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学高    时间: 2008-10-25 16:49
标题: 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与反思
孝南区三汊镇中心小学  王红丽  徐志军


    【情境与导读】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字清丽流畅、语言朴实、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个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那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本文感情在叙事的情节中回荡,虚实相间,挥洒自如,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依据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也能体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但总觉得课文细腻、生动,描写之处较多,而学生尽情绽放思维的过程较少,情感体验显得不够深入,有点浮泛,有点朦胧,下面一位老师的执教,给我带来几点启示。
    【片断】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学完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太恰当。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乎常理。
生:据我了解,只有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所以根本谈不上“逼近”。
生:“逼近”有时还会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一点也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啊,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和“接近”,看来值得推敲,请大家再认真读书。(学生沉思)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枝干多而密,以至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也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有道理!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表明你已经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以前读过《小站》文中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山崖和巨石高大,可以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不也可说成是“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
生:从前面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巴金爷爷游玩时的心情很好,虽然小船离大榕树还比较远,但内心却很迫切,“逼近”反映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的迫切心情。
生:我认为用“逼近”更富有人情味,因为此时作者亲眼看到的不是一株大树干,而是枝多、叶密,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卧在水面上”的一个生命,作者好像已进入榕树的内心,正在与榕树交流情感。
师:你能抓住这个词语深入体会作者心情,言之有理。
……
师:从“逼近”一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可见,只要在阅读多问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反思】
      这个案例的巧妙之处表现在:
     一、生成源于学生大胆的质疑。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绽放。
     二、生成源于学生独特的感受。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主动性的孩子,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带有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生活经验,通过思维把自己的感受有个性地表达出来。如:本案例中学生据自己的见解、已有知识提出了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习惯用“靠近”和“接近”,这里用“逼近”不合常理的精彩质疑。
     三、生成源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果阅读不去体验这种感情,就没有丰富的情感,不能领悟内容,教师没有停留在只引导学生抓榕树的形态上去抓情感,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潜入到语言文字中去思考体会,感悟到运用“逼近”更是作者表露内心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入。
四、生成源于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师善于抓住矛盾点,引导学生推敲词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学生畅所欲言,尽情放飞思维,情绪高涨,从中享受生成新知识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 本帖最后由 李学高 于 2008-10-25 16:50 编辑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