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家有藏书始富贵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0
标题: 家有藏书始富贵
家有藏书始富贵
http://www.sxywh.cn  时间:2012-3-7

      绍兴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以“人杰地灵”闻名。历史上绍兴文化昌盛,代有人杰,藏书家粲若星河,藏书楼名显海内,藏书、刻书、售书事业相当繁荣,私家藏书在明清两代达到极盛,并与皇家藏书、寺院藏书三足鼎立,影响巨大。尤其是明代后期,山阴爱国主义作家、藏书家祁承■创办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澹生堂,有藏书九千多种,十万余卷,其数量堪称“富甲东南”,比宁波天一阁还多三万余卷。澹生堂以其藏书之多,藏书之精,藏书与编目之科学,使藏书家祁承■闻名全国四百余年。
       一、祁承■生平及其藏书楼澹生堂
据清代学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一书记载,明代私人藏书家达400余人,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澹生堂是明末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创建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
      祁承■,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字尔光,初号越凡,更号夷度,因家有旷园,又称旷翁,晚号密园老人,明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寄籍顺天参加乡试中举,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初任编修,历官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终于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山阴梅墅祁氏,向为书香门第,读书之风代代相传,其四世祖至八世祖,都是庠生、举人或进士,祁承■的祖父祁清进士出身,父亲祁汝森为南京国子监生,进入仕途。受家庭熏陶,祁承■自幼十分喜欢读书,并且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广为搜集,于图书“生死以之”。对此,祁承■颇为自慰,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道:“我一生功名富贵皆不如人,而独于藏书一事,颇不忝七八代之簪缨。”
     祁氏藏书始于祁承■的祖父祁清,由于祁清爱书,其子祁汝森和孙子祁承■受其影响,代代相传。明隆庆六年(1572年),祁承■的父亲祁汝森还未来得及开始自己的藏书事业,便留下遗书七架早早过世,此时祁承■尚只十岁。童年祁承■经常上楼去读他祖父和父亲遗留下来的七架藏书。不久,便把家里的所有藏书都读完。于是,又设法自己购书。正如他自己所言,“余每入楼,启钥取观阅之,尚不能举其义,然按籍摩挲,虽童子之所喜,吸笙摇鼓者,弗乐于此也”,“及舞象而后,更沈酣典籍,手录古今四部,取其切近举业者,汇为一书,卷以千记”。通过读书、抄书,使他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为他一生从事历史文献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祁承■认为一个人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中,照镜则面目可憎,与人谈吐则语言乏味。他把读书当作了人生第一要事,把读书看做了人生的最大乐趣。因此他曾将一些既要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又不肯用功读书的人,比作是欲“求饱而懒营馔”,欲“取暖而悚裁衣”。而他自己则把读书当作“饥可当食,寒可当衣,寂寥可当好友”。他把读书当成了人生第一快事。藏书的愿望也就由此产生。祁承■每试事过杭州,遍访坊肆所刻,结婚后甚至将妻子陪嫁首饰也典卖购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积聚起万余卷藏书。
     不料,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天,由于仆人用火不慎而秧及书库,多年心血焚毁殆尽,一万多卷图书毁于一旦。然而,他在痛心之余,毫不气馁,爱书之情和藏书之心丝毫没有受到动摇。继之,往苏、皖、赣、豫数省为官,每到一处,千方百计访求图书。到南京后,着力寻访善本秘籍,向一些博学多识者询问请教,到哪里寻觅,并将他自己重复的书籍去换取没有的书籍,又借出差的机会广为搜罗,藏书达到十万余卷,并在故乡绍兴梅墅建了旷园,在园中建“澹生堂”作为藏书楼。
澹生堂以其藏书的“校勘精核”,且多为世人所未见,而吸引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黄宗羲、全祖望、厉鄂、朱彝尊等前往借阅、抄录,对当时图书文献的保存与传播之功是难以磨灭的。
      二、澹生堂藏书的主要来源
一为祖上所遗。祁承■出身书香门第,家中图书略有所藏,他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通奉公在仕二十余年。有遗迹书五七架,庋卧楼上。余每入楼,启钥取观阅之,尚不能举其义,然按籍摩挲,虽童子之所喜,吸笙摇鼓者,弗乐于此也。先孺人每促之就塾,移时不下楼,继之以呵责,恋恋不能舍。”可见,虽然其祖上所遗之书不多,但对祁承■后来之“蠹鱼之嗜”却影响极大。 
      二为抄录馈赠。抄录,是我国古代所有私人藏书家图书的重要来源之一。澹生堂藏书,主要来源于祁承■平时的广泛搜集,但有时“行囊萧索,力不能及”,或求之不得而入他人邺架,只要耳目所及,必借来抄录。如:《致管席之》书中“或宅上邺架中一检,不妨借阅。录竟即专人函璧”,《与郭青螺书》中“凡老公祖邺架所藏,……俱烦命掌记者录一目见示。如向所未曾经目,则当借抄”。似此,在《澹生堂文集》中所记颇多。想必是他每任职一处,总要搜访遗书,借抄收藏。特别是在河南任职期间,所抄最多也最重要。据黄裳先生《榆下杂说》中所记:“于中州所录书共百三、四十种,皆坊间所无,而京内藏书家所少者。”故全祖望曾说:“夷度先生精于极古,其所钞书,多世人所未见”。累累巨观之抄本书是澹生堂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祁承■自己所言:“十余年所抄录之书,约以二千余本。”同时,他又进一步提出“纠合同志”,共搜遗书,相互借录。以致奇书秘本,常常不踵而集。同好如有所得,也往往相互馈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1
  三为自己求购。澹生堂藏书大多数来自于祁承■一生不懈的购置。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入仕以前。祁承■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中,经常奔波于考场。每次赴杭州应试,乃“偏访坊肆所刻”,更向“委巷深衢”访求图书,“觅有异本,即鼠余蠹剩,无不珍重市归,手为补缀。”由于并非家财万贯,所以他只能靠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来添购书籍。正如他所说:“十余年来,馆谷之所得,粥之所余,无不归之书”,甚至 “内子奁中物,悉以供市书之值。”这一时期,经过广泛搜求、惨淡经营“合之先世”所藏,藏书“颇逾万卷,藏载羽堂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小怒不戒于火,先世所遗迹及半生所购,无片椟存者”。第二阶段是他入仕以后。虽然一场大火,使祁其半生心血化为灰烬,然而他“蠹鱼之嗜,终不解也”。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祁承■得中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先后在齐、苏、皖、赣、豫等省为官。由于经济上的改观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为他广泛购置图书提供了方便,并于山阴梅墅治旷园,以澹生堂为藏书之所。祁承■一生搜书之勤、求书之广,恰如他自己所说,“奇书示获,虽千里必以求,异本方来,即片笺之必宝。近而渔唱,远及鸡林(朝鲜),往往聚海外之编摩,几不减域中之著作。”每得异书,他无不“惊喜异常”。在他供职南京以后,他集中精力购求图书,同时“力寻蠹好,询於博雅,觅之收藏。兼以所重,易其所阙”。 其藏书以明代文集、明代史料与地方史志最为丰富。通过上述方式至1613年,祁承■的藏书又“稍有次第”,约有三万卷左右。此后,经过不懈搜求,几年间增加了五、六万卷,并将其藏书编成《澹生堂藏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共分四部,四十六类,二百四十三子目,著录图书九千多种,约十万余卷,为当时江南各藏书家之冠。
      祁承■为了保存澹生堂藏书,生前再三提醒子孙,要懂得澹生堂藏书来之不易,必须重视对书籍的管理,期望子孙世代厮守藏书。为此,他生前除藏书以外,又刻了多方藏书印。这些藏书印都成了所藏书籍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中包含着祁承■对于藏书、对于子孙期待的种种苦心,其内容实在令人感动,就是放在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澹生堂藏书印主要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子孙永珍”、“旷翁手识”等等,还刻了一颗藏书铭,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书市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写尽了他对书的痴迷、对储书的艰辛以及对后世的殷切期望。
      三、祁承烨对藏书事业的贡献
祁承■不但以其爱书、聚书、藏书的波澜经历闻名于世,而且,他的藏书建设理论、古典分类学、目录学理论研究也彪炳千古。祁承■因此被称为我国藏书事业的先驱。
      1.对藏书理论的贡献。
      祁承■既是藏书建设的实践者,又是藏书建设的理论家。他在整理澹生堂藏书的基础上,搜集古人聚书的故事,学习司马光聚藏图书和爱惜图书的精神,吸取郑樵求书八法的原则,结合自己长期聚书、大量读书的体会,提出了当时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理论——《澹生堂藏书约》。除前言外,书中的《读书训》和《聚书训》,是讲述古人聚书、读书的事迹;其中的《藏书训略》,分“购书”和“鉴书”二节,是他对平生购书经验的总结,也是古代藏书建设的重要文献。
他在《聚书训》中,提出了四条求购、收藏图书的理论原则:“眼界欲宽”、“精神欲注”、“心思欲巧”、“抄校欲勤”。
      眼界欲宽,就是要知道天地之大,图书范围之广。在求购图书时,要放开眼界,搜集的图书才会品种齐全,做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而不会被读书应试的习俗所毒害。
精神欲注,就是要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才能“物聚于所好”, 因“奇本秘本,多从精神注向者得之”,只有专心致志访求和搜集图书,才能越聚越多,越搜越广,越聚越好。
心思欲巧,指的是图书搜求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要积极开动脑筋,才能使天下好书、奇书汇集拢来。对于收集图书的途径,更有三说,一是辑佚,二是强调编制购书目录,三是主张把注本一分为二,为此他还编了《名存录》、《苦购录》、《广梓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1
抄校欲勤,就是没有刻本或已经绝版的书,要勤于抄录。他亲自抄录的图书,“卷以千记,十指为裂”,如他自己编辑的《国朝征信丛录》就手抄了数百卷。对于图书的校对,更是做到“校勘精核,纸墨洁净”。
为了使搜藏的图书有较高的质量,祁承■又提出了“鉴书五法”,即为“审轻重”、“辩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别品类”的图书鉴别方法。
     审轻重,就是在聚书时,要注意图书的真实价值以及图书价值的高低。他认为经书是第一位的,因经书“垂于古而不能续于今”,余则史部重于子部,子部重于集部,古重于今。
辩真伪,他明确指出,在经、史、子、集中,“经不易伪,史不可伪,集不必伪,而所伪者多在于子”,此外,还举出了各种作伪情况,并训示子孙在购书、读书时要加以鉴别。
核名实,就是要注意图书名称和内容的一致,因为他在实践中碰到过许多此类名不副实的问题,对此,要“得一书,使得一书之实”。
      权缓急,就是从经世致用出发,必须以经济为先,以史为急,子和集可缓;在史当中又以正史为急,霸史、杂史可缓,但要特别注重当代史的收集,即“学不通今,安用博古”。
别品类,实际上是讨论分类编目问题,对此他曾写了《庚申整书略例四则》,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系统的编目理论,即下文论述的因、益、通、互四字分类原则。
     2.对图书编目理论的贡献。
祁承■对聚书编目和管理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对澹生堂的藏书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科学的整理,并根据整理过程撰写了《庚申整书小记》和《庚申整书略例四则》,提出了系统的“因”、“益”、“通”、“互”的四点分类编目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分类学理论。
因,就是因袭传统,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来进行分类。他认为四部分类法“类聚得体,多寡适均”,“简而尽,约而详,循序仿目,检阅收藏,莫此为善。”无论是分类、编目、收藏、使用,都以四分法最为便利。“因者,因四部之定例也。部有类,类有目,若丝之引绪,若网之就纲,井然有条,杂而不紊”。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应用最广的当推四分法,祁承■的看法是在总结比较了历代图书分类法后提出来的,比较符合实际,也体现了他择善而从,效法四部的思想。
益,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在四部下增益一些类目。祁承■采用了四部分类法,但他并不墨守陈规,沿袭不变,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对传统的四分法进行改造和发展。他增删了一些类目,使分类更趋合理。“益者,非益四部之所本无也,而似经似子之间,亦史亦玄之语,类无可入,则不得不设一目以汇收。”这里说得很明白,就是把一些本来无类可归的图书,通过设置新类目妥当地进行分类。经他所增益的类目有约史、理学、诏制、丛书、余集五类。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把丛书单独列为大类,祁承■可谓慧眼独具,实为设立丛书类的开山祖,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2
通,就是在四部之中,遇到一书内容混杂,兼及旁类,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出来著录。“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由于时代不同,图书往往也会有些变化。比如曾巩的《洪范传》、王安石的《卦名解》,过去都有单行本,现在仅仅见于文集之中了,应该“各摘其目,列之本类,使穷经者知所考求。”又以《昭明文选》为例,指出《文选》与五臣注及李善补注,原本各为一集,而行世者并刻为一部,这样一书就能得三书之用,故今之简可以通古之凡。象这样的情况,都要从原书中分析出来,归到合适的类目之下,使之条目清楚,使用方便。
    互,就是在四部之内,遇到一书理有互通,书可两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加以著录。“互者,互见于四部之中也。”祁承■认为,“作者既非一途,立言亦多旁及。有以一时之著述,而倏尔谈经,倏尔论政,有以一人之成书,而或以撼古,或以徽今,将安所取衷乎?故同一书也,而于此则为本类,于彼亦为应收。同一类也,收其半于前,有不得不归其半于后。”一个作者在同一著作中,不可能专谈某一问题,往往兼及其他见解,因此在分类中,同一本书可以归入甲类,又可以归入乙类,解决办法可采用互见法,便于查阅,不以重复为嫌,以尽其用。
    四、祁氏藏书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祁承■的图书分类思想,特别是关于“通”与“互”的阐述,为我国传统的目录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目录学方法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运用“通”与“互”的著录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内容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图书,只能在一部分类目中得到反映,而在另一部分有关的类目中却不能得到反映的这个问题,使图书能各归其类。“通”与“互”,实质上就是清代学者章学诚阐述的“别裁”与“互著”,因而成为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由祁承■为先导,章学诚集大成所发挥的这一杰出的理论和方法,是对目录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历史文献整理工作的重大贡献。
在编目方面,祁承■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著录。每一部图书,举凡卷数、册数、撰人时代、姓名以及版本、细目、附录、注解等,均予一一记载。为了满足分类上 “通”与“互”的要求,他还加作分析著录和互见著录。对同一图书,如果卷数、册数、版本有所不同时,他就在书名上加一“又”字,分条进行著录。至于续收图书,则著录在各类之后。这样的编目方法,清楚明了,不易混淆,是很可取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2
祁承■编撰的《澹生堂藏书目》,是他分类理论的实践。这本书目采用表格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分四十六类,二百四十三子目。首创了“约史”、 “丛书”、“余集”类目,其中“丛书”类目的设立,在分类学上贡献最大。子目之下,采用了分析著录和互见著录的方法。《澹生堂藏书目》不是书籍的简单登录,而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目录学著作。它分类精细,著录得法,首创“丛书”类目和“互见”、“别裁”的分类方法,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宝贵遗产,在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祁承■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称他的藏书“甲于大江以南”,可惜由于明朝的灭亡和家门的破落,澹生堂藏书只传了三世,就散失殆尽了。这不仅是祁氏个人的悲剧,也是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值得庆幸的是,祁承■关于历史文献整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他的《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藏书目》、《庚申整书略例》、《庚申整书小记》等一系列著作流传了下来。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祁承■诸子中,以彪佳能承父业。祁彪佳(1602—1645)字虎生,一字幼文,又字弦吉,天启二年(1622)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江南巡抚;崇祯十八年(1644年)六月,潞王监国杭州,拜彪佳兵部侍郎。清兵破南京、杭州后,彪佳投水自尽,以身殉国,祁氏藏书亦从此散出。据清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所载,澹生堂藏书多为黄宗羲、吕留良所有,部分归杭州赵氏小山堂,馀则散入坊间。尚有一些祁氏先世的作品,因在清代多属禁毁之书,被祁氏子孙冒死保存了三百年,直到民国时禁令解除,这些被秘密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献才陆续公之於世。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