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重建“学习”的概念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18 00:22
标题: 重建“学习”的概念
重建“学习”的概念
钟启泉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祝下,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要从更新观念开始的。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概念重建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很多概念都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包括“学习”的概念、“课程”的概念、“教师”的概念,“学校”的概念,等等。
    这里我想说说“学习”的概念。原来我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主义”的,也就是强调“反应强化”,所谓的题海战术那一套。上海马戏团有一条狗会做数学题,十以内加减法都会,可其实那是训练出来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学上的“刺激一反应”那种模式。在“考试文化”的背景下,老师就是把学生当作狗来一般来训练来培养的。学习当然是需要训练的,但如果以训练代替学习就有问题了。
    “学习”是一种循环式的发展。学生在这个循环发展中的“质量”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后天环境。作为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环境。过去我们仅权关注IQ也就是智商,这不全对。人脑之所以永远优于电脑是因为有EQ也就是情商在支撑着。现在国际上开始关注SQ,也就是自我学习能力。教育最终是为了不要教育吗?这也正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亦即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台湾甚至有一种“灵性课程”,它关注的是人的PQ,即“灵商”。你想想看,“多元智能”理论为什么现在风行世界?我们说“学习”,就应该关注人的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其特质可以这样来描述: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即意义的生成,即生存的感悟,即智慧的对话,即文化性的实践。就“知识”来说,它包含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教育就是要把公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在学生那里,还有一种“默会的知识”在起作用,这是我们原来所忽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知识建构、知识生成,就意味着对这种“默会知识’的尊重和关注,并最大限度地使之发生作用。   
    怎么给出一个问题情境,一个脉络化的问题情境,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包括你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要有一种引导作用、你所选择的课题或问题既要与学生的优势相联系,也要与学生的劣势相联系;既要有吸引力,也要有挑战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有太多的伪问题,你说那些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还是问题吗?当然,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选择权,让他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中新课程按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来设置,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这样也有利于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弹性化。这实际上关系到教学范式转型这样一个大问题。如何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到对话中心教学,也正是高中新课改革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加拿大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的、合作式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重在探究、表达、交流,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这里无需编定的教科书,也不容许教师的严密监控。而教师的作用呢?无非是从旁指点、建议和保护。很显然,这种“学习”是开放的,包括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学习时间都是开放的,学习指导者也是开放的。所以,我们必须重建“学习”的概念,在一种新的语境中来理解“学习”。(《福建论坛》 2005年第2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