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何平:重提书法是一种有根的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6 20:09
标题: 何平:重提书法是一种有根的艺术
何平:重提书法是一种有根的艺术
2012-08-14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民论坛  


19542月生于南京。文学博士。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文联特聘研究员和评论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暑天,得徐利明先生书画篆刻三大本,闲时徐读。虽然对其艺术所进乎的境界不是我等界外之人能够轻易窥破,但艺文相通,文学遭遇的问题可能艺术也难幸其身。读徐利明的书画篆刻,我关心的不仅仅是作为艺术结果的呈现,而是一个艺术家在今天的时代,他的艺术活动何以成为可能?比如网络时代文学之死的话题,放之书法艺术可能来得更急迫。作如是观,我并非皮相地像许多人那样以为是电子技术主宰的数字时代的来临,将以毛笔和纸为载体的书法艺术逼向绝境。事实上,早在百年之前,毛笔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大众书写工具而存在,书法艺术早就成为“少数人的事业”,但谁也不能否认近现代书法艺术的领地依然大师辈出不落人后。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笔写”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即使如此,可能与预言某某艺术死期相反的是,“非笔写”的数字时代恰恰有可能使得书法脱尽实用功能,在一个讲究闲暇和品质生活的时代而成为一种关乎个人生活品质的纯粹艺术。这一点在更早进入数字时代的日本和韩国,书道和书艺的光大于今即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认为,和其他艺术相比,书法艺术相对来讲门槛较低。我这样说不是鄙薄书法,而是要提醒大家注意,所谓门槛较低只是一个障眼法,其结果可能是书法艺术入门者众,而真正入其门窥其径成其艺的人则少之又少。一般而言,一门看似简单的艺术往往是寓简单于繁难。书法艺术极简而至繁难,讲究的是以一当十味之无穷。之所以指出这一点,还因为一个门槛相对较低貌似简单的艺术样式是最容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懂得运笔、布局等等书之法,与突破窄门腾身艺术殿堂而深味书之艺绝对不是一回事。前者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写字,而后者我们才可以作为“艺术”来论衡。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看来,当你拿起毛笔在纸上挥洒,书法何以成为艺术就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了。书法中人,特别是书法界那些公认和自认的大师,应该明确地对写字者和书艺家的界限在哪里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必须承认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相比,其安身立命之处更应该强调书法艺术是一种和传统无法撇清的有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书而累积成法成尺度成标准,书法首先有其陈陈相因代代更易绵延不绝的书之法度。一定意义上,书法之变很难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拆迁”,书而“无法无度”之境界应该是庖丁解牛大音稀声式的进乎技矣。一个有修远理想的书法艺术家应该自觉地以一种谦逊之心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是在传统中的创作。因此,和其他艺术相比,那种割袍断义式的把汉字拆散、扭曲、变形的所谓“现代”和“后现代”可能并不能使书法艺术绝处逢生。如果把类似《析天书》那样的操作挪用到书法艺术中来,偶尔为之可以,但如果把这种作派作为书法艺术的康庄大道,可能会陷入更深的迷途。
  书法艺术之有根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法度的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从书法史上得到澄清的。应该看到,即便在识得字者差不多皆能书的古典时代,也不是所有写出来的字,所有有法有度的字存留下来皆为艺术。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存世之字中的“艺术”部分往往是和文人士大夫有关联的部分。书法成为艺术是文人生活艺术化的产物,是中国古典文人生态和心态的集大成。因此,书法艺术之有根应该是书法植根于文人传统的理想、情怀和品性等等的人文性内容。从这种意义上,书法艺术作为“人”的艺术彰显得更为鲜明。汉代的蔡邕,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张旭、颜真卿,宋代的欧阳修和苏、黄、米、蔡,明清的徐渭、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等等莫不是大文人大学问家而擅书者。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性正在于笔墨从个体性灵生长出来的。文字、文学、文化、文人、文气无隔无碍,正是这些东西支撑了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而绵延不绝。因此,书法在当下社会是最有可能成为与修养和修身相关的艺术。
  说到这里,我对徐利明先生感兴趣的是其个人成长中传统文化的教养,艺术交往中受启功、林散之、沙曼翁、田原诸先生的耳濡目染以及科班出身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陈大羽、林树中两位导师的影响)。这些使徐利明有了接得上书法根性的可能。举几个例子:他的印作“画乃吾自画”有两段跋记:其一,“史籍载王羲之少时即出大言,所谓“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其抱负非凡,于此可见。其书当时自成新体,为后世法,至今亦然”;其二,“是作出自单刀急就,一气贯下,收放随势,有随心所欲、无意于佳乃佳之乐”。印作 “无心”的跋记:“艺术之无心之境,实有心至极转入无心,而达意外之妙境。此可谓修练之功由必然王国而入自由王国,功夫之积累达常人难及之高度,而与勃发之激情、过人之才华合而为一。此时功力即性情,性情即功力也。此可为知者道也,非常人所能解”。印作 “无心自近”的边款:“语见《菜根谭》。艺术之妙境,悟此者可至。”跋记:“此印乃急就之作,一刀定大局,稍加修补,顷刻而成。其气象博大,有意外之趣。”我以为读徐利明不能仅仅止于纸上、壁上、展厅,徐利明的书法创作过程才是最接近书法艺术之根的,因此,我在阅读中特别关注其文字叙述的工作现场。我理解他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脱俗”的过程。如此,我们看徐利明诗、书、画、印的融通,其根本是如汉代蔡邕《笔论》所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在一个扰攘之世,只有让自己“无心”而“散”,才可能心与笔随,艺术自现。也正缘于此,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在当下激活和更生。徐利明是一个艺术的“旅行者”和“跨界者”。其诗、书、画、印皆通皆达到相当段位,仅此一点在当今书界画界印界甚至文学界就当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因为放眼当下诸界,往往自成壁垒,且壁垒森严。擅书画而不善治印在业界已经不是孤例,能书能画能刻而拙于诗文者更比比皆是。毕竟能通一界者已经委实不易,何况优游诸界。如此看,徐利明的典范意义首先在于他所提供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应该如何“艺”?怎样“艺”?怎样才能“艺”?我以为即使从一个在大学从事艺术教育的教授意义而言,其对于后学者的示范意义就不容小觑低估。进而言之,这一点对于整个中国书画印艺术的创造也是极富启发性的。明乎此,徐利明的典范意义也许还不囿于书画印一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的、本土的东西,在辽阔的全球面前如何“化”而又不失其根性和本性,恐怕是今天每一个真正的中国艺术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6 20:11
书法:文化自觉与担当
2012-08-07    李一    光明日报   


(书法)岳兴林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的问题,是书法进一步走向文化自觉的标志,是主动意识到书法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标志,表明了书法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尽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明了社会对书法的需求。这样的讨论,既是理论思考,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从历史上看,古代虽然也有轻视书法者,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论调,但从主流文化上始终是强调书法的文化功能的,是将书法纳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内的。如在唐代,就将书法看作与圣人经文相表里、自然与人心相会通的大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张怀瓘《文字论》),视书法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是十分强调书法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当下。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发展当代的书法。发展书法事业,涉及到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交流和展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无论是政府管理者、书法家还是普通民众,全社会都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书法这一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具民族魅力的艺术的价值,重新认识书法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书法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重新认识书法与书写者个体、与受众群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人重视书法,归根结底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人格历练、文化品位的体现。“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性的流露,是中国人不断修炼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它既通向中国文化核心,又在构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应该认识到,书法是艺术,但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又更多地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任。从古代起,读书写字是每一个文化人所必需的功课,今天的中国人更应该把这门功课做好。今天中国的青少年,决不应该是会说英语而不会写毛笔字的学它而忘本者。在今天,书法又多了一层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意义。如果说,古代的书法交流主要在文人中进行,传播也主要是本土;那么在改革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书法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世界艺术。诚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书法这门民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又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标志。一位作家说得好,在今天,写一手好毛笔字更像中国人。当代的中国,物质世界已基本西化了,精神世界西化的痕迹也非常明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文化特色已相当模糊。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使中国文化的特色更为鲜明,使中国艺术更具有原创性,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具有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更为重要。

具体到书法自身,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书法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尚书的民族,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地位是很高的。虽然对书法的看法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却有着共识和相对稳定恒常的评判标准。如重德尚艺、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分品评鉴、对法理意趣的重视等等,有着中国书论特有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今天的书坛异常活跃,但对书法的看法众说纷纭,批评标准混乱。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什么是好的书法,什么是不好的书法,在是与不是、好坏优劣等大问题上缺乏共识,加之没有标准的“捧杀”和“棒杀”批评充斥于书坛,已严重干扰了书法的创作。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吸取传统书法观和价值评判体系的精髓,结合当下的创作实践,进行不失书法本体特点、符合艺术规律的新探索、新样式、新风格,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当代书法观和理论体系是时代的需要。

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理论体系,借鉴西方的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不能套搬西方理论解释书法,更不能套用西方艺术观念和标准,西方艺术理论也很难适用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理论体系。比如把书法说成是“抽象艺术”。实际上,书法并不等同西方抽象艺术点线面的组合,书法的气韵,与诗词歌赋的综合表现比西方抽象艺术内涵要大得多。比如把书法说成是线条的艺术。实际上,“线条”一词还不如古代书论的“点画”贴切到位。再比如把书法看成是视觉艺术。实际上书法不只是视觉,除了看还可读,只强调看而忽视读,低估了书法的功能和作用。应该看到,现当代的书法理论成果不少,但原创性不多。今天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书论的一些重要理论范畴,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上,用当代的中国的语言对书法的元典精神和本体内涵再解读再阐释再创造,建立起当代的书法理论体系,是书法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所谓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的自省能力与自信意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高度看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自觉性,文化的自信力,积极提升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的文化厚度与文明高度,更加主动地把“为中国书法而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来认识。书法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担当责任,以自信的心胸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用开拓创新的意识建设中国当代书法观,构建具有核心价值观念的书法理论体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