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三十年,十个人的一百本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2 12:58
标题: 三十年,十个人的一百本书
三十年,十个人的一百本书


10个人不足以代表全体中国人的阅读轨迹,100本书也概括不了中国人在过去30年内的读物。对于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的阅读流变这一任务,从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领域抽取的10份样本,绝对难以胜任。然而,当把10人按照出生时间形成序列,则可以从中管窥时代的印记。比如,出版人黄集伟读大学的时代,正和改革开放同步,他有一种“打开窗户”的感觉。再往后的几年,“小武”王宏伟经历了他的阅读高峰期。那时,“大家都在买书,好像谁买书就特别有水平似的。”时过境迁,相比30年前中国人阅读生活某种程度上的“荒芜”,现在的图书出版空前繁荣,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正如诗人翟永明所说,“越来越轻”了。我们所选的十位,无疑可算各人所在领域的杰出者,也是忠实的阅读者。100本书的书单,除了让我们了解10个人不同的阅读趣味和阅读维度,更希望能使人们沿着它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蔓延开去。
语言学家·周有光
1906年生。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1978年,72岁的周有光在北京逐步恢复工作。在奉调到北京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之前,周有光在上海从事经济工作。有人开玩笑:沈从文是京派,周有光是海派。多年后,同在北京的周有光和沈从文两连襟都著作等身,周有光的《世界文字发展史》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同时列入“世纪文库”;《语文闲谈》与《沈从文小说选》、《沈从文散文选》同时列入“中国文库”。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位编委之一,另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对百科全书重要性的认识,源于早年教会大学的教育,周有光认为:“中国始终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今天还只是看到中国,实际上没有看到世界。”
改革开放之后,沈从文的书像“出土文物”一样,一本本重出。周有光从家中书架上取下《从文家书》,笑道:“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可是现在出版,有些篇幅还要删节,这真是好玩。”谈到《傅雷家书》一书,周有光也很有感情:“傅雷的儿子是我们家的朋友。傅雷每出一本书,都送来给我们。傅雷是了不起的翻译家,翻译是很沉闷的东西,可是他翻得好,也翻得快。我觉得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很好。”
沈从文的朋友胡适和徐志摩的作品,周有光认为值得重读。他说:“现在又重新肯定胡适。他用和平的方法来斗争,不用粗暴的方法,我觉得他是很好的。”最近周有光还在看邵建研究胡适的《瞧,这人》。周有光年轻时到过徐志摩家,他说:“很多人钦佩徐志摩,他是一代风流。有人说:白话诗到徐志摩时成熟了。我想徐志摩的文章今天也值得青年人读。”
如今,周有光依然关心世界,在外国的朋友常常给他寄来《新闻周刊》、《时代》等英文报刊。像《全球通史》这样的书,他也关注:“现在写世界史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都是从国家来看国家,现在是从世界来看世界,观点的确是进步了。历史不是简单的文化问题,历史是影响整个世界前进的。”而《世界是平的》,周有光看得兴味盎然:“它主要是介绍经济的进步。”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选》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从文家书》沈从文
《傅雷家书》傅雷
《艺术哲学》丹纳
《胡适文存》胡适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


----------------------------

历史学家·何兆武
1921年生。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等,口述《上学记》等。

江晓原现在需要克制的是占有书籍的“贪欲”。办公室里大部分空间被书占据,这还只是他3万多册藏书的几十分之一。
很多人都要问,学天体物理出身的江晓原,怎么就成了性文化学者。这跟一本闲书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他在北京读中科院研究生,一群大龄男青年凑在一起就喜欢谈论性。一些师兄自称过来人,却夫妻两地,胡乱吹嘘聊以自解。江晓原的争强好胜被激发了出来,为搜罗谈资,刚好得了一本《双景丛书》。这本奇书,是叶德辉木刻本,书中有叶德辉搜集的极为重要的房中术文献。江晓原就认真攻读起来,并作了详细的笔记。一篇题为《中国十世纪前的性科学初探》的论文就这样被炮制出来了。这篇论文后来反响很大,刊载该文的那期学术杂志命运都不怎么好,在阅览室里要么被偷掉,要么那几页被撕掉。
几十年来,江晓原搜罗的还经常是些“歪门邪道”的书。他给媒体写专栏,别出心裁推介一本古代棋谱《梅花谱》,因为他以前是南大象棋校队的成员;就在两三年前,他还没日没夜一口气看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坐车也看上厕所也看—把书带进厕所里,用他的话说是一种“礼遇”,足见这本书写得很好。女儿小时候迷卫斯理,每次逛书店绕来绕去最终都要求买一本。为“增进交流,教育孩子”,他看完卫斯理全套,自己也迷上了。学生推荐《鬼吹灯》,8册书他一点都没落下。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小人手一册各自看得津津有味。买这类流行闲书也不避人,不怕别人把这个博导看低了去。
可是江晓原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嗜好,他更怀念前30年的读书生涯。书不多,却耐读。如今过了一个临界点,书过剩了,读书人也失去了平淡心境。这倒和性学道理相通。欲望没那么多,诱惑使然。
江晓原变成了性文化学者,但他几十年来花费最大力气苦读的书却还是有关专业的。《巴比伦泥板文书天文表》,这套三大本的书是导师推荐的,内容极其枯燥。他在北京读研就读,到了上海天文台工作后又读。这套1955年出版的书,北京和上海两处的图书馆借书卡都显示,他是第一个读者。花费几个月时间啃一部完全是英文和阿拉伯数字表格的书然后写出一组论文,显然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江晓原“好古成癖,不务正业”也算是专业外的一种补偿吧。

《西厢记》王季思校注
《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
《金庸作品集》金庸
《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史蒂文·夏平
《西洋情色文学史》亚力山德安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霍金编
《基地》三部曲  阿西莫夫
《万历十五年》黄明宇
《未央歌》鹿桥


----------------------------
科学研究者·江晓原
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同时又是著名的性文化学者。

江晓原现在需要克制的是占有书籍的“贪欲”。办公室里大部分空间被书占据,这还只是他3万多册藏书的几十分之一。
很多人都要问,学天体物理出身的江晓原,怎么就成了性文化学者。这跟一本闲书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他在北京读中科院研究生,一群大龄男青年凑在一起就喜欢谈论性。一些师兄自称过来人,却夫妻两地,胡乱吹嘘聊以自解。江晓原的争强好胜被激发了出来,为搜罗谈资,刚好得了一本《双景丛书》。这本奇书,是叶德辉木刻本,书中有叶德辉搜集的极为重要的房中术文献。江晓原就认真攻读起来,并作了详细的笔记。一篇题为《中国十世纪前的性科学初探》的论文就这样被炮制出来了。这篇论文后来反响很大,刊载该文的那期学术杂志命运都不怎么好,在阅览室里要么被偷掉,要么那几页被撕掉。
几十年来,江晓原搜罗的还经常是些“歪门邪道”的书。他给媒体写专栏,别出心裁推介一本古代棋谱《梅花谱》,因为他以前是南大象棋校队的成员;就在两三年前,他还没日没夜一口气看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坐车也看上厕所也看—把书带进厕所里,用他的话说是一种“礼遇”,足见这本书写得很好。女儿小时候迷卫斯理,每次逛书店绕来绕去最终都要求买一本。为“增进交流,教育孩子”,他看完卫斯理全套,自己也迷上了。学生推荐《鬼吹灯》,8册书他一点都没落下。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小人手一册各自看得津津有味。买这类流行闲书也不避人,不怕别人把这个博导看低了去。
可是江晓原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嗜好,他更怀念前30年的读书生涯。书不多,却耐读。如今过了一个临界点,书过剩了,读书人也失去了平淡心境。这倒和性学道理相通。欲望没那么多,诱惑使然。
江晓原变成了性文化学者,但他几十年来花费最大力气苦读的书却还是有关专业的。《巴比伦泥板文书天文表》,这套三大本的书是导师推荐的,内容极其枯燥。他在北京读研就读,到了上海天文台工作后又读。这套1955年出版的书,北京和上海两处的图书馆借书卡都显示,他是第一个读者。花费几个月时间啃一部完全是英文和阿拉伯数字表格的书然后写出一组论文,显然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江晓原“好古成癖,不务正业”也算是专业外的一种补偿吧。

《西厢记》王季思校注
《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
《金庸作品集》金庸
《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史蒂文·夏平
《西洋情色文学史》亚力山德安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霍金编
《基地》三部曲  阿西莫夫
《万历十五年》黄明宇
《未央歌》鹿桥


----------------------------
诗人·翟永明
1955年生。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曾就职于某物理研究所。先后出版过《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翟永明诗集》、《称之为一切》等诗集和散文随笔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

翟永明不太记得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了,没准是小学课本。不过从认字开始,读书就未曾停顿过。
她这个年龄的人都记得,小时候书很少,大多数还都是“禁书”。所以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靠的是奇妙的缘分。翟永明和《红楼梦》有缘分,中学的时候从同学手里借到了一本,上课偷偷看。一半是因为赶着看完要还给人家,一半是因为看了就放不下。可能是看得入迷,被老师发现了。三四十年前,《红楼梦》可不算什么“好书”,又封建又情色还迷信,五毒俱全。老师当场就要没收。翟永明当然不能让老师把书收了去,亏得同桌帮忙,在老师眼皮底下偷偷把书传走了,避免了人赃俱获的下场。
翟永明被称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有赖于一本书的启迪。那是在上山下乡期间,她第一次读到了《简爱》。简爱追求平等和自立,她平凡却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女性主义视角的小说,翟永明第一次看到就被打动了。有了《简爱》对她的女性主义启蒙,才有了后来对更广泛的女性主义书籍的涉猎,和女性视角诗歌的写作。
正因为经历过长期封闭的时代和无处不在的阅读禁区,乍一放开时才会有巨大的喜悦。“文革”刚刚结束,新华书店出售一套新版的世界名著,当时要买这套书的人排了好长好长的队伍。翟永明就在排队的人中间。拿到这套书,十分不易。她说,这种不易的感叹和获得的喜悦,今天的人大概很难体会。
翟永明读书很随性,从来不做笔记,不写心得,也没有什么读书计划,兴之所至随手翻看。因为读书读得不功利,她也就自称不是学习型的读书人。其实还是有脉络可循,小学的时候开始看各类文学书籍,唐诗宋词元曲无所不包。到青年时代读书的方向主要集中到了诗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读到一本叶芝的诗《丽达与天鹅》,对她后来的诗歌生涯影响深远。到现在,读书的领域又从诗歌发散开去了,延伸到建筑、艺术、哲学。“两头庞杂,中间集中”,这是对翟永明几十年读书生涯的形象概括。
在翟永明看来,从“文革”的阅读真空期走出来之后,80年代是中国人空前热情的阅读期。到现在,图书越来越多了,阅读也就越来越娱乐,越来越“轻”。今天的网络阅读,更多是信息浏览,而很难令人怦然心动了。

《简爱》夏洛蒂·布朗特
《丽达与天鹅》叶芝
《红楼梦》曹雪芹
《重点所在》苏姗·桑塔格
《杜尚访谈录》卡巴内
《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瓦
《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
《卡尔维诺文集》卡尔维诺
《荒诞派戏剧选》


----------------------------
出版人·黄集伟
1958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出版人、书评家、作家、语词收藏人。现任接力出版社副总编。出版过美学笔记《审美社会学》,采访手记《孤岛访谈录》,读书笔记《纸上的后花园》,阅读笔记《晚安纸家具》,语词笔记《请读我唇》、《媚俗通行证》等。

黄集伟读大学的时代,正和改革开放同步,大学读物印象较深的是《走向未来》丛书。黄集伟依然记得那种“打开窗户”的感觉:“这种书以前完全没看过,现在看来应该叫做‘科学人文’,反正当时很新鲜。这套书影响我后来爱看很多‘科学人文’的书。我还发过这样的感慨:其实解释这个世界最适合的不是文人,是科学家,是跨界的人。”那时候,《读书》杂志在读者界影响很大,黄集伟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篇就有类似“开向未来生命的窗子”这样的标题。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科生而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用黄集伟的话是“当时看疯了”。以至于后来黄集伟这个中文系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美学,闹得学校有点不高兴。黄集伟回忆:“我当时想,如果写一个现成的题目像鲁迅、李白、辛弃疾之类,都会得比较高的分,但是高分低分我觉得无所谓,我还是想通过写论文去学一些东西,这样对我有好处。其实论文写得也很烂,但还是觉得挺值的,因为可以借机逼自己去看书。”
在那个时代,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欧文·肖的《富人穷人》等翻译作品对黄集伟影响也很大,他买的欧文·肖的书被同学借走,一年后回到他手里时,书已经烂掉了。
走出学校以后,黄集伟读了很多王朔的书,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王朔哺育我们成长》,大意是中国文字表达新口语,王朔居功至伟。“这种口语,这种新北京大爷调侃的方式,对很多人包括后来的流行文化都有一些影响。后来他做了电视,反讽式的修辞,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情境喜剧进入中国以后,我觉得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超越《我爱我家》。”
到了20世纪90年代,黄集伟受影响很深的是董桥的散文,最早是三联书店的《乡愁的理念》、《这一代的事》两本书。黄集伟感慨董桥后来的烟火气越来越少了,而那时候给他的读后感是“很嚣张”。黄集伟笑道:“我喜欢想象一个斯文的人在那儿很嚣张。我觉得,做人要老实,为文要放荡。”正是抱着这种理念,黄集伟喜欢陶杰,喜欢,喜欢李碧华,喜欢林振强,喜欢得不得了。提起这几位心仪的香港作家,黄集伟神采飞扬地背出好多格言式的句子。

《走向未来》丛书
《美的历程》李泽厚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富人穷人》欧文·肖
《乡愁的理念》董桥
《这一代的事》董桥
《不文集》黃霑
《亦哭亦笑》陶杰
《霸王别姬·青蛇》李碧华
《林振强作品集》林振强

----------------------------
影像学者·顾铮
1959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摄影家、策展人。著有《国外后现代摄影》、《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世界摄影史》等。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等。

顾铮小时候在上海的弄堂长大,他最早的读物是和伙伴们一起看的连环画,比如《三国演义》,看完了不过瘾,大家还一起画封面,画插图。后来毛主席说“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出版社就专门出了一套少儿版的《水浒》连环画供大家批判,大家还是如获至宝。
后来他盯上了叔叔的抽屉。叔叔是个“社会青年”,有一本《飘》。每次叔叔看书,顾铮就瞄好他把书搁在哪儿。叔叔一出门,就偷过来看,看完再放回去,从没被发现。家里还有一本1937年版的《西行漫记》,祖父在国民党时期买的,买时还是禁书,一直藏在米缸里,祖孙三代都从中获过益。
顾铮家都还算是读书人,书却也不容易找到。闲来无事他就反反复复翻《辞海》,觉得它亲切,因为没有假大空的叙述方式。顾铮形容自己那时像狗一样,到处闻书在哪里。到姑父家发现一本王朝闻的艺术评论,看不懂,也硬是啃完了。姑父家还有一本前苏联的政治宣传画册,这是顾铮第一次看到正式的画册,此后就开始搜集各种政治宣传画,不仅给学生讲课,还打算写本书。
让顾铮走上摄影道路的两本书是《当代摄影新锐》和《当代摄影大师》,台湾摄影大家阮义忠所著。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朋友为了买这两本书,花了一个月的工资——在当时,那算是进口原版书。
顾铮当时还有一个朋友在上海交大读书,送来了两本Time Life出版公司出的画册:《纪实摄影》和《照相机》。原本是国外送给交大的,结果被交大图书馆清理仓库当废品扔出来了。看完他终于明白:原来摄影可以这样玩。《纪实摄影》到现在还摆在他的办公室里。就靠着这本画册,加上四处搜集的零星资料,顾铮成了国内最早介绍罗伯特·弗兰克的人。
1980年代顾铮常去福州路的外文书店耗着。那边有一个很小的专柜卖外文旧书,里面的书很多都是当年抄家得来的。有段时间总看到一个老外来买书,成批买。后来打听才知道,那是前苏联驻沪领馆的官员,当上国际倒爷,往图书缺乏的国内倒卖书籍呢。
顾铮购书成癖,现在每个月花几千块买书。他感慨,要是公立图书馆能做得好一些,让读书的人更有安全感,读书的成本也许会下来很多。但是,“现在的学生也不怎么爱读书了,每学期给学生开几十本书的书单,到了期末发现看过5本以上的都寥寥无几。”这让他挺难以理。

《亲历历史》张贤亮,杨宪益等
《当代摄影新锐》阮义忠
《当代摄影大师》阮义忠
《观看之道》约翰·伯格
《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

莫妮卡

《规训与惩罚》福柯
《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飘》玛格丽特·米歇尔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制造路易十四》彼得伯克编


----------------------------
音乐经纪人·黄燎原
1965 年生。做过编辑、记者。1993 年创立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歌手包装与推广。1999 年起任唐朝乐队经纪人。 2002 年起任二手玫瑰乐队经纪人。 2004 年创立北京现在画廊。

小学一年级,黄燎原已经在班上讲《水浒》了。一天连续四节语文课,语老师身体不好,只能讲两节课,剩下两节就让他给同学说故事。过了没两年,赶上“批水浒,揭宋江投降派面目”,学校要批判黄燎原,多亏了老师保他,才没有批成。
父亲是新华社的干部,使他在那个年代依然有许多读书的便利。
他背蒙学丛书长大,从《三字经》、《增广贤文》,背到《古文观止》,如今要是喝高了,第一个反应还是背诗。小学开始他就自己买书,一星期去几次书店,买得多的是古典文学和文论,比如《艺概》,现在想来仍是满纸芬芳,“不像现在的评论集那么枯燥,烦死了,还用1718世纪的理论套21世纪的生活。”
高中以后,他开始背外国诗歌。同学拿来一本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吧》,此后这位智利诗人就成了黄燎原的终生偶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有两个内部书店。一个在六部口东绒线胡同,里面是些有“意识形态问题”、但又要作为内部参考“扩大范围看”的书;一个在王府井西拉胡同,卖一些由于没有加入版权协会,盗印的书。要进这两家书店,必须有级别并有专门的购书票,因为家庭关系,黄燎原恰好享有这种特权。那时读到的许多内部书籍,都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见证》、卡扎菲《绿皮书》、凯鲁亚克《在路上》、《光荣与梦想》。其中《光荣与梦想》,他认为启发了中国摇滚乐。
现在黄燎原每天仍留给自己四小时的阅读时间,上床后如果不读书,他还会睡不着觉,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那些书,还是80年代的旧读物。出版物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阅读面却似乎在变窄,“做画廊的这几年,看的艺术理论书太多了,我变得特别没趣。这个时代大家机会都多了,时间就少了,心态也会变,读的书大多是跟自己的生意有关系。”
他依然买很多书—不过是在网上。逛书店更多成了件“顺便”的事:在逛超市的间隙,在看电影的途中……现在的书装帧太过精美,仿佛是为装点书柜而不是用来读的,他还是怀念过去翻阅发黄纸页的舒服感觉,更深深怀念20年前书中读到的梦想与热情。
最后他指着自己列下的长长书单:“这些全是活力四射的书。我们那一代人,是在腐朽的生活中发现灿烂。”

《伐木者,醒来吧》聂鲁达
《西方现代派作品选》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温瑞安“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
《在路上》凯鲁亚克
《绿皮书》卡扎菲
《鲁拜集》鲁拜
《艺概》刘熙载
《邓肯自传》邓肯
《道士下山》徐皓峰

----------------------------
电影从业者·王宏伟
1969年生。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出演《小武》,并因此登上法国《电影手册》封面。还出演过电影贾樟柯电影《小山回家》、《站台》、《河上的爱情》,出演戴思杰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等。

王宏伟依稀记得,读过的第一本故事书是《黄继光》,书非常旧,封皮掉了,纸页发黄。他成长于河南安阳。20世纪70年代,在小城里最容易得到的“儿童读物”,就是《欧阳海之歌》、《黄继光》这样的革命英雄主义故事。但他也读过《格林童话》、《鲁宾孙漂流记》,是一个老家在江苏的同学去上海走亲戚时带回来的。当公安的父亲有一次住院,同事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几本侦探推理小说,给他消磨时间,其中有《福尔摩斯探案》、松本清张的《点与线》。
初一,上课时偷看《七侠五义》被老师没收,不久后武侠书开始在男孩子中间风靡。王宏伟每期会买《武林》,有《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坊间还流传许多盗印的合集,把连载故事集结成两三本不厚的册子,印刷糟糕,卖得却很火。在这些书上乱画插图,是他当时的爱好。
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书了,“《九三年》、《基督山伯爵》、《高老头》、《悲惨世界》……中学图书馆大多都是这几本“世界名著”。出版物基本都以批判现实主义来注解、评价。”他喜欢《基督山伯爵》甚于其它,“至少好看,娱乐性更强。”
1987年至1989年,是王宏伟阅读的高峰期,在他看来,那也是一个最自由的年代。出版热潮席卷中国,“罗素、尼采、叔本华的书都出来了,还有《朦胧诗选》等很多诗集。大家都在买书,好像谁买书就特别有水平似的。”那两年他在郑州念一个粮食类中专,专业是企业管理,“名字叫企业管理,学的更多是统计、会计。”中专里读书风气盛行,开班会时的“娱乐”,常常是一人背上一段诗,比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宿舍里没有柜子更没有书架,王宏伟专门让叔叔做了个木头书箱,里面两三层,带个盖儿,合上后就放在床头。
毕业后王宏伟被分配回安阳,在粮店里卖了一年面和油,第二年升为会计,同时他决定继续考学,换一种生活。19901991年间,他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常常由一列“安阳—北京”的夜班车连接,每隔三四个月,他都会爬上这列火车。早上到北京,书店逛一圈,夜里回去。“假如一次买十本书,往往有七本是戏剧,两本是电影,另一本难以归类。”那段“又要玩又要工作又要复习考学”的混沌时光里,王宏伟还读了所有能买到的林语堂的书,“到现在,我还特别想把《红牡丹》改成电影”。
同样是那时读到的《幽梦影》,王宏伟说是他修身养性的书。扉页上,他摘录了两句话:一日多静坐则夜梦不惊,一月多静坐则文思便逸。

《七侠五义》()石玉昆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朦胧诗选》阎月君等编选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选》奥克塔维奥·帕斯
《幽梦影》(清)张潮
《非常道》余世存
《骑兵军》巴别尔
S/Z》罗兰·巴特
《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
《电影书写札记》布烈松


----------------------------
网络CEO·杨勃
1960年代生。豆瓣网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进入美国 IBM公司任顾问科学家。2000年,回国创业。

杨勃很向往非洲。他说,非洲一直是一个更大、更宽的世界,是冒险的符号。在他的书架里,至今收藏着一套《丁丁历险记》,一本据称是“所有有探险梦想的男孩都会喜欢”的读物。
8岁,他从父母手里接过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一个书里的世界,非常神奇。原来火车有双层玻璃,还有很多动物是从来没有听说,从来没见过的……对一个8岁的小孩来说,世界一下子被放大了几百倍。”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要当科学家的理想,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科学、科幻和技术的东西让他深深地着了迷。一直到读大学之前,他都痴迷于搜寻科幻类书籍。在美国的几年,环境和文化的变化渐渐感染了杨勃。在这个星球最强大的技术面前,他开始意识到,原来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独居异国的心理冲击也在刺激着他,促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原本陌生的人文读物。
直到今天,杨勃仍然能够对Jared M. Diamond的作品如数家珍。《第三种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还有《崩溃》(Collapse),都是他的最爱。读完《崩溃》,他领悟到了个体在广袤空间、时间里的渺小和无助。“没有什么能保证人类能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决定人类命运的还是我们自己。”他说。
IBM的同事给他推荐了《West with the Night》。这本关于“非洲、冒险和成长”的传记,彻底终结了他曾有过的做科学家的志向。
几经辗转,杨勃最终成功创办了豆瓣网,靠网友的自发写作来推荐书籍、电影、音乐为主营业务。他希望,读者在这里“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
作为一个声称“倒挂着都能读书”的人,他敏锐地发现读书的趣味正在变得多样化和小众化。这种口碑相传的方式,显然迎合了现代人读书习惯的变化。网络的兴起,赐予了读者们各取所需的机会。幸运的是,他抓住了。
当年那位在北京的星巴克咖啡店里编程序的年轻人,如今只能利用马桶上、飞机上的零散时间,让自己“差不多一周看一本书”。他的豆瓣,却在深刻影响着百万中国人的阅读。

《丁丁历险记》埃尔热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夜航西飞》白芮儿·玛克罕
《创新与创业精神》彼得·杜拉克
《别闹了,费曼先生》R·费曼
《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
《崩溃》贾雷德·戴蒙德
《魔戒》J·R·R·托尔金
《玫瑰的名字》艾伯托·艾柯
《彩色的花雨》黄裳


----------------------------
作家·春树
1983年生。2000年从北京某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19岁时因《北京娃娃》一夕成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外国出版。被引为“80后”的一代“文化偶像”,也引来争议无数。

和春树聊天,都在她“迅速生活”的间隙。她最近特别忙,不可能有完整的时间接受采访。而阅读也是在每一个间隙,随时随地进行。
她的包里随时背着自己爱看的书,破整为零地阅读,累的时候翻报纸杂志。早上10点起床,11点开电脑回邮件,处理工作,每周一、三下午英语课,周五下午开会、晚上英语课。其余的夜晚,她几乎都得与朋友见面,只有午夜以后的时间全为自己保留:“上会儿开心网,写诗。”
有时她会连续两个通宵来看一本书,如果太喜欢。比如700页的小说《源泉》。她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立志要当最纯粹的自己的建筑工人的故事,安·兰德是那种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编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来表达的作家。
她读书很杂,喜欢猎奇、幻想。解密、探险、间谍、科幻、军事类书籍都是她的心头好。另一类偏爱的,是有纯粹文字魅力的文学书。她并不只喜欢那种诗化的语言,比如《猜火车》作者欧文·威尔许描述吸毒者、酗酒者下层生活,充满苏格兰俚语的《酸臭之屋》。
在她挑选的十本书里,将近一半是最近读的,也许过一年再问她同样的问题,榜单便会有更新。可是有些书会永远在榜上,比如古龙《风云第一刀》,伊万·布宁《最后一次幽会》。
这两年,她基本不再看内地出的书,都是通过淘宝,买香港、台湾出版的书籍。“不能怪我呀,咱们这儿不出,好多好玩儿的东西大陆都没出版,怎么办?”她获取书的方式,主要是网购和图书馆借阅。
小时候,家附近和学校都有小小的图书室,寒暑假都可以在那里看书。那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风靡,《小灵通漫游未来》、《秘密纵队》满足了她最初的幻想世界。
现在,她有超过千本的藏书,大多放在父母家的书架上,自己住的地方“最多只有100本,最近想看什么才放在身边”。她说,她对书没有太多占有欲,如果觉得有些书对自己已没有意义,就把它们送给还需要的人们。她曾在博客上发布赠书启事,网友们留下地址,她便把清理出的书籍一一寄送过去。
但她又说,阅读本身是件很私人的事,和朋友在一起时,书很少成为谈论的话题,“就像喜欢吃什么一样,阅读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不能说喜欢这个有品位、喜欢那个没品位。” 她从来不在书上标记自己的想法,“哎哟,那可太傻了。”

《风云第一刀》古龙
《源泉》安·兰德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希望之国》村上龙
《硬汉不跳舞》诺曼·梅勒
《最后一次幽会》伊万·布宁
《夜访吸血鬼》安妮·赖斯
《周末晨昏》艾伦·西利托
《致命三部曲》杨恒均
《酸臭之屋》欧文·威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3 21:03
教育系列图书汇总
“知心姐姐”卢勤著作
柯云路著作 · 林格著作
家教系列
大学系列
考研系列
外国教育著作
其它教育类书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