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近年来诗歌奖项现象的对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 05:50
标题: 关于近年来诗歌奖项现象的对话
关于近年来诗歌奖项现象的对话

马知遥(济南,山东艺术学院,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
邓程(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
张立群(辽宁,《中国诗人》编辑)

    诗歌奖项是近年来诗坛的热点现象,也是容易产生争议、质疑的现象。扫描网络关于诗歌以及范围更大的文学奖项的议论之声,所谓由各种环节、因素决定的奖项始终存在着诸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在邀请两位青年批评家参与的同时(某几位被邀请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与),展开这次关于“诗歌奖项现象”的对话。
    张立群:按照90年代一个流行的看法,是诗歌日趋边缘化,诗歌阅读成为一种冷风景,但近年来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各式诗歌奖项频繁登场,能否就此做一次整体的扫描?
    马知遥:中国当代的各类诗歌奖名目繁多.一种是官方长设的奖项:比如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传媒大奖,各地省市长设的政府性质文学大奖;一种是各类杂志不定期举办的各类诗歌大赛。和过去的诗歌奖励不同的是,民间力量的介入。一些民营企业家自掏腰包以自己的名字或者产品的名称为品牌设立的奖项。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柔刚诗歌奖。因为这个奖项诗歌长,影响力大,也成为民间诗歌奖的一面旗帜,此外,以民间诗歌刊物出名的《诗歌与人》杂志近年来也推出了“诗歌与人诗人奖”,这都对繁荣当代诗歌创作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大大小小的民间刊物,民间诗歌论坛、网站上举办的各类年度诗人评选、诗歌大赛层出不穷。可以说,诗歌在圈外很冷清,但热闹的是圈内。当小说散文在网络时代开始受冷落的时候,诗歌繁荣在民间尤其通过网络得到了大规模的生长。光从每年网络上举办的诗歌大赛和评选活动我们就可以大致得到一个印象:诗歌的评选的规模和形式已经和过去有很大不同。公众和创作者的网络互动让诗歌的网上评选成为可能。而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良莠不齐,诗歌的所谓权威性已经丧失。

    邓程:印象上八十年代的诗歌奖项很少,哪一位诗友得了奖,很快就传开了,周围人都很羡慕。九十年代以后的诗歌奖项好像雨后春笋,叫人应接不暇,名目繁多的各种奖项多得连名字都记不住。现在的问题是诗歌本身水平并不高,过多的奖项只会让人觉得滑稽。我经常看到一些诗歌奖颁布的消息,不过使我吃惊的不是谁得了奖,奖金有多少,而是随消息一起发布的授奖辞。那些授奖辞写得如此富丽堂皇,如此庄严肃穆,真让人觉得咱中国何高人之多。这些授奖辞由我来写,打死我也写不出。这些授奖辞完全可以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比美。当然,读了获奖作品后的荒唐感和诺贝尔文学奖相比,又更加明显。

张立群:无论从民间、官方的角度,还是奖项的含金量而言,各奖项之间的级别都是有所不同的。翻看最近的《文艺报》,各地申报“鲁迅文学奖”的诗集数目之多,在某种程度上存有“超越想象”的程度,能否就这一个具体话题谈谈获奖的问题?

     马知遥:目前的“鲁迅文学奖”已经受到多方质疑。鲁迅文学奖评选出的作品也并非读者公认的好作品。而各地申报的诗集数目令人难以想象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原因:1、鲁迅文学奖成为创作者登堂入室的一个重要砝码。那个奖属于国家大奖,其含金量如同官方对一个作家名号的认可,并给予一个崇高的褒奖。一个不知名的作家从无名到著名甚至因此成为文化明星。加之各个地方对官方大奖的重视。获得这样奖项直接和作家的升级和房子等待遇的改善相连。2、出版的门槛降低,所有可以写字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通过出版社获得自费印刷出版的机会。3、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人们开始重新回到诗歌身边,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有力补充。4、网络对当代诗歌的推波助澜,使得许多人通过网络认识诗人喜欢诗歌,并开始大规模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一大批的民间诗人群体,他们的加入扩大了诗歌的知名度也增加了诗人的数量。但千军万马争夺一个“鲁迅文学奖”一方面是该奖潜在的功利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对自己作品得到权威认可的渴望;同时也表明这样一个国家性的诗歌大奖其实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诗歌创作。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当代诗人还没有脱离过去的官方身份认可的观念意识,对自己创作的不自信可见一斑。

    邓程: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据说是中国诗歌最高奖,但又听说闻一多诗歌奖也是最高奖。除此之外,还有冠名“世界诗歌奖”的国内举办的诗歌奖,似乎比以上两项级别更高。以上奖项奖金都不算少,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几乎为零。一般都是不知谁定几个评委,然后又是几个评委不知道怎么的突然评出了几个奖项,然后请一大帮人吃一顿饭,开一次会,发几条消息,最后出几本书,然后彻底消失。也许有人说,有诗歌奖总是好事,好歹为萧条的诗歌界增加一点热闹。

张立群:既然获奖与利益、身份、名誉有关,各诗歌奖项参与者之间存在的竞争在所难免,照正常逻辑而言,获奖应当与诗人的作品艺术成正比关系,但就网上一些消息来看,所谓诗歌奖项一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因而,能否就上述现象以及角逐者竞争与胜出的结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知遥:我以为现在的诗歌评奖更接近一种大众游戏,这样的游戏对小范围的诗歌群的诗歌创作起到一定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密切了诗人的交际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至于获奖者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则另当别论。目前的很多评奖几乎已经沦落为网站的一种炒作手段,甚至于成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而一些政府性质的诗歌奖更有“红包”和送人情之嫌。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诗歌奖,那些沽名钓誉的诗人从过去单纯的诗人摇身一变为诗歌活动家,他们甚至已经超越了过去诗人单纯创作的生存方式,通过举办各类诗歌培训班,帮助一些杂志搞各类诗歌活动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新兴职业的首创者:诗歌经纪人。这些人诗歌不写了,但也能保证成为某些刊物的最佳诗人,也能成功地策划出一系列活动让自己的朋友们或者赞助商们挂上获奖诗人的头衔。诗歌活动或者诗歌大奖已经开始有了更多的商业属性。诗歌已经开始成为赚钱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正在养活一批所谓的准诗人们。

    邓程:我的理解,这些复杂的因素应该包括得奖者的名气和地位,得奖者与评委的个人关系,评委的个人喜好和对诗歌派别的倾向性等等。还有一点,某项诗歌奖设立的动机也会对评奖结果产生影响。与这些因素比较,作品的艺术成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据我所知,有些民间赞助的诗歌奖正式设立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获奖者,但还要在网上征求作品。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诗歌本身的处境不佳,中国诗歌目前取得的成绩太低,以至于关注度太低。关注度低,也就无所谓监督。再加上体制上带来的暗箱操作,使得有些获奖变得毫无道理。

    张立群:就传媒的视野来看,诗歌奖项与诗歌生产、传播、出版、阅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马知遥:从当代传媒的特点看。诗歌奖项本可以成为宣传诗人和作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诗歌大赛等活动顶多是平面传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宣传自我的一个活动而已,他们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根本起不到多少吸引眼球的作用,也就产生不了“眼球经济”。这不是说诗歌活动没有必要,而是因为诗歌这样的文学阅读活动当现在也还是网络的推波助澜,还不是大众最为关注的对象,和巨大的阅读群体相比,诗歌阅读者仍旧很少。写诗的比看诗的多,基本上还适应当前的情况。在一个没有多少人关注的创作领域,诗歌的获奖并不能给出版带来多大的利润,那就谈不上对阅读的影响。好在诗歌和诗人们在当代越来越趋于理性,而且创作也在趋于更加自由的方向。更多的创作是无功利性的网络交流和群体狂欢,超越了世俗的评价标准。诗人们不看编辑脸色,不追风,能够安心不断超越自己境界的诗歌创作大有人在。而正是因为好诗不断地出现在网上,大多数有经验的阅读者更愿意通过网络阅读,因此当代的网络传播构成了当代诗歌传播方式的新特点。而这样的传播也更加公正公开地将一些被遮蔽的好诗人呈现到公众视野中。

所谓的权威机构已经淡出大众视野,而真正让诗人和诗歌获得认可并能得到生命的恐怕已经真正归结到诗歌艺术本身。从这个角度看。诗歌大奖对当前的诗歌创作没有什么引导和影响力。它只是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插曲。

    邓程: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诗歌奖项与诗歌生产、传播、出版、阅读其实关系不大。由于当今诗歌的边缘化,由于诗歌奖的公信力的缺乏,诗歌奖项影响力非常之小。除了买书号出书,没有出版社会对获得诗歌奖的作品有特别的兴趣,读者也差不多。

    张立群:众所周知,诗歌奖项与资金投入不可分割。这种赞助模式就现有的各式诗歌奖项而言,也存在的官方、民间的现象,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排除个人的“自我赞助”行为,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能否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现象与诗歌的正常发展有何关系?

    马知遥:诗歌奖项需要资金的投入。官方和民间的渠道都在让各类诗歌奖项的奖金比过去提高很多,那数字也对生活在当下的诗人们构成了诱惑。除了诗歌奖项本身能给诗人们世俗的荣耀,并能对他们个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助推外,诗歌奖项顶多还能起到对当前诗歌创作繁荣的目的,但真正对诗歌的发展有何作用,至少到现在我们看不到。因为,好诗歌的出现和获奖无关。而且在红包评奖、人情评奖、评委根据赞助商情况内定等古怪因素存在的今天,诗歌评奖的权威性早就不在。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比较令人赞美的诗歌评奖活动,这样的评奖的确能够推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诗人,读他们的作品你能受到无限的启发,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都能有所收益,目前我认为最好的评奖是来自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至少那些评选出的作品中有一半是可以在当代称为好作品的。

    邓程:资金赞助对诗歌奖项当然是决定性的。对于自我赞助,我有一次亲身经历。大概九十年代初期,我去某地参加一个诗歌节,最后要评奖。我同屋的一个浙江的小老板半夜起来改诗,后来果然中了一等奖。不过我们很快就知道,小老板赞助了1000元才得了一等奖。其他二三等奖的获得者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由,就是没有诗歌本身的理由。这件事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我人生的道路。可以说,在中国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诗歌要想获得正常发展,是无法想象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