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一部独具个性的诗歌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04:41
标题: 一部独具个性的诗歌史
一部独具个性的诗歌史刘 波

  继2010年2月出版 《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同时还推出了经过大幅度增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一部增订版。同时推出两部由诗人撰写的诗歌史类著作,在诗歌普遍被边缘化的今天,可谓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在这两本书中,刘春写了他心目中10位优秀的中国当代诗人。第一部分别为顾城、海子、于坚、西川、欧阳江河,第二部分别为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黄灿然。这些诗人中,除了顾城属于朦胧诗人之外,其他几位都被称为“第三代”诗人。他们中间,除了海子、顾城、张枣已故,其他人都还在继续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还即将进入新的创作爆发期。刘春在这两部书里,对这10位诗人作了精彩的刻画和解析。

  也许有人要问,这不就是对10个诗人做的个案研究吗?事实没那么简单。对这10位诗人的个案研究,这些年来,国内外也已有不少论文,也不乏研究专著,但这种研究更多是学术层面的,注重技术性、学理性和总结性,而无生动的解析,细节的展现,面孔冷漠,语言刻板,让人读起来没有亲近之感,相应地,我们对诗人也就没有了信任之意。而刘春对每一个诗人都有着他清晰的判断和智性的解读,从人生经历到性格脾气,从精神成长到人际交往,都在他的书写中呈现出了性情之真。同时,他还对每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也进行了理性的解读,从语言策略到诗歌风格,从写作经验到思想高度,都在刘春的解读中获得了还原与深化。这一切如同刘春自己所说,“虽然表面上每篇文章是写一个人,其实我不希望给读者这种印象。在我看来,我只是以某个诗人的成长作为切入点,在写整个诗坛状况、诗歌的发展以及诗人的命运”。这才是刘春的写作目的。他笔下的诗人,既没有被神化,也没有被丑化,更多的时候,他是在祛魅与还原。所以,刘春的文章不像一些诗人个案研究论文那么条分屡析、一板一眼、毫无趣味可言,他是让每一个诗人都具体可感,鲜活生动,而不是将其脸谱化、程式化和符号化。

  比如写于坚,刘春以评传的形式描绘了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这个标题源自于坚的一首诗,而文章里写了于坚的“阅读史”与“写作史”,当然,还有隐秘的个人生活史。1954年生于云南的于坚,按部就班地上学,然后进入工厂当工人,几年后恢复高考,他考进云南大学中文系,成了全班年龄最大的几个学生之一。对于坚来说,最重要的经历莫过于1984年与南京诗人韩东一起创办《他们》,并成为80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核心人物。刘春谈到了他与于坚的几次交往,主要涉及对当下诗坛的爱与恨,以及过去的光荣与梦想。针对于坚得了鲁迅文学奖,而他之前又曾撰文“骂鲁迅”,这位诗歌界的“云南王”没作什么辩解,淡然处之。可见他心境已不止于俗情琐事。90年代后,于坚成为“民间诗人”的代表。新世纪以来,诗人还在持续性写作,诗艺愈发炉火纯青,而时代早已翻过了那文学鼎盛的一页,将一切都定格在辉煌的80年代。刘春以独特的方式,追问了诗人作为个体在不同时代的精神遭遇。

  的确,刘春是在以个人视角对接每一位诗人的生命体验和语言经验,以探索的热情将他们的创作潜力和思想境界挖掘出来,因此,其写作才被称为 “一个人的诗歌史”,因为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有着诗人和作者心绪的介入、灵魂的参与,这样才显得自然真实,且不乏精神重量。刘春笔下的10位诗人,大多都是在80年代走上诗坛,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一步步迈向了诗歌的殿堂,从此,与这门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其相守一生,相持一世。他们的诗歌生活,刘春写得真诚而富诗意且引人入胜。他与这些诗人有的是文字来往、纸上交流,有的从陌生到相熟,然后从相熟到相知,都在那字里行间定下了客观审视的基调,以及启蒙性反思的品质。与诗人们谈话或写信的瞬间记忆,刘春一方面通过鲜为人知的交往细节,一方面又通过敏锐精准的作品解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本人出色的描绘与叙述能力,而且还让我们走近了那些已进入诗歌史的当代诗人,领略了他们的性情和人格,视野与立场。惟此,我们才有理由看重刘春这种别出心裁且富有个性的诗歌史。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