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记全国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3:27
标题: 记全国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
原文地址:思绪的碎片——记全国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作者:熊熊
   听十九节课、加上来去的奔波,很疲惫。走出会场,上课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便渐渐远去,这些点滴的思考也一定会随风飘走的。虽然我还无法理出头绪,但是我想我应该及时地记录点什么,哪怕只是碎片。
   1、关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在美术教学中被视为灵魂的的东西。但我们时常会看到老师在课中不断的启发提问,但是作业时成果寥寥的创新,那种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材实料的“创新”,让我对它的价值一直持狐疑的态度。在此次评比中看到了这样几堂在材料上做了创新的课:《中国戏曲人物》用湿巾纸与勾线笔结合的方式来绘画戏曲人物,《纸雕塑》采用了锡箔纸来创作纸雕塑作品。锡箔纸价廉易得,可塑性极强,而且在质感上又极具现代感和时尚趣味。这样的巧举令所有在场的人眼睛一亮。而上海的《中国戏曲人物》这一堂课颇有意思,他采用了极为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跟画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毫无创意思维的培养,更多体现在造型能力的训练和材料掌握的技术指导上。有听课老师认为这样的课过于传统,然而我却对此课喜爱有加,因为在美术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变革,科技的发展才是真正推动美术史不断翻新的动力。老师从材料上的创新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创新,要比口号式的“创新”更具说服力。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型能力和技术指导的细致指导确保了学生创作的成功。课中没有过多的噱头,没有过于夸张的展示,属于小投入高产出的课堂。与许多豪华繁复的课堂相比,显得清新精致。是属于值得推广的课堂。另外还有一堂电脑美术课参评,尽管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那么必不可少,但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电脑美术一块少有人涉足,虽然这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不方面值得改进,但是这样的一堂课的出现,实在可喜,实属美术教学史的一大进步。当然创新仅停留在媒材的创新是不够的,更需在思维、创作上引导学生创新。也需教师在教学手法上不断创新,在这两者上在此次活动中似乎显现不多。
  2、关于示范
    示范教学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是一个明显的符号,十九堂课中除了《民间玩具世界》、《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三堂欣赏课和《我的牙刷》设计课没有出现示范,其他十五堂不同类型的课中都出现示范环节,这应该说是件非常可喜的事情,说明课改十年,有过冲动、有过盲从、有过误解,而今出现了理性的回归——对学科性的重视,对传统经典教学手段的传承。且示范方式多样,有师生合作的示范,更凸显互动性,也有学生的示范,如《泥玩具》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为解决某一知识点的局部示范,也有展示基本功的完整示范,既有步步跟进、确保学生技能的技术性示范、也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修正式示范,可见示范教学不仅已被关注,老师们已经开始关注示范的有效性。当然这些课堂当中也不乏示范粗劣、形式主义、带来负效应的示范环节,例如《人物与环境》一课中,教师课堂语言生动,环节设计合理,启发得当,但是示范环节却成了课中一大败笔,不仅示范画面不具美感,而且示范目的似乎也显得并不明确,老师采用炭条勾勒、水粉上色画了小草,树木等卡通化的形象,这些形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显得过于低幼。不知老师自己设计和教学这个环节的时候是否纠结过,觉得这样的示范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细究此课,示范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关键的要找到学生的需求,课堂至此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对于学生来说,已有人物的环境添画在造型上并非是难点。但是如何来进行构图、人与景的主次关系该如何处理?景的前后该如何区分?人物与环境的色彩如何进行对比与调和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需要帮助和提高的,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需求处着手给予适当的演示启发,定能体现示范教学真正的价值。
3、关于教学目标
    如同一次旅行,事先设想好路线,出行的方式等,然后出发来到目的地,这样目标方才达成。当然在新课改后三维目标不仅仅将最后的目的地作为目标,而是结合途中的所得,能力的提升,方法的获取,情感的体验等等。然而最后的目的地依然不能偏失,否则便会是南辕北辙。也许正是因为目标的丰富性,也许是过程设计的复杂性,使得不少美术课堂教学目标常常遗失或者偏离等常有发生。在此次活动中一定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琢磨,但却仍可见不少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上出现问题。例如《大树的故事》教案与课堂有较大的出入,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教案中以树的故事作为重点,而在教学过程中削减了故事部分,添加了不同树的特点欣赏。我似乎看到了老师在大树与故事这两个关键词之间不断徘徊的神情,孰轻孰重?争论和反复的结果采用了折中,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正因为如此原因使得教学目标显得模糊。另外的课堂可见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斗鸡》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不够,没有突出“斗”的特征,而《动物植物欣赏》则显示出教师教学目标模糊,所以课堂显得散漫而没有目的性,《画扇面》则因为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够,以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理想。虽说评比课如同T型台的走秀,常被喻作豪华大餐,许多做法在日常教学中不易实行,但可以说,这样的课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大都都是存在的问题,看来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才能使美术教学更好地落到实处。
4、关于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在学习方式的一大转变,这一学习方式在评比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11节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珍爱国宝——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民间玩具世界》、《木版年画》等课中老师采用了小组共享欣赏材料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在《泥玩具》、《木版年画》、《纸墨游戏》等课中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公用创作材料的方式。而《斗鸡》、《《吸引人的招贴画》、《动物、植物欣赏》、《漏印》等课中则采用了小组内共同创作的方式展开。因此次活动中所展示班额均较小,所以这样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显得较为合适,许多材料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做近距离的接触,许多材料也可以在共享中做到环保节能,而共同创作则可促使得较短时间内的成果最大化。当然在众多的小组合作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小组共同创作中教师意愿的强加,共同研讨中学生的无序现象等,要从合作的形式走向合作的实质看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生源的缩小、教学的改进使得小班化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这实属教育发展的一大跨跃。小班化教学必定带来教育教学的生生平等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教学活动中不少明星学生的出现使得许多展示的机会集中在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小班额不等于小班化,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多数老师对于小班化的教学策略,对于怎样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上显得不足。看来老师有必要将目光进一步从我怎样更有效的教学转向如何让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上来。
5、关于欣赏
   十九节课中出现了六堂专题欣赏,加上每堂课中的随堂欣赏环节,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评比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和《我的家乡——古镇黄龙溪》等课中教师以良好的基本功、丰实的知识储备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以周密的教学设计展开活动,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厚重、完整,既关注历史与人文,也关注学科知识,既注重教师的传授,也注重欣赏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例如齐白石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老师巧设环节,提供学生除去昆虫的画面,让学生为画面添加昆虫,这样的方式来体会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的苦心经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欣赏活动中走出,有了创意互动的空间。对比分析——虾一绝和听音构思——意蕴深这两个环节同样的体现了教师在欣赏课对学生主动体验的关注和教师独到的巧妙构思。丰富的录像资料更让听课者走入了齐白石的生活中,对这位人民艺术家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当然不少欣赏课中教师们显现出过于急躁、关注形式走过场等现象,估计是因为评比课过多的预设,是老师们更关注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而缺少了对学生的等待和启发的耐心。也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还不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使得欣赏过程牵强,而学生为迎合教师意图的回答明显非体悟所获得。同时,对于欣赏中不少老师引用拍卖价来引发学生对艺术品的关注这一做法,本人并不十分认同,虽说,拍卖市场的天价很好的说明了作品的价值,而且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关注,但是商品价值不等于艺术价值,艺术家也不等于印钞机,艺术创作也不等于印钞票。幸好老师们也只是偶尔用之,如果大家都如此来引导,那将会是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堕落。是否还有更好的衡量标尺?值得我们去探索、寻找。
     这样的一次活动,上课教师和他们的团队,组织活动的老师和参评的专家们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场精彩的盛会。真心地感谢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剖析的样本和思考的内容。
(所购的光盘大概会在一周后寄到。需要借阅的老师可以与我短信联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3:33

原文地址:
中小学美术教师业务理论考试复习题作者:心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6 10:44
美术:如何从课堂走向生活  2011年12月14日  作者:王红顺  来源:教育时报
  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中心校王红顺老师,几年来深入教学实践,本着“不回避问题,不轻谈问题;多角度看问题,准确把握和归因问题;为解决问题而谈问题”这样的理念,在原生态的常态条件下,在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与教师们一起进行着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侧重的备课、观课、议课、二次反思、同题反思等全程跟进式的行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我们将选取一些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看看他们是如何整合与提升的。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者将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 王红顺
  这是杨老师上的一节美术课。教师把画一件T恤衫的美术课上成了一节实践操作课。
  教学流程:
  ①教师导入新课:炎热的夏季就要到了,今年的T恤会有什么新样式?同学们,你们想穿什么样的,不如咱们设计一下,把比较好的方案送到服装公司,说不定你的设计就是这个夏季的亮点呢!紧接着,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并邀请一位观课老师参与到小组当中来制订设计方案,确定素材及所需用品。最后,由各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各小组对比优缺点,并及时改进。
  ②第二课时,教师送给每组一件T恤,让每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大T恤的设计制作。在学生合作完成以后,进行“风采展示”模特赛。此外,学生在制作和展示期间,教师都配以音乐。最后,进行效果点评。各小组比一比,说一说,并思考每个作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
  红顺点评:
  本节课活动流程可以概括为:提供真实情景,诱发学生创作欲望——设计方案——制作作品——展示作品——点评作品——反思作品。从设计理念看:这节课给了学生更广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给了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让学生自信地、活泼地成长;给学生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主动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开发潜能。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把观课教师也作为了课程资源,把观课教师对课堂的辅助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节课有待商榷的问题是:课堂经济成本过高,能否用纸质品取代真实的T恤?设计、制作、展示、点评等合作环节优秀学生是否有点过度张扬?潜能生是否沦落为旁观者、看客?可考虑进一步拉长课堂链条:课前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T恤衫图案设计,以便感悟、积累相关经验;课中教师精要点拨、引导,以便学生达到高层次创新设计,课后利用所掌握相关知识,让自己和家人穿出个性,穿出风采来!
  还有,对于这节课,有待我们思考的是:跨学科观课有哪些好处?观课角度、观课点怎样进行合理分工?观察量表怎样设计?从观察数据怎样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红顺观点:
  “从生活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生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课前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学习生活化的前奏;课中再现生活中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凭借,学习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习生活化的归宿;课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调查、求证——学习生活化的延伸。
 【相关链接]】
  【同题反思精彩片段之一】
  □ 封丘县实新学校 曹彩红
  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把画一件T恤衫的美术课改成一节实践操作课。如:学生在衣服上设计了花卉图案、小动物等等,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各现所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真正享受到了快乐。
  与此同时,美术老师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听课老师作为本节课的评委。几位听课老师都参加到设计大赛中,把平时单一的听课角色变成了学习与参与者,以双重身份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给课堂增添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杨老师利用教师资源授课,很值得我借鉴。
  【同题反思精彩片段之二】
  □ 封丘县实新学校 朱蕾
  杨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触较深的是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那么,反过来想想,在音乐课堂中,我是否能让音乐与美术完美结合呢?用一幅美丽的图画,揭开要学歌曲的面纱;通过一首美丽的歌曲,让孩子们想象到一幅幅画面。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要体验的。
  此外,在构思设计衣服时,杨老师把衣服交给了四个小设计师,让他们在一起精心设计衣服。我看见学生各有各的任务,一件件漂亮的衣服被设计出来了,这些正显示了新理念下合作学习带来的好处。然而,在我的音乐课堂上,为什么我总是一味地提问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相互听彼此的音色音准音高呢?这样不仅能缩短时间,而且还回避了所谓的“填鸭式学习”——只顾教师教而不顾学生学。
  简单的40分钟美术课,不仅让我提高了审美观,而且还让我懂得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当你感觉到你的课单调无味和面对学生不知所措时,你不妨与另一个老师沟通和探讨,走出自己的门,往远方看看,定会有条路等你和学生一起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