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近代首套语文课本仿制日本教科书体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8 10:19
标题:
中国近代首套语文课本仿制日本教科书体例
中国近代首套语文课本仿制日本教科书体例
2012年02月21日
来源:凤凰网专稿
核心内容:
解说:在南洋公学的师范院里,一套志在普及教育的新式语文教科书,正在编纂,他们仿造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将这套书起名为《蒙学课本》,意思是供孩子们学习的启蒙课本,但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套书却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甚至国民意识的发蒙之作。
凤凰卫视2月2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12年前上海的南洋公学里诞生一套《蒙学课本》,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数千年,学生们的语文教育都来自于经史子集和圣贤书。而在此之后,他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本。
一百多年前,是什么人编写了这套开风气之先的语文课本,它讲了些什么,又是哪些孩子有幸读到了这历史上第一套语文教科书。百年语文,漫漫长路之上无数的困惑和疑问,我们探寻的脚步就从这里开始。
画中音:物分天生人造说,天下之物,有天生者,日月、山川、禽兽、草木等类是也。有人造者,房屋、衣服、船车、几櫈之类是也。
解说:这是一张拍摄于1898年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们就是《蒙学课本》的第一批学习者。这些113年前的学生们留着长辫子,穿着小马褂,目光里满是懵懂和羞怯。这或许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拍照,但这个瞬间却将他们永久地留在了百年语文历史的第一页。
而给他们这个机会的就是不久之前刚刚成立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这是如今中国赫赫有名的高校之一,由于培养了众多领导和名家,这里甚至成了一处
旅游
景点。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一百多年前,这所学校的前身南洋公学的辉煌,丝毫不亚于今天。
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百十年的历史啊,是一个很厚重的历史,它肇始于就是南洋公学。所以南洋公学呢,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的开端,那么是1896年近代的实业家也是教育家盛宣怀,由他开始筹建的,而且上报了清朝的
光绪
皇帝的批准。
解说:1896年11月,中日甲午之耻刚刚过去一年,积郁难平的光绪皇帝,在一堆繁杂的奏折中,翻出了一本《条陈自强大计折》。这是刚刚被他提拔为太常寺少卿的洋务干将盛宣怀所上。在这道奏折中,盛宣怀将自强大计,阐述为兴商、练兵和育才三个方面。其中育才尤为当务之急。为此他还专门写了《请设学堂片》附在这本奏折之后,请求自筹资金,开设南洋公学培养新式人才,这道奏折让亟图振作的光绪帝颇为振奋。
姜玉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馆长):我们的学校创办是1896年,所以当时的背景就是说中国和日本甲午海战打败以后,整个国家寻求如何能使中国振奋起来,主要是学习日本的为主,所以办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盛宣怀就提出来要办现代的新式教育。
解说:1896年,经营着海运、铁路、矿业、电报等各种实业的盛宣怀,堪称是洋务派的新领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盛宣怀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中国的重要。
毛杏云:他本人是一个近代的实业家,在他创办一些实业,比如说轮船局、电报局还有譬如说矿业局的时候,他在办了这个实业以后,与此同时,他都是办一些培训班,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人才,来管理来操纵这个企业吧,但是当时办的呢都是一些中级的,或者低级的一些人才。
甲午战争遭到了惨败以后,盛宣怀就当时就认为自强首在出才,出才必须要先兴学,因此他觉得要兴办新式的教育,要培养强国的人才,这个是挽救国家的一个希望,一个措施吧。
解说:就在盛宣怀酝酿他的新式教育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儿童还被局限于这种日复一日的诵读声中,《三字经》、《千字文》和更高层面的四书五经就是他们的教材。在遍布中国的学塾书院里,他们每天背诵着这些不知所云的文章词句,梦想着有一天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秦兆基(江苏教育出版社 编审):在私塾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老师,这老师过去是秀才,教的时候一开始教识字、教字块,教字块以后就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教这些,那些书他不要你懂得,他只要你能够背下,字能够认识那就行了。
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当时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两岁,他要上那个私塾了,我本来还不到上私塾的年龄,因为一直跟他在玩,他要去我也要去,上了学以后又懊悔了,要逃学,逃学父亲不让、不准,我不肯去两个人抬着我去。
解说:对于当时的许多孩子来说,每天背诵、罚跪、打手板的私塾教育,简直就是他们的恶梦。私塾出身的
鲁迅
,后来把这种灌输式的旧式教育,形容为吃人,而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则把它比成监狱,由于痛恨死板的读书生活,蒋梦麟曾经逃学回家,并发誓要杀了先生,烧毁私塾。
当然这只是小孩子的一句戏言,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孩子对旧式教育的不满。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教师):本来是两种学校一种叫私塾,一种叫学堂,对不对,学堂以前没有的叫书院,那么私塾呢往往就是,就是在一个家族里面,因为当时有科举的,那么科举呢这套东西呢已经长期长期地影响到,影响下来,大家都有一套办法的。
解说:1897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盛宣怀在徐家汇的这块土地上创建了这所完全不同于旧式学塾的南洋公学。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所集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为一体的综合院校。但是学校虽然有了,如何寻找能教授新学的老师,又如何在一统天下的科举制度下,将梦想着考取功名的学子们,招入学校读书,却是一件首先要解决的大事。盛宣怀也为此颇费踌躇。
陈晓楠:1897年3月南洋公学的外墙上,贴出了一则师范院的招生广告,为愿意入学的新生列出了不取修缮,咨送出洋、择优奖赏、优予出身等,众多优惠条件,以此来向传统学塾竞争人才。
这广告一出立刻吸引了众多的学子前来应考,其中不乏科举出身的秀才举人,盛宣怀亲自面试,他挑出了四十名学生,为南洋公学预备了足够的师资力量,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教科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8 10:20
解说: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开学了,四十名学生,开始了他们新奇的学校生活,在这里,他们不必每日习练八股背诵经典,而多了英文、理化等由外国教师讲授的西课,这些从学塾中走出的年轻人,第一次看清了外面的世界,而《蒙学课本》也是出自他们之手。
毛杏云:因为师范生他们进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应该说他们的,特别是在国学上面的功底比较深吧,有举人啊,这些廪生啊、贡生啊,都学过一些学问的。那么第二呢,就是我们在1898年就建了译书院,那么这个译书院呢,它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翻译一些西学的书,比如说西学的军事啊、外交啊,这些内容,以来传播西学。
第二个它主要的功能呢,就是它要编译教科书。
解说:1898年,南洋公学译书院建立之时,正是中国风云激荡的年代,康梁的维新变法在国内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风潮,但旋即又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也是在这一年,提倡新学支持变法的总理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在
李鸿章
的暗中引荐下,张元济与盛宣怀结实,同时也从一个变法志士,转变为一个教育先行者。
张人凤(张元济之孙):他有一封信,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他说我们国家是四百万人口,但是受过教育的只不过四十万,而且受教育者,也只不过是读了一些四书五经,做一些八股文章,这种教育,作为一个国民应该知道的一些事情,实际上都不知道,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怎么能够在世界上立足,怎么会不让人欺负,所以这个时候他在这一个阶段里面,他的思想逐步逐步地从精英教育发展到要走普及教育的路。
解说:此时,在南洋公学的师范院里,一套志在普及教育的新式语文教科书,正在编纂,他们仿造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将这套书起名为《蒙学课本》,意思是供孩子们学习的启蒙课本,但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套书却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甚至国民意识的发蒙之作。
毛杏云:《蒙学课本》本身呢它是一个大众的,是一个基础教育,在这个课本的前面,都有一个编辑大意,《蒙学课本》的编辑大意这么写的,它说小学者,学士农工商,今人当之自学,也就是说我主要是从供给小学生的,是要大家呢要知道的呢,是士,战士的士吧,农工商,就是人人应该知道的这些学。
而非学问并不是要学,这个政治家、文学家、义理家也,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大众教育。
解说:1898年,这群一百多年前的孩子,在南洋公学拍下了这张照片,几个月前,他们作为相当于附属小学的外院学生,刚刚进入学校,而《蒙学课本》最初就是负责教授他们的师范院学生为这些孩子编纂的。他们幸运地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本自编语文教科书的学习者。
毛杏云:这是一个三编,也是我们好不容易去觅宝觅来的,所以我们特别爱护,你看,还用塑料袋罩着。要小心翼翼地把它取出来,这上面都已经斑斑点点的,都皱了。它在这里都有一个目录,你看。三编目录,这个什么什么,题目都有的,大概地翻一下,比如第一课吧,它就是《入塾劝勉语》,等于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不是入学教育这样的,这个就作为它的第一课。
解说:在《蒙学课本》的选文中,既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有中国最根本的思想理念,从自然科学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故事到地理知识,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文字浅近平和,课前有字词提示,课后有思考问答,告别私塾之苦,南洋公学的孩子们终于读到了一本跟他们平起平坐的语文课本。
画中音:某儿出游,见雏鸡独行,狸猝至,欲攫之,雏鸡叫,母鸡闻声驰至,以喙啄狸,狸乃去。
毛杏云:举个例子吧,在二编的第一课《母鸡护雏》,它就这么写的,说,某儿出游,小孩儿出去了,见雏鸡独行,狸猝至,欲攫之,就是一个动物吧,突然出来了,就准备把这个小鸡呢,就要吃掉,这个雏鸡叫,这个小鸡就叫了,叫了以后,母鸡闻声驰至,以喙啄狸,狸乃去,就是这个动物啊就走掉了,因为这个母鸡来了以后,用嘴巴去啄它了,然后它就走掉了。
旁有老者,这个老人看到了,告儿曰,鸡之护其鸡,犹母之护其子也,就这么一段呢课文,这课文呢它后面有思考题,它就问了雏鸡因何遇险的呢?母护其子,子当何如?那么第一个问题还是可以问的,还是可以回答,就是这个小鸡到底怎么会遇险的呢?那第二个问题就是一种发散性的问题了,就说母亲保护了儿子,那么儿子应该怎么来回报母亲呢?那这个回答呢,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了,而是让你要去思考。
解说:在1898年,这个中国生死存亡的时刻,《蒙学课本》的编辑者,将德育、智育、体育这些现代公民的基本教育理念,写入课本,也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和软弱写入课本,面对着即将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他们在课本上编写着自己的一片苦心。
陈晓楠:关注到开风气之先的课本的具体编者,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都一致认同,是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所编。一百多年前,这群年轻的学生就这样写下了百年语文历史的第一页。《蒙学课本》在南洋公学使用之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其他学堂也都开始纷纷效法。继南洋公学之后无锡三等学堂、上海澄衷蒙学堂、京师大学堂也都开始自编教材。1899年,张元济正式来到了南洋公学,他担任译书院的总校,而他的到来也正式开始了教科书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8 10:20
解说:在《蒙学课本》的读书声中,南洋公学外院的学生们在一天天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是他们的身体,更主要的是他们的精神。
毛杏云:这一段也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从我们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的时候,他们受到了这些新学的教育,先进的一些思想吧,应该说还是打下了比较深的烙印。
解说:1901年南洋公学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他们的一位良师,这一年张元济应盛宣怀的邀请,以一个罪臣之身来到这里,开始了他对普及教育的探索。
张人凤:张元济到了南洋公学以后,他就开始转方向,因为这是一个高校,高校你作为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要用的书,你不能局限于一个课题,必须得着重社会科学,经济啊,历史啊,地理啊,法律啊这些方面。
解说:在译书院工作期间,张元济出版了《原富》等大量西方文献和各类教科书,使南洋公学声明远播。1901年南洋公学总理何嗣昆因病亡故,张元济出任代总理,他建议盛宣怀开设特班,培养贯通中西的高级人才,1901年4月,特班正式招收了四十二名学员,其中不乏像李叔同、邵力子这样的优秀学员。而特班的总教习,更是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蔡元培。一时间南洋公学人才济济,学风蔚然。
毛杏云:蔡元培他就允许我们的学生能够自己看一些报纸啊,一些书籍啊,讨论一些问题,另外呢他做题目,包括他辩论,都是和一些这个,现在说是一些大事,国家的大事,或者国际的一些事情都结合起来,就是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
解说:在特科班里,张元济和蔡元培一改原来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为主的国文教科书,而推行《原富》、《天演论》等新学教材,并亲自为学生讲课,全新的教科书,加上优秀的老师和开放的学习氛围,南洋公学的学子们,有幸成为了第一批苏醒的中国人。
毛杏云:当时是对旧学的一种否定啊,使得学生好像很活跃,他自己这个,同学们写的有些作文啊,一些感想啊,蔡元培都是亲自给他们批改的,那么到了晚上的时候,有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到他的宿舍区,进行交谈。
解说:与这些无忧无虑的学生们不同,张元济担任南洋公学代总理的日子,却过得并不舒心,因为与美国学监福开森全盘西化的办学理念不合,张元济曾经几次向盛宣怀提出,辞去代总理的职务,但屡遭拒绝,就在这时张元济结识了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夏瑞芳,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普及教育的另一种道路。
张人凤:1901年,夏瑞芳就动员他投资,那么他投了一点资,当时他资金也很少,就让他夫人把一些首饰都卖掉,投了一点资,投资了以后呢,张元济没有直接去参加他那个工作,就是南洋公学有什么书都给他印。
解说:1902年,南洋公学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张元济辞去了代总理的职务,重新回到了译书院,汪凤藻接替张元济担任公学总办,在这个保守派的领导下,南洋公学的风气顿时沉闷了许多,一场风波也在所难免。
陈晓楠:1902年由《蒙学课本》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外院学生已经整体升入了中院,之前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对骤然变幻的学校氛围很不适应,特别是中文教习郭镇瀛。这个顽固的守旧派,不但禁止学生阅读一切新书报刊,就连国文交差也选用《大清会典》和《圣武记》,这让学惯了《蒙学课本》的学生很是头痛。一天郭镇瀛发现中院五班在周末时聚会演说,鼓吹西方自由平等,他就以开除警告学生停止聚会,他说这样下去会酿出非常事件。果不其然,非常事件就发生了。
解说:这是南洋公学中院五班的一张合影,许多年之后一位同学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的记下了这次被称为墨水瓶事件的来龙去脉。
毛杏云:1902年10月份吧,那么就是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说实在的,平时呢同学们也还是有点意见的,就可能在教学的当中,对同学们管的比较严格,或者是开放性的教学不够,所以这位老师有一次到了教室里来以后,就看到他的座位上有一个空的洗干净的墨水瓶,于是他就非常恼火,觉得对他是种侮辱。
汪家熔(原商务印书馆 编辑):可能是什么意思也没有,那个教师他自己对号入座,空墨水瓶,知道了吗,肚子里没东西,影射,是影射,他就要查是谁。
解说:郭镇瀛在讲台上大发雷霆,他责令同学严加追查,随后又要开除三名无辜学生,并以隐匿不告为名,宣布全班记大过一次。满怀激愤的学生,找到了总办汪凤藻理论,但他不问情由,袒护郭镇瀛,坚持错误决定,更扬言让全班退学。
毛杏云:好,这一下子就闹到全校去了,全校同学觉得不服气了,怎么可以这样来处理这件事呢,所以呢引起了全校同学要求退学,那么这个情况下面呢,蔡元培他是应该说是很爱护同学的,特班也出来闹了,他首先就安抚了同学,希望大家继续上课,不要这么干,然后就是报告了督办盛宣怀。
解说:在盛宣怀那里,学生依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1902年11月16日,全体学生打好行装,集体退学走出学校,素有民主思想的蔡元培也愤而辞职,与学生站在一起。
《新民从报》第一时间全面报道了这次学潮,并高度赞扬,实中国国民前途关系,第一重要事件也。随后《苏报》也做了深入采访,一时间学潮成了上海滩的焦点事件,并逐步蔓延到全国。
墨水瓶事件前后,南洋公学中院五班留下了这张合影,在照片上他们有的剪去了辫子,有的穿起了皮鞋,姿势和表情也由几年前的乖觉茫然,变得自信反叛,几年的新学启蒙,已经让他们从懵懂的少年,真正变成了民主自由的践行者。
陈晓楠:几年之后从南洋公学走出来的蔡锷、邵力子、黄炎培等人,纷纷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套体例完备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实现了他普及教育的理想,而这其中或许就有《蒙学课本》的光芒。
一百多年前初生的语文和苏醒的中国人,共同迈向了开放发展的道路。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