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秋夜听刘小晴老师一席谈有感 |
2012-09-17 |
申城九月的早秋气息,悄然和着华灯初上时秋虫的阵阵呢喃,奏响了怀古思绪的乐章。值此清风明月佳境,九月十一日晚六时整,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艺术人文讲坛第十五期的帷幕,在九楼大教室徐徐拉开。 此次,学院特邀海上书界名流——刘小晴老师进行名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专题讲座。 刘小晴,号一瓢,二罗,斋名"一瓢斋",1942年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副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沪东画院院长,杨浦画院院长。师从钱瘦铁,应野平,胡问遂,书善楷,行,兼工山水.他既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又加强实践创作,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当代书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笔法、结构与章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刘老师年已古稀,仍临池不辍,谦虚自称: “书法艺术工作者”。他忧心后继,多年来,坚持致力于书法教育,在三尺讲台上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刘老师说,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如同在造一座金字塔,底座根基一定要扎实,这根基就是传统文化,底座要铺得开,理论、史学、哲学、美学都要有所涉猎,最高追求在塔尖,艺术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平和、简洁,达到法和艺的统一,对刘老师而言,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小楷,小行书。近年,他专攻小楷手卷,每日勤耕于案头。 楷书的楷字,让人联想到了“楷模”二字,德艺双馨的刘小晴老师为后辈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他说,书法,要静心学,要苦学,因为它是实践的艺术,需要把一切都抛在脑后,成痴成狂方可领悟真谛。勤学苦练,决不过时,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一般人都要花费近四十年的时间,书圣王羲之亦如是。刘老师本人19岁时开始拜师学习书法,历时已五十载,半个世纪的磨练与苦学,令到他的技艺已日臻化界,但是刘老师仍不满足,他认为自己还要在书法领域中再拼搏奋斗下去。 对于来自各行各业,怀着对书法,对艺术的共同爱好,走进同一课堂,刘老师很是肯定,同时,也谆谆寄语各位学员,心静,沉稳,勤奋,执着,学会感悟美,欣赏美,书法艺术的背后,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支撑,文,史,哲,美学,民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许多知识汇聚才成为方寸之间的简单线条。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对汉字的简单线条,为何如此执着,痴迷。刘老师说,书法求“险”之精妙,就是于那刹那间增之一分减之一分都不得的美妙,令人如痴如醉。 在讲座后期的现场挥毫环节,刘老师欣然提笔,人们留意到,洒金纸上,随着笔锋所到之处,纸张表面已经微微下陷,令人不禁想起了书圣当年的“入木三分”之典故,大概这就是古今所有书法大师级人物的共同之处吧,人,笔,心,力已合而为一。刘老师常说,要“眼高手低”,这可不是提倡不切实际,而是让练习者心中向往更高的艺术境界,手写当下文字,脚踏实地,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反之,就很容易飘飘然,自以为是,导致技艺不能精进,滞于当下。苏东坡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逆境时,成就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刘老师每每提及,不无感慨,古风传承,何时都不为晚。 窗明几净,纸墨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也。感谢老学员陈元先生对项目组工作的大力支持,此次讲座,不仅为大家悉心准备了笔,墨,纸,砚,还营造了一个充满怀古气息的讲学论道之堂。 听君一席话,秋夜若有思。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大家期待着再次聆听刘小晴老师精辟深邃的课堂寄语。 学院艺术人文研训中心的大门永远为喜爱缪斯女神的人们敞开。 供稿:课程研发部 方琳 摄影:艺术人文中心 吴迪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