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络时代快速学习模型的建构与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9 15:10
标题: 网络时代快速学习模型的建构与运用
网络时代快速学习模型的建构与运用
赵国庆
本文载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六期
pdf版本下载地址:http://www.xdyjyj.cn/2010/zaiyao.asp?aid=3727&articleid=3727
摘 要: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基于网络的快速学习是网络时代的重要学习形式,因其具有偶然性、零碎性、非系统性等特征,给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庞大的网络知识库,学习者面临学什么、如何学和如何内化知识等问题。提问是积极学习的开端,批判性思考是高质量提问的重要前提;自主探究是学习的深入,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深层次探究的重要保障;知识加工是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的必由之路,可视化认知工具是促进深层次知识加工的有效手段。因此,“批判性提问——探究性求解——可视化内化”是网络时代快速学习的有效模型,可促进知识的发现、贯通和迁移。  
关键词:网络时代;快速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模型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知识可视化在中学生科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ECA090443)。
作者介绍:赵国庆,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和知识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言,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是变化。(珍妮特.沃斯等,1998)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工人一生中从事两份或者三份工作,然而美国劳工部估计现在平均每个工人在40岁前有可能从事超过10份的工作。2010年社会需求的前十位工作岗位并没有在2004年出现。因此,我们目前正在帮助学生为现在不存在的工作做好准备,使用还未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现在尚未知晓的问题。(琳达·达林-哈蒙德等,2010)面对变化纷繁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而终身学习能力将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然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和学习已经在悄然变革。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逐步形成,网络和云端学习资源大幅度丰富。因此,针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探讨符合时代需要的快速学习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的快速学习是相对与传统的常规学习而言的,传统的常规学习通常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强调明确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学习结果预期,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多是跟随大多数人的学习步调。而快速学习则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相关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临时性、迅速性和问题指向性的特征,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对知识的精确程度相对不高。
本文认为,快速学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非常重要的一类学习能力,提问、探究和内化是是快速学习的三大阶段。首先,提问是积极学习的开端,批判性思考是高质量提问的重要前提;其次,自主探究是学习的深入,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深层次探究的重要保障;最后,知识加工是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的必由之路,可视化认知工具是促进深层次知识加工的有效手段。“批判性提问——探究性求解—可视化内化”,可促进知识的发现、贯通和迁移,是网络时代快速学习的有效模式。
二、 网络时代快速学习模型
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类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学习正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转变,传统学习向数字化学习转变,“知识精加工型学习”向“知识贯通型学习”转变。(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 2010)传统的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观正逐步被“在哪里”和“怎么做”所代替。黄荣怀等认为,传统学习方式长期以知识精加工学习为主。所谓知识精加工型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逐个达到测试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的过程。信息化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型学习为主,就是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掌握关键性知识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掌握的过程。(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 2010)
虽然信息化环境为我们创造了极佳的学习条件,但面对庞大的网络知识库,人类的学习能力显得捉襟见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不知道该学什么(what to learn)。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者可以在教科书的指引下,学习相对固定的学科内容,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放在记忆、理解环节上。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什么却成了学习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不知道如何学(how to learn),传统环境中学习主要依靠教师讲解,但信息时代加速更新的知识需要学习者自己解决,传统的教育对自主学习能力的产出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最后是不知道如何内化知识(how to internalize knowledge),网络时代的学习具有偶然性、零碎性、非系统性等特征,学习者不知道如何将网络上获取的零碎知识有机整合,以有意义的整体单元存放到大脑中去,从而完成学习的内化过程。这是网络时代学习的三大盲区,也是网络时代提升学习能力的三大难点。
建议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重要的两个学习过程是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何克抗, 1997; 何克抗, 1998)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学习者“不知道学什么”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学习者不会提问,尤其是进行高质量的提问,因为问题是“认知结构不平衡”的重要体现,因此也是积极学习的开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支持的提问能力,这里称之为“批判性提问”。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学习者“不知道该如何学”说明学习者缺乏和外在信息沟通的能力,从而使得“同化”和“顺应”缺乏知识和信息的支撑,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检索技能的提升来弥补,这里将应用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称之为“探究性求解”;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如何内化”的问题可以借助可视化认知工具来解决,这里称之为“可视化内化”。在这三个环节中,“批判性提问”是学习的火车头,“探究式求解”是学习的过程,“可视化内化”是学习的巩固和深入。在“探究式求解”和“可视化内化”过程中,又可以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提问、求解和内化中。这样一来,“批判性提问”、“探究性求解”、“可视化内化”共同构成了快速学习的三要素(如图1所示)。


三、 批判性提问:积极学习的开端
1.提问是积极学习的开始
学习是一个“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螺旋过程。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国外强调的“问题解决”,包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大核心要素,对前者的重视程度甚至高于后者。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动力来源不同,学习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者本身,学习的起因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冲突,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而被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外部的压力,这种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而衡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就在于学习者脑中是否形成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提问是积极学习的开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提问”,不仅包括学习者对教师的提问,而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问。
2.高质量的提问具有批判性
提问,尤其是高水平的提问,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他的提问来衡量;反过来,要想提高一个人的提问能力,也要通过思维训练来实现。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指有目的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境的考虑。(许金红,吴飒, 2011)
我们国家在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人担心批判性提问的倡导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从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的关系来看,创造性思考主要是生成新想法,批判性思考主要是检验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可用性。批判性思考促进创意的生成和保证创意的质量,创造性思考为批判性思考提供材料和对象。(武宏志, 2011) 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是高级思维能力的两大核心,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日常“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的重要思考基础。教育者们应该避免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放到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是应该认识到“高创造性的思考往往也是高批判性的”,反之亦然。可以看出,批判性提问训练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3.批判性提问的特征
批判性提问是追求清晰的,而非不明确的;是追求精确的,而非模糊的;是追求紧扣主题的,而非与主题无关的;是追求一致的,而非冲突的;是追求逻辑的,而非违背逻辑的;是追求完整的,而非残缺的;是追求公平的,而非偏见的。表1给出了与这些要求相关的问题。
表 1 批判性提问的标准(Alsagoff, 2009)

问题
举例
清晰性
能就这个点细化一下么?
能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这个观点么?
能给个图示么?
能举个例子么?
大家都在说云服务,你能举个云服务的应用实例么?
正确性
这是真的么?
如何检验?
我们如何能证明这是真的?
报道称有个鸡蛋重1公斤,怎么证明它是真的?
精确性
能给些细节么?
能更具体一点么?
都说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到底强在哪里?
相关性
这个和我们的实际问题有什么关系?
你说的都很好,可是和我们讨论的主题有关系么?
深度
这个方法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
考虑了最主要的因素么?
如何考虑问题的各种情况的
网上说多吃盐能抗核辐射,能就这个问题个深度分析么?
广度
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是否需要换个角度思考?
这个问题有别的思考方法么?
如果我们保守点,会怎样?
如果我们激进点,会怎样?
我在准备出国访学,都要考虑哪些因素?
逻辑性
符合常识么?内部一致么?推理合理么?
你刚才说老师在学生面前要有威严,现在说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没有冲突么?
公平性
当前思维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对所有人都公正么?
事实是不是扭曲了?
预设立场了么?
这么想是不是有利己成分的影响?
4.批判性提问的障碍
很多一线教师反映,被学生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是“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的这种直奔答案式的提问是绝对不具备批判性的。既然批判性提问如此重要,那么人们的提问为何如此“不具批判性”?批判性提问的障碍何在?研究者们给出了批判性提问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技能欠缺、聆听技能欠缺、偏见、迷信权威、自我中心、社会中心、同伴压力、无意识的服从、无意识的拒绝、封闭狭隘、不信任、刻板等。其中自我中心、群体中心、无根据预设、趋利倾向和相对思考是是最主要的障碍所在。(Alsagoff, 2009) “自我中心”是指自我兴趣导向的思考,“群体中心”则是指带有群体偏见的因循守旧,“无根据预设”是指没有足够正确支持和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设,“趋利倾向”是指相信什么是因为希望什么发生,“相对思考”则是指偏见指引下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标准进行的思考。这些因素都大大阻碍了批判性思考的发生,从而对批判性提问带来了障碍。(Alsagoff, 2009)
5.批判性提问的策略
如何才能让提问具有批判性?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广为人知也最为简单的就是5W1H分析法,这是一种创造性思考方法,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博诺开发了大量的思维训练课程,其中最有知名的就是六顶思考帽(Edward de Bono,1999)和柯尔特思维训练课程(爱德华·德·波诺,2004)。六顶思考帽根据思维角度的不同,用红、白、黑、黄、绿、蓝六种不同颜色表示思维的两个维度,这是一种被德波诺本人称为“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戴上每一顶帽子,都可以提出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Edward de Bono,1999)例如,白色思考帽是象征“信息搜索”的帽子,戴上白帽,我们可以问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已经有了哪些信息?”、“还欠缺哪些信息”、“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这些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如何?”等问题,避免了因信息不足和信息真实性不足带来的问题,其余的思考各有用处,黄帽和黑帽侧重批判性思考,分别引导思考者从积极和谨慎的方向进行推理,绿帽强调创新、寻求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蓝帽强调综合、整理和归纳。柯尔特思维工具由60个思考工具组成,每一个工具都是一组问题的集合,如第一个思考工具PMI引导学习者从“优点”、“不足”和“创意点”三个维度提问,从而拓宽了思维的广度,避免了因思维片面引起的思考错误。(爱德华·德·波诺,2004)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给出了批判性提问清单:(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2)理由是什么;(3)哪些语句有歧义;(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6)推理中存在谬论吗;(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么;(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习者带着批判性思考去学习,就可以从过去的“海绵式”以吸收知识为主的思维模式转换到“吸金式”的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习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到的知识也由“生硬的知识”变成了“活化的知识”。(布朗,基利, 2006)
四、 探究性求解:应用信息技术加速学习
通过批判性提问,学习者就有了积极学习的起点。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学习者在信心上容易受挫,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丧失,从而回过头来影响提问。在过去,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而由于教师无力顾及每一个学生以及自身知识面有限等原因,学习者学习效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互联网,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从本质上改变了学习。应运而生的连接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大量节点相互联结构成网络整体的过程。(刘菊,钟绍春, 2011)这样一来,在批判式提问的引导下,如何快速获取问题的答案就成了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网络环境下,快速获取问题答案的思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主方式,一种是合作方式。所谓的自主方式主要是指是自行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题,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而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数字化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信息检索是一种思维指引下的技能,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关键词变换法、抛砖引玉法(从自己熟悉的关键词开始)、中西合璧法(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关键词)、使用百科(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等方法,逐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还可以结合使用一些信息检索技巧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例如对检索课题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对主题内容起主要作用的关键词作为检索词,必要时可辅助使用与关键词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及专业术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再进一步试检。此外,信息检索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也促使信息源的检索方式日益多元和智能。了解这些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数据质量和收录范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检索效率。
当然,对于检索结果要提高鉴别能力。网络虽然为快速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互联网信息的不权威也使得学习者不能轻信网络。最近流行“wikidiot”(翻译成中文叫“维基傻瓜”)指的就是相信来自维基百科的所有信息都是精准的那一类人。这就提醒学习者需要来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成为“维基傻瓜”。规避成为“维基傻瓜”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多角度搜索,即针对同一个问题多方寻找答案,比照这些答案的一致性,并充分调动批判性思维加以选择。
所谓的合作方式,正是web2.0思想的体现。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已经不允许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精确理解整个领域的知识内容,而连接主义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学习看做是创建网络,个体知识是网络的起点,个体知识被纳入到其他的组织与机构,反之其他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反馈给个人的网络,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为保证个体网络的不断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因此,利用社会化软件(Social Software)建立群体会话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促进学习者获取问题的答案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常见的社会化软件包括Blog、wiki、微博、RSS、SNS等。通过网络提问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得庞大的“网络智能团体”的支持与反馈。
五、 可视化内化:促进知识深加工的有效策略
学习的最后一步是内化,没有内化的学习是肤浅的过眼云烟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获取知识相对容易,但由于信息过载,加上信息本身的零碎性,就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深度。学习者容易发生“兴趣漂移”,在一连串的批判式提问和探究式搜索后,忘了最初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知识可视化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促进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赵国庆, 2009)目前常用的信息表征工具包括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以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为代表的可视化认知工具具有帮助学习者激发思维和整理思维的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可视化手段,不断将学习的新旧知识加以整合,能够促进意义学习的深层次发生。(赵国庆, 黄荣怀, & 陆志坚, 2005)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构成。绘制时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赵国庆, 2012)通过节点与连线,概念图很容易确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概念的优先次序和层级。使人们对概念理解的脑图变成可视化的文本,并在该过程中完成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概念图的绘制既可以采用手动绘制,也可以利用软件绘制。目前常用的概念图绘制软件包括IHMC CmapTools、易思-认知助手 (Cognitive Assistant)等。
思维导图是图示表征的可视化工具,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思维导图这种放射性思考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创意、想象与思考,加速人脑对信息的积累和理解。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描述概念间复杂的层次关系,同时也可以作为呈现问题思考的结构框架。这种可视化的框架,能够使问题结构更加清晰,问题间的关系更加明了,问题扩展的过程也更加流畅。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辐射图、链形图、圈形图、韦恩图、幂形图、鱼骨图等,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图形表达。同概念图的绘制方式一样,思维导图也可以利用手动或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制,目前常见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包括Mindmanager、Inspiration、MindMapper等。(赵国庆, 2012)
六、 两个案例
下面给出两个具体的案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用以说明“批判性提问”——“探究式求解”——“可视化内化”的完整过程。
案例一:欧元对瑞士法郎的汇率问题
2011年8月,一个中学生给笔者发来邮件,说在看报纸时有句话一直不理解,原文是“瑞士央行制订了欧元对瑞士法郎的最低汇率”。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批判性提问,因为他没有放过这句话中隐含的陌生信息。笔者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建议他进一步将问题细化,譬如“什么是欧元?”、“什么是法郎?”、“什么是瑞士法郎”,然后通过网络搜索“欧元”、“法郎”、“瑞士法郎”等关键词。这位同学很快就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如果再进一步提问,“瑞士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最低汇率”,再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求解”,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贸易等多方面。但到这一步还不够,因为知识还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着,利用可视化认知工具进行“可视化内化”,形成类似图2的概念图,就能把思维碎片转化为系统知识,零碎知识转化为整体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层次加工。



案例二:强类型语言和弱类型语言
我们的教科书里隐含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没有用文字清晰表述,作者甚至以为你已经知晓。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一书中有句话说“C语言属于强类型语言”,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学习者在读到的时候容易一带而过,但却经常忽视了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在批判性思考的指引下,学习者至少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1)什么是强类型语言?(2)是不是有弱类型语言呢?(3)哪些语言是强类型语言?哪些语言又是弱类型语言?(4)强类型语言和弱类型语言的各自优缺点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只要自己上网搜一下,都能很快得到想要的答案。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不难,难的是给自己提出好的问题。图3是该次快速学习形成的可视化图示。

再如,教材说“C语言的常量一般不占用内存空间”。看到这里,学习者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1)一般不占用,就是说有的情况占用,那么什么情况下占用?(2)不占用内存空间,那么运算的时候,常量存储在哪里?(3)到底怎样才算占用内存空间?问完这些问题后,经过网上搜索,学习者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七、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阿达玛·旺安在《终身学习的演变和视角》报告中提出,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综述, 2010)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建设,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的高低。结合本文给出的快速学习模型,笔者对学校教育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直接思维教学,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一项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的在校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故应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以纠正高等教育中“唯专业教育”的片面性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黄朝阳, 2010)思维训练是一项帮助人们形成高效思维模式,并在必要的时候打破已有模式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的技术,积极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是思维训练的三大核心导向,隐性思考显性化-显性思考工具化-高效思考自动化则是思维训练的三大必经阶段。(赵姝, 赵国庆, 吴亚滨等, 2012)
第二,注重提问能力训练,从关注收获到关注新产生的问题。提问是一个人批判性思维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预习下一章并提出十个以上问题,借助百度和谷歌去解决,将问题和答案都整理出来。下节课,我要做的就是比比谁提的问题质量更高,并对一些未能解答的问题组织讨论。我们课堂的互动模式,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转移到引导学生多提问,多提好问题的方向转变。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后也应该多问问“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你的问题多了几个”,而不仅仅是“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加强基于信息技能的探究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为学习者缩小学习资源和环境引起的差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学习者信息技能的差异,导致一条新的“数字鸿沟”重新筑起,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加强学生信息技能提升,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实时体验到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便捷。
第四,推进可视化认知工具的使用,鼓励知识整理。 鉴于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方面的突出优势,有必要将这一类工具的教学提前到中小学,让学习者尽早接触并体验工具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英]爱德华·德·波诺(2004).比知识还多:CoRT思维技能训练[M].汪凯,王以.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       [美]布朗,基利(2006).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 赵玉芳等.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2010). 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美]珍妮特.沃斯等(1998). 学习的革命[M]. 顾瑞荣等.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5]       何克抗(1997).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3): 3-9.
[6]       何克抗(1998).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J]. 电化教育研究,(1): 30-32.
[7]       黄朝阳(2010). 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J]. 教育研究,(5): 69-74.
[8]       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王运武(2010).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 68-73.
[9]       刘菊,钟绍春(2011).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 外国教育研究,(1): 34-38.
[10]     武宏志(2011). 批判性思维:语义辨析与概念网络[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5-17.
[11]     许金红,吴飒(2011). 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1): 1-3.
[12]     赵国庆, 黄荣怀,陆志坚(2005).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1):23-27.
[13]     赵国庆(2009).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电化教育研究,(3):76-82.
[14]  赵国庆(2012).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5):78-84.
[15]     赵姝, 赵国庆, 吴亚滨等(2012). 思维训练:技术有效促进学习的催化剂[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 28-34.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7]     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综述(2010).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综述[J]. 教育研究,(10): 107-111.
[18]  Edward de Bono(1999).Six Thinking Hats(2nd ed.)[M].Back Bay Books.
[19]     Alsagoff, (2009). 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DB/OL].[2011-12-10] http://www.slideshare.net/zaid/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 .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apid Learning Model in Network Era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common goal of education reform in various countries. Rapid Learning based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learning in net network era.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occasionality and less systematicness, this type of learning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learners. Confronting the huge knowledge base in netwok, learners get into trouble in considerin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to learn, how to learn and how to internalize knowledge etc. Questioning is the beginning step of active learning, while critical thinking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high quality questions. Self-directed inquiry may cause to deep learning, while skill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is an important ensurance. Knowledge processing is the necessity that cause to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migration, while visual cognitive tools can promote the deep processing of knowledge. "Critical Questioning, Inquiry Solving and Visual intern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rapid learning mode in network era, which can promote knowledge discovery, linking to each other and migration.
【Key Words】Network Era;Rapid Learning;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Learning Model
【Author】Zhao Guoqing,Instructor,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