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于丹:高考不允许写诗是有道理的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02:03
标题:
于丹:高考不允许写诗是有道理的
于丹:高考不允许写诗是有道理的
于丹最新品读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版
日前,因讲论语而掀起国学热潮的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来到广州,为新作《重温最美古诗词》签售。该书脱胎于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特别节目《丹韵词音》。这本书延续于丹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领悟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在商业时代重读古诗有何意义?家长们该如何教小孩子阅读诗歌?阅读古诗能否缓解现代白领的焦虑?在广州参加活动的间隙,于丹教授就这几个方面的话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诗歌对中国人意义深远
《丹韵词音》节目的推出正值春节,一经播出就受到了极大关注。因节目中出现的诗词与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内容重合,有些语文老师甚至把观看《丹韵词音》作为学生的寒假作业,要求写观后感。
记者了解到,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自发手录入节目书稿,在网络上传阅。在节目中,于丹从千古名月讲到田园林泉,带给大众诗意享受。“我从小热爱诗词,这本书也寄托了我很深的感情。”她告诉记者。于丹从小就爱诗、背诗,自1995年她开始在大学任教后,就开始了讲授“古典诗词鉴赏”这门课程。
从《丹韵词音》一书中可以看到: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希望帮助当代人找回生命的诗意。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解读方式可以说既是古典又现代的。
当下人们对诗歌有偏见
此前,于丹的作品多关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于中国人生命的意义,诗词是她寄托个人感情的领域:“我尽力在做文化普及和传播的工作。此前我做过的很多事情,应该说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个社会对此也很有需求。而我从小爱诗、背诗,在大学里也一直开设古典诗词鉴赏课程,我觉得诗词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特别深刻的血液里面的基因。”
她认为,“今天,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觉得闲人才去写诗。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里,风花雪月已然边缘化,但我认为,一个人越要发愤图强,就越要有一种悠扬的心灵力量”。“我们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但并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什么是意象呢?就是‘床前明月光’,就是‘处处闻啼鸟’,就是‘悠然见南山’……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背过、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文化的功能有时被过分放大
谈到当下社会普遍出现的焦虑问题,于丹认为阅读诗歌可以让内心平静,因为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一个道德体系,所以读诗可以提升我们的内心幸福。
她说,“我负责任地说,文化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不认为文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你看我是一个讲文化的人,我如此热爱和信任文化,但我仍然认为今天文化的功能有的时候被过分放大了,文化不是弥补制度缺失的一个必要条件,它的作用应该是促使更好的制度出台。”
在与记者谈到当今家长知道小孩子阅读诗歌所遇到的瓶颈和苦恼等问题时,于丹结合教女儿读诗的经验,指出教小孩子读诗歌要无为而治。她说,“首先我说我的一种坚信:小孩子只要会背儿歌,他就会爱诗。今天这个时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呢?就是因为我们被很多伪命题绑架了,我们认为是怎么怎么样,于是我们就开始烦恼了,就比如我们这些家长总认为这么小的小孩怎么可能喜欢诗呢?其实你错了。小孩从小就会模仿。”
在于丹看来,“教孩子读诗太难”是一个伪命题,“我觉得家长被这个伪命题绑架了,我们认为这东西难,那我们为什么觉得难呢?因为我们一开始想要给孩子讲诗词的意义,但其实诗歌之所以感人,就是在于它朗朗上口。你只需要感受中国字天生的节奏与韵律所带来的那种美感就够了。别人问我的孩子是怎么背诗的?那我要说,首先我的孩子是无意去背诗的。”
“这本书我怀着童年的那份深情,一点一点地走到现在的。我看着这本书也感慨万千,这本书也包括有太多我对所有亲人的交代。因为我姥姥是一个爱古诗的老太太,我父亲是读古典文化出来的,我读的很多诗词是他教我的。”
对话于丹:爱诗不是为了语文能得高分
广州日报:您在书中引用的林语堂的话“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如何理解呢?
于丹:其实这个是林语堂在《中国人》里面说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指诗歌已经替代了宗教对中国人的作用,宗教可以唤醒人心中的悲悯,诗歌则让人善待春天小路上的每一朵百合,让我们酷暑里面去听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
我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因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他跟世界之间形成平衡的一种方法。有些人可能酷爱读书,有些人热爱音乐,有些人热爱美术,也有些人是热爱诗歌的。不管哪一种方式,只要多唤醒一点诗意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更敏锐、更柔和、更包容也更悲悯。其实有人可能也会跟我讲说现在社会有很多地方令人不满意,我认为人的心灵应该非常柔软,人的意志应该非常坚强,柔软的心和坚强的意志会形成我们生命里面的一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让中国人以自己的语言去触摸心事,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回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讲诗歌跟此前讲中国的这些哲理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老子、庄子是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跟大家交流,而诗歌是一种感性的,优美的唤醒,但其实这个中间一直都是有默契的。
广州日报: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作文命题是很少限制体裁,但诗歌一直被排除在之外,您对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怎么看,高考是否扼杀了学生的诗意?
于丹:我认为高考作文不许写诗这件事情,就跟用制度保底去保证大众的公平是一个思路。因为写诗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就目前而言,还不能用它去要求所有的考生。也就是说一百个学生里不见得有一两个从小受过这种诗歌的训练。
另外,我们现在高考更多的是在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评价,而议论文体确实不适合写诗。写诗用到的大量是意象,意象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是人在情景交融之中诗心一念所生发出的一种灵感,你说去评价现在的食品安全能写诗吗?所以我并不认为高考不允许写诗是不提倡诗意。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很了解教育制度评估的那种标准,人是要穿越标准以后才能走到标准之外,你不能说没有进入标准就直接超越标准,所以呢对高考不允许写诗这件事情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还想说,我们要把诗歌当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考试工具。我不认为我们今天爱诗是为了语文能得高分,其实诗是我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广州日报:前段时间那个“杜甫很忙”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于丹:其实我也有跟我的学生讨论过。对于涂鸦的这种心理,它出现会有道理,但是我更想说的是,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杜甫的当年的忙碌呢?
杜甫没有做过太高的官,一辈子只不过是衷肠情热。对于这个国家的忧患没有一刻放下过。我觉得他活得实在是太潦倒,他没有李白天生的那种潇洒,没有苏东坡的逍遥,也没有陶渊明的田园,他入世如此之深,现实生活中,他真的比别的诗人都要忙,所以他的代价也很大。可是我在想我们今天有多少人懂得杜甫的诗意与深情?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