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亮程:散文是中国人的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9-22 16:36
标题: 刘亮程:散文是中国人的语文
刘亮程:散文是中国人的语文
2012年04月
来源:辽沈晚报
  1962年,刘亮程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多年来,他做过农民,种过地,也放过羊,还当过农机管理员,后来进城做了报社编辑,现在成为了作家,在他的文字里,有着从容优雅,有着可遇而不可求的素净和博大。这就是刘亮程,被称为“乡村哲学家”。
  曾经,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盛赞不断,今天,他带着新作《在新疆》再次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在记者的一再邀约下,这位很少接受采访的散文家终于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说出了他与散文的故事。
  在家乡我永远是孩子
  对刘亮程来说,故乡是他笔下的主角,不管怎么写,都离不开这里的人、情、景,这份故土之情仿佛就融入了他的血液中。刘亮程认为,“故乡是在身体里的,每个人都带着一个身体里的故乡,无论在家乡或异乡,我都不曾离开她。那是我初来人世的一个地方,我最先看见的屋顶、天空、树叶、阳光,最早闻到的母乳和麦香,最早触摸的棉布、肌肤、泥土,最先听到的人语、鸟叫、风声,都来自故乡。在那以后的人世经验中,故乡经验会成为最牢固的部分。”也正是有了这份真情、真意,才让刘亮程的作品中,有着最本真的表达,无需过多的修饰,一切就如同讲话般,从口中传出。
  其实,不仅刘亮程如此,很多作家都将故乡看成是自己的文学宝库,自己对土地的感情越深,从这宝库中取出的内容也就越自信、越真实。“其实,文学写作是需要故乡的。不要狭隘地认为故乡就是小时候那个村庄。她是身体里沉寂不变的一块地方,记忆着人世对一个初来者的所有给予和迎接。作家面对家乡写作时是真实的、可信的、自由自在的。面对家乡时作家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写作身份。许多作家没有身份,在文学中找不到自己,尽管写了千言万语,但不知道自己是谁。当我面对故乡写作时,我找到了自己的一个位置。在家乡我只是一个孩子,无论年龄多大,回想家乡时我们都是孩子。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永远不成长。她候在那里,一如我出生时人世对我的等候。我会时常回到她那里,用初来人世的眼睛再看一遍世界。我需要留在故乡的那双眼睛。在一次次的张望里不曾磨损的那束目光。”很多作家把最优美的文字写给故乡,把人生中最成熟的著作呈现给自己的故乡,用他们优秀的文学在创作故乡,刘亮程也是如此,心中不忘对故乡的那份情谊。
  阅读是一种相遇
  《在新疆》共分为五辑,收入刘亮程38篇散文,五辑分别是“一片叶子下的生活”、“半路上的库车”、“树的命运”、“月光”、“向梦学习”,全书依然沿袭《一个人的村庄》的风格,文字淡雅、质朴,多是对身边的人、物、事,以刘亮程明澈的语言来描绘。就是这份淡然和平常,让刘亮程的散文广受读者的欢迎,而在他看来,阅读靠的也是一份缘分。“阅读是一种相遇。我的散文只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对风说话,与草言语。没打算打动谁。有人倾听,既是相遇。 ”
  为了能完成《在新疆》,刘亮程花费了10年的时间,在全书中最让他难忘的还是第二辑的“半路上的库车”和第四辑的“月光”。“这两篇文章都是都在写库车这个地方。我从2001年开始关注库车地区。起初是受一家出版社委托,写一部有关新疆老城的书。就选择了库车,当时库车人口40万,有4万头毛驴。库车大巴扎在龟兹河床上,河水从一旁边的渠道引走,整个宽阔的大河滩成了天然的大巴扎,每当巴扎日,有上万头驴车聚集在那个大河滩上,非常壮观。当时我对库车老城的兴趣,就是这里的4万头毛驴,和家家都有的驴车开始的。驴和驴车在内地早就不见了,在北疆农村也少见了。南疆库车还存有4万头毛驴。这样一个庞大的驴车体系,还有维系这个体系的完整手工产业,这些在许多地方,多少年前就进博物馆的东西,还在库车活生生地存在着。我们应该保护活态文化,已经被我们祖先延续了几千年,作为一种生活形态,传承下来的文化,更有价值。”毛驴和驴车对刘亮程的视觉冲击和引发的思考直到现在还让他记忆犹新,他在文章中时常提起。
  书有自己的成长速度
  “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出过三个观点,一个是散文是中国人的一种说话方式;二是散文是中国人的语文,第三就是散文是中国独有的原创文体。如今进入语文课本的散文,更是代表了国家的语文水平。文学艺术,本来就是心灵传承术,文学在传承心灵的温度。一颗心灵的热气腾腾传递给另一颗心灵,多少年多少代以后,这颗心灵依然鲜活地冒着热气。这是不死的文学。 ”
  结束《在新疆》的写作,刘亮程又开始了下一部作品,而这次他还会是写一个“大部头”的作品,说它大部头,并不是因为它的字数多,而是因为耗费的时间长,大概还需要两年才能编辑出版。“写作是个慢活儿,比农事慢。农民种庄稼还春种秋收呢。写作像种树,得熬年月,文字中要有年轮,有春华秋实,有青翠沧桑。一部书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它快不了,只会一慢再慢。 ”
  看《相对论》最受震动
  刘亮程介绍,自己在18岁之前,读了《相对论》,那可以称得上是最震动他的阅读。那时,刘亮程刚刚开始写诗,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阐述的关于大与小,远与近,轻与重的相对关系,让他大开眼界,一下看清楚了生活中的大小事物。这就如同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刘亮程转动了一下头,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看世界了,这对他的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现在,刘亮程每天都会看书。“这几年主要看历史方面的书。不是研究历史,是在浩瀚文史中寻找人们曾经生活的细节。细节就像细胞,可以复活那些过去生命。阅读可以让人幻想,让人沉思。看书是我们看人世的一种练习,通过看书学会看人世。 ”在刘亮程年轻时,能走进图书馆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但图书馆对刘亮程来说就如同是一个梦一般。“我时常在梦中闻到那些发黄发旧的书散发出的气味,看见书页间浮动的尘埃,我游走如尘,在深埋其中的某页找寻自己。图书馆是作家一生的梦,在图书馆读书,在无数的藏书中找寻署有自己名字的那本。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但还是会永远去找。” 记者 王莹
  刘亮程,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驴车上的龟兹》,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