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与[中国画论坛]总编老轩兄对话专帖--[持续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4 11:28
标题: >>与[中国画论坛]总编老轩兄对话专帖--[持续更新中......]
http://www.zghlt.com/forum.php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4 11:29


中国画论坛【 论坛管理规定】(2009修订版)
【 论坛网友自律条例 】各位网友,当你的ID出现在系统时,便视为你同意服从论坛的规定;当你的帖子被系统接受时,就意味着论坛管理团队有权对你的帖子进行相应管理,论坛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秩序。所以,请大家理解和支持。
(一)论坛禁止各种政治话题、民族话题、国家话题、领导人话题,所涉及讨论的问题、言论不可与相关法律冲突,言责自负。简之就是“莫谈国事”,以上内容请去时政论坛。
(二)论坛禁止发布广告,特别是商品目录、报价等供求信息,不管是自己或他人的,一律禁发。对劝阻不听有意扰乱论坛秩序的可采取删除帖子,删除ID,封IP,屏蔽等处罚手段。
(三)除严重的国家灾难,论坛不为个人或少数人组织捐赠活动或发布捐赠消息。无论什么目的个人签名处不可做超过一项的个人主页或博客链接,禁止签名处出现的网站、BBS或网店的链接,个人签名禁止使用广告词及电话、地址、QQ、银行帐号、Email 等联络方式。
(四)未经核实网名不能用著名画家的名字;不能用单位机构、期刊、报纸、展馆、画廊、团体、协会、网站的名称,或特指专署名称。为宣传广告目的一切网名均属禁用范围。
(五)论坛禁止发帖者自冠、自封头衔,禁止将联系方式缀在画面或其它位置,禁止将画家照片连同作品一起发表。
(六)论坛要求平等交流,不得前缀论坛无法求证的名誉,如:著名画家、知名画家、实力派画家、职业画家、国画家、著名国画家、大师、代表性画家、XXX主席、XXX院长、秘书长等等。
(七)论坛禁止重复发帖。帖子内容要求进入相应版面里的,否则版主有权调整到相应版面或删除。
(八)论坛禁止其他网站盗链本论坛资源,禁止在不告知的情况下使用本论坛的一切图片和文字内容,本论坛不承认“网络资源绝对共享”。一旦发现有权取消盗链者ID,并可深入追究。
(九)论坛以学术交流为主,不作为宣传、夸张个人成就的场所,涉嫌有意推销炒做作者及作品的言论,本论坛不欢迎,请移步他处。
(十)论坛禁止网友使用多个ID(马甲)自我吹捧或制造假象的帖子,发现即清。
(十一)论坛原则上不刊载非政府组织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的消息。不刊登征稿、征画等各种信息。禁止盗用中国画论坛名誉组织各项活动。禁止在出版物中和网络上使用中国画论坛名称和名誉,违者责任自负,论坛保有诉讼法律的权利。
(十二)不管什么主题,论坛绝对禁止过于恐怖的图像;禁止网络到处可见和并已过时的帖子。
(十三)禁止只有链接没有直观的内容或直观图片的帖子或者回帖。禁止在回帖时加入灌水图片。
(十四)论坛禁止把老帖子用同一种无内容的回复方式顶上来,特别是反复顶帖的将被锁定或删除,栏目首页不允许同一作者共存两个帖子。
(十五)空间宝贵,论坛对所有图片拥有筛选、删除的权利。
(十六)我们不可能即时将所有违规的情况发现。所以,论坛会做定期的修正、编辑和删除。不代表违规的老帖子就永久保留。
本规定由《中国画论坛》负责解释。
请注意:任何网友违反上述任何一条规定,都将受到高额减分,也将在相当时间内丧失论坛贵宾资格。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4 11:35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

互链友盟网站[中国画论坛]总编老轩兄
对话专帖
---第一轮对话要点


==管季超眼中的[中国画论坛]精帖;


==[中国画论坛]栏目调整建议;


==[教师之友网]与[中国画论坛]的互动合作途径探讨。




==[教师之友网]向[中国画论坛]学术主持,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致敬!

http://xnjyw.5d6d.net/thread-39931-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5 00:03




南京清凉寺


     佛教艺术品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土壤,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传承和与时俱进值得肯定。清凉寺,为南京千年古刹,集禅、政、学、诗、画、景于一身,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其禅学思想及理论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深远。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反映时代特点和现实生活,让更多的艺术家和鉴赏家参与到佛教艺术的创作、鉴赏之中,同时也让社会大众了解、领略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于南京清凉寺举办“无上清凉——2012年中国佛教艺术大展”,具体策划事项如下:

一、主办单位:
南京清凉寺

二、协办单位:
羽圣文化中心
中国画论坛
李剑晨美术馆

四、组织委员会
主  任: 释理海(南京清凉寺住持)
副主任:程东富(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鸣(中国画论坛学术主持、中国国家画院)            
                  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品拍卖中心主任)
            吴林田(上海艺术家)
            赵   建(上海企业家)
            曹   阳(南京企业家)
            刘震宇(湖南企业家)
            王秀山(羽圣文化中心总经理)
            刘志明(关圣殿美术馆副馆长、画家)
            李   刚(关圣殿美术馆副馆长、画家)
            赵   国(宜兴紫砂专家、画家)
   
五、 出版《清凉雅集——中国佛教艺术大展作品集》
        参展作者每人赠送展览画册2本。组委会向参展作者颁发证书。
        时间:201210

六、无上清凉——2012年中国佛教艺术大展
      揭示明心见性,重智尚和,普渡众生的佛法精神,旨在传播慈善、和谐理念,开示众生。展出30位当代高僧和150位当代艺术名家以佛教艺术为主题的书画、紫砂、瓷器等艺术品180件,特邀嘉宾作品20件,共计200件。 展览作品由特邀作品、推荐作品、评选作品构成。参展作品不再退件,全部由组委会收藏,并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交付清凉寺。
展览时间:2012118日—10
展览地点:南京市清凉山公园李剑晨美术馆

七、20121110日举办“无上清凉”慈善画展捐赠仪式及义卖会,邀请各级领导、嘉宾和媒体参加。

八、
1110日,在南京市清凉山公园李剑晨美术馆进行“无上清凉——中国佛教艺术大展作品”义卖会,邀请社会各知名企业家、佛学文化弘扬者、佛教艺术品收藏者及社会各界喜结善缘人士参与。所有拍出作品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清凉寺的修缮和发展。
作品征集时间:201281日——915
作品收件地点:1、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路83号清凉寺 释理海住持   (邮编:210000
                          2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平政路298 关圣殿美术馆 马湘辉 (电话58396085  15307322303  邮编:411100
九、媒体宣传
    由主流电视媒体、电台、报纸和网络全面宣传报道此次艺术盛典,邀请嘉宾现场介绍和评论。参与报道的全国性媒体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报、参考消息、京华时报、荣宝斋杂志、中国画论坛、雅昌艺术网,教师之友网等。











清凉山龚贤故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0:56
姚治华:当代著名画家,1932年9月2日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1949年后在湖北曾任美术编辑、美术创作员、群众美术辅导员。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画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





  
擅长中国白描人物画和水墨山水画。笔墨生动。颇为传神。山水意境深邃。笔墨酣畅。情趣盎然。他曾在山东湖北海南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曾五次赴日本,四次赴韩国,三次在法国、两次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肯尼亚等国家举办画展并讲学。先后赴意大利德国英国等欧洲15国进行艺术考察




创作经历  姚治华教授24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大师们倾囊相授,使其深得真传,得益匪浅,为其日后的人物和山水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姚治华先生的山水、人物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色调高雅,笔墨酣畅。他的作品《暮归》中的人物与牧牛,令人联想起李可染的画风,进而对姚治华人物画的艺术渊源有所启悟。实际上,从《高原牧歌》到《暮归》,又表明姚治华从中得益于蒋兆和的神髓;作品《漓江情》的画法是从结合西方现代技巧中走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镜了李可染的人物。不过,叶浅予以速写入画的生动性,却已在姚治华的胸中和腕下厚积薄发,同时化入己法而自出机杼。例如耐人寻味的《芦荡飞鹤》、神韵精致的《花溪温泉》;万泉流淌的《美姑河畔》以及“一夜潇潇春雨过,小舟泊岸群鹤落”的《静静渡口》等无数幅扣人心弦的作品。正是姚治华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的结果,他开拓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气韵神动,饮誉中外,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获奖情况  1991年曾获日本“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1998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艺术奖”。1999年5月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阿科特米”大奖,10月参加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又获“世界名人最高奖”。他的画为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国外一些艺术馆收藏。他的画曾作为礼品,由国家领导赠送外国元首。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主要作品  姚治华当教师近半个世纪,他为中央美院编写中国画系列教材9本,作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他又编写了国画教材21本。作品有《芦荡鹤》、《秋渡图》、《漓江情》、《早春河畔》、《渡口》、《欢乐火把节》等。他出版有《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等著作和录像光盘。并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由中央美院十一位教授编写)一套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


代表作  代表作《黄河颂》,此画最早版本一直挂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大厅北侧,曾有成千上万人与作品合影留念。作品奔腾壮观的气势,给每一位欣赏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伫立画前仿如独立危岸,河涛拍岸之声直逼耳际,夹杂着扑面而来的飞溅浪花。这幅长500厘米、宽200厘米的巨型力作,出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治华之手。据画家介绍,他年轻时曾来到黄河壶口瀑布体验生活和写生取材,被“黄河咆哮”的



姚治华画作(26张)
[1]情景深深震摄。滔滔的黄河在画家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日军入侵国破家亡,英雄儿女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奋起抗战,硝烟弥漫,山河色变……一幕幕史诗般的悲壮凝重和匹夫有责的民族自尊,如电影片段重叠在他脑海,翻腾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蓦地,酝酿心头多年的夙愿遂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画,饱蘸激情的画笔挥就了不朽的《黄河颂》。欣赏姚治华教授的黄河题材作品,尤感震撼力——他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令观赏者无不心鼓雷动。这种雷动不仅来自于汹涌翻滚而来的黄水白雾,也不仅来自于险要奇绝的黑石深谷。动与静这两种强烈反差的内心律动,通过富含变化的笔墨色彩表现出来,方寸间透射出一股摄人心魄的独到神韵。 除了精于《黄河颂》等山水画,姚治华教授还擅长人物风情画,并巧妙将各种画法融合创新,堪称一位多面手。他在1981年远赴四川凉山自治州写生,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热闹非凡。他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作品之中,成就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中国画《欢乐的火把节》。画面有两个中心,中心之一是一群身着民族盛装的少女围绕燃烧的火把携手而舞,在飘荡的白烟中火焰腾飞而上,烟雾、火光和人们的面貌及服装均用线勾,色彩缤纷。这种富有装饰风格的手法不仅适合于气氛热烈、内容丰富的题材,更强化了浪漫的情调,激发欣赏者的无限想象。另外一个中心是举行斗牛比赛。四角相抵,相持不下的两头牛是最为突出的主角,树荫和棚伞下密集的观众皆屏息聚神,凝目注视,以静托动。而火把舞那部分,则用较自由变化的气氛来表现彝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心情。两部分从不同角度烘托主题,异中求同,乃动与静的巧妙结合而相得益彰。


社会职务  历任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第二、三届会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等职。中国石涛艺术研究会名誉理事。并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0:57
名家评说——姚治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画系主任任叶浅予说:姚治华他的速写画得很好很生动,人物动态抓得很好,处理场面和关系不错,集贸市场(陕西乾县)很丰富,大集市难处理,他处理得不错。在生活速写中练基本功很重要。”
  姚治华将出版的第一本画集送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指教时,可染先生翻阅后说:“画得很有情趣,很生动。”原来李可染先生只见姚治华画人物画,这次见他画了这么多山水画,高兴得一连说了三个字:“好,好,好!”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张安治评价说:“姚治华同志为当代中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在三十多年的学习、教学和创作生涯中,一贯态度严肃、努力钻研、虚心进取,既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表现技巧,更重视生活感受,把握时代的脉搏,因而他的艺术创作,在不断创作的追求中取得新的成就。”“从来是‘艺如其人’,治华为湖北人,在考入中央美院以前,就在武汉的防洪战斗中,参加抢险而立功受奖。他的《战洪峰》虽是在八十年代初有感而作,但其构思、构图,极其生动的人物动态、表情,都带有作者亲身经历的深刻烙印。当然也同时表现了他曾经师承蒋兆和、叶浅予诸教授的技法特色,如笔法的健劲,用墨的挥洒自由,都准确而活泼地体现了对象的质感和明暗特征,人体有血有肉,全画很有气势,又富于节奏感。”
  中国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丁芒在他的题为《中和思维 辨证方法 诗性追求一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姚治华的艺术造诣》一书文中说:“连日来拜读姚治华先生的画作和有关评论,真是目为之眩,神为之夺,沉潜在他艺术创造的意境里,体味精醇,总想探渊索源,对他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产生这些特色的思想基础、思维方法,作一些探讨挖掘。”姚治华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又是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业绩和成长轨迹在相当高的成次上折射着中国画在当代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研究总结他的经验足以影响整个画坛。因此,我作了上述探索,限于篇幅,未能概全,限于水平,未能深深,尚望姚治华先生及天下方家有以教之。
  前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雷正民著文说:画家姚治华急就《高原情》一幅,令四座惊叹,黄宾虹先生说:“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姚即席之作,精湛流畅的笔墨,浓淡疏密,位置经营等等都相当完美。画面的近岸处巧妙的飞白,豪放的墨彩,在大片水光的映衬下,各自作俯仰状的两匹骏马和牵马歹毒的藏族驭手,虽寥寥数笔,情景具现。飞向对岸的鸟群冲破画面平行线,既是画面艺术处理精道的构成安排,又增添整个氛围的生动性。陈子庄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我脑际一闪。他说:‘中国艺术在刹那见产生的好作品甚多。’治华此作,正是抓住机趣,以平日深厚的功力,而临场最佳的发挥,难得的神逸之作。”
  湖北省书协主席钟鸣天著文说:“纵览姚治华同志这些绝妙佳作,总的感觉是,他把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横涂竖抹,肆意挥洒,大气磅礴,水墨淋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浓淡和板,气势豪雄。我想借用杜甫的两句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庭泣’来概括它,是最恰当不过的。”
  《中国书画报》社长杨坤墀先生在《情诗画》一文中说:“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对应关系中人不断地发现和关照自己,既关照人生,也关照历史,这是中国艺术家 ‘天人和一’的重要美学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我国历代不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是这美学思想的本质体现,姚治华先生做到了真是了不起。”“姚治华先生注重写实,注重写生,注重中西结合。这种折衷中西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广泛体现。与姚治华老师在一起感到他虽然年过花甲,却朝气蓬勃身强力壮,这与他虚幻游山川的性格分不开。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西北、东南的名山大川,中原的山山水水皆流下了足迹,黄山更是让他十一次造访,北美的河山,东南亚的胜景山村,也留下了他的不少足迹。每到有处,他便展纸开砚,席地写生,写生稿一叠一叠,其中有些已汇编成册。这些写生稿本身就是一幅幅绝妙的来字生活之师的造化及他的心灵直线的精品,又是他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源源不段的素材。从生活中来,细致深入观察生活,在其很所画中,都充分体现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与发现,所以他的作品常画常新,每一件作品都有清新的意趣,而不是老一套的重复。这同他重视学生与生活有莫大的关系。”“姚治华的作品尤其山水画中,壑岭崇山,绿葱层林瀑村野中,皆透出一种大地宇宙不息之气派。用笔意境天趣朴拙在陶醉于其艺术笔墨美感之余,在流连其精巧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其涵”藏于画作中的宽博情怀,对万物,对天地,对人间的关爱之心,透现于笔墨、线条、墨色、色彩之中;再加上书法及题画款式的拙辣,博大深厚,宇宙、人生多姿,在其山山水水、花花木木中,体现一种对万物的情趣、情怀的人文精华。澄怀观道,其画涵盖一种至大与至广。而这种人文精神是从画上给人的一种感悟,不好似通过理性,生套的这里说出来,而是在画作上通过生机蓬勃的万物发出来的。”
  美术评论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部主任王菊生说:“姚治华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即留校任教几十年,曾担任中国画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早年画过漫画、连环画、版画、尤擅长中国画山水和人物。先后出版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等。”“近年来姚治华创作的大写意水墨画用笔大胆泼辣、如倾盆泼洒、水漫平川般地饱和而酣畅。”“姚治华的作品传统功力自不待言,最为可贵的是他的创新精神。他的画市郊独特,构图别致;开合严谨,气脉畅通;情景交融,耐人切嚼。虽看不出是哪家哪派,但其意境与神韵却传达出十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气息。进而形成另立于他人门户的‘姚家山水’。”
  日本画坛当代著名大师加山又造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芦荡仙鹤》后写信给姚治华说:“看到你的画很高兴,水墨用的很好,透明淋漓,很有水墨艺术情趣,看来你一直活跃在中国画坛。”
  在日本长野日中友好协会举办的二人画展中,日本美术评论家山崎先生看了姚治华的作品说:“既有中国传统深厚的功底,又有创新激发和精神,使东方传统水墨具有当今新时代的精神和特征。”
  1991年在韩国汉城弘益美术大学讲学时,东洋画系主任洪石苍先生称赞:“姚教授的画兼有东方传统和西方现代画两种情趣,像《漓江渔歌》就是这样的作品。但它是东方的。姚治华有很好的功底和现代的情感,他的画我很喜欢。”另一位教授说:“姚教授的画具备东方人内涵,有很高的情趣和审美观。”
  1993年在法国巴黎艺术城举办画展时,巴黎国际艺术城总监、著名艺术活动家布鲁诺夫人赞扬说:“画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新的中国彩墨画,给艺术城增添了新的艺术风采。”
  1993年在法国冈城国际博览会中国艺术馆姚治华个人画展上,法国内政部长接见他时说:“我很喜欢你的画,把中国民族风格的画展示给观众,这是很好的事,所以受到欢迎,希望你再来。”次日法国日报刊登了内政部长会见他的巨幅照片。
  1996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姚治华个人画展时,华盛顿中西美术学院院长钱世刚先生著问《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称赞他的画作。文中说:“随着初秋的风飘来姚治华先生的画展,为华府增添了一股酣畅清爽的艺术气息。《芦荡飞鹤》、《翡翠飞瀑》、《漓江晨曲》、《黄山印象》、《大漠驼铃》……四十余幅作品琳琅满目地充斥了整个展厅。使观者恍惚坠入栩栩如生的大自然之中。尤其当目睹并聆听大师的挥毫及讲座后,更使在场的美术爱好者无不为之称快!仅仅为期两天的画展,几乎达半数的作品被争先恐后地选购收藏,足以正式姚先生深厚的艺术魅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通即张澡(据说可以一手执双管、枯营并生)提出来的艺术思想。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一直起着积极作用。所谓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走向生活。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吸取创作的源泉。作为一个闪烁画家,能否有所健树、卓然成家,在于他是否能突破前人,独辟蹊径,创立自己的风格。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许多因素,但关键取决于他的师承观。即重师造化还是重师古人。”“如果用‘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来形容几十年的艺术耕耘,姚先生苦心经营的、默默的、不懈努力是极为形象的写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03
我的导师姚治华教授(国画大师)

——— 郑碎孟
2012-06-28   来源: 生活消费


姚治华老师组织了一批书画名家,并亲自参入共同创作了一幅一丈六的国画作品《和平颂》。 2005 年在"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精品书画拍卖专场上以 5000 万元拍卖成交。在当时创造了中国单幅中国画作品的最高价。


我的导师姚治华,出生于 1932 年 9 月 2 日,湖北孝感巿人。 1949 年 7 月入中原大学, 1952 年结业于中南文艺学院美朮系。先后在《湖北文艺》任美朮编辑,湖北省文联美朮创作室任创作员,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任辅导员。 1961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国画系副主任、教授等职。现为中央美朮学院教授、中国美朮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并曾兼任中国美朮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延安鲁艺美朮学院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黃山写生画院院长、中国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华民族文化书画院总顾问等职,并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员、美国国际大学名誉博士。他曾多次参加社会助残、抗震救灾和支农等书画捐赠慈善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慈善大使",并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中华名人支持三农功勋人物。






老师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他曾在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内蒙古、广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五次赴日本、四次赴韩国、三次赴法国、两次赴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肯尼亚等 20 多个国家举办画展或讲学;先后赴意大利、德国、英国等欧洲 16 国进行艺术考察; 1991 年获日本"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 1998 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奖"、"国际文化艺术奖", 1999 年 5 月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世界名人最高奖"。



历年来老师已出版有《姚治华画集》、《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人物速写》、《国画名家姚治华》、《中国国宝书画三大家吴冠中、姚治华、范曾》、《中华美朮大师三人书画集姚治华、黄永玉、靳尚谊》、《人民美朮出版社出版的姚治华上下集全国最大个人画册重 14 公斤 》等著作和音像制品,并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朮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由中央美朮学院十一位教授联合编写)一套 9 本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教材 21 本;他的个人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近期还出版大型书有《中国著名画家姚治华小品画选》、《姚治华山水画小品选》、《中华报导国画大师姚治华》、《现代美朮有姚治华、李可染、冯凭、冯大中》、《江山如画姚治华山水卷》、《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姚治华、刘文西、朱常棣、吴山明、江枫、霍春阳、田黎明、杨晓阳等》、《中国画坛人物姚治华、刘大为》、《中国画坛六大家姚治华、方增先、喻継高、何家英、贾又福、刘大为》、《中国书画七贤姚治华、孔仲起、石齐、方楚雄、田黎明、卢禹舜、李蒸蒸》、《中国山水画十大楷模姚治华、白雪石、周韶华、郭公达、吴齐、于志学、李宝林、宋雨桂、贾又福、崔振宽》、《中国画坛六大家姚治华、范曾、刘大为、杨晓阳、靳尚谊、赵无极》、《聚焦当代翰墨名家姚治华、沈鹏、靳尙谊、于志学、刘大为、刘文西、黄永玉、欧阳中石、李铎》、 《美朮丰碑当代画坛四大家姚治华、黄永玉、刘大为、于志学》、《五千年实力派姚治华》、《求是书画特刊当代国画名家姚治华》、《中国近现代名家姚治华作品选粹》、《美朮家》、《翰墨人生当代中国山水画精英姚治华、孔仲起、龙瑞、陈平》、《荣宝斋画谱姚治华山水部分》、《中国书画当代书画大家姚治华、欧阳中石、靳尚谊、范曾》、《 100 幅中国名画中国画报姚治华、胡忠元、李宏志、方长江、雷国清、李宝民、李宝民、刘天呈、赵艺海、朱元暹、王鹏飞、刘振骠、吴渝丹、杨炳湘、喻继高等》、《建党九十年当代艺坛六大风云人物姚治华、刘大为、靳尚谊、沈鹏、欧阳中石、李鐸》、《当代中国画名家典范姚治华、潘公凯》、《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姚治华、赵振川、王西京、郭石夫》、《收藏界最关注的画家姚治华、黄永玉、方楚雄、姜宝林》、《大师之路姚治华、赵无极、朱德群、韩美林、范曾》、《中国当代画坛南北最具影响力名家姚治华、刘大为、方楚雄》、《中国艺术名家精品集姚治华赵无极、吴冠中》、《当代画坛南北最具影响力山水名家姚治华、童中焘、贾又福、陈金章》、《国际书画交流姚治华、冯远、靳尚谊、张海、刘大为、李铎、潘公凯、范迪安、谢举贤、王梦湖、李兵、王世英等》、《中国画坛师生集姚治华、郑碎孟》等等 ......

老师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能成为老师所带的研究生研习山水画,是我一生的荣幸。


老师在创作和教学上推崇意境,即 —— 不仅要淸淅地勾勒出自我心中的意境,还要向大众描摹展示出画者宽广博纳、承古求新、执著追求、热爱人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深厚情怀。同时,老师还倡导在笔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感,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老师坚持书画创作的灵感源泉来自于自然,所以,要多到大自然的大好山川中去写生、去生活、去体会,正如石涛所说的"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老师一直奉行的理念。


老师坚持拜大自然为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在艺术上有发展前途。老师曾对我说过:他在书法上很少学描这帖那碑,但凡见过他书法作品的人都能感到有一股由字里行间中透出的大家之气。我想,这与他踏遍全国名山大川并周游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形成的开阔眼界是分不开的。他为了不断丰富体验,曾十三次上黄山,三次长途跋涉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敦煌和永乐宫等地,学习考察中国绘画的优秀遗产。他还曾十多次游历黄河、长江、长城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汲取了丰富的艺术滋养。或在云彩环绕的山径中漫步,体会那份幽静、安祥和博大所带来的震动;或沿着黄山的古栈道,顺着溪流上下寻觅绘画的素材,或走得更远,乃至康定,那种天然的质材,那种人间充盈的人文真情,能令身临其境者对人生的本质产生新一层感悟。一个画家,能够受到这样的自然洗礼,真是其得天独厚的造化。这一切,在老师的身上乃至他的画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要看过他的画,看过他用心创作的作品,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老师始终保持着这份的感觉和情怀,走出了他心中的自然和大气。

在不断钻研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老师还非常注重吸取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对西方的绘画技艺和大量艺术精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无论画什么,他都是在掌握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进行推陈出新的探索。

老师的人物画形象生动,笔力雄健,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神态见长。他的山水画致力于借景写情,融主客观于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意境。他重视在客观实际中取得真情实感,缘此景写此情,情景交融。同时,他善于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感受。这使他的作品表现形式与风格更为多姿多彩。

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引领下,我也在不断努力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养分。我曾追随老师三次上黄山写生,每次一住就是二十几天。后来,我又在长江三峡住了十年,写生了十年,积累了上千张写生稿。这十年的三峡写生生涯,让我即使闭上双眼,也可以在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一座座美好的山川,并把这永远铭刻在记忆中的大好河山,通过我努力学习传统笔墨意境,生动淋漓地搬到宣纸上,让传统的笔墨写意境界迸发出时代的生活气象。

我曾创作了一幅名为《长江三峡图》(长 20 米寛 0 、 6 米)的长卷。老师看后说:"中国画要向前推进,既不能一味地摹古,又不能抛弃传统或去一味地被某些西方艺术垃圾所影响。作画不仅要以现代山水写生理论表现生活,还要发扬传统的笔墨意境,通过现代山水写生去表现现代人的心理。你能达到这一点,也是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并将其向前推进和创新做出了一点贡献。"这些话也是老师对后一辈的要求,也是他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老师为人随和谦逊、平易近人、胸怀豁达、视野宽阔、行事低调。尽管曾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并师从数位当代画坛巨匠,他却从不炫耀和张扬,总是埋头勤奋创作。他的佳作《黄河颂》,画面气势恢宏、笔触奔腾,将黄河壶口浊浪飞溅、一泻千里的自然力作腾挪于纸上,呈造物主鬼斧神工之大美,现 " 乾坤倒壶此转回"之气韵。这幅崭新的中国画巨作《黄家的精湛技艺。名师出高徒,老师用他的作品回报了社会,报答了他的恩师。
2010 年 9 月,老师在北京故宫的太庙举办了个人画展,观后令人顿生仰止。我亦在感受恩师佳作中渗透出精神的同时,于踱步移回中体味着他如画中那江山般 " 如此多娇 " 的人生。一路的前进,一路的开拓,老师在继承李可染大师"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理想之中,融入了现代气息,纸张里跃然着他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是我一生中可尊可敬的恩师。
(选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盛世中华 脊梁风采 --- 姚治华风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05
姚治华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离退休干部局、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联合主办,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承办的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系列活动之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中华慈善大使姚治华书画展于2010年9月5日至9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隆重举办。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和老干部,老将军,老外交官,老艺术家等五老群体及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部分高校学生近500人出席了9月5日的开幕式。
  姚治华在艺术创作实践,培养书画艺术人才的同时,他的心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多年来,他为抗震救灾,支援贫困边远地区,支援农村,捐献了许多书画作品和善款。因而中华慈善总会聘他为“慈善大使”。这里展出的姚治华同志部分山水,人物和书法作品,从侧面反映了这位在新中国成长的艺术家为我们这个伟大国家,伟大时代所做出的功绩。姚治华因艺术创作,社会教育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不少荣誉。
  姚治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从建国开始从事绘画艺术实践,可以说是和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一位艺术家。他24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大师们倾囊相授,使其深得真传,得益匪浅,为其日后的人物和山水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有影响的普及美术工作的战士。六十年来,经过中央美术学院的深造和艺术社会实践,虽年逾古稀,但始终保持着革命朝气,做了大量的艺术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多年来,他默默耕耘,潜心艺术钻研,画了大量歌颂党和人民的事业,歌颂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如《黄河颂》,《更喜岷山千里雪》等许多优秀作品。
  他说:“过去的荣誉不能说明什么,只会加重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开幕式上,到场嘉宾表达了对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慈善大使姚治华先生的敬意,并对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成功组织的系列活动和各方面善举给与了高度评价。这次姚治华书画展是中国五老工程组委会公益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它进一步增强了书画艺术家对五老公益事业的认识,使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和关注中国五老公益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著名书画艺术家廖静文、阿老、刘勃舒、雷正明、何家英、吴长江、米南阳、姚少华等出席了开幕式。
  他始终满怀艺术激情,紧跟时代步伐。他时刻不忘履行一位老画家的艺术责任。这就是他为什么能雄浑激奋,古稀尤唱《黄河颂》的真谛。姚治华的中国画意境深邃,神韵精致,饱含激情。他一向以情作画,满怀深情,用画笔描绘祖国的名山大川,刻画黎民百姓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既不忘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吸收西画的精髓,不断追求创新,使其作品不落俗套和窠臼。其作品创作形式与风格多姿多彩,一些作品既磅礴大气,又清新优雅。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传神入画,笔力雄健;山水画构图新颖,笔墨酣畅,情景交融,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其作品广受喜爱,为国内外有关人士多方收藏。
  近十年以来,特别是在离休之后,他全力投入书画艺术社会教育实践中,编写教材,组织录像教学,亲临艺术教育第一线,讲授中国绘画艺术的理论,传授中国绘画的技艺,培养了大批社会人才,很多人已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文化艺术骨干。而今,他可以说“桃李门墙,平和宽厚聚知音”。五老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去年秋曾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委会执行主任王照华汇报工作,谈到姚治华从事艺术教育的成绩时,王老说:“他可是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教育家”。随后,王老为姚治华同志题写了十个大字:“让晚霞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08
中和思维  辩证方法  诗兴追求(代序)
——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姚治华的艺术造诣
作者:丁芒  发布时间: 2010-11-24

  连日来拜读姚治华先生的画作和有关评论,真是目为之眩,神为之夺,沉潜在他的艺术创作的意境里,体味精醇,总想探渊索源,对他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产生这些特色的思想基础、思维方法,作一些探讨开掘。姚治华是当代拥有盛名的山水画家、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关于他的身世学历、天资秉赋,以及笃实勤奋的人品作风,博求约取、融通独辟的艺术道路及其造诣,人们讲得很多。恐怕每一个成功者所必需经历的具备的基质性的先期条件,他都实践了、拥有了。这是共性,是规律。各个成功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到达的深度不一。我所谓深度,一是指在“博求”中对实践经验(师法自然,师法古今中外前人)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升华概括程度,也就是一般的“领悟”能力;二是指对这种领悟能迅速“约取”,融入自身的个性自趣中去,在艺术实践中悟到独造个性表达的种种线路、方法,此所谓“顿悟”。顿者指来得快,是心灵的一种迅速撞击,艺术思维上的豁然开朗。“领悟”是理性成分多,“顿悟”则又回到更高的感性体验中去。顿悟是领悟的理性基础,是领悟的深化,它直接指向了实践,指向了个性独创。用古人关于艺术境界三阶段的分析来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我认为是客观状景的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我认为是自我投入的“博求”阶段以及“领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即个性表达的“约取”阶段,升华、独创、前进的阶段,也即前文所谓的“顿悟”阶段。姚治华的艺术成就很高,我认为正是他的艺术思维到达了这种深度境界的结果。
  艺术思维当然是一个抽象的大概念,在画家来说,他是怎样通过笔墨、色彩等工具,在平面静止的具象画面上,来运用和表现这一抽象概念已到达其理想境界的呢?这就必须从他的作品中对他的艺术思维,作逆向的条分缕析的探索。先仅就我所感,析论其主要几点。

  一、中和思维

  在有着繁盛深厚的艺术传统的中国,在世界各国画派画风交相辉映、杂采纷呈的现代,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画家,何去何从?道路并不难选择。但要成为一个超越者,而不是守成者,他就必须广开视野,继承借鉴,博取众长,熔多元的经验于一炉,作为自己攀登巅峰的基座,而不是孤守、排异,永远重复古人,重复自己。中和思维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个思想问题。没有这种博大的见识与胸怀,就永远不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发现和发明种种“中和”的艺术方法。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你不扎扎实实地站在历史巨人的肩头,就永远不能独标新异,出人头地,只好沉沦于平庸。观察当代许多卓越的画家,论其思想深处,莫不有赖于中和思维的奠基。

  姚治华之敢于大胆用水用墨,敢于大块地用色,莫不是他在继承和借鉴中,中和思维所起的作用。从他每一幅画都可以看出传统笔墨功夫,和西画的色彩绚丽、版画的强烈明快、连环画的灵活构图种种风格的融合、中和。如他的《美姑河畔》、《巨龙雄魂,旭日东升》,因大胆用色,而使国画传统的山水意境顿然改观,创新求变的意义,时代精神表现的意义,也就在其中了。

  二、辩证方法

  中和思维和中庸之道、折中派不同,它不是“(1+1)÷2”,而是建立在否认二元对抗、否认“一个中心”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画家具备了综合的理念作为艺术行为的指导思想,才可能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种种艺术上的问题。观治华先生的画莫不可体味到他运用辩证方法的得力之处。举例《驰马》,画的是一群斑马,奔驰于广漠草原上。从习惯的构图来说,奔驰的马群应是画中主体,他却置于画幅上端、地平线穷目处,其下约5/6的画面,则以蓝黑混成的水彩横扫过去,略间以空白发亮的潭影和近景蒙茸乱生的草丛,一片雄浑迷蒙,反托出斑马鲜明的身影和条纹。画面顶端淡黄一抹,暗示着夕阳余晖,为斑马工细生动的笔墨,作了光学上的解释。主次的倒置,工笔与大泼墨的反射,动势与静态的对比对立,都是一反常态,出人意表。读者审美的指向,立即被画家的匠心,从惯性中解脱出来,导向新颖、奇妙、广阔、大气的境界,心灵为之震撼,不由得浮想联翩。治华先生惯用这种手法,建构其“大感觉、大气势”,形成他山水画风格的重要部分。《夜捕》、《荒原》、《黎明》、《风雪驼铃》等,都一样地气势夺人。我认为这些都是他运用辩证思维和方法最成功也是最高明的成果。不看到事物的矛盾两方,不是从相对立的矛盾中寻求新的统一,不是把客观物象通过主观臆念加以改造,不是对审美惯性惰性作逆反思维和反其道的运作,治华先生就不会有这个艺胆,他的独创、孤诣的创性思维也不会到达如此深度。

  三、诗性追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审美传统观念。重写意的画风流传千年不衰,就是因为这种审美观念,能促进画家们从具象到抽象“超四维”地思维运作。这种审美指向,引导中国画进入更为高级的诗性境界。回顾当代成就较高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无不在诗意的表达上,努力探求,煞费苦心,才能程度不同地到达一定的高点。姚治华正是在这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画家。分析他的诗性思维及其成功的表现方法,我想对广大画家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夸张化

  为了完成诗意的传达,夸张往往是直接、有效的手法,这在诗歌界已是共识,只有不懂诗的人才说你“说过了头”。而在绘画上,就须通过景物具象的变形,通过变异笔墨、色彩甚至皴法等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姚治华的艺胆之大,首先就表现在夸张上。他敢于把成碗的相溶的水,泼向草原、浩空,成堆地重彩泼向山峦峰峡,以表达他的热烈、浓情、痛快、高旷、幽邃......种种心灵中的意念,表达他面对景物、“再造”景物时诗感的兴发。《更喜岷山千里雪》写毛主席、周总理率领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的场景。一般伟人画均以人物为主体,景物作衬。治华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夸张的构思,强化了三大对比度,以更深地体现主题。一是画面空间以高峻雪山俯压全幅,与只占画面八分之一微小人体群,形成强烈的反差;二是以雪雾掩拥,高耸挺拔的雪山群,与人足所踏、俯首跪伏的近山,形成强烈的反差;三是以占绝大画面的白色浅青色,与人体的黑色衣装、矫健的步势,形成轻重色彩的强烈反差。通过三大反差的对比,不但真实地表现了题目所显示的画面“规定性”,人物的主体地位、精神形象,愈发鲜明,“天人合一”,反可使读者联想翩翩,获得更深的领悟。《漓江夜曲》通过对江岸、山头、树影的倒影的特殊皴法,表现了渔火映染下的水纹闪动迸飞之状,传达了作者对此时此景的激赏和对诗性的细腻体验,读者循此以观,也会立即受到他诗情飙发的感动和感染。

  2.朦胧化

  朦胧就是不确定、不写实、不工细,因为朦胧,就促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遐想,使作者显示的审美对象,在读者心中引发许多补充。这是诗之讲究含蓄、富有余味的一种常用的也是高级的艺术观念与手法,运用得当,艺术效果大大高于写实。绘画同样适用这种手法,姚治华更应许为高手。他不但通过云、水、雾、风、光、影等等惯常便于表现朦胧感的东西,来传达其抽象的诗性思维,我觉得他的独到、他的擅长,甚至可以定名为“姚治华式的朦胧”的,是画水中的倒影。《漓江情》以江岸的一抹绿色为黄轴,把岸上美峰与水中倒影平分全幅,形成一个奇妙的对称结构,使人忘却谁是实景谁是虚景,因而灵性摇漾,诗味盎然。再如《夜捕》在全幅夜色朦胧中,相对清晰的两条渔舟上的渔人,从画幅中线左侧,向着水上夜空撒出两张渔网,颜色稍淡于底色,如风裙飘飞,如奔云浮漾,网的长度大大超过了正常的比例,显然是夸大了,然而却成了全画引人注目的焦点,使人生发出无穷遐想和深邃的惊喜。《静静的渡口》则把视焦放低,竟略去了岸上的山峦,全幅是倒垂而下的水中山影,压在静泊于右下角岸边的三条笔墨鲜明的渡船上。山影的皴法也较为特殊,是山石的坚硬棱角与柔软的水纹水沫的糅合,左上角画了些翩然翔飞的水鸟,与渡船对角相称。构图固是独创,对“静”的表现,通过朦胧的山影,加上不朦胧的渡船的反衬,便越发显得幽静安详,诗感似乎要从山影中渗沁而出。《秋渡图》也是只画山的倒影,却由于意境不同(以岸边红叶及对角船上的红色块来暗示),他把倒影因被船的移动产生的波浪所荡,而形成规则形的横纹。强化这一道道平行的横纹,全幅画便出现了装饰画式的规律感、节奏感,与大红色块产生联动,浮现出生活进行曲的热烈的旋律。另一幅作品《芦荡飞鹤》的画面,朦胧化的特点更为突出。我对姚治华朦胧化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水中倒影的表现特别欣赏,这正是他的特色、专长、亮点。

  3.通感化

  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可以相通,从视角对象可以听到声音,从触角对象可以闻到气味。其实未必真是如此,“通感”的基础在于对人们生活经验的唤起,在于联想。绘画,是时空的画面锁定,欣赏绘画只需视觉。如何让人们通过对平面、静止的画面审视,超越视觉三维(点、线、面)的局限,从各种感觉渠道,都能驰骋想象,形成幻觉,获得更大的诗性审美满足,这就是要靠画家提供启导通感的“通道”。高明的画家无不在“超四维”的追求方面着力,常运用暗示、象征、比喻、营造气氛种种手法,而运用“通感”是重要手法之一。获取重大成就的姚治华,当然也是“通感”化的高手。

  首先要说的就是他的“动势思维”。他善于营造气势,化静为动。他大胆泼墨泼彩,如状云、状风、状水、状瀑、状山影、状夜色、状晨曦、状暮雪、状莽莽生意、状蓬勃之气,无不得心应手。读他的画,每感一股气势逼人,这股气势撞开了人们联想之门,一时五感皆通,如闻风声瀑声,如触云絮缠绵,如嗅花香水气,如沐沁凉夜风......这就不能不说到他那幅长500厘米、宽200厘米,高悬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黄河颂》。这是一幅气势磅礴、寄意遥深的杰作。治华先生曾在二十多岁时去兰州写生见过那一段黄河。后来带学生实习,也曾亲临壶口踏看奔腾不息的瀑布。他的童年是在铁蹄踏破版图、河山滴血、听着《黄河大合唱》慷慨激越的旋律长大的。黄河雄伟之姿、迸飞之势、澎湃之声,早在其胸中凝缩为石雕铁塑。一旦受邀作画,那眼中的血泪、耳膜的鸣鼓.....均一跃而奔赴笔端,纵横驰骋,绘影绘声,气势横溢,力透纸背,激响弥天。把中华民族的磅礴正气、浓烈爱心,通过黄河这一象征实景而强化了的通感效应传达出来,因而扣人心弦,令人魄动神惊、遐想不已,叹赏不已。

  再说其通感效应,如《邛海风光》以幻化了的楼台的鲜红,对照水中有序流淌的黄花,而黄花已成水的线谱、花的音符。凭这种暗示,人们似乎听到纡徐流淌的钟声琴韵。《山中雪》在斜向虚染的云流岚气中雪花漫飞,挟着风势,撞击在似乎冰冻了的山峰树影中,恍惚叮当有声。更不要说那广漠上远去的驼铃(《丝路驼铃》)、深山中自天而落的悬瀑(《飞泉》)、飞浪撞礁击岸的东海(《望东海》)之如闻其声了。差不多每一幅我们都可以五感互通,生发联想,产生更丰富的诗情的体悟。

  诗性追求,画比诗要难得多。除了诗性思维不是人人可具外,写诗是通过抽象(文字)写抽象,而画则须通过形象写抽象,所受限制多得多。但这又恰恰是衡量一个画家的思维深度、艺术力度的重要着眼点。姚治华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又是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业绩和成长轨迹在相当高的层次上折射着中国画在当代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研究总结他的经验,足以影响整个画坛。因此,我作了上述探索,限于篇幅,未能概全,限于水平,未能深邃,尚望治华先生及天下方家有以教之。

  文/著名诗人作家及美术评论家 丁芒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0
姚治华:中国画发展不能靠价格炒作 作者:浦奕安  发布时间: 2012-07-18  “艺”在“术”之前,艺术不等于是技术,“艺”是修养、内功,画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内在修为,术才是纯熟的技术,两者结合好才能画好画。


  近段时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艺术品投资中的中国画却如春梅独秀,价格在春拍中屡创新高,一直延续到6月2日晚的保利春拍,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朱砂画《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成为今春单品成交价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一时间,李可染似乎成为现当代中国画拍卖市场的风向标。李可染先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多年,桃李众多,姚治华是其中一个嫡传弟子。他的山水画创作深受恩师李可染影响。

  “中国画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姚治华回忆,李可染对于中国画的基本功非常重视,刚进中央美院时,可染恩师便提出了四个“要”来修炼基本功,即“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诗人的感情和杂技家的本领”。

  所以,他在多年的创作和中国画教学中,非常注重这四者的融会贯通。

  姚治华认真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艺术家,必须具备一个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全面素养。中国画的美学包含在哲学范畴内,创作者认识问题应懂得辩证法,细致观察和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些人在创作时标新立异,尽想着创新,把丑当美,对于中国画来说是不对的。”姚治华不无焦急地说。他认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从孔孟以来的哲学思想,是反映道德高尚为主。而西方则以奇特、裸露为美,学习中国画时需要辩证去看待这些问题。

  姚治华一直注重中国画基本功的培养和修炼,他觉得现在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需要勤练基本功,可以凭感觉去画,那是完全错误的。

  他进而徐徐道来:“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黑与白、疏与密的创作规律,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姚治华边画着一张册页小画边和记者讲解,你看这画上的马,寥寥几笔却各有不同,虽然自己没有亲历草原,但多次的写生观察早已把马的各种情态烂熟于心,根据多年内功积累和创作时的感觉,才能逐渐画出意境,抓住画的灵魂。

  “好的艺术家其实都有一颗哲学家的头脑,我退休后去过多个西方美术馆,看到无论是现代派和印象派绘画,无论是凡·高还是莫奈,他们都是一个哲学家在作画。“姚治华说。

  退休后的姚治华,尽管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依然不时去写生,功课甚至做到国外,寻找新的灵感,也喜欢和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新闻专业的夫人谈论天下大事。在画画之余,他还经常涉猎别的艺术门类。“比如我去看芭蕾舞,西方的形体艺术所带来的动态之美,会激发我新的创作灵感。我没有刻意去融合,但西方各种艺术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说。

  “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姚志华清晰地记得恩师李可染所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说,画画除了内功的修炼,方法、技术的修为也非常重要。

  “要练出胆量,熟练了,才不怕。比如前几天上合组织第十二次峰会演出上,杂技演员上演的空轴,非纯熟则不能。”他认为,中国的戏曲、舞蹈、绘画等艺术的技法得讲究一个循序渐“熟”的过程,最终到达“无法”的境界,“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所以说,中国画的创作,其灵魂便是内功和外功的有机结合,要用“魂”去抓住人、打动人、吸引人。姚治华感慨:“依意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依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他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画了那么多年的画,但还是没有像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等名师那样形成自己的风格。

  “先抓住画画的魂吧,尽量做到胸中有丘壑。通过创作去提取精华,表达我对于自然界万物的认识和感受。如是足矣。”姚治华这样总结自己。

  “死练中国画最多成画匠”

  姚治华把生活看做自己作画安身立命的根本,他认为,任何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是无本之源。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有所区别,需要去大量的名山大川写生再创作。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不是魔术,不能单单凭借巧合、单纯模仿自然现象。要经过画家认识和提炼,要集中、典型、提高生活,这才是画家的本领。”姚治华感慨。

  他告诉记者,在生活中画梅、兰、竹、菊的比比皆是,可是最后能成气候的为什么就不多?“艺”在“术”之前,艺术不等于是技术,“艺”是修养、内功,画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内在修为,术才是纯熟的技术,两者结合好才能画好画。

  “现在有不少画家在走极端,只知道死练画,最多成为故宫里那些临摹古画的匠人,一辈子成不了大家!”姚治华掷地有声地说。

  姚治华对他的弟子就很注重“艺”和“术”的结合,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最近,他的弟子,十年里游历三峡700多次的“画三峡专家”郑碎孟就补景完成了2001年6月,秦岭云、姚治华合画李白的“三峡早发白帝城”诗意画作。

  “我的画作从不直接进拍卖市场”

  姚治华和很多老一辈的画家有所接触,深刻体悟到他们的信念。关于中国画的未来,他认为,一定要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发展,决不能脱离。“学习传统,就像春蚕抽丝,绕进去成了里面,有的人进去就成了蛹,有的变成飞蛾,对传统,要咬出来。”他说。

  姚治华李可染先生的话来解释,学习传统和自我创新之间应该是“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功力打出来”。学习理解中国画的传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要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造,才有出息。学习西方很重要,但中国画一定要是自己的血液,血型不能变。要汲取各方营养变为自己的血液,但不能混血。

  经过多年市场磨炼,姚治华的作品从不与任何拍卖公司合作,也没有团队运营。1997年,他邀请赵朴初、关山月等22位当代名家一同创作的画作《和平颂》,则拍出过5000万元的高价。

  姚治华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我不在意今天我的画能卖多少钱,有多少市场和多少人来关注。我的画作从不直接进拍卖市场。有的画家,通过一些炒作方式,把画作提高到一定价格,当随着时间流逝和市场检验,慢慢就会下来的。”他露出了一个红润光泽的笑容:“到那时候,可就不好看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2
姚治华: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感悟 作者:李树森  发布时间: 2012-10-09


  (《黄河颂》巨幅作品,最初是姚治华先生应新加坡现代艺术馆邀请所创作,影响颇大。后来北京人民大会堂特邀请姚先生再次创作,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大厅,时年作者76岁。)


  姚治华:1932年9月2日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一职长达10年之久。他多次参加社会助残、抗震救灾和支农等书画捐赠慈善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慈善大使”,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中华名人支持三农功勋人物”;曾五次赴日本,四次赴韩国,三次去法国,两次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画展并讲学。1998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学术奖”,1999年5月和10月,获世界和平艺术大展“阿克特米”大奖及“世界名人最高奖”,2000年又获该组织颁发的“最高学院奖”。曾主编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材21本。


  金台记:


  姚治华,一位受人尊敬的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从事中国画教育工作悠悠数十载春秋。在教学中,他主张首先要下苦功打好文化基础和技法基础,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再创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以实际行动为继承、弘扬中国文化艺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时下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他敢于说真话,发出自己的声音,勇于担当一个艺术家的文化责任。


  在当下浮躁的中国书画领域,他的实际行动和宝贵的艺术精神值得很多人思考和学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3
我的根是中华民族


  李树森:您现在已经80岁了,您曾说您的艺术之路基本上是一二三四五,五步。今天咱们按顺序谈一谈,请首先介绍一下第一步。


  姚治华:我现在是在80岁总结我60年的艺术实践。我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我的根是中华民族,这就是我总结的第一。


  我画黄河等于是一个小结。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很多重大的文艺演出,一出现黄河都能调动民族感情。张明敏的歌《我的中国心》里唱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当年听了这个歌我特别感动,海外的炎黄子孙反响也非常热烈。这说明黄河不只是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我小的时候到重庆,那个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年轻人都是哼着《黄河曲》,那时黄河就已经被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了。


  后来我也几次到黄河,还到兰州看了黄河母亲的雕塑,的确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豪的民族感情。我沿着黄河走访了很多地方,看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大量的黄河文化,很受教育。我们也曾带着学生考察黄河文化,无论到敦煌,到甘肃,到河南……很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黄河文化。


  正是这些因素,当新加坡现代艺术馆提出要我画四张山水画留给他们做纪念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应该画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结果稿子画出来之后,反响很大,特别画黄河那张作品反响最好,就因为这幅作品,后来人民大会堂特意让我去那画了黄河作品。那年我77岁,今年已经80岁了,所以我说画黄河等于是对我艺术的一个小结。通过这个小结,我自己真切地领会到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一定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地,扎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根扎的越深越好。只有扎了这样的根,你才能生根开花。


  艺术的根不能多元化,我跟随李可染老师学画的时候,他讲过一个比喻,他说:“艺术不能搞混血儿,你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不能把别人的血随便往你的血里面打,这一打你可能就出问题了。”实际上他说得很尖锐,你只能把别人的东西吸收,作为营养来补充自己,使自己的血液更健康。但是根不能变,血液不能变。正因如此,我对有些人提出的中西合璧持有自己的看法。把中国文化融于西方文化或者世界文化之中。世界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没有真正的世界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立于世界之中。世界文化是虚的,只有民族的文化真正搞好了才是世界文化。所以民族的根是最重要的,作为艺术家,一定要扎好根,不然开的花就容易谢。像少林武功、千手观音,这都是民族的东西,在世界上的演出档期都是排得满满的,很多纯粹的中华民族艺术拿到世界上去都很受欢迎。


学艺术需苦练外功和内功


  李树森:在教学中,您一直强调要苦练基本功。从您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您具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文化底蕴。现在很多年轻画家似乎不像你们老一辈艺术家那样重视基本功了,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苦练基本功?


  姚治华:我走的这条艺术道路,主要有两个基本功,外功和内功。


  外功就是造型能力、笔墨能力。造型能力一般分很多种类,有素描、白描等。实际上就是过去蔡若虹说的“四写”:慢写、临写、速写、默写。这些都是基本功的训练,包括造型的训练、笔墨的训练和书法的训练。外功只有天天练,经常练,才能练好。现在有些艺术院校不太注重练基本功了,不讲练功是不对的,中国艺术的基本功非常重要。这就如同唱戏不吊嗓子、不练腿,那就唱不出好戏来。


  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就是讲自由化,讲发挥想象。你没有功底,不懂得各种招式,怎么能够自由发挥?比如杂技团就很讲究练功,深入熟练掌握各种招式,才能发挥,才能创造,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所以创造、创新一定要在一个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


  内功也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内功实际上包括你的学识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诗词修养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些修养越高,功夫把握得就越快。内功的把握,能指导外功的前进。很显然的例子,比如说毛主席的书法,他本来抽不出那么多时间练,但是他的学识修养等各个方面综合的东西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所以他的字很多人难以超过。这就是他的胸怀、文化修养,这些内功促成了他外功的成就。内功外功的结合,才能打好基础,促进艺术上的成长,才能够谈创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3
传统 生活 创造


  李树森:您五步中的“三”指什么?


  姚治华:“三”,就是三方面的结合。


  首先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传统。我们传统文化是很丰富的。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你对传统不研究、不了解,就不可能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创新。研究传统需要深入进去,还要能跳出来。这方面李可染先生讲得很好,要像春蚕吐丝,先把自己缠进去,然后再做飞蛾咬出来,才能自如。所以要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中国画家在理论和作品方面的积累也是很丰富的。我觉得中国画的理论发掘得还不够,甚至现在很多人不去研读中国画理论。我个人认为实际上中国画理论是超越西方的,现在一讲西方就讲构成,讲三维空间。但是中国很多绘画理论概括得比西方的三维空间大得多,科学得多。比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中国画构图可谓包罗万象。


  中国画画家一定要研究传统,在这方面,我们的老师那一代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多榜样。像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等人都极其注重传统的研究,他们在教学中把传统的东西真正教给你,而且要求你自己去实践。


  其次是艺术一定要到生活里面去。没有生活,艺术就成了无根之源了。不反映生活,不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不反映时代,你的艺术就没意义了。


  最后是创造。在学习传统和艺术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所以过去我们美院的教学系统是临摹、写生、创作三结合,传统、生活和创造三位一体,这是叶浅予先生提出来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后来我在中国函授大学教学二十年,也是本着这个方针来进行的。


哲学家的头脑 科学家的毅力


诗人的感情 杂技团的本领


  李树森: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大家,您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姚治华:我刚进美院读书时,李可染就说:“你想搞艺术,想成为艺术家,需知这是不容易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诗人的感情和杂技团的本领。培养艺术家比培养科学家还难。”


  第一个条件,哲学家的头脑,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备的。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现在有些画家美丑不分,丑的在他看来也是美的。有些画家画得很丑陋,还往别人那里兜售,我问他你自己家里怎么不挂这个?他的家里还是挂着美的东西,这是没道理的。一个具有哲学家头脑的艺术家,他在生活里、从群众当中,能够看出事物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的内涵,能够抓到自然的意境。所以艺术家对待生活、对待群众,都需要哲学。艺术本身是一张白纸,上面黑白线条的苍与硬,疏与密,颜色的冷与暖,都有对比统一的规律。谁掌握规律掌握得好,矛盾处理得好,就会高人一筹。


  第二个条件,具备诗人的感情。诗人是最能把事物浓缩,最能抓到本质,最富有感情的。现在有些作品画得连画家自己都不激动,冷冰冰的,这怎么能感染别人?就如同演员,你不进入角色,不体验生活,你怎么能感动别人?现在画展很多,观众能在你的画前站五分钟就是了不得的,说明你的作品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画家一定要像诗人一样,画的当中要有诗的感情,中国画是诗和画的统一。


  第三个条件,科学家的毅力。百折不挠才是科学家的毅力,红药水之所以还叫220,是因为经过了220次实验,才研制成功的。有些人把画画当挺好玩的,认为是件很轻松的事。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比如画大写意,真正放开了画看着很自由,实际上是经过精心研究的。黄胄有一个章子是“废画三千”,就是说画了三千张画,才出现了一张好的。他说,我画的小船,你别看那个小船那么小,那么简单,你知道我画坏了多少纸,才画成了那样?


  第四个条件,杂技团的本领。杂技团演员的本领是经过严格的刻苦训练练就的。比如走纲丝,是先从地上划一条线练起的,再慢慢换成粗绳子、细绳子、细钢丝,最后达到能在钢丝上翻跟头、骑自行车、倒立、跳跃的本领,这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刻苦训练。就像新疆那个高空走钢丝过黄河的,让人看得心惊肉跳,那是要吃很多苦才能练成的。绘画也一样需要吃苦,需要对基本功刻苦训练,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华,艺术才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四条,前三条讲内功,后一条是外功。这四条我记了整整一辈子,从1956年我进中央美术学院学画起,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按这四条摸索前进。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实不容易,越走到后来,越感觉难。当你内功外功都练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年龄大了以后,你所有的东西都融入到画面中去,作品会和以前很不相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4
中国画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


  李树森:从采访中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老一辈艺术家,总结60年的艺术实践,确实有很多经验值得后来人学习、参考和借鉴。那么第“五”也一定很精彩。


  姚治华:我从前辈艺术家的理论当中,总结提炼为自己的五点提示,供大家参考、交流:


  第一点,笔墨当随时代。


  这是五百年前石涛提出的。实际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画家真正的实践效果是随时代的,如果脱离时代,必然会被时代所唾弃。所以笔墨当随时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傅抱石走南闯北,画了很多画,最后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画完《江山如此多娇》后,感触很深,就写了一篇《笔墨当随时代》刊发在了《人民日报》上。李可染对笔墨当随时代同样赞成,中国画笔墨一定要反映这个时代。


  第二点,天人合一。


  中国画很讲天人合一。除了作为绘画当中的一种精神体现之外,绘画的视角也要体现天人合一。但是体现天人合一,还是要以人为本。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现在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变化。但也有一些画家,作品变化得让大部分人都看不懂,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还有些中国的现代艺术,很讲创新,但我觉得不是沿着中国画的道路在创新,而是沿着西方某些荒诞的艺术形式的道路在创新。有些画家的作品视觉效果很弱,中国画是视觉艺术,要给人视觉效果,没有视觉效果,这种艺术等于零。


  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家主要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对社会发生作用,艺术家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起着从事其他活动的人所不能起的作用,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


  第三点,以意作画,以情作画。


  过去石鲁讲过一句话:“以意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以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我认为他说得很经典,看艺术作品,应该一张有一张的味道,根据对象的意境协调绘画技法。就像演员一样,好的演员能进入角色,演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个性。现在以法作画的人很多,这样的画家往往是文化底蕴、哲学思想等很多方面达不到足够的高度,表现出来的就是经常按照一个方法重复地画。甚至严重到程式化,一个人物画了很多张,都几乎是一个形象。我们不妨看看石鲁的画,画毛主席在枣园里面办公,枣园和窑洞画得非常好;一到南方,又画出了很强的南方感觉;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把黄土高原画得像老虎皮一样。每一幅画感情和意境都不一样,所以他在表现方法上,就千方百计用各种方法来塑造。


  第四点,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有句话“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齐白石先生从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我认为中国画有其发展的规律,既不是自然主义,也不是完全现代主义,它总是在群众的基础上、在生活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它比生活高,但是又来自于生活。


  我走了非洲的、美洲的、欧洲的几十个国家,看了几百家博物馆,我注意到西方的艺术馆里面古典和现代的观众较少,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的观众最多,其代表性画家梵高、莫奈的绘画,最能够与观众感情上协调。而这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我觉得和中国的写意画很接近,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梵高的一些作品与中国的绘画观点和天人合一很相近。在一幅作品中,他画了一个农夫站在麦田里面,迎着太阳,他在日记里面写到,农夫顶着烈日晒得满头大汗,农夫劳动之后汗珠流到身上,从身上流到脚下,从脚下流到泥土里,泥土又长出庄稼,他说的正是中国哲学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梵高很多作品都是这样表现的,他的画既写实又激情,画麦穗都是向上长上去的,画旋转的烈日,跟西方很多画家不一样。莫奈的作品《日出》为什么能够产生轰动,就是对塞纳河的日出表现得非常好。他就在那里写生,百分之六七十的写生加上画家自己的主观因素来塑造而画出的。中国的画家更注重这些,像李可染吴冠中他们也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写生,再加上自己主观的艺术塑造、提高,这样的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高,作品呈现出的境界就是似与不似之间。赵无极的画就是把西方的油画结合了中国画的气韵,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被称为是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讲,他是偏重于不似。当年齐白石正是领会了似与不似这个道理,所以他60岁变法,使他一下突飞猛进,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第五点,就是要以“我”为主。


  我觉得中国艺术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一定要在扎根于民族的基础上来生根开花,这样的艺术才更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现在任何完全把西方绘画艺术拿过来的东西,虽可以轰动一时,但很难长久地站住脚。据我观察,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走上了歧路。比如有画家画了一幅意识形态鲜明的当代艺术作品,结果在国外得了大奖,这使得一些想标新立异、快速成名的年轻人很羡慕,赶紧跟着学。仔细想一下,是因为那幅作品艺术造诣高而获奖吗?如果我们根据画面中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结合已经产生的影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有把中国文化艺术向错误方向导引的嫌疑。


  因为接触到很多类似事例,所以对你们提倡的“多元”环境下的“强元”,我举双手赞成,我觉得要多出这样的号召和文章,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起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正如你们提出的一样,其作品应该以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为灵魂,紧随时代环境,广博融纳,不断追求个人风格与美的创造,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美术教育和我们的媒体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这是关乎民族前途,关乎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大事。




原报纸图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7
姚治华 我心中的大山  姚治华,1932年9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市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长,黄山写生画院长、《联合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等职。
  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留校任教至今,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曾在北京、山西、山东、海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在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先后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瑞典等14个国家艺术考察访问;出版有《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等著作。并主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材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和录像多种。
  山,多么崇高而又神圣的字眼,她顶天立地、高耸人云、沉雄博大、物藏丰富,她揽尽天下奇、攘括人间美,她是那样的神奇、壮美,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下谁人不爱山,然而我真正地爱上大山,还是从结识了姚治华先生以后。
  姚治华先生是享誉全国的知名画家,早在孩堤时他的《欢乐的火把节》等作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是从他的《欢乐的火把节》这幅作品中,第一次见到少数民族的,这幅作品中少数民族那优美的舞姿,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的无限深情的画面至今使我历历在目。他的《更喜泯山千里雪》曾作为我中学老师为我讲解红军长征这首诗的挂图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着坚定的信念和豪迈决心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就想这两幅画的作者能够在咫幅之间表现出那么恢宏的画面和场景简直是太伟大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陆陆续续地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报刊上见到了姚先生的作品,那优美的构图,洒脱的用墨,诗意的画面,都给我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
  2003年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办起了文化市场报,专门刊发一些书画家的作品,报纸创刊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能刊发姚先生的作品,以扩大报纸的影响。当我辗转打听到姚先生的电话后,惴惴不安地给姚先生打通电话并说明意图后,没想到姚先生那样的谦虚慷慨,姚先生兼任中国书画函大的校长、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等要职,工作十分繁忙,加上当时又临近春节,没想到不几天我就收到了姚先生寄来的资料,并在信中详细畅谈了办好报纸的建议,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个老画家对办好报纸的殷切希望和深切关怀,报纸出版后,我专程到北京呈送,我第一次见到神往以久的大画家,心里那份急切激动与神秘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姚先生,姚先生是那样的谦虚、那样的热情,那样的和蔼可亲,他嘘寒问暖,问报社发展情况。并当场打电话为我们介绍了几位在京的名画家,当时姚老工作十分繁忙,仅一个多小时姚老就接到了十多个求画、开会和要求讲学的电话,姚老和我们拉家常,谈创作,丝毫没有名家的架子。我们深怕耽误姚老的时间,要起身告辞,未想到姚老着意要留我们吃饭,在饭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问姚老这份报纸是否可以和函大联办,并婉转要求姚老出任我们报的总编,关于名誉总编姚老顺口就答应了,关于和函大联办报纸的问题姚老说等他和函大几位领导商量后给我答复,没想到第二天我们拜访姚老时,姚老就告诉我,联办报纸已和函大几位领导说妥。
  姚先生平易近人,在美术界是人所共知的,他奖掖后学,乐于助人在美术界有口皆碑,山西有一位女画家,想出一本画册,很倾慕姚先生的大名,想请姚先生给写个序言,以扩大作品影响,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冒昧把作品照片和基本情况寄了过去,没想到姚先生在接到作品后,仅10多天时间就把写好的序言给她寄了回来。事后,见到姚先生,姚先生说他熬了几夜给写出来的,多么平凡的话语,但我从这平凡的话语中越加感受到姚老的人格魅力。
  随着和姚老的接触对姚老的了解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什么义务为灾区捐款捐画,帮助远在日本的画家,扶持青年学者,为他所带的研究生筹办画展,为外地来京画家解决实际困难等等。随着对姚老了解的逐渐深入,姚老形象在我眼前逐渐高大了起来。然而,要了解姚老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山水画作品,他的画笔力雄健,构图新颖,笔墨酣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气势壮阔,激荡心魄,立足于传统又不郁于传统,既有诗情的夸张和朦胧,又有辩证的中和,具体到作品中就是既有传统的笔墨功夫,又有西画的色彩绚丽,版画的强烈明快,连环画的灵动,我们不但从他的作品中能读到火热的生活,还能体味出生活的诗情画意。姚治华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一幅幅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是和他的丰富学养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分不开的。姚先生学养丰厚,学识渊博,在古文字、书法、诗词、考古、音乐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他能书法、善诗词、长鉴古,诗词书画,说拉弹歌样样精通。为了开阔视野,他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名山大川,祁连山的粗狂高原风光、戈壁滩上的丝路驼铃、西双版纳晨雾的婀娜多姿、黄山千变万化的奇峰异石,漓江的秋波春意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深处。为了画好高原风光,他五次踏访西北大草原,十一次攀登黄山,在牧民的帐房里,在农民坑头,在田间地头,他画了数也数不清的速写,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不但涉足国内的大好河山,而且应邀到20多个国家参观考察,传播中国的绘画艺术,学习国外的绘画技艺。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一山一水才变得那么神奇秀丽,无不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振奋。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便油生出一种对祖国山山水水无限崇敬和热爱之情。
  我们读姚治华的画作,读姚治华,他是那样的深厚,又是那样的博大,他就是像一座大山,一座比自然界的大山更耐人寻味,更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山。
  我爱自然界的大山,更爱姚治华!
  因为他是—座高高耸立在我心中的大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18
《姚治华小品画选》自序
2007年05月10日



  先后几次赴日本讲学、举办画展,学生和朋友拿来日本生产的小镜片让我作画,试了几张,感到画起来很顺手了,笔墨色彩都不失单张宣纸的韵味。于是我对用镜片作画产生了一些兴趣。每次讲学回国,日本画友都送我一些镜片。画大画需要集中完整的时间,而小镜片作画,只要“意在笔先”,构思好了,以较短的时间,即兴写来,一气呵成,便可尽情尽兴,颇为惬意。这里选入的百幅山水小品画作就是近年来在这样一种情致下诞生的。

  离休以后,我“自由”了,时间可以完全由自己支配。我充分利用了这个时机外出采风。除西藏以外,我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祁连山粗犷的高原风光,戈壁滩上的丝路驼铃,西双版纳晨雾的婀娜多姿,黄山千变万化的奇峰异石,滩江的秋波春意……,都尽收眼底。我五次踏访西北大草原,十一次攀登黄山。在我的写生速写本和照片集里,我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资源。说不清有多少美丽动人的画面,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涌动、萦绕,促使我去歌颂去表现。近十年来我不但涉足国内的大好河山,而且应国外讲学、访问、举办画展的邀请,我也曾有机会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二十多个国家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对东西方艺术的认识,坚定了艺术上追求的方向和道路。我决意在有生之年,把我的学识修养、绘画技法和生活素材很好地结合起来,画出一批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了实现这一愿意,我将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创造。

  已近七十岁了,总感自己的作品尚不成熟,不敢轻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热心的朋友劝我:“人生七十已算古来稀了,你的作品无论是大画小画,也应该统统拿出来和观众见见面呀!”聆听朋友的一席话,我有意在七十岁生日之际,将部分大小画作以出画册、举办画展等形式问世,敬请专家和观众评说。将一百幅小镜片画作按照原大编印成这本画集,也正是出于这种初衷。同时,这些作品都是我多年追求探索的一部分成果,将它们公开出版,也可以作为我永久的留念。

  姚治华 2001年岁末于北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21
《姚治华山水画选》序



  笃实勤奋而富有艺术禀赋的姚治华同志,是我近40年的老朋友了。我们最初相识于武汉,那时他只有20来岁,刚刚经过两年短期的美术专业学习,即在湖北文联任美术编辑,随后并且成为湖北美术工作室创作员,常见他在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在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中,他参展的作品首次获奖,开始展露其艺术才华。1956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五年,打下了中国画扎实的造型笔墨基础。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至今。
  治华同志先学油画、版画,后攻中国画,师从李可染、叶浅子等中国名家,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他曾三次长途跋涉,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敦煌和永乐宫等地,学习、考察中国绘画的优秀遗产,并注重西方绘画的研究。因此无论画什么,他都是在掌握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进行推陈出新的探讨。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笔力雄健,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神态见长。他的山水画,致力于借景写情,融主客观于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意境,他重视到客观实际中去取得真情实感,画自己的真实感受。缘此景以写此情,情景交融。同时,他善于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感受,这使他的作品表现形式与风格更为多姿多采。
  他十分重视以造化为师。近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名山大川。祁连山粗犷的高原风光,戈壁滩上的丝路驼铃,太湖晨雾的婀娜风姿,黄山千变万化的奇峰异石,以及漓江、峨嵋、乐山、武当山、黄果树、三峡等地的动人景色,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生动诱人的表现,纵观他的山水画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色调高雅,笔墨酣畅。他的《芦荡仙鹤》、《美姑河畔》、《秋渡图》等作品,在国内外展览时,都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有的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1年九月,他获得了日本国际文化联盟本部颁发的“国际宝鼎艺术大赏奖”。
  作为优秀艺术教育家,治华同志还注重中国画理论的研究。他曾到国内许多学校和地方传授中国画技艺,并到日本、肯尼亚、韩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并在艺术学校讲学。他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姚治华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中国画论文选》,还主编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技法》、《花鸟画技法》、《人物画速写》等九本教材,深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杂志主编 华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1:23
http://www.56.com/w91/play_album-aid-8441641_vid-NTQ2NjU3NDc.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2:44
中央美院教授来孝感作学术讲座
2010-04-13    新闻来源:孝感日报
  
  
  受孝感学院邀请,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戴士和教授来到该院为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讲座,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1 19:19
http://zml2712.5d6d.net/forum-342-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1 19:52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