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汉韵茶艺’雅趣多-----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岁末雅集笔会/策划:管季超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08:27
标题: ‘汉韵茶艺’雅趣多-----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岁末雅集笔会/策划:管季超
    ‘汉韵茶艺’雅趣多


蔡襄 《精茶贴》












    初秋佳日,三上画室汤进峰先生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2976&extra=&page=1约请《教师之友网》同仁雅聚‘汉韵茶艺’,品茗谈艺。



    新开业的‘汉韵茶艺’座落于孝感市新城区中心地带----孝三路[市烟草局隔壁/航天首府对面]。




    ‘汉韵茶艺’高级茶艺师郑寒娇女士向我们介绍了该茶艺馆的经营特色,明章国先生陪同我们参观‘汉韵茶艺’古韵浓郁的内部装修。




      宾主坐定,品茗畅谈,心饴神旷。


      席间,就由《教师之友网》http://xnjyw.5d6d.net/thread-25414-1-2.html负责策划组织,在年内适当时候使用‘汉韵茶艺’二楼最宽大的一间茶舍举办孝感市书画界朋友笔会茶叙事达成意向性共识。


     ‘汉韵茶艺’主人明章国先生湖美毕业,由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转入传统茶艺推广,愿为本土艺术家的此次雅集活动提供场地/佳茗/书画创作工具媒材及工作午餐等全方位支持!


       明章国先生系《教师之友网》-[教师休闲茶座]栏目老读者。


                                                                                  [文/周雄]



















    精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09:01
http://xnjyw.5d6d.net/thread-34102-1-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09:05
http://xnjyw.5d6d.net/forum-106-1.html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支持本土艺术创作与研究活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09:08
汉韵茶艺:合之美茶友会上演"古法茶宴"




2011-11-3 13:46:34 汉韵茶馆

   
  为打造一个东方顶级文化品牌--汉韵唐风主题文化,弘扬我国茶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人们对中华茶文化的认知度,由国家技能培训部门授权本机构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华茶业大赛"并与培训机构联合推出优秀"中华茶女""茶宝贝"茶艺表演队评选与培训活动,为各企事业单位发掘新的形象代言人,为"中华名茶馆"等机构输送优秀人才。

“汉韵茶宝贝”亮相合之美茶友会


汉韵茶艺与国家文化部授权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基地---中间道品牌策划推广中心、中华茶宴会所联合推出焚香品茗和合之美茶友会,合和茶会是一种形式,合和是一种精神和境界,一种祥和、一种极其高雅的艺术享受,和谐倡导弘扬传统文化汉唐茶文化同时与国家文化部授权推广的茶文化项目"古法茶宴"演艺。

“汉韵茶宝贝”亮相合之美茶友会


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琼香缭绕,来者抛弃所有的喧嚣,在紧张的都市中,在承受现实压力的同时,有人也在不断寻觅着各种各样的减压方式,力求于红尘间找回自我,以茶会友更会忘却一日浮世的疲惫,感受、触摸传统筝、情、琴、韵、高雅茶艺表演带来的无穷魅力!中华茶宴会所给您一个惬意的去处!君自休闲月相邀,阁内红妆欢声笑,缘起茶香识君容,紫衣仙子伴逍遥!"将美丽追茶到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09:10
茶文化对联集锦

http://xnjyw.5d6d.net/thread-28222-1-1.html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期茗似佳人。(杭州涌金门藉香居茶室联)



如此湖山归得去,诗人不做做茶农。(西湖民间流行联)



接洽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西湖龙井茶室秀草堂联)



座畔花香留客饮,壶中茶浪拟松涛。(杭州吴山茶室联)



得与天下同其东,不可一日无此君。(杭州“茶人之家”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为可顺读倒读之巧妙联)(上海“天然居”茶楼联)



红透夕阳,好趁馀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湖南衡册望岳门外红茶亭联)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广州长三眼桥茶亭联)



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皇前笑语哗。(渐江德清“清在堂”茶室联)



名茶之中是珍品,祁门红茶是英豪。(国际市场赞祁门红茶)



雪芽芳香孝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都匀毛尖赞联)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岩茶赞联)



试第二泉,且对明亭黯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无锡惠山二泉亭)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坐盈盈酒水从罨画溪来。(宜兴杜牧之水榭)



秀萃名潮,游目濒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杭州龙井)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杭州龙井)



何须调水置符,苏髯竹筒;自有清风入座,陆羽茶经。(福建罗源圣水寺茶楼)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福州古茶亭)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上海半淞园一集句)



入座煮龙团,去天尺五;造楼舒凤彩,拔俗千寻。(上海沪江第一茶楼)



海上扫狂鲸,金瓯无缺;楼头煮团凤,玉液流香。(上海沪口第一茶楼)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歌陌上花来。(杭州九溪村海亭)



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西安奇园茶社)



莫惜更长浊短,一帘疏月茗浓。(联句)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蒙藏流行联语)



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台湾民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1:33
供图/‘汉韵茶艺’高级茶艺师郑寒娇女士




禅茶茶艺(十二道)

禅茶是古代禅宗修行人饮用的茶,后来扩大到佛教用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使人静心,开启智慧的茶。禅茶是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加工工艺,经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茶。
一、焚香备器
焚香“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焚香是禅茶演示的第一道程序,通过焚香,表达出我们对茶的尊重、对茶器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禅的感悟。
二、煮水   调整坐姿
昌缘居士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大家结缘这款莲缘茶,希望一杯茶能给您带来身的健康、心的愉悦和一生的好运。同时也希望您把喜悦分享给您的家人、朋友。昌缘自号正学是正在学习的人,在表演中的不足,望大家能包容!请大家端坐,微必双目,舌抵上颚,全身放松,做深呼吸,吸长呼短,气从眉心连绵而出。
三、洗杯   转正/法=轮
转=比喻佛法住世,正法末法,唯人心所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人心有优劣,所谓法的不同时期是人不同时期的心的表相。非法弘人,是人弘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每个人都有责任匡正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按顺时针方向出水,洗杯)。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旨在告诫大家在时间要常常觉而不迷!
四、赏茶  青青翠竹
(用茶勺将茶盛出,让大家观看),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次众僧请虚云禅师开示,师云:佛菩萨及祖师对诸人时时在开示,每日殿堂课诵各种经咒及钟鼓磬锤等,无一不是至诚至贵之语,诸人若能耳闻口诵、心惟行笃,成佛有余,岂待多说?说若不行,说亦无益。
五、冲茶  沙满水渗
有位学僧向老禅师告别说,我在您这里学的可以了,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参学,禅师观察学僧日常情况认为他还没有见性,就告诉学僧,在你走之前请帮个忙,拿石子把眼前这个钵装满,学僧照做,禅师又让他拿来粗砂子倒进去,“满了”!学僧说,禅师又能让他拿来细沙子,依然倒进去,“满了”学僧又说,禅师又让他拿来石灰,依然倒进去,石灰满了之后,禅师顺手把水倒进去了,学僧无语。冲茶是门技术,品茶是门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冲法,不同的人品茶品茶有不同的感受,岂能一概而论,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手熟一些、能品出点茶味就骄傲得不得了。到处炫耀,要知道,虚怀若谷方能海纳百川。
六、洗茶  理事无碍
茶本纯净仍须洗,洗去尘劳不净心,在禅宗大家都非常推崇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句,而对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勒拂拭,莫使惹尘埃”认为不好,可是六祖之偈究竟好在哪里,神秀之偈不好在哪里有几个人认真的去参究过。六祖偈用五祖的话说是见性。而神秀偈当时五祖就让全寺的人传诵,修行和见性在凡夫地是不同的,见到自性仍须修行。六祖得法后隐居猎人队中,十五载常养善根却被人忽视。古人有“纵然吸尽曹溪水,也当空山坐十年”之说。
七、泡茶  持戒分明
泡好一杯茶,讲究水、茶、温度、时间的合理搭配,几个要素如果搭配的不合理,茶的韵味骤减,有经验的茶师总是会很好的把握几个要素的度,这就是佛法中的持戒。
八、分茶  慈悲平等
分茶时,平等的给予,不能厚此非彼,不论新朋旧友,职位高低,品茶时一律平等。每次出汤断流时,几滴茶汁滴进杯子里,可以联想如来慈悲的泪水。当魔王波旬被如来挫败以后,说未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披上你的僧衣,扰乱你的佛教,当时,佛流泪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佛无奈的眼泪,许多祖师大德为了警醒后世学人,也常常这样解释,其实,佛的心量无量宽广,非凡夫所能测度。他流泪是为波旬而流,是慈悲的眼泪。到现在你仍不开悟,还牵连你的魔子魔孙和你一起下地狱受苦。
九、敬茶   普通供养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 师菩萨。(三遍)
◎变食真言:曩谟萨嚩怛他誐多。嚩嚧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
◎甘露水真言:曩谟苏噜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苏噜。苏噜。钵啰苏噜。钵啰苏噜。娑婆诃。
此茶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革蔑』日啰斛。
◎唱赞:天厨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苏噜娑嚩诃。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品茶   随缘而安
无论你以前品尝过多么长年代的普饵,以及获过什么奖的观音,但今天的茶,当下的茶绝对是唯一的。希望大家能珍惜难得的机遇放下万念,跟随昌缘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美好的刹那。红尘滚滚,财色名食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如品茶,就是在不断地放下拿起放下中品味!
十一、回味  苦空无我
中医学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茶苦后回甘,人生如茶。不历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十二、谢茶  再吃茶来
五百年的回眸才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家能相聚在一起共同品茶,更是难得的殊胜的缘份。因为有了互相的理解和帮助生活才有意义,修身养性、品茶参禅,希望大家再吃茶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4:00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属随州市。因有全国八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而名扬四海,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辖20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南北朝置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人文荟萃.


===>汉韵茶艺地处孝感东城黄金地段,得其地利
           附设[广水会馆]专区,联络乡党友情;广交政商文艺经融各界朋友,聚其人和
           名茶展售区主推龙润普洱/安溪铁观音/大红袍等六大茶类,惠泽本地茶友,广结善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19
[茶艺分类]

祁门工夫红茶茶艺
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摆放好后,即可进行祁门工夫红茶表演。

  (一)“宝光”初现

  祁门工夫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   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工夫红茶。   

  (二)清泉初沸

  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三)温热壶盏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四)“王子”入宫

  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红茶轻轻拨入壶中。祁门工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

  (五)悬壶高冲

  这是冲泡红茶的关键。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摄氏度,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而高冲可以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六)分杯敬客

  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闻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闻香。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八)观赏汤色

  红茶的红色,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中。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九)品味鲜爽

  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工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十)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谢客

  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工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工夫红茶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茶人都像这红茶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台式乌龙茶艺   
主要茶具:紫砂茶壶、茶盅、品茗杯、闻香杯、茶盘、杯托、电茶壶、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冻顶乌龙、文山包种、阿里山茶。

  1.摆具   将茶具一一摆好,茶壶与茶盅并排置于茶盘之上,闻香杯与品茗杯一一对应,并列而立。电茶壶置于左手边。

  2.赏茶   用茶匙将茶叶轻轻拨入茶荷内,供来宾欣赏。


     3.温壶   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电茶壶,注满茶壶,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4.温杯   将茶盅内的热水分别注入闻香杯中,用茶夹夹住闻香杯,旋转360度后,将闻香杯中的热水倒入品茗杯。同样用茶夹夹住品茗杯,旋转360度后,杯中水倒入涤方或茶盘。

  5.投茶   将茶荷的圆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茶叶入壶。投茶量为1/2至2/3壶。

  6.洗茶   左手执电茶壶,将100摄氏度的沸水高冲入壶。盖上壶盖,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汤注入茶盅,分于各闻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闻香。

  7.高冲   执电茶壶高冲沸水入壶,使茶叶在壶中尽量翻腾。第一泡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茶盅,分到各闻香杯中。

  8.奉茶   闻香杯与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双手端起杯托,送至来宾面前,请客人品尝。

  9.闻香   先闻杯中茶汤之香,然后将茶汤置于品茗杯内,闻杯中的余香。

  10.品茗   闻香之后可以观色品茗。品茗时分三口进行,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才能有所体会。

  11.再次冲泡   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类推,每冲泡一次,冲泡的时间也要相对增加。优质乌龙茶内质好,如果冲泡手法得当,可以冲泡几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冲泡起,奉茶可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闻香杯中,然后重复闻香、观色、品茗、冲泡的过程。

  台式茶艺侧重于对茶叶本身、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欣赏茶叶的色与香及外形,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冲泡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此外对茶具欣赏与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包容在茶艺之中。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将品饮与人性修养相融合,形成了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中式乌龙茶茶艺
1、备具候用:将所用的茶具准备就绪,按正确顺序摆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
杯、品茗杯、闻香杯等。
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和气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开屏:介绍冲泡的茶具。
6、叶嘉酬宾:叶嘉是茶叶的代称,这是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的外形、色
泽、香气特点。
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
8、高山流水:即温杯洁具,用紫砂壶里的水烫洗品茗杯,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流不断。
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
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11、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的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温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中。
14、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
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的目的。
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淋在紫砂壶表,养壶作用的同时可保持壶表的温度。
17、游山玩水:将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抹去壶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匀。
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至七分满。
20、韩信点兵:将最后的茶汤用点斟的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
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
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25、空谷幽兰:示意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杯底香。
26、三龙护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鉴赏汤色:观赏茶汤的颜色及光泽。
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
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细品茶汤滋味。
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
32、领略茶韵:通过介绍体会乌龙茶的真韵。
33、自斟漫饮:可让客人自己添茶续水,体会冲泡茶的乐趣。
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
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的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
边”的品质特征。
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绿茶茶艺

用具   
玻璃茶杯   香一支   白瓷茶壶一把   香炉一个   脱胎漆器茶盘一个   开水壶两个   锡茶叶罐一个   茶巾一条   茶道器一套   绿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   
1.点香   焚香除妄念7.泡茶   碧玉沉清江2.洗杯   冰心去尘凡8.奉茶   观音捧玉瓶3.凉汤   玉壶养太和9.赏茶   春波展旗枪4.投茶   清宫迎佳人10.闻茶   慧心悟茶香5.润茶   甘露润莲心11.品茶   淡中品致味6.冲水   凤凰三点头12.谢茶   自斟乐无穷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瓶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嘉宾自己泡茶,以便通过实践,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普洱茶茶艺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根雕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   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道一套   13.佛乐磁带一合
  二﹑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我们这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20

绿茶茶艺图 供图/汉韵茶艺

  


  

  

  
  


汉韵茶艺:孝三路[市烟草局隔壁/航天首府对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23




哈是好哥们儿:两个茶杯和两个男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34
茶与书法(组图)
来源:本站整理




  绢本
  长25.1厘米,宽12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苦笋帖》,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左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 现藏上海博物馆。





  《茶录》碑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茶录》问世后,抄本,拓本很多。见诸记载的有:
  “宋蔡襄书《茶录》帖并序……小楷。在沪见孙伯渊藏本,后有吴荣光跋,宋拓本,摹勒甚精,拓墨稍淡。此拓本现或藏上海博物馆”。(《善本碑帖录》)
  “宋蔡襄《茶录》一卷。素笺乌丝栏本,楷书,今上下篇,前后俱有自序,款识云: 治平元 年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引首有李东阳篆书‘君谟茶录’四大字,……后附文征明隶书《龙 茶录考》,有文彭、久震孟二跋”。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藏有一卷《楷书蔡襄茶录》,规格为高34.5厘米,长128厘米纸本,无款。
  其他还有《绢本茶录》。《绢本茶录》原件已轶。在明代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的《茶录》刻本,就是按绢本茶录刻的,其中或见其端倪。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
  “(蔡)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宋皇祐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信札全文如下:
  “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信中所载“唐侯”,即唐询(彦猷),为福建路转运使。“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一句,据徐邦达先生考证认为:“是指有关茶的事情。唐氏曾官福建路转运使,福建是产茶的地方,可知那时唐氏正在任上。”(《古书画过眼要录》)所谓“有关茶的事情”,也就是当时的斗茶活动。
  根据信中语气揣测,王白、游闰两人,均当为蔡襄、冯京和唐询所熟识。“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这条“战况”,由唐报蔡,再由蔡达冯,又说明他们都是斗茶圈子中人。通过这条消息,我们不难透视到宋人斗茶的激烈程度,斗茶已成“一春之盛事”,而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出现了不少的高手。蔡襄对此事的评语,虽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却形象地表现了王白作为一个常胜将军,而今失手于游闰,令一代茶艺权威惊呼“大可怪也”,并郑重其事地与好友通报,足以证明了斗茶一艺在宋代士大夫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思咏帖》尾后两行所书“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其中的“大饼”,当指当时的贡茶大龙团;青瓯,则当是浙江龙泉青瓷茶碗。在这一茶友间的礼尚往来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斗茶所必用的兔毫盏外,日常品茶,恐怕还是多取青瓷的。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纸本,行书
  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
  在谈该帖之前,让我们先看两首苏东坡的诗: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次韵周种惠石铫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前一首诗,是讲茶磨生成是基于臼和碾,作为一种碎茶工具,它与石质的好坏有相当的关系,苏轼认为衡山之石磨要比巴蜀的好,但由于地处四川江阳(即今之彭山县东)难得此佳物,感到很遗憾。
  后一首诗则富含理趣,是赞誉周氏送给他的“石铫”的许多优点。由诗中可知,这种壶状饮具为青黑色石料所成,隔热性能良好,大腹无足,很是稳固。
  在苏东坡的眼里,茶具不仅是烹茶的器皿,也是一种艺术品。因而当他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时,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以饱眼福。《新岁展庆帖》中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件事: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出。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根据《次韵周种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一句,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新岁展庆帖》里,东坡欲请铜匠铸茶臼,大概是因为建州茶臼的形状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赏的,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木质的来。
  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那么,建州木茶臼子到底妙在何处,是什么魅力让苏轼如此费心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少游)所写的《茶臼》一诗,它简直就是《新岁展庆帖》的注脚:
  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
  巧制合臼形,雅音伴 。
  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
  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纵。
  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
  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
  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
  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






  纸本
  纵23.4厘米,横18.1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纸本,行书
  纵27.6厘米,横45.2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其文曰: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上海博物馆收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
  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其诗曰: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压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摧,鱼眼常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诗曰: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米芾自书诗帖,诗曰: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诗中描写的是: 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探檐”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蔡襄的《茶录》中曾有“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的论述。米芾的诗,正可谓是这个论述的注脚。



  赵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绍兴初,官右朝请大夫,袭封安定郡王。著有《侯鲭录》等行世。《宋史》卷244有传曰:“令畤,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早以才敏闻,元祐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四年,薨,贫无以为殓……”
  《赐茶帖》为行书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其文辞精练,释录如下:
  令畤顿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粟,愧荷。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馀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畤顿首,仲仪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
  赐茶一事为宋朝之制度,与贡茶一道,亦属君臣上下之礼。龙团凤饼,北苑春色,所谓“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宋梅尧《七宝茶》句),尽显皇恩浩荡。有宋一代,凡受茶之惠者,无不欢欣鼓舞,珍爱有加,或藏之秘箧,或分享友朋,或孝敬严慈,或品题自怡。宋人王元之有诗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龙凤茶》)赵令畤缘于对佳友的“梨栗”之报,以茶为礼,将上赐之茶旋即奉献“仲仪”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谊之深,亦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实为宋人之孝道也! 然“馀冀为时自爱”一语,则将惜茶宝茶之情坦露无遗。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浙江吴兴人,出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巨大。

  唐寅(1470—1525)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享年54岁,在去世的当年,写下了一长幅《行书手卷》(后人取此名)。手卷中包括他自写的诗《夜坐》、《晏起》、《晚酌》、《散步》等十一首。以及《漫兴十首》。
  《夜坐》诗曰:“竹篝灯下纸窗前,伴手无聊展一编。茶罐汤鸣春蚓窍,乳炉香炙毒龙涎。细思寓世皆羁旅,坐尽寒更似老禅。筋力渐衰头渐白,江南风雪又残年。”
  唐伯虎去世后,为明嘉靖二年癸木十二月二日(此为阴历。阳历应为1525年1月)。据《夜坐》诗最后两句“筋力渐衰头渐白,江南风雪又残年”,符合临终前数月情况。且写此手卷时,当年风雪已经降临,离去世之日不过一、二个月。唐伯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朝夕与茶为伴,影形不离。
  《夜坐》诗中以别出心裁的比喻,把茶饮描写得贴切动人,该手迹及诗是他对茶与人生的一种回味。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徐渭对茶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文选楼藏书记》载: “《茶经》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经》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与《茶经》同列于茶书目录的尚有《煎茶七类》。徐渭曾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过该文的内容,此处主要介绍一下徐渭该文该书的有关情况。
  徐渭一生坎坷,晚年狂放不羁,孤傲淡泊。他的艺术创作也反映子这一性格特征。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关茶的并不多,而行书《煎茶七类》则是艺、文合璧,对茶文化和书法艺术研究均属一份宝贵的资料。
  徐渭自称: “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如此的评价,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是相当自信的。后来的人也称其“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评价也不可谓不高。徐渭的书法多作行、草书,除了师法晋唐名家外,主要是汲取了宋代米芾、黄庭坚及元代倪瓒之神韵,由此而表现出自己的艺术性格来,他的传世作品多为56岁以后所作。
  行书《煎茶七类》刻帖的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此后为《天香楼藏帖》的一部分,共分五帧,每帧31×76厘米,横式。前有隶书题额“天香楼藏帖”五字,其下有白文“王望霖印”和朱文“济苍”两印。书迹最后有王望霖小楷尾跋:
  此文长先生真迹。
  曾祖益公所藏书法,奇逸超迈,纵横流利,无一点沉浊气,非凡笔也。望霖敬跋。
  《天香楼藏贴》是清喜庆元年至九年(1796 -1804)上虞王望霖撰集,仁和范圣传镌刻,共八卷,前五卷为明代人书作,后三卷为清代人书作,共计刻书130余种。人评“此帖选择精审,俱以真迹上石,摹勒亦能逼真,是汇帖中之可观者。”
  《煎茶七类》带有较明显的米芾笔意,笔画挺劲而腴润,布局潇洒而不失严谨,与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对照此书多存雅致之气。
  徐渭行书《煎茶七类》全文如下
  煎茶七类。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 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 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 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 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 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 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 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 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 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 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 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 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是七类乃卢仝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汪士慎是杨州八怪中与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
  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县人,名慎,或阿慎,字仅诚,近人,号巢林、甘泉山人等等。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
  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岁时,即乾隆四年(1739)从浙江游历归来后,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
  汪巢林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这时,就连最起码的那种自挑荠菜、瓦盂煨芋和自烧松子自煎茶的清贫生计也难以维持下去。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汪巢林与世长辞,终年74岁。
  汪巢林的隶书以汉碑为宗,《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条幅,可谓是其隶书中的一件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条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说明此书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后。这首七言长诗,通篇气韵生动,笔致动静相宜,方圆合度,结构精到,茂密而不失空灵,整饬而暗相呼应。该诗是汪士慎在管希宁(号幼孚)的斋室中品试泾县茶时所作。诗曰:
  不知泾邑山之涯,
  春风茁此香灵芽。
  两茎细叶雀舌卷,
  蒸焙工夫应不浅。
  宣州诸茶此绝伦,
  芳馨那逊龙山春。
  一瓯瑟瑟散轻蕊,
  品题谁比玉川子。
  共向幽窗吸白云,
  令人六腑皆芳芬。
  长空霭霭西林晚,
  疏雨湿烟客忘返。
  管希宁是汪巢林的诗友、书友和画友,也是茶友。其字平原,号幼孚斋,别号全牛山人,经常与同好友游春探梅品茶,相互以诗赠答。有时“牵襟挈伴陟高冈”,眺望“白云似水归山急,黄叶垂风扑帽狂”的深秋景象,尽情享受那种“占得清欢在林壑,还携茗具到禅房”的欢乐;有时静斋对饮;也有时携惠泉水赶到汪宅去烹茶。这幅诗书恰是描绘了并非一时的兴到之笔,而是两人日常交游中的一个精彩片断。



  金农《玉川子嗜茶》
  金农(1687—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有蕴含金石方正朴拙的气派,风神独运,气韵生动,人称之为“漆书”。浙江的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冬心先生对茶的见解: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心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大约是看到刘松年所画的《卢仝煮茶图》有感而发(金农曾临摹过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图》,不知是否刘氏之作)。从金农所描述的廖廖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未易烹也”,的确是一句内行人的话,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论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我们从金农作品中可知,他不仅研读过《茶经》和《水品》(明徐献忠著)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因而,对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体会,决非附庸风雅,故作清高之词。正因如此,金农对当时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实质:“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
  冬心先生在作品中的一声长叹“呜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卢仝那样精通此道的人来切磋茶艺,何其难也。其意似乎已经在“烹茶”之外了。
  金农爱茶,其书法中所涉及到茶的虽不如郑板桥等人那么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金农在59岁时还写过《述茶》一轴,内容为:“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 芳,涤清神宇。”他还书写过苏东坡的茶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服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 花发。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





  郑燮《湓江江口是奴家》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板桥之画,以水墨兰竹居多,其书法,初学黄山谷,并合以隶书,自创一格,后又不时将篆 隶行楷熔为一炉,自称“六分半书”,后人又以“乱石铺街”来形容他书法作品的章法特征。人评“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马宗霍《书林藻鉴》引《松轩随笔》)。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书作中有关茶的内容甚多,兹录数件于下。
    其一(行书横披):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其二(行书对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其三(行书条幅):
  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
  道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角茶轩”,篆书横披,1905年书,大概是应友人之请所书的。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昌硕)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其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其中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礼堂孝谦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 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约派词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学问,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
  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赵、李族寒素贫俭。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礼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36
茶具与茶器(图)
罗文华
  清乾隆 仿哥釉贯耳尊 估价:600000元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罗子
  中国古代茶具,泛指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使用的各种工具;而现在的茶具,则专指与饮茶直接相关的器具。现在的“茶具”,相当于古代茶具中的饮茶器具,而当时的饮茶器具叫做“茶器”。
  西汉王褒的《童(僮)约》是中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史料,其中谈到“烹荼尽具”,是要家童(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但是这些器具不一定就是茶具,很可能包括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饮茶器具,至少还应包括烹茶器具。
  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极盛,茶具普遍使用,“茶具”、“茶器”两词在当时的诗文里随处可见,如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说“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皮日休《褚家林亭诗》说“萧疏桂影移茶具”,但茶具的概念仍不同于现在。在陆龟蒙著名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中,“茶具”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内容。
  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2 18:37
漫谈茶与书法





  一是茶与书法本身具有人文的、生态的一致性。
  茶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书法是“师法自然”的。茶从种植、炮制、包装、饮用,带着自然生态的本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产生了茶道、茶艺,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笔墨纸砚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制作的,在书写以后,使中国文化得到升华。两者都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互相关联影响。试想,茶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书法和它连接的中国文化的浸润,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
  现代化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而茶与书法正具有人文的、生态的特点,而且有相融性、一致性。在生活中,品茶的地方有书法;有书法,就想茶、就有茶。在茶具上、在茶室、在厅堂会所,茶与书法是那样和谐地存在着,在书法人的行为里有茶,在茶人的行为里有书法,茶与书法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人爱书法,书法人喜茶,乃完美境界。
  二是茶人和书法人的文化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茶和书法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比如说《周易》与书法的关系,非常清楚,书法显然跟《周易》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对茶人来说,在品茶时讲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体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使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涤除玄鉴”(鉴,一作览)、“澄怀味象”的审美状态。这是品茶和书法都需要的。书法和茶,作为古代文化中对文人品质要求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表征,通过“文人意象”这个奇特的概念,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觐见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一直上升到事艺的清品,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并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嬗变而形成的。特别是魏晋以来,诸如“以茶代酒”“陆纳杖侄”等佳话的出现,说明茶的需求扩大,地位上升,同时,茶与儒、释、道结合,产生了茶文化。它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它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敬、互爱、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以茶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它融合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主张普度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用茶的“雨露”催化人们心中的块垒,使人澄明心境,等等。
  三是书法和茶相互促进,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艺和书法,都是中国的国粹,是别人没有的东西。但是目前还处于盲目状态,研究的人少,深挖很不够。
  发展中国经济,必须同发展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崇洋媚外,看不起自己的东西,是档次不高的表现。不要什么都搞得和外国一样才是现代化。中国这么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沿革,发展要同这些文化差别结合,不要雷同。书法的进步、书法产业的发展,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同茶的结合就是一个突破口。当下,可以研究把唐代茶道(法门寺挖掘)恢复整理起来,把宋代的斗茶(赵佶《大观茶论》)恢复整理起来,把中国的诗歌、书法渗透进去,达到人文生态化。这些,别人都没有,发展潜力很大。
  中国目前的书法只是办展,在“小圈圈”内“图腾”,同整个社会脱节较大。在书法与社会实用脱离的情况下,书法要获得生命,必须同社会欣赏连接。书法独来独往,没有媒介,是发展不起产业来的,书法本身也难以进步。而时下书法线条过分的意识化、书法欣赏的寡人化、书法小“圈圈”内的“图腾化”,都是书法的“滑铁卢”。书法的进步、书法产业的发展,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同广大群众的茶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就是其中一条路子。
  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包括书法,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书法人及茶人,如司马相如、王羲之、谢安、颜真卿、怀素、陆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陆游、傅山、赵孟頫、郑板桥、徐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用书法和茶演绎了其辉煌的人生,留下了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很值得研究借鉴。
  愿契合着历史上茶人及书法人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的茶与书法,继续以其独特的品位,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3 13:2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3 13:3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3 18:27



===老李会搞特技,一剑会眨眼睛,老管会转帖。。。。
http://xnjyw.5d6d.net/thread-39931-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4 10:22



===>>欢迎
书法篆刻家朋友光临孝感!!




汪敦银(黄石) 陈 伟(黄石) 万双全(宜昌)
吴 岚(黄冈) 罗海东(宜昌) 胡定云(荆州)
沈桂林(咸宁) 杨 勇(鄂州) 魏晓伟(武汉·篆刻)
程迟生(武汉·篆刻)



李重阳(咸宁) 王建鸿(孝感) 孙宇翔(黄冈)
汪 洋(宜昌) 傅绍尉(黄冈) 程方圆(黄石)
周国富(黄冈) 李友明(省直) 何少华(仙桃)
刘子安(孝感) 葛蒲南(咸宁) 周兰兵(咸宁)
李 由(黄石) 程 新(黄冈) 邹家喜(宜昌)
吴永斌(黄石) 向爱东(宜昌) 陈 逸(黄冈)
王秦汉(随州) 黄文泉(荆州)



金 强(宜昌) 焦龙春(黄石) 阮 超(黄冈)
张志刚(黄冈) 秦龙志(黄冈) 王 涛(荆州)
姚晓刚(孝感) 朱宇华(黄石) 田洪宜(武汉)
陈晓勇(宜昌) 罗 群(宜昌) 孙 健(宜昌)
胡全明(襄阳) 刘寒冰(荆州) 胡明虎(襄阳)
王俊平(荆州) 王 泉(高校) 刘 军(武汉)
罗家伦(宜昌) 孙延辉(宜昌) 张浩平(黄石)
张 健(省直) 焦文清(黄石) 曹宏亮(黄石)
袁质斌(黄冈) 左剑桥(孝感·册页)
程为鸿(武汉·篆刻) 孙文权(武汉·篆刻)
王俊平(荆州·篆刻) 吴林星(武汉·篆刻)



张季超 徐 智 肖平安 秦祖煌 闵 鸣 秦江红 李顺国 叶义权 程良胜 石汉祥 何 东 郭衍槐 武 钢 廖 峰 张鸣剑 丁 俊 程国发 张 健 黄文平 周大春 张纪文 李友明 李劲松 吴长庆 张家厚 田洪宜 金 文 黄永生 董 辉 王臻良 郭永安 刘耀西 胡家勇 易新生 周志刚 曾祥华 高文琪 王 泉 成分喜 李述林 彭振兴 魏开胜 陶兴华 方 化 张炳绍 张汉生 肖全胜 张助刚 涂棣喜 肖昌耀 刘华金 贺亚刚 廖厚君 高冬媛 刘 军 瞿忠谋 唐祥松 龚 勋 王 军 陈艳荣 黄发仁 陈才俊 吴中华 王 涛 陈义荣 胡 文  杨佑芳 黄孝斌 李 淼 钟 业 潘 军 张汉平 刘寒冰 李 雁 李绪明 高雪文 赵文斌 王 严 马一元 肖 灿 肖启富 周 吉 王俊平 毕云扬 杨 旻 周国平 邓官林 田 鹏 黄文泉 胡定云 萧 翰 田耕之 刘明洋 胡明虎 马建强 刘水露 廖贵刚 杨晓琳 吴方清 马 武 田文化 朱建中 李 军 仝长勇 罗善平 李俊杰 蔡德军 李 雄 胡全明 徐礼金 姚 诚 王文献 杨 勇 赵德荣
黄秋波 傅绍尉 徐其江 孙宇明 傅立新 李 刚  张志刚 秦龙志 王树良 樊 勇 徐洪丰 宛林泉 李织虎 黄中宝 张安全 阮 超 周耀华 甘 泉  陈 逸 周国富 张胜华 王哲膑 程 新 游义云 范 云 高 岚 袁质斌 吴 岚 郑 伟 胡志海 朱宇华 吴永斌 林 坦 李 由 雷白平 程 杰 黄群厚 曹宏亮 焦龙春 汪敦银 陈 伟 刘遵鸿 张浩平 李儒扬 焦文清 程方圆 陈守龙 刘金明  石 峰 王国华 郭新庭 汤文琪 邹志生 周家强 柳国良 李福林 王志雄 唐昌飞 宋元利 刘光明 王 宁 赵玉国 方 鹏 白云峰 张 金 孙 畅  殷崇浩 陈永强 周龙荣 邹 勇 李先国 张成才  刘书华 夏遵龙 刘志军 黄一叶 王秦汉 喻继森  蔡晓文 周 勇 张国民 林大学 张俊峰 于 扬  鲁新武 艾玉卿 黄兴中 卢方祥 郑 健 施 康  汪京元 陈光明 童子珊 陈雪浪 吴志凌 胡圣贤 覃修毅 李重阳 葛剑琴 葛蒲南 沈桂林 周兰兵  李国光 肖鹏飞 谭永胜 谢春华 汤祥松 黄家喜  朱 文 周培基 汪大学 李永涛 刘国平 王志林
张大钧 侯树民 李 炜 陈义军 彭金淋 曾 颖  张 晖 陈继林 王元清 李文涛 陈 剑 王建鸿  卓朝赋 陈树连 姚晓刚 唐杏芳 左剑桥 李 波  王兰荣 陆舍无 刘千书 刘子安 刘应宁 杨晓强  汪 洋 杨 伟 邹家喜 周亚国 罗家伦 金 强  孙 健 向爱东 刘得江 向永龙 张开新 廖光荣  覃兆梅 万 全 李 扬 万双全 沈 刚 刘爱国  陈晓勇 罗海东 孙延辉 姚登魁 罗 群 杨 凡  颜伏田 孔凡锦 马哲明 程 隽 孙光松 毛小洲  蔡爱群 何慧敏 李 毅 刘彦武 刘明华 丁军波  何少华 郑 和 李六清 周绍君 丁晓龙 金慧子  葛 明 陈文刚 吴荣华 肖晓才 王永忠



程为鸿 霍兴亮 沈必耀 程迟生 秦冲德 周 喆  周诗福 何远松 高 飞 余 红 桂建民 韩 勇  吴林星 倪正阳 梅景光 周家强 刘光辉 黄汉平  田 亮 魏晓伟 王俊平 赫仲平 桂艳霞 邬阳路  韩伟龙 程友桥 王士乾 宋哲金 杨 武 徐士庆  王文雄 吕 勇 黄卫民 李锦程 孙文权


谢春华 李 伟 陈 晖 胡学武


汪新民 易新照 鲁金洲 黄少安 李 萌 闻 震  丁大忠 罗 元 魏开功 赵志成 王泽众 梅先明  朱志宏 刘凯羚 蔡秀词 吴 勇 雷寿斌 刘丽华  傅传武 聂 辉 卢方泽 赵克强 林 兵 郭光辉  胡斯贵 孙文平 董昌学 吴林鹏 刘晓泽 刘 刚  魏义赴 阮清华 江长清 易旭东 曾庆福 郭华君  张百平 康则强 肖普森 万信福 尹昆明 岳传喜  卞于山 昌少军 徐凤超 丁书田 祝小平 熊柏松  杨文斌 郑永刚 毛焕林 詹显烈 张云志 胡春霞  毕方明 李小斌 余仲廉 员 晖 柳 毅 陈 兵  祁金刚 万志强 张 良 周 军 陈克平 李 欣  孙 涛 吕声雅 费宝龙 熊志成 杨金泉 李明安  杨守斌 喻培云 李 姝 陈甘麟 侯文廷 胡逢哲  刘 刚 郑文和 张作宏 张道义 孙贤坤 陈国清 李光远 刘华慧 牛晶晶 朱杰奎 赵开成 袁永发 周春风 周雷鸣 陈学信 冯光谦 张以志 汪细娥 戴新建 吴 艺 赵国胜 黄冶国 陈青云 陈 东
纪福胜 陈耀华 黄安勤 万维康 袁继军 李如阳 袁志勇 侯红建 殷子林 张俊芳 蒋宏洲 宋万桃 陈尚合 黄 敏 魏明成 杨启国 柯智明 王盛辉 柯春明 栗钰洁 黄金文 张烁烁 陈建桥 刘文泽 陈 义 陈毓芳 杨文博 杨云惠 李 斌 许伟东 杨灿明 吴先明 周 勤 曲 舒 郭湘军 张胜洪 释登聪 释慈心 胡汉平 程亚平 袁桂清 胡永伟 徐思源 丁曹安 廖圣银 徐 兢 卢福武 张家照 霍耀东 徐明娜 姜海斌 向青林 张孟平 刘福友 钟 源 张小琴 马景良 王元璋 刘铭华 王 曦 雷志茂 刘晓玲 周贵荣 王小飞 陈鄂顺 欧阳吉超 上官琼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6 03:4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1 14:43
茶道与画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一家



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





茶,其味苦涩,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能生津止渴,这是茶的功用。它作为日常之需而进入各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茶道。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茶道也因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绘画,本属于书,为“六艺”之一,作“成教化”之用,后随历史文化变迁,逐步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张扬个性的载体。可作怡情、“卧游”之用,它融文学、诗词、哲学、书法、印章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绘画与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一养生,二修德,三怡情。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饮茶不但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以冲茶技巧为游戏的活动:斗茶、点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亦热衷斗茶游戏。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饮茶过程,逐渐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喝茶须有清雅之心境,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假辨味,俗莫大焉。”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喝茶不仅有止渴生津这一单纯的药用功能,它还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与美德相关,这便是茶德了。
茶为大自然之物,虽经人采摘制作,但仍还原了茶本来原味。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洁,又能以平和之心,以无欲无求之态,以虚明之心,回归本源,便能以茶同归自然,以达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绘画,亦讲心画,讲求平和之心境,人格之修养,德行之完善,艺术之修炼。绘画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的功用,直到魏晋六朝之时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个人的主观意念开始凸显,人们开始放浪形骸地表现自我个性,当时的“竹林七贤”就很有代表性。
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自我,绘画的人文因素逐步得到强化。名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技巧超群,各有所创,名重一时,在技艺上、思想上对后世画家都起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画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如南朝画家王徽,以儒、释、道精神融入其画理,达超然物外之境。
孔子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如山之沉静,故乐于山;智者如水之跳跃,故乐于水。画家若体悟“仁智”之乐,便须有较高之学识和德行操守了。故魏晋以后,画家无不重视个人修为、学识教养的提高。唐张彦远言:“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画家,皆为饱学之士。
画事一艺,除了要有丰富之学识、高迈之情操外,尚须有一个平和之心境,方能心无挂碍,凝神静气,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境界。这是心灵的状态,正如宗炳所言“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批图幽对,坐究四荒”,以“闲居”“幽对”之心,而“澄怀以观道”。
老子言:“涤除玄鉴,能不庇乎?”画家对自然的体悟,须涤除俗尘杂念,有我之见,使本心清明,一妄不存,一相不着,虚心观照,内省自性,方能以无我之见,体道自然之玄妙之境。这也是画家体道自然之法门。有了这样的心态,便可搦管作画,达到一个无俗之境界了。画之雅俗,关乎人品,关乎学识。气韵浓淡,关乎心境。
绘事如同品茗,是养生的艺术,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王昱《东庄论画》言:“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言:“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绘画之时,能平心静气,以气驱笔,练太极之状,动辄全身,故言养身也。画为心象,寄托情怀,遨游于天地万物间,诉诸笔端,故言乐志也。
茶道,画道,属精神文化活动,与功利无关。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的交流,通过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达物我玄会之境。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挂碍,身心放下,不躁不乱,全身融入,便是“禅茶”或“禅画”了。
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纯任心性,不造作,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随性而为,以超然之心,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一幅好的画境,往往亦是茶境,如倪云林的《容膝斋图》,近处以折带皴写出石岸,几株枯槎,一座孤亭,一湾湖水,远处以淡笔画一抹远山,极为荒寒孤寂,画面自然,不着痕迹,莹洁素雅,不沾尘烟。这样的绝尘静谧之境,不正是禅坐、品茗之意境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5 23:1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 11:46
茶文化丛书在深圳首发2011-12-25
     来源: 晶报      作者: 邵登      

晶报讯 由张瑛主编的茶文化丛书日前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首发仪式,该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丛书历时4年编著,共63万字,是一套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茶文化丛书。
张瑛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其主编的这套丛书共分六册:《茶叶鉴别》、《茶叶泡饮》、《茶具选用》、《趣味茶话》、《茶史茶经》、《茶道茶人》,将茶文化的精髓用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浓缩成一套深入浅出的读物。该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图文并茂,具备实用性和收藏价值,在林林总总的茶书当中,以其全面涵盖鉴茶、品茶、茶具、茶话、茶人、茶史、茶经、茶道等丰富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而备受瞩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7 14:49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2-10-29


    杭州龙井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黄山毛峰
     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武夷大红袍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君山银针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白毫银针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福鼎白牡丹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茉莉花茶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洞庭碧螺春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冻顶乌龙茶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做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3 15:16
紫砂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至今。以其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而备受钟爱。正是:小壶乾坤大,紫砂日月长。
    盛世兴壶,集人文之风气;紫砂为烈,得天地之灵明。壶光儒释道,艺扬东中西。全球艺术交汇,世界审美升高,礼品大选紫砂壶具,收藏可谓方兴未艾。

作者: 寒梅    时间: 2013-1-14 20:54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3-1-14 13:01 编辑

近来偏爱金骏眉!且是越品越有感觉!呵呵~~~

武夷桐木红茶。
作者: 寒梅    时间: 2013-1-14 20:58
[attach]20445[/attach]
作者: 寒梅    时间: 2013-1-14 21:00
[attach]2044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23 19:08
壬辰年冬月,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胡朝阳教授亲临汉韵茶艺,品茗茶叙,影像系列。陪同胡教授的系孝感三上画室创始人汤进峰先生。
胡朝阳教授简介:
      胡朝阳: 湖北省广水市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员会委员、湖北油画学会理事。

汤进峰简介:

    汤进峰:三上画室创办人.湖北美术学院、西方当代油画表现专业硕士研究生、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毕业,高校教师。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23 19:0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24 11:50
市书协书家-汉韵茶艺-岁末雅集笔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26 16:04



作者: 明显    时间: 2013-3-13 11:03
=请教[寒梅]:如何发图?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