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核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9
标题: 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核心
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核心
http://www.sxywh.cn  时间:2011-9-23  

一、解读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的命题,1991年由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唐宋诗词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文学上的“浙东唐诗之路”开始成形。
凡是唐代诗人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些唐诗。唐诗之路并非只有浙东专有,在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一带,也有一条沿富春江、新安江而形成的“浙西唐诗之路”。其实在长江和黄河水道上,在京城长安到洛阳古道上等许多地方,无不留下唐代诗人的足迹。到底有几条唐诗之路?也一时难以界定。本文重点解读“浙东唐诗之路”。
所谓“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从钱塘江的西兴出发,经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剡溪,再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的一条唐代诗人的“旅游热线”,全长约190公里。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词作者中,就有300余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在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
为什么唐代诗人对浙东那么向往和执着,纷至沓来,留下如此之多的篇章?把唐诗爱好者研究的情况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浙东镜湖、剡溪、天姥山等秀丽山水,确能吸引诗人前来采风吟诗;二是云门寺、大佛寺、国清寺等佛教名寺,使置身佛教盛极的唐代诗人前来烧香拜佛;三是百官朝舜、西施浣纱、曹娥投江,梁祝化蝶等美妙传说,促使好奇的诗人前来寻踪觅迹;四是大禹治水、卧薪尝胆、马臻筑湖等史迹遗存,趋势诗人前来讴歌颂德;五是王羲之的兰亭雅会、谢安的东山再起、王子猷雪夜访戴等文人驿事,更能吸引诗人前来顶礼膜拜。另外,浙东特有的山水诗发祥地、书法艺术圣地、玄言诗创立地、隐剡之风的集聚地、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诞生地等“头衔”,更使唐代诗人慕名而来。
二、“浙东唐诗之路”利益之争
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影响力“誉满全球”。唐诗之路沿线各地,有的为了申遗,有的为了提高知名度,有的为了挖掘旅游资源,大做这篇名利双收的文章。新昌以本籍学者首先提出此命题为优势,并借李白的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召开座谈会、学术交流会,不时发表研究论文,申遗等。嵊州以剡溪是唐诗之路的精华,王羲之的归隐和安葬处,并借李白“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等美句,大做千年剡溪唐诗路的文章。上虞以地处浙东唐诗之路干线与支线的节点上,东晋名士谢安隐居东山,并借李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等名句,大力宣扬东山文化、虞舜文化、梁祝文化和孝文化。天台认为诗路的目的地在天台山,被尊为“东土小释迦”的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天台宗,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等等都发生在天台境内。并借孟浩然“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等唐人写天台山的诗篇,在台州经济开发区葭沚泾文化长廊,设置了一组唐诗之路系列雕塑。
不难看出,为争唐诗之路一席之地,不仅省内如此,省外也不示弱。本文只举苏州一例:苏州学者认为,唐诗之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苏州。就诗人来说,既有张旭、崔国辅等不少苏州籍的诗人,又有白居易、刘禹锡等众多在苏州为宦的诗人。就交通来说,唐代的苏州水陆交通都很发达,由苏州下浙东、由苏州上长安,无论哪条“唐诗之路”,都绕不过苏州。如果将唐人“经苏州”、“游姑苏”、“过吴门”、“怀吴中”、“向吴路”的大量作品汇聚起来,那可真是洋洋大观。仅一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枫桥夜泊》,就千古流传,远扬海外。
三、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中心集散地
“浙东唐诗之路”的中心集散地究竟在何处?各地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并非每一位诗人都奔天台而来,有的到绍兴就止,有的延伸到剡溪,有的到新昌后就不再往前,各种情况都有,没有绝对的目的地,只有相对的。而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中心集散地的判断,倒还有一些依据。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建都绍兴到唐朝,一直是郡和州的首府,曾一度成为浙东乃至我国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越国古都就打下基础的绍兴,无论是交通条件、人文景观、富庶程度、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都远超周边地区。
另外,绍兴周边方远百里的名胜古迹,确实是不少唐代诗人寻觅之此,这更凸显出以绍兴为中心的辐射作用。在绍兴的东南西北,近的有钱塘观潮、西施浣纱、百官朝舜、孝女曹娥、东山再起、雪夜访戴、始宁别墅和梁祝故事等。稍远的有剡溪风光、太姥仙境、新昌大佛、石梁飞瀑等。当时的唐代诗人,就是奔以绍兴为中心的历史遗迹、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和风景名胜而来的。千辛万苦而来的诗人,在游览绍兴后,很自然的到附近的地方走走,就同我们现在到某地观光,顺便把周边的景点也游览一下一样。至于是到剡溪还是天台山?纯出于诗人个人的爱好。事实也并非是每一位诗人,一定都要全程走完这条所谓的“唐诗之路”。从诗人在绍兴留诗的数量和涉迹来看,也比这条路上的任何一地要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30 11:29
  四、绍兴处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
假设“浙东唐诗之路”的路径,就是从钱塘江的西兴,经剡溪到天台的话,无论从水路还是陆路,在交通极为不利的唐代,要绕过绍兴是不大可能的。
从水面走,浙东运河是就近连接曹娥江、剡溪的最佳水道,从地上走,萧绍平原是沟通嵊州、新昌的最便捷陆道。按常理,诗人绝不会故意绕开绍兴走远路的。事实上,大多诗人都是在游了绍兴后,再踏上延伸之路的。
当时,诗人的浙东之行,断然没有想到事后会形成这条唐诗之路,都是出于各自的爱好和向往,压根就没有非到天台这个目的地的概念。喜欢山水的,领略了绍兴风光后,追随谢灵云的始宁别墅去了;爱好书法的,体验兰亭曲水流觞后,寻根王羲之的归隐处去了;崇尚佛教的,留宿云门后,西进叩拜天台宗也最自然不过了。即使有的诗人确实是奔太姥山或天台山而去的,绍兴也是连接两地的要冲。唐诗之路上必经之地的绍兴,被一些诗人作为大本营,或作为观光的第一站,或作为停靠的驿站,是已经被留存的唐诗印证了的。
五、浙东古运河是联系“浙东唐诗之路”的纽带
在相对落后的古代,只有水路和陆路两条路可供选择,而且水路优于陆路,是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后,使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漕运的“黄金水道”。隋唐之后,凡从北方南下的达官显贵,走的都是这条水路而直达杭州。
浙东古运河是浙东运河的前身,史称“山阴古水道”,是越王勾践为富国强兵所需而挖,浙东运河由晋怀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其历史都比京杭大运河还要悠久。浙东古运河,西起会稽都城东廓门,东至今上虞市东关镇练塘村,全长20.7公里。从而贯通了曹娥江、姚江和甬江,并与剡溪和新昌江相连。
在唐代,小船或竹排经剡溪可直达石梁飞瀑下。正因为有了浙东古运河,将京杭大运河与浙东广大地区的水网连了起来,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水路奠定了基础。事实也雄辩的说明,凡是从水路乘船游的诗人,走的都是这条浙东古运河。
六、绍兴山水名胜是唐代诗人向往之地
早期的旅游文学主要是山水文学,风流倜傥的唐代诗人喜欢遍游名胜古迹。稽山鉴水更是风光秀丽、景色诱人。粗略统计一下,诗人涉足的景点就有镜湖、兰亭、禹穴、府山、会稽山、古运河、云门寺、山阴道、秦望山、若耶溪、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日铸岭、李斯刻石等数十处。尤其在镜湖、若耶溪、会稽山写下的诗篇居多。
若耶溪是镜湖三十六源中最大的支流,当时小船可以直航。如果按密度来说,从镜湖到若耶溪不长的两岸,沿线景观最密,到过诗人并产生唐诗也最多。李白的“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贺知章的“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杜甫的“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的佳句都产生于这条短途上。名符其实是一条真正的唐诗之路,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研究浙东唐诗之路,镜湖和会稽山是不可勿略的两颗璀灿明珠。这两颗“明珠”,一颗在水中,一颗在陆上,遥向呼应,相映生辉,成为山水之巍宝。
相传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的镜湖,在东汉永和年间,经会稽太守马臻筑堤围堰后,八百里湖色景致更美。镜湖与浙东古运河融为一体,是诗人从水路抵绍的主要途径,依水道观光顺理成章。人在镜中游、舟在画中走的意景,更是诗仙们所追求的。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诗句,道出了众诗仙的心声。
会稽山位于浙东三大名山之首,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积淀深厚。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这里;是古越国和越文化的发祥地;是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秦始皇登山望海、李斯刻碑就出自于此;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众多文人学士泛舟若耶溪,轻步会稽山的休闲之此。元稹曾说“天下风光数会稽”,说明会稽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盛唐之前就已经有口皆碑。
七、云门寺是唐代诗人的重要驿站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县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始建于晋义熙三年。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隐居于此,某夜忽见屋顶降临五彩祥云,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献宅为寺,称“云门寺”。由皇帝下诏建寺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产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王献之曾在此隐居练字,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又一处书法胜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最终因唐太宗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手中骗取。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退笔冢”与“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也在此主持了一次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桩桩件件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云门寺有关。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唐代诗人,其书法造诣都普遍较高。能在充满墨香之地,品着黄酒吟诗作画,淋漓尽至地施展才华,更是诗仙们刻意追求的幸事。从《全唐诗》中留下咏及云门的一百余篇墨宝,就可见盛唐时期云门寺的繁荣与影响力。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浙东佛门圣地,高僧辈出的寺院,著名的就有数十人。东晋一代名僧帛道猷为开寺祖师,支遁创立“即色空”学说,昙一创立“幻化宗”学说,犹以“辨才塔”、“丽句亭”最为文人喜爱。云门寺盛时共五进,有6个副寺,香火很旺,当时的影响在大佛寺和国清寺之上。虽然明清以后败落,至今更是萧条。但从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的赞美,到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等10个帝王为同一个寺庙题名树碑来看,历史上的云门寺声名显赫,其盛况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有记载:“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
在佛教盛行的大唐,人们遇寺拜佛是其中的必修课。诗人常把寺庙当作停靠的驿站,寺庙也以提供食宿乐以施善。因此,深居狭长山谷清静的云门寺,不仅为诗人满足了愿望,解决了温饱,而且提供了良好的作诗环境。由此可见,云门寺是一处集历史、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是越中必游之地,尤其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场所。凡到云门者,必宿于此,说它是“江南第一名人大客栈”一点也不过。
这条“浙东唐诗之路”,是留给浙东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欢迎从多角度、多领域来探讨与研究它,甚至可以有学术争论,但当务之急不是各地“争名夺利,散兵出击”。最要紧的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了发展这一地区的旅游业乃至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浙东地区,至少是绍兴市属与唐诗之路有关的县市,应“统一认识,共同作战”。大家应捆绑式的研究挖掘、宣传策划和有组织的进行申遗工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