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城市的文字,是尽人皆知的丰富,绚烂,沉甸甸,而且引人注目。
“国内综合实力100强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只是现实的部分叙述。谈到历史、文化,这座城市总是令人神往的一个重要坐标。而“每一口新鲜湿润的空气,都吐纳着深厚的文化”,才是走进绍兴获得的最直观最真实的视野。
绍兴,一个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个市声喧嚣的时代,在变与不变之中,正在进行一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深对话,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实践着理想与现实的重大课题。
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精神品质
古城、兰亭、大禹陵,众多的文物古迹构成城市血肉相连的脉络;越剧、绍剧、莲花落,形成独步天下的戏曲大观;书法、兰花、黄酒,样样铺陈为内涵丰富的景致。地灵人更杰,从过家门不入的治水大禹,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从诗书并举的爱国诗人陆游,到兼容并包的学者蔡元培,到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如雷贯耳的姓名,辉煌的业绩,每一块时间的砖石仿佛都记载着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故事。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至今,厚重的历史,凝聚成当代绍兴最大的财富。
发展不等于抛弃历史。“名人精神代代传”活动和“学名校”活动,作为这一理念的载体,已经在绍兴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名人文化激发了人的内在动力,产生名人效应,形成文化普及,教育普及,市民素质大幅提高,社会性文化随之普及,由此产生其他各种形态文化。仅以越城区为例,60个社区共有313个文化活动室,人均拥有面积高达0.44平方米,传统艺人多达114人,白墙黑瓦和小桥流水间穿梭着书香墨宝和琴音笛韵。故事被讲述,价值要承传,历史在延续。
传承和发展名人精神的内涵,必须给予制度保证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是战略目标,也是载体和抓手,作为绍兴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趋势,列入政府工作十大要点。历史的绍兴固然令人感佩,今日绍兴对精神价值的坚持与创造愈加可贵。
以人为本,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是绍兴的文化追求。在这个60%的产业工人均为外来人员的城市,听不到“民工”之类的词语,也看不见民工模样的人。他们已与绍兴本土人血脉相融:居住在同一栋楼房里,子弟在同一所学校就学……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一些城市闹“民工荒”,绍兴的外来务工者却如钱塘潮水滚滚而来,许多人不仅在这里找到工作,也踏实地安下了家。不以移民而名的古城,以开放接纳的关怀吸引了外乡人。
如何克服和避免因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沦丧,是许多城市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与掠夺性发展思路不同,保护生态环境,恪守诚信,注重城市精神的构建,这些符合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创建活动贯穿当代绍兴发展始终。绍兴是幸运的,不走弯路,古城的完好存留,护城河的合理改善,公共绿地的大量建造,是绍兴对生态环境杰出的贡献。绍兴大剧院、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的落成,为先进文化的物质展示提供了平台。《真假悟空》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的问世,是文化积累在当代的释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绍兴的追求是历史的追求。
胆剑精神铸造城市经济模式
“没有精神的城市,是沙滩上的城市。物质层面的财富虽然可感可触可盘可点,历史精神和历史文化则渗透整个城市,它塑造了绍兴人的潜在人格,成为今日绍兴发展的文化底蕴。”绍兴市委书记、哲学博士王永昌说。
既有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细腻肌理,更有卧薪尝胆精钢百炼的“胆剑精神”。鲁迅把绍兴人的这种性格归纳为“浙东人性格”。在绍兴这块土地上,之所以出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不能不感谢这一脉相承的精神性格。人文精神支撑经济发展。绍兴之所以能抢抓机遇,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等一次次飞跃,都与这种精神品质有关。
绍兴经济模式是继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后经济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绍兴模式的表象是由小做大,集腋成裘。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志桂举了一个形象的案例。绍兴是全国袜业生产基地,年产量达9亿双。在这9亿双的背后是,一双袜子其实只挣一分钱。一分钱的买卖不仅要做,而且要一丝不苟地去做,甚至做成大买卖,这就是绍兴人性格中最典型的能吃苦,有韧性,扎扎实实的基因在起作用。绍兴人做买卖很少投机,他们理性务实,一点一点地做实业。沉稳扎实的绍兴,也很少有乍富的张扬。“人生的价值只能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划等号,而不能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说这句“大”话的冯海良,只有初中学历,从小作坊起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铜管生产企业海亮集团公司创办人,这足以说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对人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价值观,或者说文化理念,“不决定企业生存,但决定企业永续经营,决定企业能否办成一个长寿公司、百年老店。”
徜徉在千年绍兴城里,百年老店林立,历史的字样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商业和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绍兴长期以来倡导的城市文化、企业文化以及由此出发实施的对企业家的文化培训,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发展反哺古城文化建设
保护并利用好古城是对一个区域传统文化的最好的发展。绍兴市坚持“文为城之魂”的理念,加强对文化遗址、名人故居、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建设和整修了鲁迅故里、沈园和仓桥直街、书圣故里、八字桥等历史街区,对城市建筑进行富有绍兴特色的立面改造和景观建设。
城市的发展不能割舍历史,城市的保护也不能患得患失。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城市化理念,给绍兴的建设与保护演绎了全新的内容。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排位靠后。狭小的区域空间、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成为绍兴跨越式发展的一大瓶颈。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绍兴在保护古城的前提下,跳出古城,发展现代城市,充分体现水城的地貌特征,体现环境地域特色,延续并拓展古城的传统风貌。
富有个性的城市建设,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会,使绍兴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文化圣城”。
绍兴文化强市建设,带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了投资软环境,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95亿元,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接近100亿元,GDP总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的排位由第九位前移到第八位。
2500年的城郭里闾,汩汩不息地流淌着卧薪尝胆的坚韧和变革图新的创造,珠落玉盘,丽花四放,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对接,传统与现代获得无隙融合。绍兴受到了世人格外的关注,仓桥直街保护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环城河改造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共同指定为即将于9月召开的世界城市遗产大会的主会场。
“城市越是现代化,历史和文化的支持越突出。”历史和文化使绍兴具有令人景仰的厚度。绍兴政府的这种战略思路得到了城市发展自身的支持。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2日 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