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做学问不要跟风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6 06:34
标题:
做学问不要跟风
做学问不要跟风
张云华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核心提示】学术“跟风”,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急功近利的治学心态。有些人把学术当做名利的敲门砖,追求短期见效,不惜成果平庸,唯图快得名利。这种“短平快”的学术生态,在目前学术界俨然成势,不可小觑。
做学问要想出成绩,首需耐得住寂寞,这个道理,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但近些年,学术界不甘寂寞的浮躁风气并未衰退,“跟风”即一显例。所谓“跟风”,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有人以图名邀利为目的,不顾自身的学术基础,热衷于追逐各种热点,随意改换研究方向,以便快出、多出“成果”的一种不良风气。这股流风所及,为害不浅,如不及时刹住,任其流播,将严重戕害我国的学术事业,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学问之道,纵有千般景象,也有其共通的内在理路。如,无论做哪种学问,若想有所成就,都要有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这可视为不刊之论。不错,有些通才型的学术大家,研究范围所涉确实广博,但纵观其治学经历,绝非单纯追逐热点所致,而是基于自身的学术特长,逐步扩展研究领域,经过长期砥砺、循序渐进而取得成果。无视过程而仅看结果,赶学术时髦还自诩效法前贤不守一窟,实乃自欺欺人。现在有些“学人”,研究方向变化之快,就像激流中失控的扁舟,追潮逐浪,起伏不定,成了十足的学术“弄潮儿”。这些人做学问信奉“趁热打铁”,不管自身有没有相关的学术基础,只要是热点,就蜂拥而上,鼓捣些所谓“成果”后就抽身走人,接着寻找另一个热点。
学术“跟风”,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急功近利的治学心态。有些人把学术当做名利的敲门砖,追求短期见效,不惜成果平庸,唯图快得名利。这种“短平快”的学术生态,在目前学术界俨然成势,不可小觑。长期以来,由于学术评价机制向量化严重倾斜,有些人专钻这个空子,不求质高,但求量多。而“凑数”的秘诀之一,就是追逐热点问题,跟风凑热闹,企图借人们关注热点问题的氛围,从中攫取一杯羹。学术乃天下公器,承载着学者的良知和社会的良心,以一己私利而把学术变为名利场,得的是眼前微利,失的是学术大义,两相比较,轻重立判。
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羊群效应”,即领头羊去哪里,其他的羊也跟着去哪里,主要用来解释经济领域中的盲从现象。没有经验,盲目效仿,即使暂时得利,但从长远看,也存在着极高的亏损风险。这完全可以用来类比学术上的“跟风”情形。对有些热点问题,跟风者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资质,但利之所趋,仍强不知以为知,东拼西凑搞出点“成果”以示人。长此以往,跟风者除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捞点实惠外,留下的多是学术垃圾,污染了学术环境。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热点问题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敏锐性,是促动学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这必然会吸引学有专长的学人不断加入这个研究队伍,他们也是学术新陈代谢的希望所在。这和我们所说的跟风者有着本质区别,不能轻加混淆。
其实,学问好比广阔的天地,每位学人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大可不必盲目跟风。《世说新语·容止篇》有个故事:“妙有姿容”的潘岳(即潘安)拿着弹弓在洛阳街上游玩,妇女争相围观,不愿放他离去。“绝丑”的左思很羡慕,也效仿潘安的样子到街上游荡,结果“群妪齐共乱唾之”,左思“委顿而返”。左思本有旷世文才,《三都赋》曾引起“洛阳纸贵”,可他偏拿丑容去效仿美貌,难怪妇女朝他吐唾沫。实际上,现在学术上的跟风者就是以己之短去比人之所长,学术成果怎可能被人承认!郑板桥的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确定研究方向,上下求索,不跟风,不赶时髦,学问会不请自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年
10
月
8
日第
363
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