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思想》第9期《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2008年5月) 【前記】 2004年,我應邀參加美國歷史學年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的一個小組「近代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War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History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並擔任主持人。這個討論小組的幾篇論文,加上其他幾篇,後來由韓子奇教授(Tze-ki Hon)及Robert Culp教授編輯成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Leiden, The Netherlands: Koninklijke Brill NV)一書,於2007年出版。當時承兩位編者的好意,要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以下這篇文章,基本上是將英文的序擴大改寫而成。 近代中國史學史的範圍究竟有多廣?如果以傳統史學史的範圍而論(指的是「歷史著作的歷史」),可能有人會覺得有意思的題目已經快被做完了,但是如果是通俗歷史知識的世界及政治等意識的塑造,則可以探討的題目還很不少。 將近二十年前,在一次從台北車站回到南港的計程車上,司機問起我的職業,我回答歷史教授,於是我們討論起一些歷史事件來。在這次談論中,我注意到他的歷史知識與我相當不同。我的歷史知識大多來自專業,他的歷史知識最多來自戲台、講古、談天,甚至是從政見發表會中得來,兩者不一定完全不同,但出入之處非常之多。而他對這些知識相當堅持,完全不理會我這個史學專業工作者的意見。這樣的經驗此後我還不斷碰到過,它們提醒我,在專業史學之外,有一個常民的歷史世界,其知識的來源與傳播路徑、其內容的多元性,乃至歷史知識與社會階層或社會團體之間的複雜關係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