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微公益 心与爱一起成长 |
|
□单丹丹 黑龙江日报记者 车轮 一种新型的公益方式,随着“微博”、“电子支付”等网络平台的完善,悄然走进公众生活,它吸引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省青基会工作人员用“平民化”一词来形容今年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他们告诉记者,捐助者大多来自身边的普通人。透明公益·2011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已启动满一个月,截至目前,省青基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71万,帮助了917名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在众多的捐款爱心企业和个人中,“90后”这个字眼让人感到分外跃动,年轻的他们以自己的力量见证微公益的力量。 微公益之“草根性” 用奖学金资助寒门学子 省青基会的工作人员从没有见过小遇,小遇是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将8400元汇到省青基会,用于目前正在开展的“透明公益·2011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项目。小遇和工作人员在QQ上说:“这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他们太难了,到了大学费用高,用钱的地方多,我的能力有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帮帮他们。” 小遇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20岁的她刚刚用自己的辛勤努力赢得了8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她就用这笔钱捐助4名寒门学子走进校园。 省青基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小遇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有的人是通过网站获得的捐助信息,有的人打过电话咨询捐款事宜,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有的人只留下像“爱心人士”这样的代名词。 微公益之“细无声” 从小事做起让爱心延续 “微公益”倡导普通人从小事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生态。张凯琪这个“90后”,现就读于美国一所知名大学。这个暑期放假回国,她了解到圆梦行动启动后,用自己在美国上学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捐助一名贫困高考生。凯琪告诉记者:“公益事业无小事,下学期我就申请去打工,用自己赚的钱帮助更多的人。” 说到张凯琪,经常光临省青基会网站的人应该不会感到陌生。2007年底,由哈尔滨信源工贸有限公司捐资20万元人民币在杜蒙县一心乡维修改造了一所小学,并命名为“凯琪希望小学”。这是凯琪第一次与公益接触,那时她才读高一。2008年“凯琪希望小学”投入使用后,凯琪和父亲又陆续给这所学校送去投影仪、电脑等教学仪器。2009年,凯琪随父亲张宇平到学校了解情况,发现学校一直没开展过英语课,凯琪的思想里便有了想帮助学校开设英语课,改善提升学校教学能力,让农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享受公平教育的想法。在父亲与省青基会沟通后决定资助“希望教师”项目。为学校招募一名英语专业的志愿者,并每月提供1500元的生活补贴。这时的凯琪已读高三。在暑假里,为了让“凯琪希望小学”里的学生们都能更快的学会英语,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她去学校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与学生们共同学习。 微公益之“贵在恒” 公益之路贵在坚持 在省青基会,经常有一个大学生忙碌的身影——他在高二时,义卖自己出版的小说《志魄》,结对资助了一名现就读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学生;高三时,又把出售的书款结对资助了现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贫困生。去年,他自己成为一名大学生,用每天自己辛苦做家教的钱,又资助了一名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目前,他已累计捐款6640元。他就是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成为“希望工程志愿者”、2011年1月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等五部门授予“黑龙江省2010希望工程十大爱心人物”的辛立宸。他将微公益“常态化”、“平民化”的理念诠释的精彩又纯粹。 小辛是个非常细腻、重情重义的男孩儿。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心里一直就有着公益理念,“并不是我的家庭条件有多好,这些年我都是用自己赚的钱来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公益事业贵在坚持。”辛立宸说。空闲时,他会来省青基会当一名志愿者;他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紧的,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当了一名家教,帮助了他人,又获得收入捐助别人。这位“90后”希望不再依靠父母,能够独立思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践行公益事业,他说:“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不会放弃。” 解词·微公益 顾名思义,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 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微公益”倡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生态。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编辑:董哲鑫) |
| ||||
|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 莫言:站在人的立场写作 2011年,莫言在山东高密。 兰传斌 摄 小传 ■本报记者 齐林泉10月11日,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中午,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一步步走上新闻发布台…… 同一时间,在亚欧大陆这一端的黄昏,胶东半岛深处、山东高密的一处普通民居内,作为一名“年轻”的新任外公,作家莫言跟小外孙玩耍后,正在舒舒服服享用着晚餐…… 海内外30多家媒体簇拥在这个平时较为僻静的高密小城,莫言无数的亲友已经很多天打不通他的电话。记者、专家、作家,乃至出租车司机、小商小贩,更多与莫言素昧平生的人守候在收音机、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前,静候那即将到来的一刻。 当“莫言”二字从恩隆德的唇齿之间轻轻跃然而出,高密大街上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尖叫。 是的,莫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诞生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作家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接到自己获奖的消息时,莫言正在吃饭,“我有点吃惊”。莫言本人对此表现得并不兴奋,他说,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对于他的获奖,众说纷纭,他“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 高密东北乡的黑孩子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平安庄,这里就是他文学世界中的“东北乡”。“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在早期的作品《红高粱》中,莫言曾这样描绘自己的故乡:东北乡位于平原与山峦的交接之地,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文化底蕴浓厚,不仅产生了自己的戏剧“茂腔”,还有名声在外的“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高密东北乡处于三县交界之处,可谓穷乡僻壤,在天下大乱的年代,是一个盛产灵异和匪徒的地方,也是塑造高密人英雄血性的地方。这地方埋葬着他的祖先,这地方是他的“血地”。 莫言本名管谟业,莫言祖父是第一个给予他创作重要影响的人。祖父虽然不识字,但聪明灵巧、乐善好施,打得一手好算盘,木匠、药房、田亩丈量,样样精通,还博闻强记,通彻从三皇五帝到明清民国的野史。祖父有自己的信仰和独立的追求行动。据莫言及长兄追忆,祖父对“大跃进”深恶痛绝,大胆预言其不能长久。虽一向勤劳,农活漂亮,但发誓不为合作社干活,自己冒险开荒或干木匠。祖父与精明大胆的奶奶相得益彰,于乡邻中深负威望。母亲是除祖父外第二个给予莫言创作极其重要影响的人,母亲的苦难和宽厚仁爱,让莫言从小领略了世间的温情,滋养了莫言深沉的爱心。 莫言10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响应号召,停课闹革命两年。1968年小学毕业时,学习很好但中农出身的莫言丧失了上中学的资格。12岁的莫言一下子沉到了社会最底层,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莫言最伤感的一段日子,当时他写了许多“少小辍学”哀伤的歌。 一年秋天,莫言在地里干活,又累又饿,忍不住跑到生产队的地里拔了一个胡萝卜吃,被革命干部发现了,他们押解莫言到地头,带他到毛主席画像前请罪。回到家里,一向正直处世、谨慎做人的莫家不能容忍孩子的丢脸,母亲父亲轮番打,最后爷爷出面保护,莫言才幸免一死。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从不开口说话,最后被剥得精光、丧失了羞耻感的孤儿黑孩,在《枯河》中因误伤村长的女儿而屈死在父母拳脚下的小虎,都有莫言在这一事件中的影子。 1973年夏天,在供销社棉油厂工作的叔叔,给莫言在厂里找了一个临时工的差事,当过磅员。这在城里人看来不起眼儿的职位,对一个农村小子来说,无疑是几辈子修来的好运。他开始拿起笔,尝试创作小说;他收获了爱情,跟姑娘杜芹兰从此携手;他收获了友情,和王玉清、张世家成为三结义好兄弟,三人都有文采,嘴巴功夫也都了得。后来莫言当兵后每次回乡,总是要找这两位好友神侃,他们都是爱抽烟、爱喝酒、吹牛不上税的主儿,常常云山雾罩、通宵达旦。莫言的《红高粱》就是听了张世家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故事,又是在张世家的怂恿下写成的。还有其他那些说着高密方言的伙计、乡亲,都是聊起来让莫言开心的人。 油棉厂的临时工作并不能摆脱当一辈子农民的命运,对于失去了上学机会的他,当兵则是唯一的出路。直到1976年,莫言托关系,改年龄,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兵。1978年9月,因表现出色,部队调莫言到河北保定。秋天的山沟是美丽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与营地遥遥相望,莫言却是苦恼的。面临复员重回农村的压力,他不得不在工作之余,拼命地写小说,但收到的却是雪片般飞回来的退稿信。走投无路的他写信给一直鼓励他的大哥说:“我该怎么办?怎么生活下去?请大哥给我设计一条路吧!”北方的冬天分外寒冷,山中的黑夜始终有一盏常常亮到天明的灯。 1979年夏天,莫言回乡,与在油棉厂认识的姑娘杜芹兰结婚。1981年春,莫言在文学期刊《莲池》第一期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金秋十月,他的女儿出生,取名笑笑。欢笑第一次和莫言的生活紧密相连。1981年,成为青年莫言一个黄金的开始。一年后莫言终于等来了部队提干的消息,从此脱离在农村一生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是莫言叱咤风云的岁月,《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相继横空出世,用莫言的话说“恨不得将文坛炸平”,中国文坛的确因莫言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二十几岁的青年作家莫言,被誉为中国现代派作家中的“奇才”、“怪才”。他狂过,“二十九省数我狂,栽罢萝卜种高粱。下笔千言倚马待,离题万里又何妨”,他很喜欢这样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不摹古碑不临帖,左右开弓涂且抹。随心所欲真快哉,逍遥法外我是爷。”但莫言始终狂而不傲,不管是大批判的风波,还是掌声四起,他都能表现出一种淡定。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管氏家族滚烫的血,保持着一颗宽厚仁慈的心。他清楚自己的短处和欠缺,他知道自己该补什么课,他知道“我是谁”。 从那时起,他把自己所有作品中最终塑造的人物化身归结为《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对此,他这样解释,我们哪一个人还保持着一颗未被污染过的赤子之心呢?我们可以将当今的社会、将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看成是偷换人间美丽婴儿的妖精,但社会不又是由许多被偷换过的孩子构成的吗? 他借好友——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的小说和随笔中提到的两件事情,给予了回答。一件事情是,大江健三郎在童年时,担心自己因病夭折,他的母亲说:“放心,你就是死了,妈妈还会把你再生一次……我会把你出生以来看过的、听过的、读过的还有你做过的事情,一股脑儿地讲给他听,而且新的你也会讲你现在说的话,所以两个小孩是完全一样的。”另外一件是,在大江健三郎的故事中有个把妹妹丢失了的小姑娘,用号角吹奏动听的音乐,一直不停地吹奏下去,把那些偷换人间的美丽婴儿的妖精吹晕在地,显示出那个真正的婴儿。莫言认为,“讲述和吹奏”是两种把自己置换回来成为赤子,从而能使千千万万被偷换了的孩子变回赤子的办法。 |
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中国教育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改革 新华网上海10月15日电(记者许晓青 呼涛 仇逸)15日,经中国教育部批准,首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此间正式成立。中国教育部将这所大学定位为“探索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中美两国教育家称,上海纽约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试验田”。 上海纽约大学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办。在成立仪式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该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有别于以往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是既招收中国学生,又吸纳世界各地申请报考美国纽约大学的学生。今后,在上海的校园里,中国学生可以按照来自美国的课程模块学习,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可以分享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俞立中告诉记者。 这位校长展望,校园将变成一个“大熔炉”,大约四成学生将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从各大洲“流动”到中国,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 种种迹象表明,工业革命后全球现代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100多年前,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在撰写他的《西学东渐记》时不曾想到,百年之后中美两国教育界在中国的土地上合办了一所相互认可学历的大学。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历了几波出国留学热,从公派留学到因私留学,美国是热门的求学目的地之一。2010至2011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超过15.7万人,比上一学年激增了23%,中国超过印度、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但与此同时,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不过,世界的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本土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在崛起。 1949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超过12万人,如今则超过了2800万人。中国本土正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后不久,教育部就批准了中美合办上海纽约大学。 根据上海纽约大学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大学4年里,有最多3个学期可以选择在遍布世界的“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学习,可供选择的包括位于纽约、阿布扎比等在内的15个教学中心。除了传统的课程学习,学生还可以得到很好的文化和社会体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通过这种遍布全球的、网络状的教与学,教育家期望能培育出跨越文化鸿沟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增进不同母语背景的青年群体的认同。”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蒂夫·库里克教授说。 他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增强国际视野,外国学生也更加渴望了解中国,这就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挑战,“中国需要与其世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还有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上海纽约大学成立的意义不止于中国教育的“全球化”使命,更重要的是,其“鲶鱼效应”或将推动中国国内的教育改革。 近年来,中国各地每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总数略有减少。几乎同时,自2008年起,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多元的求学新选择下,如何增加本土高等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成为一个新命题。 扩大开放是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之一。这是中国30多年来经济快速起飞的一项经验。而今,上海纽约大学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这样的探索。 据上海纽约大学校方透露,中国国内申请该校的学生仍需参加高考,但不是简单根据高考成绩决定录取,而是通过“校园活动日”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该校2013年秋季的第一届本科生招生计划将于近期公布。 根据初步的方案设计,中国内地学生每年的学费标准约10万元人民币,低于中国学生留美的一般学费标准。 在一些细节设计上,上海纽约大学也将探索“体制内创新”,比如尝试摈弃说教式的灌输,而是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演进和中国文化”等课程模块来传授知识、启迪学生。 自成立之日起,上海纽约大学所带来的改变已经开始。 |
黄冈中学网校是黄冈中学的网络教育学校,是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市场运营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教育企业。多年来 ,黄冈中学网校以 “实现教育均衡化,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为宗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推动了教育均衡化的变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强大的师资阵容: 31位特级教师;125位高级教师;3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专家;150多名研发人员;130多位黄高名师全程授课,专家亲自辅导。 充实的教学内容: 教师版、学生版,实在、实用、实效的内容;覆盖国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所有知识要点;多达200多个教学版本,与各地大纲同步,汇聚各地版本精华;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高效提升学习成绩 先进的技术平台: 开创复合式远程教育模式,设有论坛讨论、竞赛打擂、学习积分、才艺PK、网上家长会、积分奖惩、网上班级、学生计划管理等数十个趣味 功能板块。完全模拟黄冈中学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体验趣味学习新乐趣! 庞大的服务网络: 市场网络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直营分校100家。全国服务中心368所;直接受益学校2000余所;影响2000000余家庭;服务学生人群5000000人次。 |
崔永元在第六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上讲话 北京四中学生与湖南乡村教师在开班仪式上放声歌唱 本网8月10日讯 由中国红十字会崔永元公益基金、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四中等6家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六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本培训为期10天,主办方共邀请了来自湖南省13个偏远地区的110位中小学乡村教师参加。课程内容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名校观摩与交流、名胜古迹浏览等内容,并特意安排北京教师志愿家庭接待乡村教师一天,观看在鸟巢举办的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等精彩活动。 据介绍,“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的发起者是崔永元,他倡导“人人公益,轻松公益;宁要1000万人每人一元,不要一个人的1000万。”本次活动与往期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凸显了“少年公益”的特点。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四中的20多名学生志愿者,承担了开班仪式、结业仪式和部分培训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他们从我做起,关注乡村教育,体验奉献与感恩,践行“全民公益”理念。(颜金花) |
新华网福州7月20日电(记者 康淼)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19日表示,恒生中国再度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2012年度恒生中国乡村小学“悦读行”项目。 据介绍,“悦读行”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和互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2012年度恒生中国“悦读行”项目计划覆盖6个省份的乡村小学。 今年上半年,来自各地的恒生中国员工志愿者参与了“悦读行”福建站、安徽站、广西站和云南站的活动,共计为250余位乡村小学生服务。在已开展的“悦读行”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小学生观摩电影、分享观后感,并共同为图书室墙壁彩绘图画,在美化校园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孩子们还参加了“梦想拍卖会”、“小小图书管理员培训”等趣味活动,与志愿者们交流互动。志愿者亦向学校师生捐赠文体用品,以表达对孩子们的关怀和祝愿。 |
两名甘肃大学生募集衣物7000余件——微公益汇聚大爱心 这几天,网上一条“爱心传递,情暖山区”公益捐助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大家积极评论和转发,热心网友纷纷寄送衣物,奉献爱心。汪心宏和田纪云是这次公益捐助活动的发起人。他们分别是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都来自甘肃省武山县沿安乡。“我们那里是贫困山区。我们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尽点心、出点力。”田纪云说。 10月底,汪心宏在百度旧衣贴吧和捐书贴吧发布消息,为武山县贫困山区的中小学生募集衣物和生活用品,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热情回应。几天后,他收到了来自湖北宜昌的第一个包裹。“截至目前,我们收到海南、黑龙江等28个省份的网友寄来的240多个爱心包裹,仅衣物就超过了7000件。活动得到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支持,我真是太感动了,高兴得都要失眠了。”汪心宏说。 田纪云则联合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及当地企业——大西北商城发起募捐活动,至今共募集到1020件外套、340条裤子、95双鞋子以及大量的文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汪心宏还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发起募捐活动,筹集到240公斤的爱心物资。 “社会各界捐助的物资多得超出了预期。我们决定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田纪云说。他们组织了爱心企业和车队往沿安乡运送物资,向那里的中小学生和村民发放。汪心宏说:“以前总觉得做公益很难。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爱心最重要,自身也成长了许多。大学生要积极走进社会、奉献社会,用微公益汇聚大爱心。”(记者 余闯)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4日第2版 |
18年,绘就最美“爱心地图”——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的故事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没有围墙:它在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大洋彼岸的社区和街道落地开花;它没有报名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下岗工人,从高墙内到福利院,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磁场强大:上海师范大学超过八成的学生都参与其中,18年来约有5万名大学生担任它的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近15万人次;它是教学相长的典范: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站上讲台,不仅是检验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验室,也是青年学生砥砺品格、塑造师德的训练场。 从1994年至今,它常办常新,久盛不衰,用18年的坚守绘就了一幅最美的“爱心地图”。它有个最普通却响亮的名字——爱心学校。 遍地开花的“爱心连锁” 18年的坚守,缘起于一群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尝试。 1994年,14名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子女学业,为此,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首届34名劳模子女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反响之热烈,出乎学生们的预料。何不多开设一些这样的课堂,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次年,它就变身为免费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生暑期学校,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项新形式,这一年它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首届“爱心学校”校长孙勇告诉记者,从爱心学校的布点、落实场所,到筹措经费、制定教学计划,再到招募学员、备课、做好各项开学准备工作,全部由大学生负责。 如今,“爱心连锁”已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开出了1900余所分校,还辐射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大学生利用所学奉献社会的一个舞台,不断传递着社会的良善和美好。 用行动诠释爱的价值 杨赟是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教师,高中时代曾是“爱心学校”的学员。高中毕业后,杨赟考入了上海师大美术学院,一到暑假,他就赶到曾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松江“爱心学校”,当一名志愿者教员。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杨赟又和学生一起,在上海虹口区的鸿雁社区办起了一所“爱心学校”。 “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书写在“爱心学校”校旗上的“三心”承诺,将志愿者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几年“爱心学校”的义教经历,让旅游学院的杨艳毕业后毅然选择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说,“爱心学校”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个传播对世界之爱、对社会之爱和对百姓之爱的大舞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在知与行中磨砺成长 “爱心学校”的意义,早已超出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本身,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爱心地图”的绘就过程,也是一次次的育人实践。 “爱心精神能绵延不断、持久弥香,恰恰是因为给了每位志愿者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感慨地说。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说,举办“爱心学校”是德育模式、素质教育途径与载体的创新,它能促使大学生朝知行统一的方向迈进,也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磨炼意志、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它能弥补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今后学校还将探索把“爱心学校”打造成爱心教育组织者的师范基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示范园。(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