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9 17:35
标题:
《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
《梦想与路径:
1911-2011
百年文萃》
梁由之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10
月出版
三卷本,
定价:
198.00
元
内容介绍
《梦想与路径》全书约
175
万字,得作者近
200
人,文章
256
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遴选时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务必言之有物,一掴一掌血,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选文时间界限是
1911-2011
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
——
如是又有了些许编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万别,百无禁忌。每位作者入选文章少则一篇,至多五篇,尽量在充分覆盖的同时,又凸出重点。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
大抵一编入手,百年烟云过眼,精粹在握。
梁由之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10
月出版
定价:
198.00
元
目录
序一(朱正)·
i
序二(刘苏里)·
iii
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1
林觉民:与妻诀别书·
2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4
梁启超:收回干线铁路问题·
7
梁启超:学与术(存目)·
16
黄远生:借款内脉之解剖(节选)·
17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
20
康有为:共和政体论(存目)·
22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23
严复:说党·
29
康有为:孔教会序·
37
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
42
严复:《民约》平议·
46
杜亚泉:个人之改革·
52
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
56
王国维:《流沙坠简》序·
57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63
陈独秀:敬告青年·
72
杨度:君宪救国论(存目)·
77
邵飘萍:北京特别通信(九)
——呜呼议员之怪状,呜呼民国之前途如何·
78
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
80
蔡锷:口授遗嘱·
85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86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94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存目)·
98
鲁迅:随感录四十八·
99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01
叶圣陶:女子人格问题·
103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
(附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存目)·
108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109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11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存目)·
114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存目)·
115
杨铨:托尔斯泰与科学(存目)·
116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17
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118
周作人:思想界的倾向(附胡适《读仲密君思想界的倾向》)·
124
李璜:社会主义与社会·
127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
(附张君劢《人生观》
,
演讲)(存目)·
132
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存目)·
133
释太虚: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
134
鲁迅:过客·
138
鲁迅:灯下漫笔·
143
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
148
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
153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157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存目)·
163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存目)·
164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165
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178
张季鸾:本社同人之志趣·
181
王世杰:中国妾制与法律·
183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存目)·
187
陈布雷:告黄埔同学书·
188
张季鸾:蒋介石之人生观·
196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198
陶希圣: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
206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220
罗隆基:论人权·
221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
234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
247
王云五:印行《万有文库》缘起·
253
张季鸾:对于言论自由之初步认识·
255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257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59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存目)·
269
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270
胡适:追悼志摩·
274
王造时: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
——中西接触以后的政治变化·
280
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存目)·
296
潘光旦:优生的出路(存目)·
297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298
林语堂:谈言论自由·
300
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
304
陈寅恪: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
311
晏阳初:在第一次乡村工作讨论会上的报告·
316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
320
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
324
蒋廷黻:革命与专制·
334
汪精卫:自述·
338
丁文江:评论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员(存目)·
341
李剑农: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存目)·
342
丁文江:公共信仰与统一·
343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
346
丁文江:我的信仰·
349
钱端升: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
352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纲要·
362
张季鸾:归乡记·
372
鲁迅:忆韦素园君·
378
萨孟武:梁山泊的社会基础·
383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理由(存目)·
390
瞿秋白:多余的话·
391
周作人:岳飞与秦桧·
411
林语堂:今文八弊·
41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节选)·
420
卢作孚:和谐运动的具体意见·
433
陈之迈:民主与独裁的讨论·
438
张佛泉
:
民治“气质”之养成·
444
王新命:全盘西化的错误(存目)·
450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451
赵一曼:遗书·
459
张季鸾: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460
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
463
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466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附《〈国史大纲〉前言》)·
483
雷海宗:历史警觉性的时限·
503
陈寅恪:《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506
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
508
王实味:野百合花·
513
丁玲:“三八节”有感·
519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
522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526
汤用彤: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532
陈铨:“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
536
龙季子:实行工业化的条件·
542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549
周作人:甲申怀古·
565
聂绀弩:明末遗恨·
568
冯友兰:别共殊·
569
赵超构:延安一月(存目)·
577
《新华日报》社论: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
578
成舍我: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582
闻一多: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
586
郭沫若:论郁达夫·
590
萧公权:圣教与异端
——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596
储安平: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608
徐铸成:记者节上的讲话·
612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
614
傅斯年: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
623
萧乾:自由主义者的信念——辟妥协骑墙中间路线·
628
胡适:自由主义·
633
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638
《人民日报》社论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652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
657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存目)·
664
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存目)·
665
殷海光:民主底试金石·
666
《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
675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679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683
钟叔河: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条(附《错就错在要思想》)·
698
马寅初:新人口论(存目)·
706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存目)·
707
《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存目)·
708
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存目)·
709
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存目)·
710
胡适:容忍与自由·
711
谭其驤:论曹操·
715
沈云龙:黄克强与陈英士(存目)·
725
殷海光:给雷震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726
邓拓:王道和霸道·
732
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存目)·
735
殷海光:自由的伦理基础·
736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存目)·
766
《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767
遇罗克:出身论(存目)·
771
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存目)·
773
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存目)·
774
陈敏之:送别——在顾准身边的最后一个月(存目)·
775
白先勇:《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776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存目)·
785
李洪林:读书无禁区·
786
王春瑜:“万岁”考·
791
余光中: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796
聂绀弩:七十年前的开笔·
807
余光中: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存目)·
811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存目)·
812
金观涛、
刘青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存目)·
813
黄裳:海滨消夏记·
814
叶圣陶:我呼吁·
821
何兆武、何高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824
唐凤楼:我和“阿诗玛”的悲欢(存目)·
841
徐梵澄: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
842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存目)·
860
孙犁:病期经历·
861
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
870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存目)·
881
柯灵:遥寄张爱玲·
882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889
李纯青: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
902
朱大可:谢晋模式:当代电影的图腾和衰变信号
·
916
沈玉成: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
924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存目)·
930
李泽厚:胡适、陈独秀、鲁迅——“五四”回想之三·
931
李侠文:我所认识的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
952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963
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
966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973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香港中文大学廿五周年纪念讲座第四讲·
999
张广照:社会进步需要言论自由·
1021
苏晓康:世纪末回眸(存目)·
1024
周涛:黄河漂流探险目击记(存目)·
1025
何平:侠义英雄的荣与衰——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解述·
1026
叶兆言:纪念·
1033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存目)·
1047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
1048
王蒙:躲避崇高·
1056
王彬彬: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1062
萧功秦: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1067
朱维铮: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1074
流沙河:回望流年·
1088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化问题(存目)·
1090
葛剑雄:我们应有的反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1091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1099
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1105
刘再复、李泽厚:告别革命(存目)·
1112
何清涟:经济学理论和“屠龙术”·
1113
王晓明:“人文精神”讨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困境·
1119
舒芜:《回归五四》后序(存目)·
1127
冯克利: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1128
王汎森:“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1134
金克木:十字街头象牙塔(存目)
·
1144
朱学勤: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存目)·
1145
金雁:真假亨廷顿与东西亨廷顿
——从“新保守”到“文明冲突”的彼岸回应·
1146
罗岗:谁之公共性?·
1153
虞云国:
史坛南北二陈论·
1158
刘小枫:
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1178
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1199
单世联:“尽在烟云变幻奇”——读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1206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存目)·
1228
骆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引言·
1229
秦晖: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
1232
卢周来: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
另一种看法·
1244
程晓农:是谁导致了苏联解体?·
1250
易中天:盘点李泽厚·
1262
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
1276
胡舒立、李巧宁、李箐:庄家吕梁(存目)·
1311
程青松:新小城
旧小城
——看两版《小城之春》怎么说话·
1312
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
1320
肖雪慧: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
——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
1329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从清末新政到邓新政(存目)·
1338
崔卫平:谁是亚当·米奇尼克·
1339
俞晓群:《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
1356
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1361
邓野: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存目)·
1401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1402
杨奎松:八路军平型关战斗再研究(存目)·
1412
朱正:一九五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消失·
1413
谭伯牛:邵飘萍因何而死·
1427
余世存:中国劫(存目)·
1431
刘统: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1432
野夫:余震延绵的大地(存目)·
1446
沈志华: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及其解决
——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内国家关系研究案例之一(存目)·
1447
龙子仲:理想令生活宽阔而又绵长·
1448
马英九:纪念自由主义巨擘殷海光与雷震(存目)·
1450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1451
陈丹青:鲁迅与美术·
1465
贺卫方: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致重庆法律界的一封公开信·
1474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1479
后记(梁由之)
早在两三年前,好几位出版界的朋友未雨绸缪不约而同邀我写一本书,作为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百年大庆的贺礼。我无此打算,毫不动心。一则以忙,二则从来不屑赶风头凑热闹,三
则感觉有料可用却无话可说。鲁迅说过,好诗都被唐人作尽了。百年以来,什么样的梦想没被憧憬描摹过,什么样的路径没被设计尝试过?说什么?怎么说?
这一百年,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写出了眼花缭乱的文章,提出了五花八门的主张,发生了形形色色的事件。最终,走出了一条异
常曲折的路径。中国的面貌,今非昔比,天翻地覆。回顾百年间走过的道路,想起狄更斯名著《双城记》开篇的一段话,五味杂陈,别有感焉。
新的问题,新的格局,面临新的方向性选择。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要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完成现代化转型,肯定不可能有任何现成模式可资因袭一蹴而就。唯有“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
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语),以独立自强精神,走属于自己的路,“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痴人说梦,才可望亦可即。
别林斯基说:“当整个世界变成罗马的时候,当一切民族都按照罗马式思想并感觉的时候,人类智慧的过程就中断了。只有遵循不同的道路,人类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只有过各自独特的生活,每一个民族才能够对共同的宝库提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那么,对百年以来的“梦想与路径”做一全景式鸟瞰、梳理和盘点,为将来的走向提供一份清晰切实的参照,是否可能及必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明确细则,组织团队,开始工作。经过一年多焚膏继晷坚忍不拔的努力,终算修成正果——便是刻下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一套三卷本《梦想与
路径:
1911
—
2011
百年文萃》。
全书约
175
万字,得作者近
200
人,文章
256
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遴选时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务必言之有物,一掴一掌血,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选文时间界限是
1911
—
2011
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许编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万别,百无禁忌。每位作者入选文章少则一篇,至多五篇,尽量在充分覆盖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
所收文章,有不少在当时及日后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张季鸾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等;也有的少为人知,值得推介流布,如沈玉成的《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叶兆言的《纪念》等;有的桴鼓相应一脉相承,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王云五的《印行〈万有文库〉缘起》与俞晓群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等;有的则墨守输攻针锋相对,如康有为的《孔教会序》与章太炎的《驳建立孔教议》,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的理由》与王新命的《全盘西化的错误》,王蒙的《躲避崇高》与王彬彬的《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等;有的乃名家写名家,各具手眼色彩缤纷,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郭沫若的《论郁达夫》,柯灵的《遥寄张爱玲》,施蛰存的《滇云浦雨话从文》,易中天的《盘点李泽厚》,崔卫平的《谁是亚当·米奇尼克》等;有的是同一话题不同视角,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周作人的《甲申怀古》,聂绀弩的《明末遗恨》等;有的宏大磅礴,如陈独秀的《我的根本意见》,殷海光的《自由的伦理基础》等;有的具体精微,如冯友兰的《别共殊》,王春瑜的《“万岁”考》等;有的感人至深必不可少,如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蔡锷的《口授遗嘱》,瞿秋白的《多余的话》,赵一曼的《遗书》等;有的不妨聊备一格,如张春桥的《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有的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如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等;有的长篇大论美不胜收,如刘小枫的《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单世联的《“尽在烟云变幻奇”——读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等,大抵一编入手,百年烟云过眼,精粹在握。
正文之外,“百年文萃”还包括原始出处、作者简介、简要述评三部分。尽量找出原始出处,除寻根究底正本清源外,还有一个衍生效果——让百年间主要报刊及重要书籍相对整齐地
亮相,有心的读者,不难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至于作者简介,尤其是简要述评,更是我和助手们逐条逐行逐句逐字深思熟虑精雕细琢而为,花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识者谅必知之。
“百年文萃”由梁某负责策划、编选及撰稿、定稿,张万文先生承担具体出版事宜。这是我与万文继《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文汇出版社,
2010
年
9
月)之后的第二次合作,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孰料付梓前夕,万文兄工作忽有变动,遇到一点意外波折。最后确定由百年头牌老店商务印书馆出,周青丰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各得其所,曲终奏雅。
2007
年夏天,与青丰兄见过一面,那时他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公司“旅游馆”主编。风尘荏苒,倏忽数年,偶有机缘重新聚首,得以合力完成这项宏大雄伟的工程,足慰平生。冥冥之中似有定数,让人不能不赞叹造化的神奇。
朱正先生的治学态度,刘苏里先生的阅读视野,素所钦慕。朱老和苏里兄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并慨允赐序,足为拙编添彩。
深圳陈虹蔚、张晓瑜,北京张万文、杜雅萍、董小染,上海金珠,广州余芊分担了部分编务。“百年文萃”顺利面世,诸位功不可没。
受时间、语境、水平、体例、篇幅等主客观因素限制,拙编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乃至缺陷。
敬请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匡我未逮。
或问:编了这么一大套书,堂哉皇哉;那么,你自己的见解呢?
答曰:上面已经说了几句,点到为止。既然述而不作,索性一以贯之坚持到底。借用三段
话,聊充申论。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 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
望。
——钱穆:《国史大纲·卷首语》
一味歌颂固有文化,把历史文化理想化,很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甚至也能得到一般人的尊敬,但就思想更新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来说,这实在是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因那样会增长我们的蔽固,认不清中国文化在当前世界的处境。怀疑是知识之母,我们必须有勇气培养合理的怀疑态度,根据这个态度对传统从事客观的研究,只有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有深度的批判,必须经由批判的过程,才能知道该保有什么,或该吸收什么。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导言》
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正,反,合。百年以还,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比迅翁当年更高明、更通达、更具可行性的
见解。
或问:然则从何入手呢?
答曰:
如此你来我往,岂不没完没了?还是转录一篇定稿时忍痛割爱的短文,作为这篇“后记”的收梢罢。
1932
年元旦,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新年号刊载了鲁迅的答问(后收入《二心集》),
全文如下: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
编辑先生:
请先生也许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竟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2012
年 5 月 4 日,夏历壬辰龙年立夏前夕,梁由之记于深圳天海楼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