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建立科学的作文修改操作体系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 14:05
标题: 建立科学的作文修改操作体系
建立科学的作文修改操作体系 潘金菊 倪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作文修改的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集体讲评完作文,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就结束了,而完全忽略了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作文修改在写作教学中有很大作用,而且作文修改必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关键是老师的力使在哪儿?学生的劲用在什么地方?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老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而不是帮学生修改,当然绝不是不看不批。学生是作文修改的主体,老师是作文修改的引导者。老师必须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引领学生重新进入原来的写作过程,根据教师的点拨加以“修改”。
    老师应该引导什么,点拨什么?怎样引导,怎样点拨?可能很多老师都是迷茫的。笔者发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课堂,很多老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修改的形式和途径上,而没有注意作文内容本身的实质。大多引导学生关注作文的微观细微处,而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宏观修改的指导,更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作文修改操作体系,使修改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看了旅美作家祈寿华先生所著的《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其中第七章《修改:再创造的过程》,对作文修改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让笔者对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和修改的操作等都有了崭新的认识。祈寿华先生介绍在当今美国写作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修改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而且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
    作文修改可以分为:宏观修改,微观修改,校正。宏观修改就是要从大处着眼,重新审视文稿的内容和结构,并做相应的改动。宏观修改又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改换角度、改换目的、改换焦点、改换结构、改换风格、改换读者、改换文体。微观修改是在段落和句子两个层次对文章进行修改。在具体段落、词句上进行精细加工或修润,使人物描写更臻于完善。主要是在内容的统一和完整性、连贯性和句子的简洁性上做文章。校正注重于矫正词语和标点符号等技术方面的错误。修改的程序应该是先宏观,后微观,最后校正。宏观主要,微观次要。
    而我们在作文修改探讨上似乎是把重点集中在微观修改上,特别是学生的互改的这一形式更是如此。每次修改都落在具体段落、词句上精细加工或修润,过于讲究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属于“微观“和“校正”阶段的任务。过早地注意技术和枝节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影响,以为所谓修改,不过是疏通段落,写几个漂亮句子,纠正错别字和标点而已,与内容、结构和风格等无关。
    借鉴西方作文修改的理论和实践,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对作文修改程序有了清醒的认识,作文修改有序、有据地进行,师生都有很大的收获。以下,就用教学实例阐述几种常用宏观修改的指导。
    一、改换文章的角度
    所谓改换文章的角度指在文中换一个“自我”或身份说话,换一个倾诉的对象,换一个记叙描写的对象等。
    一个学生的随笔本里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每次上学都要经过楼下的建筑工地,都看见灰头土脸的工人在忙碌。今天中午上学,有一个年轻妈妈领着女儿和我一起经过那儿,一位中年民工想和小女孩说话,而女孩却和她母亲,像躲瘟神一样躲开了。我也经常看到老板呵斥这些民工;一些美眉鄙视地看着这些民工;白领们厌恶地斜视着这些民工;学生们讥笑着这些民工。每天看着这些,我的心开始有点辛酸而愤慨,可怜的农民工啊,你们每天辛苦的劳动换来的除了微薄的工资外,就只有卑微。
    通过师生交流探讨,表扬了学生敏锐、善良的心,认为这个内容值得继续写。并确定了要写的主题是要唤起人们对民工的尊重。让学生自己围绕主题选择适当的角度重新写。
                                         尊 重(第二稿)
    鹏城的夏,让人呼吸都难以畅通,每次上学都要经过楼下的建筑工地,那群民工正顶着烈日在工地上忙碌。
    有年轻时尚的妈妈领着女儿经过,双眼鄙夷地瞥过去,生怕这些民工不识趣地靠近。其中一位中年民工靠近前,微笑着看着小女孩,而女孩却和她母亲,像躲瘟神一样躲开了. 望着这冷漠的母女,我的心中一下子充满愤慨:经常看到大肚子的老板无情地呵斥这些民工;美眉蹙着眉头鄙视地看着这些民工;白领捂着鼻子厌恶地斜视着这些民工;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讥笑着这些民工。可今天,一个应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竟也用这种目光回应着善意。这些所谓的高贵的城市人势利,得竟如此的根深蒂固。
    高贵的都市人啊,在如今的城市里,有哪一方面没有这些民工的血汗?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那些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你们不屑不愿干的工作都由这些民工来做,我们的城市变美了,整洁了。可你们回报他们是冰冷防范的眼光,刻薄歧视的言语,带着钱包鼓鼓的优越感傲慢地走过他们身边。为了维持生活,为了一样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卑微地生活着。你们可曾想过他们的感受,你们看到那十六七岁的孩子吗?他们混迹在一条条汉子中,在工地里穿梭。你们就不曾有过丝毫的同情吗?
    这些民工对城市充满敬畏,对城市人有一种“天然”的仰慕和尊敬,虽然他们满身汗味,衣衫破旧,但他们的心却是非常朴实和善良的,请不要因为个别民工而歧视所有民工。那监狱里还装着大把城市人啊。报纸上不也报道了很多民工为了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挺身而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吗?我鄙视瞧不起民工的人,我尊重生活在底层的民工。
    高贵的都市人啊,审视自己的良心,收起你们的冷漠,别瞧不起民工,别把民工踩在脚下,让我们从心做起,尊重民工、善待民工。
    在第二次交流时,让学生大声朗诵自己的作文,学生读完觉得很畅快。接着,让学生以文章中被批判的城市人的角色来听老师朗读。读完学生不好意思的笑了,觉得文章过于尖刻了。那怎样将意思表达出来,又让读者容易接受呢?老师就势引出了宏观修改中的改换文章角度的知识。任何事件、人都可以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描写、叙述,但总有一个角度是最能表现文章内容和表达作者情感的。修改作文时我们必须思考选取的角度是否是最有表现力的,一定要认真审视写作的角度,选择最好的角度,达到最佳的效果。经过探讨,学生想到了很多角度:民工的自述,城市人的表白,文章中小男孩的打工经历,文章那中年民工的身上的那件衬衫的拟人化的自述……老师和学生之间肯定有不同的认识,老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角度去修改。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有的角度无法写下去,有的角度看似新颖但却表达不到位,在不断的尝试、修改中,写作角度越来越明朗清晰。经过几易其稿终成定稿,在宏观修改完成后,学生的微观修改和校正就已水道渠成。定稿如下:
                                        尊   重(修改稿)
    鹏城的夏暴躁的近乎残忍,烈日炙烤,让人呼吸都难以畅通,每次上学都要经过楼下的建筑工地,那群民工正顶着烈日在灰霾的工地上忙碌,头上脸上扑满了黄尘白灰。
    有年轻时尚的妈妈领着女儿经过,睥睨的双眼鄙夷地瞥过去,生怕他们不识趣地靠近。民工们脸上浮起歉疚的神色,连忙以最卑微的姿态缩到一边。其中一位中年民工慈爱的看着小女孩,如同注视着自己的女儿。而女孩却小脸一皱,嫌恶的躲开了。那冰冷的神色,让我狠狠地心疼起来:她是如何忍心啊,那么冷漠残忍地就把一个父亲的温柔狠狠的踏在脚底。留下中年民工凝滞的笑容,尴尬的嘴角委屈的咧了咧,却又宽厚的摇了摇头。真就如父亲一样,容忍了她的任性。可那眼神,分明淌满了落寞与辛酸。当他回头,看见我注视着他时,勉强的笑着,用黝黑的的手不停蹭着自己身上大块大块白白的石灰浆,脚步怯懦的向后缩去。担心弄脏了我的衣服,我笑着背过身,泪水突然浸湿了视线:我不知道,他那蹭满了石灰的白一块灰一块的头发,在完全洗净后,是不是仍旧只剩下白与灰两种颜色。
    母女俩的背影在沙尘里越来越模糊,而那凌厉的高跟鞋敲击声却硬生生地踩痛了我的心。这都是和我父辈一样的人啊。却如此卑微地生活着。那十六七岁的孩子, 却沾着一身灰尘,混迹在一条条汉子中,扛着钢筋,背着水泥,在工地里穿梭。单纯的双眸还不曾被湿透的汗水混染,那可是应该和我一样享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啊。
    每一次,当他们从厚厚的油污粉尘中抬起头来,我总是无法控制地,以一种同情而崇敬的心情,仰视着那张张朴实无华的脸:是他们,伏在都市人的脚底,用自己的血汗与身躯,支撑着一个繁华锦绣的鹏城啊!
    在这座繁华都市的尽头,生活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与都市人有着难以逾越的沟壑。他们以最卑微的姿势生存着,以最艰难的方式生活着,以最虔诚的心希望着。
    我透过朦胧的双眼努力朝着他们仰望。我知道自己并不能带给他们多少慰藉,也不能给他们什么帮助,但至少,我还能扬起我灿烂的笑脸,让他们在背井离乡的异地,感觉到一丝温暖;我还能伸出我真诚的双手,让他们在冷漠的城市里,获得一分应有的平等与尊重;我还能传达给更多的人,向这些被我们遗忘在城市背后的民工——致敬!
    同样是希望城市人尊重民工,二稿愤慨之情,流于翰墨,但可能让人进耳但未必入心。而修改稿将斥责城市人的角度,转换成同情民工的角度,表达“我”的同情而又委婉呼吁。正因为转换了角度,才有了第二段对中年民工的深情细腻描写,才有了最后一段的浓烈感情的抒发。作者在民工的描写和自己对民工同情两方面,极尽渲染,全文无一个谴责之词,可读者能从作者细腻的铺写和自我表白的抒情中,读出同情与谴责,含蓄深刻。哪怕是文中仅出现的对那对母女俩的批评,也是用自己内心的感受委婉写出:“而那凌厉的高跟鞋敲击声却硬生生地踩痛了我的心……”。由尖锐剖理转换成动之以情,辞意从容。
    二、改换文章的焦点
    改换文章的焦点主要指关注文章中人或事的安排是否合理,通过改换关注焦点,从文章中抽出最好的事件或部分段落,加以扩展变成主要的描述。
                                         理   解(初稿)
    父亲,今天你又骂我了!当时我是多么的不明白,你逼着我把不愿意吃的青菜非要我吃下去。我没理你,只管自己若无其事地吃着饭菜。你一生气便骂了我几句,我却一赌气,重重地放下筷子,狠狠地瞪了你一眼,忿忿地直奔自己的房间。你一把拉住我,把我骂得狗血喷头,怒不可遏地命令我。我的心一横,便冲出了家门。
    我独自一人坐在河岸边,阳光洒在涟漪上,泛起了我的思绪……
    父亲,其实我知道你是为了我的身体健康,但是我不明白,你为何要如此大吼大叫,难道你不懂得循循善诱吗?你这样做就想树立起一个父亲的威严吗?
  想到这,我不经意地捡起一粒石子,轻轻将它投入河中,河水金光粼粼,仿佛不息的小梭子在织着挂毯,同时,又织出我的思绪……
    父亲,我记得每天早晨,你总是打雷似地敲我的房门,拼命地催着我起床。有时候,我还带境睡意呷呷嘴,或用被子把自己的头遮住,你都会很生气地拉开我的被子,拖出我,像擒小猫似的,于是,我带着满心的怨气,和你骂我的口水起床了……
    每当我成绩不佳时,你会失望地把我臭骂一通,轰我去复习;每当我取得好成绩时,你也会面无表情叫我别骄傲;每当……
  父亲,你不知道我有千百个不愿意吗?我总想起《城南旧事》中的英子被他爸爸揪起的那一幕,我不想挨打,于是唯命是从了。我得不到你一点点温和的关怀!
    可那次,我要出远门,你竟然请假来送我,而且为我买了大包大包的东西,在车窗口母亲拉着我的手,哽咽不语,而你只是站在远处。可在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看到你眼里的湿润晶莹的东西,震颤着我的心弦。
    回忆往事,我对着又平静下来的河面,明白地笑了笑。我心底的冰块被融化了,我理解了你,我知道,我明白,你是爱我的。只是盼女成凤心急,只是工作忙累失去了耐性,并不只是要耍父亲的威风……
    父亲,我愿意接受你别样的爱。
    这篇《理解》用“父亲逼自己吃青菜”贯穿全文,中间穿插“父亲叫我起床”,“父亲对我的成绩的态度”,“父亲送我出远门”。作者关注的焦点是“父亲逼自己吃青菜”这一事件上。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几个事件中,哪件最能突出题目“理解”?成为关注焦点的事件是否应和其他事件有所区别。学生在修改中发现:把焦点放在“父亲叫我起床”,“父亲对我的成绩的态度”,和原文效果一样,只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父亲送我出远门”这件事情上,才能真正把理解写透。成为关注焦点的事件应该比其他事件多花笔墨。
                                       理   解(修改稿)
    我要出远门了,我和母亲挽着手,依依不舍,父亲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在前边。我冷漠地看着父亲,也许你是被母亲强迫来送我吧,我们之间的冷战已持续太久了。
    还记得吗?你那次竟逼着我把不愿意吃的青菜吃下去。我赌气,偏不吃,你怒不可遏地把我骂得狗血喷头。每天早晨,你总拼命地催着我起床。有时候,我稍一磨蹭,你都会很生气地拉开我的被子,像擒小猫似地拖出我。每次考试,得了高分不见你表扬一句,偶尔失误,你便是狂轰乱炸,于是,我便日渐恨你。
    父亲回过头,望了我一眼,父亲的嘴角向上翘起,一贯严厉的眼睛竟有一丝不舍?是不舍吗?我茫然地看向母亲,母亲握紧我的手,眼里满是明了的笑意: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爸爸亲自给你买的,你爸爸今天请假来送你。我惊谔地望着父亲。父亲竟腼腆转过头,不再看我。这是我心中的父亲吗?望着父亲已有些微驼的背影,似乎有丝从未有的感觉挤进我的心灵。
    在车窗口作别父母。母亲拉着我的手,哽咽不语。而父亲你只是站在远处,支撑着固有的威严。你就那样看着这个车窗,看着我,微微扬起嘴角。
    我微笑地看着父亲,父亲静默,微微低下头,紧握一下拳头,再抬头。我似乎看见父亲眼里的湿润晶莹的东西,震颤着我的心弦。
    我深情地望着父亲:父亲转过身去,抬手擦拭着眼睛。我心底的冰块被父亲此时的不舍融化开去,汇成温暖的春水流到身体每一个角落。父亲,我终于理解你了,真的,就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突然理解了你,你不愿意我只有母亲的宠爱,你愿意用严厉苛求着我,只想我趋近完美,你宁愿我恨您,也把对我的爱隐匿在冷漠的面孔后。可理解您,来得如此迟钝、如此艰难。只是我的心太混沌,让我度过那么多怨恨的日子,让您承受那么多冷漠。
    父亲,理解您的爱真不简单。可终究是理解了,理解了就不再有隔膜。
    父亲,我愿意接受你别样的爱。
    同样写理解,却因关注的焦点不同,而效果截然不同。原稿关注与父亲的矛盾,让理解显得突兀。修改后的文章关注理解的关键事件“送别”,并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其他事件写得比初稿更简略。在事件发展中,在情感转变中,让“理解”顺理成章。对事件“送别”的详尽描写,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都让“理解”来得深情感人。有人说转换焦点就是详略得当,也可这么说,但并不是全部。也可以只选取其中一件事或一部分段落组织全文,其余全部舍弃,都要以最能表现文章主旨为目的。真就是红花绿叶我来裁,用心写作似春风。写作就要反复构思,善于选择关注的焦点,让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三、改换文章的目的
    文章的目的——主旨,主导文章的写作方向,决定文章的格调。修改文章时需审视文章确定的目的是否贴切、有深度。
                                           佛(第二稿)
    今天十五,按规矩又得拜佛。下午被父亲逼着折纸(拜佛用),还被父亲呵斥。
    月光下,仍旧忙碌着三个身影,今天全家人为了拜佛忙得人仰马翻的。忙完后,沐浴完毕,父母和奶奶就忙着摆祭品拜佛。想起儿时拜佛时,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围绕着香炉,只管嘻嘻笑,总是抢佛祖的供品吃,同样被父亲呵斥;长大些,再看家乡人,亲戚都要为拜佛而折腾。自己总要耽误学习,来回奔波,渐感厌烦。特别是对父亲身为文化人,却如此迷信感到可笑……想着想着,不禁冷笑。
    月已偏西,也该上香了。在那个摆满祭品的桌子前,奶奶规规矩矩地跪着,持着香望着香案上供奉的佛祖,虔诚地拜着。许久,奶奶有些吃力地站了起来,把香一根一根地送上了香炉上。奶奶再次跪在桌前嘴里念念有词。
    父亲扶起奶奶,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母亲一起跪在蒲团上,磕头、烧香、祈祷,仔细地重复着每一个动作,
    我纵是不愿,迫于父亲的威力,极快地完成了所有动作。父亲还是给了我白眼。
    我仰头望着天上那轮银月。心中满是疑惑。
    我问父亲,为何大家都信那不存在的佛呢?父亲愣了愣,他没有回答……奶奶回答说:“当然要求佛祖保佑我们呀!”说着说着,奶奶似乎记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翠绿的东西——是个玉佩——上头雕着一个佛祖,稳重地盘坐在一朵莲花上。奶奶把他系在我的脖子上,疼爱地看着迷糊的我,喃喃道:“佛祖保佑。这可是开过光的。”
    我摸着这玉佩,看着奶奶和父母的一举一动,我疑惑了:佛?观音?这些东西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就不信自己呢?
    这篇文章也是由学生一百来字的随笔演变而来的初稿,文章通过一家人拜佛,表达自己对家人迷信的反感。对家人抱着批判的态度。这似乎太俗套了,没什么味道。在修改中,和学生聊起了拜佛的情景,越聊越觉得拜佛也挺有意思,如果不把对家人抱着批判的态度作为本文的写作目的,那应该定什么目的最合适呢?学生把写作目的重新确定为童年美好的回忆或是把拜佛写成思念家乡的载体。可似乎还是欠缺深度。老师继续引导:家人拜佛与鲁迅笔下的闰土拜佛一样吗?家人拜佛真的只是迷信吗?在逐渐深入的修改中,更好的目的就出现了。
                                              祝福
    依偎在那凉飕飕的栏杆上,身旁萦绕着清甜的桂花味儿,可心中的郁闷却还在。今天十五,按规矩又得拜佛。下午被父亲逼着折纸(拜佛用),还被父亲呵斥。
    黄晕的灯光下,依旧忙碌着三个身影,是父母和奶奶正忙着准备祭品拜佛。想起儿时拜佛时,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围绕着香炉旁;只管嘻嘻笑,总是抢佛祖的供品吃,同样被父亲呵斥;然而长大些,渐渐地对父亲身为文化人,却如此迷信感到可笑……想着想着,不禁冷笑。
    月已偏西,泊在没落的屋檐上,像是在小憩。也是这时候该上香了。在那个摆满祭品的桌子前,外婆规规矩矩地跪着,持着香望着半空中的月亮,虔诚地拜着。许久,奶奶有些吃力地站了起来,把香一根一根地送上了香炉上。在一片青色的烟气中,奶奶再次跪在桌前,两手合拢,虔诚地将双手举过头顶,缓缓地往下地移动,定格在鼻尖,嘴里念念有词。伸直耳朵,我隐隐约约听见了外婆的话语:“佛祖保佑我孙子平平安安,学习好;保佑儿子媳妇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唯独,少了她自己……
    父亲扶起奶奶,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母亲一起跪在蒲团上,磕头、烧香,我竖起耳朵听父亲的祈祷,“保佑儿子学业有成,无病无灾;保佑阿妈身体安康,长命百岁……”唯独,也少了他自己……
    我仰头望着天上那轮冷漠的银月。思绪像细绳儿开始杂乱交错在一起,紧紧地缠绕着种种疑惑。
    我问父亲,为何大家都信那不存在的佛呢?父亲愣了愣,显然有些惊讶。他凝视着懵憧的我,许久也没有回答……奶奶似乎听到了我的问话,她爱怜地瞧着我,眯起了那双被皱褶围绕着的双眼,额头上的皱纹温柔地舒了下,笑了,说道:“你还没长大,不懂。等为人父母你就明白了。”
    说着说着,奶奶似乎记起了什么,长满老年斑的手往口袋里探了探,缓缓地摸出了一个翠绿的东西——是个玉佩,上头雕着一个佛祖,稳重地盘坐在一朵莲花上。奶奶把他系在我的脖子上,疼爱地看着迷糊的我,喃喃道:“佛祖保佑我孙儿。”此时此刻,我胸前顿生一种柔柔的温暖,温润着我的心。身旁萦绕着清甜的桂花香,沁人心脾。
    在融融的月光下,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理解了外婆:其实,佛非佛,而是一颗美好祝福的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温柔的夜色里,我也虔诚地祈祷着:愿天下人都幸福平安。
    月圆之夜,桂花飘香,祝福满怀……
    同样的事情,转换目的设置,让文章充满了爱的温情。正因为目的的转换,由“批判”转换成“祝福、感动”,文章的笔触也随之深情细腻,父亲、奶奶的动作、神情、语言都随着目的的改变而作细腻描写。更值得欣喜的是,结尾由家人的祝福写到自己的祝福,由亲人的祝福上升到对天下人的祝福。目的层次越来越高,主题越来越美。灵感就这样在多次修改中产生。灵感不只是一挥而就的潇洒,也可以是在修改中磨砺而生。
    经过一年有意识、持之以恒地引导、训练、修改,我班大多数同学都能从这三个角度去宏观审视、修改自己的文章,交来的文章早就是几易其稿了。学生的互批互改随之有了实质的内涵。学生的写作也在修改中日渐成熟,修改后的成功感给学生带来了写作的快乐。
    我们认为作文修改操作体系是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以宏观修改带动微观修改及校正。建立科学的作文修改操作体系,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系统地、科学地修改作文,最终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写作。

参考文献:
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注:文章发表于《语文学习》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期刊《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6全文转载
作者:深圳市新安中学 潘金菊   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倪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 14:06
作文评价不该是根鸡肋——作文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孙刚/陈根康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51
【复印期号】2011年01期
【原文出处】《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版》(武汉)2010年5期第62~65页
【作者简介】孙刚,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初级中学;
    陈根康,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关 键 词】


    一、调查目的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作文批改数量大任务重,教师苦不堪言,然而学生对于教师的作文评价感到反馈不及时,常常是到评讲时,上次作文的题目都已经忘了。
    为了了解作文评价的现状,我们组建了“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和作文评价的层面,呈现和解析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及隐含的问题,思考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矫正的策略,最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二、调查概况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课题组选择了语文成绩处于南京市六合区中等水平的××初级中学八年级6个教学班的24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自制的《作文的评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1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回收有效率为98.8%。
    三、问卷调查的数据及分析
    1.作文的批改反馈
    调查问题:“你的大作文,老师一般会隔多长时间进行评讲?”仅有38.2%的学生选择一周左右的时间,有52.1%的学生选择两周以上的时间,竟然还有9.7%的学生选择不评讲。
    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反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对于作文一般都进行评讲反馈,但从数据可以发现作文的批改与反馈滞后的现象还很严重。大部分作文的评讲,已经距离学生写作时间相当长了,达两周以上。我们还随机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反映,有时候上作文评讲课时,上次作文的题目都已经忘了。可以看出,作文的批改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及时性原则,学生对于作文的评讲期待也明显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2.作文批改的主体
    调查的问题:你的大作文本,由谁批改?68.5%的学生选择“都是老师批改”,30.7%的学生选择“一般由老师批改,有时让学生互改”,仅有0.8%选择“都是由学生批改”或“其他”。
    从调查看出,目前作文的批改主体大部分是教师。我们又随机对一些语文教师做了访谈,话题是:“作文能否让学生自改或互改?”大部分中老年教师认为学生的作文欣赏水平有限,让学生批改作文只能发现字词、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还缺乏对文章的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综合判断能力;一些年青教师认为,一直以来作文都是由老师批改,让学生批改担心家长会有意见,学校“五认真”检查要求大作文必须有眉批、旁批、总评,学生批改的作文学校检查时肯定不合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以看出,作文的批改主体不该只是教师,学生作文的读者也不该永远只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伴互助的优势进行作文的批改。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管理和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摆正自己的地位,我们不能只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应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的批改和欣赏水平。
    3.作文的评语
    调查问题之一:你的大作文本发下来后,你会认真翻阅老师的评语吗?82.8%的学生选择“都会认真看”;15.1%的学生选择“不太在意,随手翻翻”;2.1%的学生选择“从来不看”。
    调查问题之二:针对老师的评语,你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吗?23.5%的学生选择“很认真修改”;49.6%的学生选择“只修改一些错字”;26.9%的学生选择“不修改”。
    调查问题之三:你觉得作文评语对你作文成绩提高帮助大吗?48.1%的学生选择“不太大”或“没有”。
    从调查问题之一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还是很认真对待的,只有很少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不重视。这也反映了,学生很渴望教师对于自己的作文进行指导。但从调查问题之二,我们又发现能认真地进行修改的学生只有23.5%,很多学生只对字词进行修改,甚至还有26.9%的学生选择“不修改”,与调查问题之一的结果,出现巨大的反差。可以说,作文的评语只起到反馈的作用,但作文评语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和矫正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教师辛辛苦苦的作文批改,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领情”。
    从调查问题之三,我们也得到了佐证,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作文评语的作用不太大,甚至是没有作用。为此,我们在调查问题之三后,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选B或C,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_。”我们对于学生的回答也进行了整理和归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学生认为作文的评语就是一篇作文生命的终点。“因为作文评语看过以后就不管了,因为评语只是鼓励一下。”“如果在教师的评讲和提示后,再写同一篇作文那应该会提高,但是一般写过的作文不会出现第二次。”“因为我这次知道,下次别的作文又不知怎样写了。”“因为我觉得写过了就可以了,所以没有修改。”“因为我主要是看看自己的分数。”由于学生看完作文批语后,教师没有安排矫正和巩固的环节。许多学生看完作文的评语后,认为这次作文任务就算完成了,评语中指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是作文评语的针对性不强、套话多,或者让人读不懂,对自己作文的提高帮助不大。“评语普通,没有太大的区别,就那几句话在重复。”“虽然评语上写了一些作文中的缺点,但还是不知怎样改正。”“我觉得老师写的评语太过简洁了,往往会使我难以弄清老师的意思。”“老师没有太多时间来评价,只是修改一些错别字。”“因为老师写的,有时会看不懂,那些词我都没学过。”在前面的访谈中,一些语文教师担心学生批改作文的水平,可很有意思的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质量也并不满意,甚至有学生说,“因为老师的评语是一些建议,可我写作文喜欢自己的风格,所以偶尔才会有些帮助。”由于语文教师作文批改量大,很容易产生审美的疲劳和倦怠感,导致作文评语中套话连篇,甚至出现雷同的现象,指导意义不大。
    三是作文评语反馈太迟,学生失去作文修改的热情。“第一周写作文,要过好几周才能评讲,老师较忙。”“老师要教几个班,所以有时忙不过来,过好长时间才评讲。”我们看到不少学生都认为语文教师是很辛苦的,但还是对作文的评语反馈迟缓感到遗憾。
    4.作文的分数
    调查的问题:“进入初中以来,你作文的最高得分是多少?”2.5%的学生选择“95分及以上”,20.2%的学生选择“90-94分”,42.9%的学生选择“80-89分”,29.8%的学生选择“70-79分”,4.6%的学生选择“69分及以下”。
    可以看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近40次的作文写作中,没有一次作文的分数超过80分。他们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愉快的成功体验(姑且我们把80分以上的作文称作优秀作文)。我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写作的热情与兴趣。我们是否对学生的作文太过挑剔,用文学作品的眼光审视了学生的作文?
    四、建议及对策
    1.探索作文写作的新模式,及时反馈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知识不进行及时巩固复习,那么遗忘的速度是会很快的,因而必须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反馈。
    传统的作文课,两周全班写一次,每一次作文的批改量很大。为了解决一次作文批改量大的问题,我尝试利用“轮流生活笔记”进行作文教学,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个人课题”进行研究,并被立项为“南京市第一期个人课题”。“轮流生活笔记”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按6或8人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本组的生活笔记本上采取分组轮流写作方式把学生生活、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所悟记录下来,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阅读、修改、评价,循序渐进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轮流”: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6或8人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对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编号,每天每个小组其中的一个学生在本组的生活笔记本上进行写作,并对前面的作文要进行阅读与评价,然后按编号轮流写作、阅读、评价。“轮流”主要从写作和阅读、修改、评价方式角度考虑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生活笔记: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悟。生活笔记是从写作内容上进行考虑的一种教学策略。
    目前这个课题已经结题,并被评为南京市优秀“个人课题”。“轮流生活笔记”的作文教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抒写真情,实现了表达的自由化,让教师享受到了作文教学的乐趣。“轮流生活笔记”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了写作的乐趣。一年内,3名学生在省市级作文比赛中获奖,《记忆里的饼》等4篇作文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
    这种“化整为零,化大为小”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作文批改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作文写作模式的探索。
    2.改变作文阅读和评价的单一主体,共同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学生的作文读者不应该永远只有教师,应该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共同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改变作文阅读和评价的单一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让学生能够“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修改作文的能力。魏书生说过,“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就绝不做。”这样不仅能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抽出一定的精力,也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再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吃力不讨好。
    其次,提供学生作文交流和展示的时空。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和自主地进行阅读和修改,提高阅读和修改的质量。
    3.增强评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贵在实在
    内容上,抓大放小。批改作文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作文中最大的优点和突出的问题,抓大放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栋生老师,就规定语文教师的作文评语只写一句话。这样就避免评语套话连篇,让教师善于抓住作文主要的优点和问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虽然评语不长,但实在。
    形式上,纸与“面”结合。作文的评语,老师都是写在作文本上。许多时候,老师受到批改时间的限制,原本是“言而不尽”的评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式地点拨一下,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评语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其实,作文的评语,也可以采用面批的方式,与学生当面交流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样效果更加突出,也便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重视。
    4.把作文评讲作为二次作文的起点,一题两写
    从调查的情况可知,许多学生把作文评讲作为一次作文的终点,从教学过程来看,还缺少一个矫正和巩固的环节。教师应针对本次作文的实际情况,要求全体或部分学生针对存在的共性或个性的问题,用同一个作文题目进行两次写作,从而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让学生加深理解,养成作文修改的习惯。一题两写,让作文评讲课成为作文水平提高的起点,而不是遗憾的终点。
    5.不以文学作品的眼光审视作文,重在激励
    一次语文教师培训,主持人投影了一篇学生考场作文,让教师打分,许多教师打分在36分左右(总分50分),而那篇中考作文的实际得分是46分。许多教师不理解,感觉学生的作文语言平实并不出众。主持人说,你们站在一个初中生的角度思考一下这篇作文。沉思之后,许多教师觉得一个初中生能用稚嫩的笔,把平凡的事叙述出来,还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确实不易。
    许多时候,老师批阅作文时,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学素养、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评判学生的作文,甚至有时候把《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学生作文评价的标准,忽略了学生生活的世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语文教师,有时脱离学生的世界太久远了。因而,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俯下身子,不以文学作品的眼光审视学生作文,不以个人的审美爱好作为评价的基本或唯一的标准,而应该善于发现作文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保护学生的写作信心,重在激励。
    通过调查和反思,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正视作文评价中的这些问题,探索改进的策略,我们的作文评价才不会成为一根“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