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十分听话,原封不动地将传统继承下去,中国人则是想靠自己做些什么,加入了创意和巧思,传统也会逐步改变。
这几年,我大多数时间在制作中国和韩国的电影配乐,或是到当地举办演奏会。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日本人,同时也是亚洲的一分子。
前段时间去中国做录音,在北京邀请了中国爱乐乐团参加,从主题曲开始录起。直到录制之前,我还感到迷惑:“这么做真的合适吗?”但是,当音乐开始演奏的一瞬间,人们会觉得:“恩,这个决定非常正确。”我已经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
选择在中国录音真是太好了。若是在日本,最后的结果从一开始就会摊在眼前。改变工作状况,到一个不曾待过的地方录音,或是采用之前从未试过的方法……我很喜欢这种“把人逼到全身要起鸡皮疙瘩”的紧凑感和不断将自己推向极限的体验。因为在这种状况下,前方必定能够发现未知的有趣事物。
两国民乐“同源不同质”
琵琶,是从中亚辗转传入中国及日本的乐器。现今的琵琶都是四弦,五弦琵琶在中国乃至印度都已经不见踪迹。经过丝绸之路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克孜尔千佛洞里绘有五弦琵琶的壁画,据说,这是中国惟一一处关于这种乐器的记录。
日本奈良却保存了一把五弦琵琶,这一点耐人寻味。一到中国工作,我往往会对中日两国人在整理能力上的差异感到愕然。日本人一板一眼,擅长有系统的管理方式。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两国对传统音乐的态度上。日本传统艺能之一的“雅乐”是平安时期(公元794年至1185年)的产物,现在听到的雅乐,无论使用的乐器还是演奏方法,都与当初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通过代代相传,雅乐维持至今,与1000年前毫无差异。
现在的中国似乎已经听不到1000年前的音乐了。据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传承过程中,自己会逐步设法做出改动,因此,目前的中国民乐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原型了。就拿琵琶来说,不论是调弦还是运指的手法完全改变了,几乎无法被称为同一种乐器。
这种情况揭露出一点重要的分别。日本人十分听话,原封不动地将传统继承下去,中国人则是想靠自己做些什么,加入了创意和巧思,传统也会逐步改变。相比之下,日本人显然更擅长维护传统,却不太具备创意,这也表明,日本人的创造能力相当薄弱。
传承文化并非原封不动
中国人不喜欢将既有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来用,认为这无异于抄袭。在中国人的想法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摹仿,传统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依照时代的不同需求,事物的具体形态要随之而变——当然,其中不能排除政治因素的介入。
日本人擅长吸收,却禁止施加外力改变传统,根深蒂固地相信不该在传统上发挥创意。这种情形就像日本人虽然在学生时期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也具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然而只要一进入公司上班,就会变得听话服从。就这一点而言,日本人有别于欧洲人、美洲人甚至中国人,外国全都将个人视作独立的个体,主张每个人的独立性。
说回来,所谓的传统音乐,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保留过去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在理解过去的脉络源流后,接受其精华部分,去除无用的部分;而且,身为漫长历史中的一分子,也逐渐加入某些特色在其中。在我看来,通过这种方式,经过了几代或几十代,传统慢慢地改变着形式,这才是文化传承的自然形态吧。
这么说来,日本对于传统艺能的保存方式,岂不是显得格外另类吗?
节选自《感动,如此创造》,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