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如何构建有效的文言课堂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3 20:11
标题: 如何构建有效的文言课堂教学
如何构建有效的文言课堂教学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钟峰华 310003
文言课堂到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在笔者看来,首先要考虑三个要素:学生、文本与教师。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树立服务于学生的观念,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了解学生现有的文言阅读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障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干扰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尽可能地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乐学且学有所获。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学生要具体面对的特定文本,这一文本在体式上的特点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在文章写作上有无特点,它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文化特点等等。教师只有兼顾学生与文本,既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文本时的心理,又要遵循文本本身的特点,如此才能为构建有效的文言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自己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正确处理“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课堂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课堂上只有“言”而无“文”,另一种是课堂上只有“文”而无“言”。只有“言”而无“文”的课堂,其课堂形态是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教师串讲课文,独霸课堂,把课文的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给学生,严重肢解一篇篇饱含思想情感与美感的有血有肉的课文。而只有“文”而无“言”的课堂,其课堂形态则是教师无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对文章进行架空分析,天马行空地搞拓展,丝毫不顾及文言文本自身的特点。因而,这两种课堂形态都是不可取的。
要正确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在文言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做到以“文”带“言”,将“文”与“言”有机统一起来。以“文”带“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文言文本,从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出发,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运用自己的言语智慧,设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首先对文本产生阅读的兴趣,带领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先逼着学生自己先去疏通文意,逐字逐句去翻译课文,或者梳理文章涉及的文言知识。
比如学习荀子的《劝学(节选)》,教师在导入课题时,可以先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设置特定的情境:
2200年前,在一个清凉的夜晚,一个叫荀子的老师在淄博郊外的稷下的一个古塔旁踱步,他将应邀在明天为学生们作演讲。此时此刻,他在酝酿明天的演讲稿。“人性本恶”,我们的青年该怎么办?怎么办?荀子在自言自语,只见他时而仰望浩瀚的夜空,时而平视前方的旷野,晚风拂起了他的长衫,忽然,他大声叫了起来:对,要劝他们永不停息地学习,学习圣人之道,达到化恶为善之目的。他边说边奔进客房,灯光下,荀子挥笔疾书,这一幕定格为历史。
这样一个对于特定历史情境的还原,能带领学生走进当时的背景之中,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得文本与学生发生了某种关系,从而易于使学生有兴趣去走进文本。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你们朗读课文,找出每一段中能够表达荀子主张的语句。”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进而引发他的相关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以“文”带“言”的办法。
在文言课堂中,要强调把文言文当作文言文来教,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文”与“言”有机统一起来。还是以上《劝学》为例,当学生找出各段中表达观点的语句后,教师就具体探讨这几句话,“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能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表述一下。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来,带领学生明确“已”、“博学”、“而”、“日”、“参”、“省”等词以及句式等方面的文言知识,这就较好地将“文”与“言”结合起来了。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到底是以“文”带“言”还是以“言”带“文”从而将“文”与“言”有机结合,要看具体的文本,“言”与“文”的先后关系并非固定的,而是看具体的教学需要,看学生学习的需要,只要能将“文”与“言”有机统一,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
2、兼顾“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面
文言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就是这堂课教师是否明白自己到底要教什么。尽管这是一个对于探讨教学的有效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广大教师所忽视。这是有原因的,过去老师们根本未认识到教什么是一个问题,只是将教什么等同于教课文,所以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或者认为文言文就是教课文所涉及的所有的文言知识。于是大部分老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文言课堂长期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文言文教学内容要关注“文字”“文章”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因为文言文既是“言”即“文字”的,又是“文章”的,它遵循文章学的规律,还是“文化”的,它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思想、认识等等。因此,在文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兼顾“文字”“文章”和“文化”这三个层面。
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这三个层面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堂课什么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而是要教师要将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融合,不加以割裂,即不要单纯地为教“文字”(文章、文化)而教“文字”(文章、文化),而是在教文化、文章的同时要紧扣文字,或者在教文字的过程中渗透进文章、文化的教学。
比如,教学《季氏将伐顓臾》一课,可以从两个环节依次展开教学内容:先把握对话过程,对话人物的身份,对话起因,对话内容;然后结合三个阶段的对话来探讨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把握对话过程环节主要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内容,主要依托于对具体的文字的理解进而理解其内容,文章与文字有机结合。探讨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的环节则主要侧重于文化这一层面,对这一文化层面的理解也紧紧依托于文字层面,如比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两种说法所体现出的不同思想。再如探讨“孔子为何对‘有国有家者’强调‘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九个字?”这样的问题设计或教学环节就是将文字与文化层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三个层面并非在一个平面上展开,而是有所侧重,有所不教才能有所教,有所隐才能有所显。比如一堂课我就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探究,那么文章和文字层面只作为隐性的存在包含在对文化的探究中,而不需要单独列出文字、文章层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三者之间是可以割裂的,三者之间是须臾不可缺的。
3、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终要归结到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心理,拒绝学习、接受和参与,那么,即便教师感觉教学进展再顺利、教学任务完成得再出色,也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始终牢记,教师的教是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服务的。因而,讨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时断断不能忽略自己所教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自己所能激活学生、课堂和文本。在课堂上,教师要设法组织有效的活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起来,而不是教师卖力地讲,学生被动地听。
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二是活动都围绕文本而不是游离文本而展开;三是活动的目的指向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创意的能让学生感觉有趣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不是随意的而要始终围绕文本而展开,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自然地达成教学目标,能提高自身的文言语感、阅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点,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几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案例,谨供读者参考:
1、为落实文言字词而开展的活动
一般来说,文言字词的落实应依托于文本,因“文”释“言”。但有的时候,“文”所带的“言”可能只是少数,有很多文言词语教师可能认为不是特别重要而学生却感到有困难。为了不遗漏,尽量减少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专门落实文言词语。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活动: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语法现象;在课堂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组互相解决问题,如还有问题,则由小组代表向其他小组提问,接受问题的小组必须回答,如果不回答或回答错误,该小组要被扣分,如回答正确,则可以加分。如果教师认为各小组提的问题有所遗漏,那么教师可以补充几个问题,指定其中的小组回答,对则加分,错则扣分。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基本不但能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该课涉及的重难点文言字词。一个活动解决两个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2、为训练文言语感而开展的诵读比赛活动
有些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诵读涵泳,比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秋声赋》《过秦论》等篇章,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当然也是其教学价值之一,但我认为,这些文本更为重要的价值不是去分析其思想如何深刻,情感如何深沉,而是通过诵读来品味其中的韵律与节奏,体悟语言内在的美感。所以,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文本时,可以开展诵读比赛活动以达到训练学生文言语感的目的。
以《阿房宫赋》为例,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活动:教师先背一遍(故意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小声跟着背,在难背的地方故意顿一顿,让学生能反应过来再跟上而不至于跟背不下了),然后请小组派代表来背,背出则给小组加分。这样的激励,各个小组都不甘落后,都要争着背诵加分。但这样做可能只是调动起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不让其他同学作旁观者,教师可以给所有同学施加压力,即老师随意抽背,抽到的人能背出指定内容的加分,不能的则扣分。这样会让所有学生都不敢怠慢,因为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个人的行为已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团队。所以他们都很在意小组积分奖惩制度。
3、为落实翻译而开展的“说话”活动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文白的转换翻译问题。因为,古文与白话之间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不同,关注它们的语言现象差异,进而更好地了解文言形式,从而深入理解文言文本。其次,在高考试题中,文言翻译能力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翻译,能够看出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程度。再次,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学生的翻译来了解学生对文言现象的掌握程度。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文言翻译问题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难以绕开的一个问题。
为了让翻译落实得更为有效,需要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让学生用白话文来“说”的活动,学生普遍反应有意思。具体活动的展开是:用你现在习惯的说法先对着文言课文说一遍,然后请你与同桌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对照着课文来“说”,七嘴八舌地说,能最大范围地带动学生参与其中。然后与同桌交流,针对自己在具体说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通过与同桌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通过说给同桌听,让同桌也参与其中而且在交流中可能会相互发现在“说”的过程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则通过代表“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感觉和发现问题,教师适时提出说的三个标准:“信”(忠实于原文)、达(流畅且无表达错误)、雅(说得生动,语句有文采)。学生利用这个标准来加以点评。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及时修正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这比让学生翻译在练习本上的做法要快捷便利得多。这样做下来,我发现课堂效果很好,学生感觉很新鲜而且有意思,这样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很高。通过自己对照课文“说”,“说”给同桌听以及代表“说”给全班同学听这三个环节,基本能够解决课文中所以的重点字词、句式问题。应该说,这样的尝试是有效的。
4、为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开展的想象、改编活动
有些文言文本,单纯从字面去分析可能很难领会其情感内容,比如《阿房宫赋》第二节: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杜牧在这一节中通过渲染来揭示秦王朝宫女之众,统治者的生活之糜烂,宫女生活之落寞,这样复杂的情感内容只是通过诵读或分析是很难让学生把握的,但如果发挥学生的想像对文本进行一些合理的加工,可能会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更加切近地体会文本所传达出的情感。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做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以一个宫女的视角,充分发挥你合理的想象,改变这一段话。作业做完收上来,发现很多同学的想像能力超乎我的预料。这些文章的想像、描摹得非常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且选取其中的两则:
其一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飞鸟鸣啭薄雾缭绕,我缓缓从床上坐起,披上绮罗外衣,来到梳妆台前。轻轻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如星光闪烁,对着镜子梳理我那如缎的黑发,在发髻上轻掖玉簪。将布沾湿,轻敷脸上,渭水泛起一层脂膏,是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焚烧的椒兰异香留在衣裙。时而轻弹古筝,时而挥笔书画,坐在窗边遥望园中的奇花异草。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宝马雕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我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单薄的身影在风中伫立,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直到车影渐远,消失在目光所及之处,轻声叹息,几不可闻。回到楼阁,千思百绪,终在如漆的夜幕中,悄入佳梦。
其二
早晨,照进阿房宫的第一缕阳光将我们唤醒。梳洗罢,便成列地匆匆行走而出,为皇室打理繁华的阿房宫。
阿房宫内雕檐画廊,华美无比,这些华丽的东西全都是从我们已亡的故国中得来的。对此,我们只是有心悲伤,却无力反抗。两条小溪自山间流下,贯穿了阿房宫。我们将盆中的水倾倒进曾经清澈无比的小溪中,书面上浮起的油脂又厚了些许。
接下来,我们就要为皇帝唱歌,一直唱到他让我们停为止,他喜怒无常,我们便池鱼遭殃。洗净的绫罗绸缎用玉树琼枝架起,点燃珍奇的香料熏蒸,浓烟在这时弥漫了整个阿房宫。皇帝的宫车金雕玉饰,镶满了各种各样,来自各国的奇珍异宝,从低头干杂活的我们身旁经过,就像是一阵惊雷在耳边响起。而当我们听到后抬起头来,却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
黄昏降临,阿房宫沐浴在晚霞之中,紫红和金色渗透了整座大殿。皇室总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奢华晚宴,丝竹管弦的乐声从阿房宫深处传出,跳动在宝石铺就的地上,缭绕在阿房宫顶和天穹之间。晚宴将一直持续到华灯既上,持续到夜半更深。
这样的改编活动看似脱离了文言,但实际上,学生在改编时,他必须面临一个文言转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还锻炼了表达能力。作品完成后,与班级同学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想像成果,进一步感受和领略原文作者所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厚情感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效地思考更好地学习。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