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加速——近20年新诗的非诗学概述 |
| | 作者:李日月 点击数: 151
|
|
|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用一句话说,就是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改革从80年代战战兢兢的投石问路,走入了大刀阔斧的热潮迭起。不必说全国人民的下海热忱,单单说诗人群体,就有无数个弃诗从商的案例。这一波行情的上演,直接导致了以下若干后果:
90年代诗歌创作陷入低谷,诗学风格也整体转向低吟浅唱;70后一代诗人整体埋没,无论是诗歌作品还是诗歌活动还是诗歌名望,与上一代人已有天壤之别;21世纪初大批第三代诗人复出,携大批资金和社会资源以及压抑了数十年的诗歌激情,诗刊泛滥,诗集泛滥,诗会泛滥,加上风起云涌的网络诗歌,大有诗歌盛世、文艺复兴的味道。而网络诗歌的兴旺,亦是得益于90年代的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这又直接催生了狂躁轻浮的早期80后诗歌。
单说90年代的诗歌,校园诗人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请注意,我使用了风景线这么一个平庸庸俗的词语,而这正是90年代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整体特征——汪诗人席卷全国,作为诗人的典型,诗歌的典范,供全国的读者阅读,供全国的少年学习。笔者在读初中的时候很不幸地在语文报上看到过汪老师的作品,幸运的是我当时识字不多——总之校园诗人是整个中国诗坛的主流了。写诗可以免试上大学,这样的好事只有封建时代才出现过,科举都不行还得是终南捷径。回到具体的诗人的写作体验而言,写诗能上大学,写诗有人追着写信交笔友,还是很温暖的,很激动的,很美好的——事实上,很多70后诗人就是这样过来的,80后早期的一些诗人也赶上了这一波纯情的校园诗歌热潮——比21世纪好多了。
进入21世纪的头件大事,就是网络兴起了。这个新鲜的玩意携带酒色财气乃至自由民主等各种重大诱惑,弥漫了全国少年诗人的心灵!年轻的80后诗人纷纷上网,开设论坛,互相串门发表,互相挑战谩骂。一时间甚嚣尘上,好像在霎那间灭掉了官方诗刊的权威,又转眼间屏蔽了70后诗人的风采。耐不住寂寞的70后和60后等中老年人也开始上网贴诗和吵架了!各种文学爱好者也成为诗人了!各种随便吐的口水也称为诗了!
与网络诗歌同时兴旺又与其互相谩骂的行径截然相反的,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诗歌节、诗会和诗歌奖,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府掏钱企业掏钱朋友掏钱自己掏钱,互相搭台互相吹捧,反正是江湖乱糟糟到处在叫好。在折腾了大约五六个年头之后,逐渐进入午休时段,陷入静默了。故而在2006-2010年的这几年,文艺复兴的热情已整体衰减,80后诗人忙生活去了(大号的80后被生存、房子、婚姻和家庭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写诗渐少,而更加优秀的年轻诗人仍在成长中),60后诗人忙享受去了,70后诗人还是缺乏明显的整体特征,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在多年的诗学积累和创作实践中呈现了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样的是80后诗人中的极少数优秀分子和坚韧分子,一直坚持创作,低调创作,也呈现了不可多得的大师迹象。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50后、60后诗人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已经不是70后诗人的时代,而是一个沉寂的时代;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也不是80后诗人的时代了,而是一个群贤毕至、群魔共舞的时代。我在想,21世纪20年代是谁的什么时代呢?
如果60后一代诗人整体的创作力还能再旺盛地延续十年,这当然是我的乐观的猜想,但他们再折腾一些高层次的诗歌活动出来是绝对没问题的;70后一代人已经有不少人解决了生存问题,进入了饱暖思淫欲、花钱买艺术的人生阶段,可以有大把的钱和大把的时间为诗歌做出贡献;80后一代诗人也部分进入轻度中年阶段,巨大的才华和坚定的理想延续了他们的诗歌生命,80后还有一部分仍在青春期闹腾着,更多的可能性依然广泛存在。
如果从诗歌作品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60后诗人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极高的整体成就,是难以逾越的天险——这不仅是作品的问题,更是认识论的问题,一个不够辉煌的时代,就是有辉煌的诗歌也不会有辉煌的论断。那么只有期待下一代。70后诗歌作品仍然存在认识论的偏差(我姑且这么乐观地表述),有好诗人,但缺少一个老中青多代诗人公认的好诗人。80后也一样。拿80后最优秀的诗人和70后最优秀的诗人进行PK,有无优劣难下结论。能够一起进步是最好不过了。实际上,80后里面应该有几个有识之士已经从“屏蔽70后一代”的幻象中走出,放弃自我的同时又正视了自我,继续用心用力写诗,真正贡献了上佳的乃至是极为卓越的诗歌作品。
按照一般逻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应该是90后诗人的时代,但貌似不是这么回事。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机遇,60后赶上了思想解放,有各种诗刊作为利器;80后赶上了网络时代,网站和论坛是更泛化更高效的利器。90后诗人和70后诗人一样,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的时代机遇(90后网络游戏的虚幻生活算不算?)。这是一个旁枝末节的环境因素,核心还是诗人本身的创造力——这也许是80后一代诗人的另一个历史机遇——整一代人的整个青春都是在整个国家的改革实验中度过,经改教改房改医改轮番来,到了中年了国家还是在改革,估计老年了可能还在改革。苦闷、迷惘、愤怒,堪溯百年,求新、求变、求革亦堪溯百年——此乃创造力之根源也。从这个角度而言,80后一代必将诞生一位乃至多位值得新诗史期待的大诗人。
您或许要问,从胡适郭沫若开始中国就一直在变革中,90年了也没见大诗人,又如何能断定80后这一代能借助变革的背景从而产生大诗人?参照我上文中一贯的乐观态度,阐述如下:古典诗歌从曹丕开始到陈子昂用了将近五百年,从陈子昂到李白只用了不到五十年;根据人类文明进程中普遍的加速度案例,从五四白话诗到第三代,用了70年,从第三代到80后,30年足矣。何况白话文已近百年之积累,语言的自然成长期也接近瓜熟蒂落了。争论已久必有沉淀,该产生个大诗人了吧?!
那么,我们以后写文章就不用那么傻那么辛苦地区分60后、70后和80后了,就可以以百年为统计基本单位了。而真的就该这样。
回答我自己的提问,21世纪20年代还是会和前一个十年一样,是一个群贤毕至、群魔共舞的时代。活人的日子还要一天一天过,大师接踵无白丁的时代基本靠等待,想穿越过去提前体验一下只能靠想象。不过不管怎么样,有诗可写就是幸福的,有诗可读就是幸福的。
现在是2012年,时间真好。拐点了,抢船票了,地球上的人们在末日情绪中维持着狂欢,爆炸的加速度把时间更快地推向下一个轮回。重要的是,诗人还在写诗。
2012年4月
本文原为李日月为“诗尚人文书系”第一辑《追忆诗意青春》所写的跋,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