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州莲
出版:贵州民族出版社
版次:2002年1月
页码:305页
字数:260千字
定价:20.00元 内容简介
土家族主要聚居于湘鄂渝黔接壤地区。就湘西各民族而言,宗教观念都较浓厚,但相比之下,土家族的宗教制度结构及社会影响力更为显著。剖析土家族结构,将有助于理解土家族文化基本特征。
瞿州莲《一个家族的时空域:对瞿氏宗族的个例分析》研究的是湖南省湘西瞿家寨。该寨是一个只有310人、60户的小山村,全村均姓瞿,属于同一个宗族,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宗族组织。瞿氏家族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土家族宗族,这个家族定居湘西数百年间,随时间流逝,自身也在发展演化,它的这一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结构共性。本书希望通过丰富周详的共识性资料,透视土家族宗族制度的内在结构和社会职能,进而讨论这一制度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以及这一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残留影响,以便找出有效控制和利用的手段。本书目标正在于透过对瞿氏家族的剖析,展示土家族结构基本面貌,揭示土家族结构。顺应自己的社会变迁,主动调适以求得延续与发展的一般性机制。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土家族传统宗族制与结构,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扬长避短,使之有利于湘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
研究发现,瞿家寨瞿氏宗族有一套具有本宗族特色的婚育制度、祭祀礼仪等,它支配着瞿氏宗族人的义务与权力分配、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的范式和传统的继承,制约着人们的产权、土地分配、生产实践、仪式行为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从湘西恢复的宗族组织来看,主要的活动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挖掘、恢复各种复活宗族组织所需的资源,如重修族谱、维修扩建旧的宗祠等。另一方面,颁布族规,成立宗族的领导机构。从其负面效应来说,现今在湘西农村存在一些有破坏作用的宗族,如抢坟山、闹人命,常发生恶性斗殴事件,给当地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威胁。而就正面效应来说,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积极维护和主动参与,显示出较高的成熟性与合理性。瞿氏宗族村民之间通过借贷、救济、捐资性集资、馈赠和精神商互助等五种形式,在资金与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日常生活互助。 序
杨庭硕(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社区结构是民族学的传统的研究课题,但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过分偏重对社区制度形态的描述和社区制度功能的分析,却较少有人关心这些显性的民族特征与伦理观、道德观和宗教观的关系。当然更很少注意到一种社区制度蒙受重大冲击后,又如何在精神要素的驱动下再次蒙生,并作出必要的调适和重构。同样的,关心社区自身结构的人多,而关心这一结构与整个文化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人少。致使一种社区制度往往被误解为一种定型的规范准则,而没有注意到社区组织也和其他一些文化现象一样,它得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并凭借本民族的这种文化逻辑,其加工和改造外来文化要素,化解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更多的研究者,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信心,他们惊呼在现代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会不可避免地要被现代浪潮冲个七零八落,并因此而提出要抢救传统文化,呼吁传统文化是否真正的像这样弱不经风。由于现代浪潮谁也没有经历过,因而谁也不敢说“是”,也不敢说“非”,只能从感情上觉得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旦消失,未免有点可惜。
上述讲的这些问题,在民族学研究中是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任何人都无能对这些问题作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需要更多的人在不同方面,采取不同的角度,凭借很不相同的方法,去揭示这些带根本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甚至是一个点,在日积月累后才可望最终解决此类带根本性的问题。明白了这一学术背景后,去阅读瞿州莲的新作,就不会太感意外了。这本著作虽然还很稚嫩,有的地方表述上尚欠贴切,但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初生牛犊的个性,使我们有可能看到一系列长期被入忽视的细节,向我们揭示一些在传统的民族学理论中,未能系统诠释的新问题。
这位年轻的作者,有过在苗族和土家族社区长期工作的经历,又接受过系统的史学训练,尽管她民族学功底不深,但她却是看到了一些职业的民族学家长期忽视的细节。举例说:早年研究土家族的学者,一旦在调查中发现土家族缔结婚姻也排八字,也重视生肖相匹配,往往会掉头不顾,以为这些都是从汉族中搬来的玩意,不能代表土家族文化的本身。可是这位年轻的作者却令人惊异地注意到,土家族人对生肖的理解和诠释与汉族很不相同,不管是他们改造了汉族的生肖观念,还是他们本来就和汉族的生肖观念源流各异,都迫使学术界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表面上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表明他们相同,甚至不能表明它们同源,因为支配这些文化现象的生存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然会经受外界的冲击,历史如此,现实也如此。但一个民族如何应对外界的冲击,长期以来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他们凭借习惯会这样判断到,冲击大了,这种文化必然蒙受打击,甚至因此而消失;冲击小了,该种文化又会依然固我。但作者给我们讲述的瞿家寨故事却让我们倍觉新鲜,因为即使在全国一盘棋的“大跃进”时代和焚烧一切的“文革”期间,这个社区的宗族活动表面上似乎彻底销声匿迹了,但在披着“一大二公”外衣之下和揪斗走资派的风潮中,社区中各宗族的界限,特别是观念,却从来没有烟消火灭过。它明确地告诉我们,物化的文化表征现象即使消失后,生存的文化逻辑并不会那样轻易消失,它仍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只是表现的形式很不一样罢了。以至于在肤浅的田野调查中往往会将它忽略掉,等到外来的冲击消退或转向后,似乎消失了的文化表征又会重新崭露头角。当然正如作者正确指出的那样,这不是机械地再生,而是在调适和重构后的新面目。作者的这一探讨似乎赋予了我们一点信心,对待传统文化看来不应当那么悲观。
研究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客观上有很大的难度。因而长期以来做田野调查的人,不是有意地回避对精神文化的探讨,就是把精神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附属品,使人们一看就不免会得出这样的印象,似乎一种民族文化中精神性的文化要素若即若离,似有似无一样,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研究倾向。该书的作者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她引用的瞿家寨当事人的众多心底自白,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透视土家族个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内心世界足以引导我们进一步归纳出土家族的文化逻辑,由于理论素养的欠缺,作者显然没有帮我们完成这一工作,但这本书毕竟给了我们一个进一步探讨文化逻辑的线索。
有鉴于此,对待这本新作,绝不能用对待名家的标准去苛求它,倒是应当抱着充分的耐心去品味它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想法、新线索。我相信只要大家这样去读这本新作,肯定会大有新意。会使我们觉得,对土家族的研究路子很宽,有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的更新。为其如此,固乐为之序,以飨读者,并恳请读者不要为她的稚嫩和文笔上的疏漏,而忽视了它的价值和精华。 作者后记
我是一位从小在这个美丽富饶、贫穷落后,而又令外人充满神秘感的湘西长大的土家族农家孩子,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充满着无限的深情厚意,是湘西的人民用心血将我抚养长大。因此我。时常想,应如何去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这一直是积压在我心中的沉重的精神负担。
恰遇我国正着手西部大开放的大好时机,湘西的人民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实现湘西经济的腾飞?为此我也蒙生一个念头,想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也许会对湘西人民奔向致富之路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和帮助。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课题最合适呢?我想,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自己历史传统,必须要植根于本身的实际,利用本身的现有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尤其是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挖掘,湘西也不例外。对于湘西而言,传统的社区组织就是其传统人文文化之一,如苗族的“寨老制度”及土家族的“宗族村社”;他们至今在湘西的苗族和土家族社区中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湘西的这些现有的社区组织能否通过诱导、调适和重构使之转化为可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新型的社区组织。选准课题后,我就开始大胆地着手工作。加之自己以前曾经参与过我校刘一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曾到过苗族地区凤凰县腊尔山和土家族地区永顺县各乡镇进行广泛的实地调查,并完成了与此课题相关的几篇沦文的写作,以此为研究基础,我就于1999年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委员会的课题“湘西各族传统社区组织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获得审批,这更增强了我研究的信心。于是我就首先选择了湘西土家族的宗族组织作为该课题研究的突破点,近两年来我长期深入永顺县的土家山村——瞿家寨进行了调查。我之所以选择瞿家寨作为调查点的理由,我在第一章中已讲过,首先是基于本人出生于该村寨,熟悉这里的山川树木、风土人情,且有很多亲友故交,再加之,该宗族才进行清谱活动,编出了《瞿氏族谱》,这些对我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两年的假期和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此度过的,通过深入调查访谈,我获取了瞿家寨中人的族谱、口述材料、碑刻、契约文书等第一手材料,加上本人曾经对我国其他民族的社区组织如侗族的“合款”制,苗族的“寨老”制度进行过比较研究,这些为本书的写作打下基础。
但本人作为年轻的史学工作者,从事民族学研究的时间不长,在写作中倍感艰辛。而且加之我又不是专职的科研人员,除了写作外,系里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年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一年达400多个课时。这样只能是一边疲于上课,一边又要从事艰苦的创作。这两年,我真像鲁迅说的那样: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常常工作到深夜,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恰是我开始苦苦地写作的时候,两年的假日、节庆,几乎都在书案上度过。特别是在暑假,一边写作,一边汗水长流。有的人曾对我说:“女人应该休息好,否则就老得快。”我对他们说:“不想玩的人才叫傻,谁不想玩。”我有时也问自己:“这值得吗?人活着为什么这样苦自己呢?”不过这些疑问只是在我脑中一闪就过去—厂,因为,我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个重任,作为大学的教师,教学科研是我的职责,而且我也时常感觉到有许多期盼的眼光在注视着我,迫使我不能停步。我就是凭着这股毅力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这本书是我的处女作,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书稿完成后,自己心中确实感到很欣慰。不过,我十分真诚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科研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篇处女作的完成,它虽有许多的不足和欠缺,但它却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它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要向对我这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关心、帮助的人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首先我得感谢对我这本书帮助最大的恩师杨庭硕教授,没有他手把手地教和耐心的指点,也许它至今还是一个梦;没有他的学术上的帮助,我就不可能这么快完成此书的写作。
其次,我得感谢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的所有成员,感谢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更感谢民族研究所领导的支持,没有他们经费支助,这本小书也难以出版。
在此我还得感谢对我这本书写作给予很大支持的家人,感谢我的父亲对我提供了大量实地材料;更感谢我的丈夫邓德胜对我从事写作给予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写作期间,是他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同时,也对我的小宝宝表示一份歉意,在写作期间,由于忙于工作,未完全尽到母亲的责任。正是我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无私的奉献,分担了我的家务和烦恼,才能使我全身地投入写作之中。
正当本书出版之际,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瞿州莲,女,1968年9月出生,土家族。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核心成员。自1990年湖南师范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吉首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1999年-2003年担任原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政法学院工会副主席。曾参与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和西部开发研究会的科研管理。独立承担了《中国通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法制史》等课程的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为历史人类学、宗族制度研究、社区发展研究。主持科研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著《一个家族的时空域》。参与《湖南少数民族史》、《湘西文化大辞典》等专著撰写,主编教材2部,在《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类核心期刊、省级公开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摘转载。 目录
湘西人论“五溪”(总序) /游俊(1)
序言 /杨庭硕(1)
第一章 土家族与瞿氏宗族(1)
一、土家族概况 (1)
二、湘西土家族(13)
三、瞿氏宗族在土家族中的地位(18)
第二章 宗族背景与村落结构(24)
一、土家族所处的自然环境(24)
二、瞿家寨的自然环境特点(28)
三、瞿家寨的人文社会状况(31)
四、瞿家寨的社区结构(33)
第三章 瞿氏宗族的源流与分布(40)
一、宗族的源流(40)
二、宗族聚落的发展与分化(47)
三、瞿氏宗族与周围宗族的关系(56)
第四章 宗族的生产与生活(62)
一、宗族内生产互助(63)
二、宗族内的日常生活互助(68)
三、社会互助圈的差异(74)
第五章 婚姻制度(81)
一、婚姻观(82)
二、婚礼习俗(100)
第六章 家庭与生育制度(117)
一、家庭(117)
二、生育礼仪(132)
三、养育习俗(136)
四、生育禁忌(140)
第七章 宗族祭祀礼仪(143)
一、土家族的祖灵信仰观(143)
二、宗族祭祀的祭典与仪规(148)
三、祭祀等次关系(160)
第八章 宗族社区的管理制度(166)
一、族规(166)
二、乡规民约(187)
第九章 宗族伦理与教育(196)
一、宗族伦理(197)
二、家庭教育(214)
三、传统伦理的演化(232)
第十章 从瞿氏宗族看湘西宗法制度(243)
一、湘西宗族发展的现状与前途(243)
二、当前湘西宗族组织抬头原因(249)
三、湘西的宗族制度与湘西现代化(258)
附录1 家奠成服仪则(264)
附录2 婚典告祖仪则(286)
附录3 湘西土家族现行结婚礼仪(298)
后记(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