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70后女诗人李小洛的寻梦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02:13
标题: 70后女诗人李小洛的寻梦之路
网络成就的诗坛“奇迹”:70后女诗人李小洛的寻梦之路

李小洛
    在网络被很多家庭视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众矢之的”之时,在山水俱美的安康网络却“成就”了一位蜚声当前诗坛的70后女诗人———李小洛。九月份,她将作为驻校诗人前往北京,在首都师范大学度过她一年的研习生活。昨天,李小洛给记者讲述了她曲折的寻梦之路。
  痛苦铸就的人生拐点
  李小洛医校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了助产士。此后整整十年间,她必须面对的是生死的无常、冰冷的手术刀,这些令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2004年,经过痛苦的抉择后最终选择离开,她进入安康日报社,开始和自己钟爱的文字打交道。对李小洛而言,2002年凝固了她永远的伤痛,但也“铸就”她的人生拐点。那年春的一个寒冷早晨,父亲用了不到10分钟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一向疼她、宠她的父亲走了,李小洛自此陷入了最困顿无助的状态,她常陷入不能自拔的幻想之中。她臆想父亲的灵魂一定还停留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她不相信他就这么甩开自己走了。这令李小洛一度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自闭,甚至幻听。李小洛将自己封闭在这种状态中直到第二年秋。她给自己买了台手提电脑,开始在网络上浏览大量的诗歌论坛,阅读当下诗人的作品,她终于慢慢地从痛苦中走了出来。
  网络帮我走出黑暗
  2003年秋,李小洛在安康市租了间小屋,开始将出现在自己大脑屏幕上的每一行文字记录、转述、呈现出来。在一种喷涌的激情中,李小洛完成了组诗《孤独书》的创作,并将其贴在了天涯网站上。很多人跟贴,仅半天就达到了四位数的点击率。正是这些粉丝的肯定和鼓励,成了她日后创作的巨大推动力。2004年4月,《花城》用11个页码选登了她的组诗《孤独书》中的24首,这在当年国内诗坛上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动。第二年,长篇组诗《一只乌鸦在窗户上敲》出现在《诗歌月刊》头版头条的位置。自此,荣誉纷至沓来,她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的提名,当选为中国作协诗刊社评选的新世纪十佳诗人,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华文青年诗人奖,并经有关专职委员会的严格遴选,被正式确定为中国诗坛上的第三位驻校诗人。在首都师范大学驻校一年中,她将在该校的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做一些诗学理论方面的探讨研究,并参与、指导学生的诗歌社团活动。李小洛回忆说,“网络对我的改变和触动都很大,如果没有网络,我要取得今天的成绩,可能至少还得在黑暗中摸索两到三年。”
  李小洛说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她对诗歌的挚爱将会持续下去。

西安晚报记者李晶2006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02:14
李小洛
  【简介】
  李小洛,女,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学医,绘画。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提名。出版个人诗集、散文集多部。  【评委评语】  
  最后的一滴眼泪,还有病房中逐渐暗去的光线,传达着李小洛独具的凄美,人生体验的成熟。——谢  冕
  
  李小洛的写作姿态已经说明了一切,许多诗句都凝聚着她生命体验中的隐痛。——吉狄马加
  
  纤细的艺术感觉,鲜明的性别立场,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展示了一位70后女诗人的精神成长史。——吴思敬
  
  一些作品可称之为“出类拔萃”,不可多得。自由、奔放、逼真极致的表达,其动人处仍旧是纯粹与真挚,写得既放纵,又专注,既有超越的意味,又有世俗的痴情。——韩作荣
  
  诗思锋利不显得刻意,个性化的节奏与心态彼此谐和。确系有感而发,感觉到位而能进一步延伸。敏感细致中的刚劲儿尤为难得。——陈  超
  
  一种诗意的、沉潜的自省与豁达,对生命本义的兴趣和探寻,使她超越了性别的界限。——柯  平
  
  李小洛是2005年有个性的新诗人。集中阅读李小洛的诗,感受到“诗意生存”的样本。她的诗自然、流动、感性,用当下口语倾诉着内心的独白。节奏从容,情感真切,在一度的“性别”张扬的女诗人群中,她反而让读者松了一口气。放松一下,清凉一下,这就是李小洛“原创”的可贵。也许,批评家可以说也蕴含着另一种潜在缺点“没进入深度的写作”?——叶延滨
  
  “从一些生活的场景里徐徐后退”这种意识让李小洛看到了我们感到但没有认真说起的那些事物。面对太多女性诗的孱弱之态,她的作品是达观的。使用口语的方式,但进入了真挚的生命的体验与思考之中。——林莽  
  
  【创作谈】  
  走向诗歌
    在我写下那些诗歌的时候,我连读者都没去想,哪里又会想到过“她们”这个词,想到更多的“时代”问题。我只不过是秦岭脚下、汉江边上安康小城里的一个小女子而已,我也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左手捕捉了一些从脑子里一闪而过的闪电罢了。我自由自在地穿行在这样一个小城里,不必跑得比闪电更快,只要提防着真正的闪电的到来就可以。不必担忧生活在别处,只要小心翼翼地抵触着那些旧忆的侵袭就好。
  路过南环路上那些卖鱼虫的小店的时候,我会一家一家进去,在那些鱼缸前停下来,看一看玻璃缸里的金鱼,看着水泡上升,鱼使劲地呼吸。登上城堤,我看见城南城北大片的土地,田野里忙着拔草种地的农夫,从土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街道两旁“非”字形排列的许多灰黑的瓦房,一家店铺里那个正在忙着加工寿衣的老裁缝,也许是和我一样,他也看见了正在天空上飞着的一只乌鸦,扇动着疲惫的翅膀,背着一个沉重的躯体飞快地从洼地、山冈以及桑树的枝条上掠过。
  每天晚上,我睡得很迟,不去想要等待什么。我像一颗小个子的蚕豆蜷缩在床铺的左边,占据黑夜的一小部分。有时候,看一本放在枕边的文字。有时候,干脆从被窝里爬起来,去到一个广场,站在夜晚的中央,站在还没完全竣工的雕塑前,听北风经过城市上空发出的呜呜哭声。
  我会给自己注射50毫克西地泮让自己安定下来,不去想灵魂和其他。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耳朵,怀疑耳朵里听到的那些响声不是我的错觉,而是一种鬼魂的声音。或者是诗歌。多少年了,我想也正是它们,挟裹着我不停地向前,像一条孤独的铁轨,去更远的地方。
  只有到了露水厚重的清晨,我才会坐在窗前写那些分行的文字。我才会反复地提到早晨,提到刚刚升起的太阳拨开的乌云,提到邮电大楼里忙出忙进的邮差,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那些满面倦容的旅客和他们鼓囊囊活下去的行李。才会想起我的商人父亲。2002年,他离开了我,在早春一个寒冷的日子。越过人和鬼魂的界线,他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在护送父亲远去的山道上,我成了最后一个人。山坡上,满天满地狂生狂放的桐花和刺槐花穗从枝头上垂下来,垂过低矮的荒草,落在黝黑的苔癣上,像苍天的眼泪。我知道,我的一件行李已经丢了,永远也找不回来了。父亲为了给予我另一条通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通道,让我相信父亲的灵魂一定还停留在这世界的某一片天空上,或者和别的什么人住在了一起,也让我和父亲以及更多的灵魂开始了对话,并从此得以用诗歌来表达这些对话。
  在那些让我终于可以看到的一个模糊不清的世界的浓雾中,我就是这样,在父亲以及和父亲一样的人离开的道路上,和他说话,和“乌有”们说话,并带着一些诗歌的行李作为礼品,在我和他们和日常世界之间建立着父女、朋友一样的“人鬼”关系,从而走向一些早已存在的诗歌。  
  
  【获奖后创作及成绩】
  2006年当选“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 ,获第二届明天·额尔古纳华语诗歌双年奖提名。2007年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习,当选陕西年度十佳诗人。
    
  【驻校诗人情况】
  参加学校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李小洛入校仪式及走向经典诗歌朗诵会,李小洛诗歌讲座,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
  驻校期间研究生论文目录:
  在漫漫水线和淡淡光阴中培育的诗歌作物——李小洛诗歌论(霍俊明)
  李小洛:在宿命的贫困中孤独地飞翔(段从学)
  独特立场·“爱与死”·才华——漫议李小洛的诗歌创作(王士强)
  耀亮生命的闪电——李小洛诗歌散论(王永)
  谁在言说?——对李小洛诗歌的一种阅读(陈亮)
  整个世界住在她的诗歌里——浅析李小洛的诗歌主题特征(罗侃平)
  女性的自然——谈李小洛诗歌女性生态写作意识(林喜杰)
  自恋的精神之旅(李红云)
  “人类的光线,在暗”——李小洛诗歌的超性别写作(卢秋红)
  以空灵的精神家园安顿沉重的肉身——李小洛医学与文学的双重人生(罗梅花)
  别一种生存状态——关于李小洛诗歌中“慢”的解读(刘晓翠)
  重复之魅——试析李小洛一种类型的短诗(张墨研)
  孤独者的诉说——李小洛诗歌读后感(金慈恩)
  叙事性·生命体验·诗意生成——读李小洛组诗《孤独书》(龙扬志)
  李小洛组诗《病历书》的一个解释(崔勇)
  背对时代与抵达内心——李小洛诗歌《省下我》读后(王士强)
  缓缓地涉过那片诗歌水域——李小洛访谈录(霍俊明)
  面向更广阔世界的女性写作 ——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陈亮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