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伟 |
近年来,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学校史的书写似乎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这一风景的形成一方面受教育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结果。 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观点传入我国,不久,它在我国教育史学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教育史学者在反思我国教育史学研究时认识到,过去以人物思想、事件和制度为中心建构的教育史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教育发展历史图景及实际生活,相反,那些更能反映过去人们教育的实际生活的内容始终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年鉴学派教育史观的影响之下,一些学者把目光从上层思想观念及制度政策投向“下层生活”,民众教育,乡间私塾生活,边疆教育以及区域教育发展开始成为言说对象,问题史研究一时间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而学校开始被教育史者视作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 另一方面,包括课程改革在内,学校的任何改革都是基于学校的文化之上。一所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塑造是它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对文化不断选择及积淀的结果。学校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思想、精神及独特的文化既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校师生具有规约作用的内在力量。学校在教育变革中,一方面要充分地吸收时代的价值及文化因素,同时,要从学校的历史中不断地发掘其内在精神及文化特质,并培植及增加新的内容,实际上,学校的改革又是学校师生发掘思想,与历史展开对话,寻求共同的理念与价值,共同寻找及构筑精神家园的过程。 学校史的书写是学校历史上实际生活的建构与造像。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其变化与发展当然受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制度所制约,然而,从思想到进入师生的实际生活,成为习俗,到最终制度化,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及过程,况且,在进入学校生活过程中,思想还会发生妥协性的变化。而学校历史上发生的所谓重大“事件”更像新闻事件一样是“短暂的,迅速的,起伏不定的波动”,很难说清楚它究竟对学校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因此,在书写学校史的时候,那些新颖的思想、突破性的观念,以及重大的事件固然值得关注,而那些能反映一个时期学校师生的思想习惯、生活方式及道德风尚,以及更为典型的礼仪、言语风格更是学校史书写的重心。因为,它们才是组成学校历史上曾经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卷及精神风貌基本元素。而那些枯燥的理论与概念下,由几个人名再加上事件,以及一长串数字所撰写的历史与学校曾经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多少关系。 学校史的书写是教育精神、思想与文化的发掘与再造。任何学校史的书写都是对学校教育精神及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创造。学校史不是用抽象的语句对学校活动及事件的编辑,如果是那样,学校史就是一笔毫无生机的枯燥无味的流水帐。历史是一种思想活动,学校史的书写应该是一部充满戏剧冲突的师生思想活动及不断重复的对话历史。在书写中,书写者要赋予文本以精神及文化,使学校的发展获得灵魂。在这个过程中,书写者只有理解历史、亲身体验,并赋予其生命,才能使学校史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的思想源泉及内在的精神支持。 学校史的书写是学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反映,当代性是学校史书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学校史的书写固然要揭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及诸多冲突,然而,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学校史的书写又是通过历史来认识问题,与历史上的人们进行交往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学校史的写作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着眼于当代性,从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找到一种共同的关怀。在书写时,带着现实的问题进入历史的隧道,既要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陈规陋俗进行批判与反省,又要引导人们从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在这个角度上讲,一部学校史又是一部不断重写的开放的文本。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