为了培养你们阅读兴趣而设计的,只求同学们读书的数量。现在你们是高段了,大家都已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那种卡片的要求就太低了。现在要求你们能认真品读,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扩大语言的积累。
8、  朱:可是我知道我们班有的同学是随便看一下,从中找出一些段落抄写下来,随便批注点感受,你觉得这样有意义吗?
杨:其实这种现象我也发现了。但是我也发现这也只是极少部分人的敷衍行为。就像每次的作业,也总是有部分孩子不认真一样。只要对大多数孩子有用就行了。当然,这部分孩子我会尽量帮助他们的。
9、朱:有的同学喜欢摘抄,有的同学喜欢填读书卡,有的同学就只喜欢单纯地看书,杨老师,可不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
杨:你这个提议不错,下来我在班上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可能值得一试。
10、              朱:班上的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校项目,可是你要逼着一些同学选择他们不喜欢的项目,你觉得有意义吗?
杨:我只是建议了几个字写得不好的同学去学书法,其他的都是自愿参加的呀!
朱:可是就那几个同学很不高兴啊!
杨:据我所知,那几个同学一会想学这样,一会儿想学那样,也没有什么能坚持下去的。我只是给了个建议,学一门对他们目前帮助最大的。如果他们不高兴,下来我再找他们谈谈。
11、朱:去年你让我上启航班,我就不愿意,一直都在哭,后来你才不让我上的,关于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杨:这个启航班的事情我刚开始的确考虑不周。年级上要求每个班都必须要派人参加,我就选了你,因为当时你的学习是比较落后的。我也知道伤害了你的自尊,所以后来再没有派班上的同学参加过。但是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问题?你是自己让自己进去的。你如果努力些,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为了这种事情不再重演,你要努力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20
学生和我的十回合

吕圆圆

1、生:吕老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概还会学习一些什么课外的内容呢?

师:我们接下来还会学习一些古文和一些你们喜欢的东西。

2、生:那对于我们班的未来,老师您觉得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呢?

师:我当然是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发展的很好。不过也不勉强,毕竟还是需要培养你们的兴趣。如果你们将来做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对你们也是没有好处的

3、生:谢谢老师,我们会努力的。都说时光流逝如流水,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们就要面临小升初择校的考试了,那吕老师会怎么样来应对呢?

师:现在的小升初俨然已经是“第二高考“,说不紧张是假的。临近毕业,你们的心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紧张。面对小升初,首先是要帮助你们调整好你们的心情,放轻松最重要;其次,就是要系统的梳理小学以来的重点知识,尽最大的努力在考场上的时候做到“应对自如”吧;最后就是要看择校了,一个好的学校必定可以成就好的未来。我当然是很希望你们走上充满希望曙光的未来之路的。

4、生:我觉得老师的这个规划是一个很合理的规划。那么如果有一些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一些不对劲的情绪,比如灰心、没有信心考入中学,那身为班主任的您该怎么应对呢?

师: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在复习的时候有一些不对劲的话,我应该会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他是不是只是一时的疏忽,状态不好,如果只是一时的话,那我就会当面给他提出来,让他及时地改正。但如果他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的话,那就务必要下来找他谈心,问问他最近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如果实在实在不行的话,那就只能请这位同学的父母了,让他的父母来对他进行一些比较温柔的“教育”吧。

5、生:很合理的计划。那请问老师,如果有一些同学在小升初考试中发挥失常,根本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那该怎么办呢?

师:首先会给他一些安慰,然后和他一起找他这次考试失常的原因,找到了让他铭记于心,让他不要灰心,让他在初中的时候再加把劲,争取在中考的时候考取一个好高中。

6、生:那如果有些同学在上了初中以后,表现和在小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本不思进取,那您身为他的小学班主任,还会去找他沟通吗?

师:按理说我的任务应该没有涉及到你们的中学,可是你们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我看着长大的,如果看到某一些同学如你所说的那样,我肯定还是要私下找他沟通的。和你们在一起相处了这么多年,如果看到你们的学业荒废,我也肯定还是会心痛。所以不管你们将来怎么样,我也永远都是你们的老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们遇到什么或大或小的问题,我也会用真诚地用心灵和你们沟通、谈心。

7、生:谢谢吕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吕老师都会成为我们的心灵导师。如果在以后,您的学生中有一些有很大的成就,您会用什么方式去祝贺他们呢?

师:在内心深处,我肯定还是会很开心的,毕竟这个人是我的学生。如果那时候他还有那份心肯在百忙之中回来看我的话,我会为他办一场庆祝会吧,以他喜欢的方式进行,邀请他喜欢的同学来参加,在庆祝会上,我会亲自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以后他的人生一帆风顺、发展的越来越好吧。

8、生: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现在因为小升初的即将来临,课业有一些重,那对于那些本身就爱玩、在课业繁多的时候更加不专心、周末连作业都不肯做的同学,老师您会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他呢?

师:按现在的情况来说,竞争这么激烈,是由不得他放松的。只要我发觉他还有一点点上进心,我就会去鼓励他,让他的斗志重新“被点燃”;而如果他根本就已经放弃了自己,一个放弃了自己的人,还值得我去鼓励他吗?还不如把对他的精力放到其他同学身上,说不定会事半功倍。一是我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帮助其他的同学,二是说不定他看见没有人关注他,说不定会“改邪归正”,继而认真的学习。

9、生:很有趣的比喻。今后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和同学们相处,那又该怎样去应对呢?

   师: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肯定是我有做得不对或是没有做足的地方。首先要在班上公开道个歉吧,然后再向全班同学征集他们对我的一些意见,然后我就会认真的阅读,看看我身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缺点,如果有我就改正,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个同学有点不对劲了。我会私下找他谈谈,问他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偏见,然后再给他说希望以后他能够和谐的与我相处。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

10、生:我觉得很合适啊。如果老师本身是做得很好,那就是那位同学的不对。老师尽心尽力的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大家,他却这样没事找事做。吕老师,我这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对于现在很多同学崇洋媚外的变现,您怎么看?

   师:我也不排斥你们追求这些东西,只是你们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合适的年龄,等到你们以后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你们再来追求这一些东西也不迟啊。你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地学习,积极应对即将来临的小升初择校考试,也是为你们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生:吕老师,今天和您聊得很开心,您的回答都让我感到了您对我们的师生之情。谢谢您!

  师:我也觉得很开心,之前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你们进行这样的交流,我也说出了很多自己心中的想法,心里很舒畅,也谢谢你提出的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关于我说到的这些计划与做法,我相信我会说到做到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21
“换个角度看问题”真的可行吗?

    ——一个人的辩论赛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刘燕

最近,因为班上一个问题学生头痛不已,这个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极差,从一年级到现在,我几乎把一半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他身上了,但是现在,他上课依然不听讲,依然要影响同学,作业依然不完成……

那一天,早上检查作业时,他又是什么作业都没做,我也没有时间随时提醒他了,心里想,你现在不做就算了,反正放学的时候要交了才行,让你吸取一下教训。(其实以前平时不做,放学留下来的机会多,但是也没有受到教训)。

放学的时候,他很不情愿地到我办公室做作业,我做着我的事。没想到他做着做着还在那里闹情绪,哭,乱写乱画。我立刻制止他继续做,让他平复一下心情再说,结果他就要收拾书包走了,妈妈在校门口等,我立刻喊她进来,她一进来这位同学就冲着走了。

  当时,我内心十分生气,也承受很大的挫败感,觉得当老师真的太不容易了,你位学生付出,学生并不见得领情。一连几天,我都因为如何教育这个孩子闷闷不乐,心里担心这个孩子长大后怎么得了。这个时候,办公室的姐姐们就劝我,不要难过,换个角度来想,你现在尽力教他就行了,至于以后什么样,你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负这个责。

前几个周,爷爷动手术在医院,我回去看望他,他一直在说怎么还好不了,早知道就不去动手术了,他显得很悲观,很紧张。我也劝说他,换个角度看问题,动手术虽然痛苦,但是有病不医,以后痛苦的时间会更多,长痛不如短痛。

我们教育学生也经常说,你换个立场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是的,“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似乎是很多人劝说别人最常用的语言,确实,自古以来就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说法,用来劝告别人,当你的思维走进死胡同,当你为“失去”痛苦时,换个角度来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似乎成了所有人都公认的一个真理。

但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么,“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观点它肯定也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反面是什么呢?就用我和开始那个问题学生的例子来看看吧!

正:你不要那么难过了,你不要总觉得自己能做到一切,这样你会因为自己没能力做到而很痛苦。你应该换个角度想,你已经尽力在教育他,帮助他,至于他改成什么样,不是你能决定的。

反:换个角度来想,自己确实要好受一些,但是换个角度想,并不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啊!他依然会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我依然要想办法尽力去帮助他,我并不会因为换了个角度来想就少做事情啊!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

正:是的,事情要做,但是至少你内心就不会这么痛苦,这样在做那些事情去帮助他的时候,不就多了一份坦然,让自己在处理的时候内心更平和,做事的时候就会更冷静,这样说明“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不仅对于你的内心,而且对于你处理事情也是有帮助的。

反:你所认为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帮助平复内心的迷茫,还能让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从容,更冷静。我认为这是你理想的想法,但是我想问,当你换个角度看问题后,你的内心平复了,坦然了,那你还会不会像你在坚持一个想法的时候,那么急切地去寻找解决办法,会不会因为你的从容,而坦然面对问题,认为这种问题理所当然,而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实际上“换个角度看问题”只能让你内心好过一点,而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有可能还会让你忽略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学生问题,学校、家长那边怎么交代,会不会跟我们带来更大的问题?

正:你之前也按照你坚持的一个想法去努力了,想了很多办法努力了,但是效果依然不好,说明你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让自己的视野心胸更宽阔,说不定会想出更多的方法出来。

反:你也说了,是说不定。如果你换个角度来想,所想的内容已经否定了之前的想法,那你还会为之前的目的想相应的办法解决吗?此时所想的方法针对你换个角度后的想法所提出的。比如说之前我一直为那个问题学生头疼,不断想办法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我换个角度来想,觉得不管他改成什么样,我做到了老师应该尽的责任就行了。那么这个时候我的措施还会像我之前那样多吗?还会绞尽脑汁去想对应的方法吗?可能此刻想的方法就是我做自己该做的,对于他是否改,改得怎样就不做要求了,试问,在这两种想法下,所坚持的东西还一样吗?

正:我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指要转变以前的目的,而是转变自己内心的错误想法,让自己能更从容地去处理要处理的事情,避免自己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而采取错误的行动。这就如心理学家埃里斯的ABC理论一样,导致后果C的不是事件A,而是对事件A的看法B,所以错误的信念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己会被一些错误的信念所困扰,所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就是错误的。

反:我也用这个心理学家的观点来反对你,正如你所说,对于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反应。对同学不听话,问题多多这件事(我把它定为事件A)。从一方面说:我内心的想法B是: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好,我做得不够,我就是要去帮助他,所产生的结果C就是我不断逼迫自己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或者是自己的问题,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但是如果我内心的想法B变成:我已经尽力了,我尽力就好了,所采取的措施C就会是:我不用再为难自己去想办法了。

正:那如果本身这件事情就是你无法改变的事情,你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事情,事实证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事情,你不能换个角度来想,那么问题依然不能解决,自己内心还会十分痛苦。

反:你认为“这件事情不可能,是错误的想法”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你在换个角度思考了以后得出的结论,并不代表我换个角度思考前就是这么认为的。比如针对这件事,我不换个角度想,我就觉得这个娃娃的问题还要不断想办法去解决,还要找娃娃和我自身的原因;如果换个角度想后,就觉得我已经尽力了,效果依然不好,说明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换个角度想后,对事情的定性分析也会不同,怎么不影响自己预期的目标达成呢?

正:如果你不换个角度来想,你怎么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呢?就比如你让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去跑一样,你始终觉得自己要努力去让他跑,并围绕这个目标做很多无谓的奋斗。但是如果你换个角度来想,双腿残疾的人不能跑,如果放下之前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去帮助他,会不会有让你更满意的效果呢?

反:你举的例子是非常极端的例子,是不可能实现的问题,但是我的这个学生是个正常的学生,他也可以达到正常的标准,如果换个角度看,降低对他的标准,那岂不是对他对其他同学也是不公平的呢?

正:你说的,每个正常的学生都能达到正常的标准,那么是否每个学生的标准都一样呢?多元智力理论不是从7个方面来评价了学生发展的水平能力吗?难道只要是正常的学生,在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标准?如果你不能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你怎么知道你的标准是不是太高呢?

反:你这是针对标准的问题,我们辩论的是“要不要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话题。换言之,如果我的标准是正确的,还需要换个角度来考虑标准的问题吗?还是我对于学生的事,想想怎么达到这个标准才是最重要的吧?

正:谢谢你的提醒。那就从措施着手吧!如果你始终按一条路线去行进,不能换个角度来考虑,思维如此局限,你又怎么能发现更多好的方法呢?比如针对你那个学生,你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帮助他,效果都不好。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虽然会影响你的处理措施,那么如果不去实施这些措施,你又怎么发现这些措施是否有用呢?把自己关在一个匣子里不能换个角度来想问题,你只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里不断地自我折磨,或者折磨学生。

反:你这种换个角度的看问题,不就有点拿学生做实验的成分在里面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方法会多样化,但是自己都不能确定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万一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怎么办呢?教育不能做这样的实验。

正:那你又敢保证,你自己目前坚持的这些方法是对的?不是都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效果吗?再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蜜蜂放进一个敞开口的瓶子里,并将瓶底对准阳光。遗憾的是,这些蜜蜂竟没有一个能够飞出来。因为它们不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只想飞向有阳光的地方,以为那样就能出来,却对稍稍黯淡的敞开的瓶口不理不睬,最终全部撞死在了瓶底。这说明,当自己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的时候,还不如换个角度来看,寻找更多的出路。

反:你举的例子又是一个极端现象,前路不通,只能换个角度看。但是对于学生这个事情并不是这种情况,虽然我努力了很久都没有太大的效果,那并不能说明这条路就是堵着的。影响这个方法的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找到原因了继续走这条路也会行得通的。

正:你在找其他原因的时候不就是在从不同角度考虑吗? 说明你也觉得你原来的想法有不足,不完善的地方,你也开始在换个角度看,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就不在局限于你以前的归因了。

反:思维是宽阔了,但是并没有像最开始说的,“你不要那么难过了,你不要总觉得自己能做到一切,这样你会因为自己没能力做到而很痛苦。你应该换个角度想,你已经尽力在教育他,帮助他,至于他改成什么样,不是你能决定的。”我坚持的依然是我坚持的,去想办法帮助他,就算没有办法都要逼迫自己想办法。

正、反总:其实,在我自己跟自己辩论的过程中,真的就像两个辩论队,我一会儿又偏向正方,一会儿又偏向反方。辩到最后,其实都没有输赢可言,最终,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我理解的换个角度并不是要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寻找一个全新的立足点。而是让自己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学会开阔自己的思维,寻求更多的路,通向自己的目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8-21 18:22
http://www.diyix.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29292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