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毛毛和她的朋友们 第一章 一座大城市和一个小姑娘 第二章 一种不平常的优点和一次很一般的争吵 第三章 一场假的风暴和一场真的雷雨 第四章 一个沉默的老人和一个善辩的孩子 第五章 为许多人讲的故事和为一个人讲的故事 |
小组讨论分布图
备注: ①号小组讨论理发师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②号小组讨论酒店老板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③号小组讨论建筑师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④号小组讨论演说家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
班级读书会,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绍兴市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体会 班级读书会,我以前听得比较少,回忆下来,好像只听过《蚯蚓的日记》、《是谁恩恩在我头上》、《团圆》这三堂绘本的班级读书会而已。所以,我的思路难免以偏概全,以为班级读书会就是这样的操作过程。 这次研修班活动中,在互动式的汇报中,我对班级读书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班级读书会,关注的是阅读和表达的融合。 无论是现场阅读,还是阅读中期,阅读后期,班级读书会更像是一个班级说书会。绘本的现场阅读,小说的中期、后期阅读指导,都通过表达的方式体现孩子“我在阅读”的状态。 在班级读书会上,阅读和表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时产生的倾诉欲望使孩子想要表达。倾听别人的表达之后引起的共鸣,更加强了其余学生的表达欲望。表达之后的愉悦又给下一轮阅读产生了兴趣动力。 我想,同样读书,在家里看书和班级读书会上看书,为什么读书会上孩子会更加亲近阅读?可能奥秘就在于班级读书会,不仅有阅读,还有一个表达的平台,倾诉的伙伴。孩子们能够在班级读书会上找到知音,找到听众,所以能够培养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又想到高段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批注式阅读不也是在为学生的交流表达铺设平台吗?这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有些老师会说:学生都在表达,老师做什么啊?在儿童阅读方面,我想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挖掘学生乐于表达的点,以点带面辐射全文,而这个功夫在课外了。课内老师出了“任务单”,之后还真没有什么要干的啦,把时间、把舞台都留给学生吧! 二、班级读书会,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关注思考。 出于阅读教学的习惯,出于语文教师的本能,如果没有独特的视野,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上难免会“学文本”和“读书会”角色分不清。 当我们读完一个故事,我们最能做的、也是最经常做的是什么?我想大部分的老师会说:恩,我会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会说这个故事中有没有那个词用得特别好。 当某位同学能很明确地表达出某一个观点之后,老师是否会及时地评价说:***同学,你说得真好。 当老师和同学们结束了若干个刚刚的对话之后,这个文本的阅读学习也就结束了。 然而,在徐海燕老师的实作课演习上,我作为学生深切地感受了班级读书会和上语文阅读课的不同。 徐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蜘蛛》的绘本,语言很简单,故事很短,大概十张图片。5分钟就能读完。徐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讲故事,而是先让我们表达:你一听到,蜘蛛,想到了什么? 并且,徐老师请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白纸的左上角,然后小组内交流,大家都想到的打上五角星,别人想到的可以在交流时写到自己的想法里。最后进行班级内交流。班级交流时听到别人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就在自己的想法前打上五角星。大家有的结合科学知识讲,有的结合心里感受讲,有的单纯把想到的词语讲出来,大家对蜘蛛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光是这个交流想法环节,徐老师就用了十多分钟。 然后徐老师开始为我们讲述绘本,我们边听,边看绘本的内容。听完之后,徐老师再次请我们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在白纸左下角:看到故事中的蜘蛛,你又想到了什么?同样地交流程序,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白纸的左上角,然后小组内交流,大家都想到的打上五角星,别人想到的可以在交流时写到自己的想法里。最后进行班级内交流。班级交流时听到别人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就在自己的想法前打上五角星。这个交流环节,又用去了十多分钟。 第三个环节,徐老师请我们在白纸右上角画上蜘蛛织网的过程。这时有不少老师要求再看一次绘本。可见这项任务使我们产生了细读的欲望。 第四个环节,老师让我们在白纸右下角写上自己还想了解蜘蛛哪些方面。最后,把我们每个人完成的“四格书”贴起来,每个同学都可以看别人的想法。 在这堂实作课上,徐老师只是主持了四个环节,并维持了发言的秩序,并没有对我们的想法做任何评价,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如果自己纸上也有,就可以打上五角星。 为什么读书会上的教师闲闲的,甚至“笨笨的”? 因为在儿童阅读的世界里,重要的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一个同学尽量都要参与其中,只要能根据自己思考做出理解的感受都可以,哪怕同时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结果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经历过程”,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根据已知和新知在做一些分析、推论、整合。 所以,老师也只会说:你听明白他的意见了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还有谁和她的意见是一样的,或是不一样的。 老师从头到尾不会对学生说:你说得对,或是你说的真好。 当聊完这个话题之后,老师就会对学生说:哎,刚刚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哦? 学生就会讲:我们看故事啊? 老师接着问:看完故事之后呢? 学生会回答:我们聊这个故事啊。(注意这个动词哦,是——聊,不是讨论哦。) 老师又问:那你们聊的时候脑子在做些什么事? 学生会说:在思考。 老师会很清楚地再问:怎么思考的? 学生又会认真地说:根据故事的内容或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一些推论啊! 老师会说:哦,原来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做这么多事哦。但是当我们听到别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啊? 学生会回答:那就要认真听,分析一下他说的和自己说的到底哪里不一样啊?还要再思考做出新的判断哦。 老师会很高兴地点头:哦,原来大家的思考都很有价值哦,这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 Ok,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哪有这么聪明的学生啊,这是不是我瞎编的。 在班级读书会的阅读过程中,最后要的不是一个看得见的结论或知识,甚至可以说文本是不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儿童阅读是不用考试的呀。这个文本只是作为一个分享的例子,这是可以替换为一个笑话啊,一首诗歌啊,都可以。 还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有点颠覆原来的思维模式的。因为我们的学生一直以来基本上是以“接受型”的模式在学习阅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事可以的。而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很少的。教师不会鼓励一个,打击一大片,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 班级读书会上的阅读也可以读、画、写、说,这跟语文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吗?当然不是。但我想侧重点不同,儿童阅读指向孩子阅读时、倾听别人表达时的思考过程;它指向全体人的思考,所以它无需评价,所以它需要尽可能的扩大交流面。为什么孩子喜欢班级读书会?因为在这样的课上没有优生差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表达自己思考的拳拳学子之心,孩子们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阅读。这就是单纯的学习。 反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如果学生也能做到像读书会上那样单纯的表达,那可能高段的语文课堂上举起的小手还会更多吧! 把阅读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她们来表达,来思考,哪怕他们的思考达不到我思考的高度。我决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切莫将我教师本人的思考强加于学生,因为那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 (绍兴县实验小学 蒋立勤)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