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勃很向往非洲。他说,非洲一直是一个更大、更宽的世界,是冒险的符号。在他的书架里,至今收藏着一套《丁丁历险记》,一本据称是“所有有探险梦想的男孩都会喜欢”的读物。
8岁,他从父母手里接过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一个书里的世界,非常神奇。原来火车有双层玻璃,还有很多动物是从来没有听说,从来没见过的……对一个8岁的小孩来说,世界一下子被放大了几百倍。”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要当科学家的理想,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科学、科幻和技术的东西让他深深地着了迷。一直到读大学之前,他都痴迷于搜寻科幻类书籍。在美国的几年,环境和文化的变化渐渐感染了杨勃。在这个星球最强大的技术面前,他开始意识到,原来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独居异国的心理冲击也在刺激着他,促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原本陌生的人文读物。
直到今天,杨勃仍然能够对Jared M. Diamond的作品如数家珍。《第三种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还有《崩溃》(Collapse),都是他的最爱。读完《崩溃》,他领悟到了个体在广袤空间、时间里的渺小和无助。“没有什么能保证人类能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决定人类命运的还是我们自己。”他说。
IBM的同事给他推荐了《West with the Night》。这本关于“非洲、冒险和成长”的传记,彻底终结了他曾有过的做科学家的志向。
几经辗转,杨勃最终成功创办了豆瓣网,靠网友的自发写作来推荐书籍、电影、音乐为主营业务。他希望,读者在这里“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
作为一个声称“倒挂着都能读书”的人,他敏锐地发现读书的趣味正在变得多样化和小众化。这种口碑相传的方式,显然迎合了现代人读书习惯的变化。网络的兴起,赐予了读者们各取所需的机会。幸运的是,他抓住了。
当年那位在北京的星巴克咖啡店里编程序的年轻人,如今只能利用马桶上、飞机上的零散时间,让自己“差不多一周看一本书”。他的豆瓣,却在深刻影响着百万中国人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