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四大天王谈备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03:41
标题: 四大天王谈备课
四大天王谈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
在我们小语界有大家公认的“四大天王”,他们是: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贾志敏。最近,《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就“如何备课”邀请他们分别撰文介绍自己的经验。他们集一生智慧所谈的观点,对我们广大后辈们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靳家彦《备课五字诀》
执教四十余载,备课小有心得。概括成五字诀,即:钻、参、联、选、写。这五个字,既是备课流程,也是常态方法。
钻:即钻研,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我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林海》一课,老舍先生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时,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可是没有一条使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云横秦岭”明明是一个词,作者为什么说是险“句”?这“句”究竟是哪句?查阅大量资料始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这句还不险吗?故云“险句”。这种由此及彼,一追到底的方式,既是备课,也是进修。
参:即参考,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词一句,都要胸中有数,明明白白。决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如备《珍珠鸟》,除了查阅有关珍珠鸟的大量参考资料外,还登门访问了冯冀才先生,请他介绍创作意图和经过,进一步深入领会了“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联:即联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材前后的联系很密切,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与范畴,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
选:即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老师讲授的,不要有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长,相辅相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恰当运用,都要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不能以点击代替对学生的点拨。
写:即写出教案。写教案是为了指导上课,而不是束缚手脚,生成与创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备课,是老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老师要读通课文。拿到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教师还要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毫不含糊。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支玉恒《我的备课心得》
备课是老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一细读一遍,抓住根本。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实效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遍。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枝叶叶”都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我读这一遍,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如《曼谷的小象》,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逐步出现了这些形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唯美的图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是我教材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个“美”字,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有了这样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教学的基本策略之后,打开书来再读。一是对已有认识进一步印证,二是从教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对这些“美”是怎样具体表达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使语文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二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内容决定形式”。我们把握了教材内容(这一“内容,不只是文章内容,也包括其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特点、情感等),教学方法往往也就不难解决了。但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
其一,简化课堂,要举一反三。学习每一篇课文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要犯了叶老所指出的错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地位。”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备课就有了正确的着眼点。
其二,简化课堂,要择要而教。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教材,我们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其三,简化课堂,要扩大效果。老师备课,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的一篇文章中,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产生扩散效应。这也是一种“反三”。只有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才能对教材有深透的理解。
其四,简化课堂,要精心设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原因出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在备课时,我要求自己尽力减少课堂提问,并尽力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宽、空间大的好问题。有许多课文只设计一个提携全文的问题。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理清大序,随机调控。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老师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一个好的老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最后支老师强调一点说,“驾驭课堂”其实就是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货比三家。对比靳家彦、贾志敏、支玉恒三位“天王”的备课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间有许多共性的经验,支撑着他们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真正站到了课文中——这应该说,就是我们如何备课的规律所在。下面,本人试说说粗浅的一点比较所得。
其一,他们都非常重视教师读课文,不读熟课文不开备。
靳家彦: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贾志敏:教师要读通课文。拿到课文之后,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支玉恒: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实效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遍。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枝叶叶”都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我读这一遍,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其二,他们都非常重视“大”备课。用大语文的视野进行备课,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
靳家彦: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词一句,都要胸中有数,明明白白。决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要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
贾志敏:“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支玉恒:老师备课,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的一篇文章中,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产生扩散效应。这也是一种“反三”。只有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才能对教材有深透的理解。
其三,他们都十分注重抓根本。在备课时非常尊重文本特点,尊重语文本色,长远打算,大胆取舍,简洁而扎实。
靳家彦: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老师讲授的,不要有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长,相辅相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恰当运用,都要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不能以点击代替对学生的点拨。
贾志敏: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毫不含糊。
支玉恒: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教材,我们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