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陈振濂书法作品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28
标题: 陈振濂书法作品欣赏
陈振濂书法作品欣赏2009-06-22
人民美术网
书法家近影
书法家简介:陈振濂,号颐斋,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硕士研究生毕业。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
历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师,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浙江美术学院教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浙江省委常委,2000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文化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书画社常务副社长。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书画篆刻史学方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民盟杭州市委主任委员。2002年4月任政协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杭州市委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市委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4月当选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篆刻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专集。曾先后在日本、台湾、大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书画篆刻著述展及书画篆刻文献展,出版有《陈振濂书画篆刻集》等。
专攻书画篆刻理论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书法学》、《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现代中国书法史》、《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空间诗学导论》、《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品鉴》、《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现代日本书法大典》等40种,内容涉及古典诗词、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各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在书法创作方面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此成果于1999年获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在书法理论方面倡导"书法学"学科研究,主编《书法学》学术专著,1999年获文化部第一届优秀艺术科学成果奖;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在书法教育方面有"陈振濂书法教学法",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法教育学成果获国家级大奖(1988)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989)。有大学教材著述五种行世,并主编"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十五种,2003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在文艺评论方面,2001年获“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奖”。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中国篆刻》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亚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2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2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3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3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3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36
陈振濂,男,汉族,号颐斋,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硕士研究生毕业。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文名: | 陈振濂 | 别名: | 颐斋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上海 | 出生日期: | 1956年2月 |
| 职业: | 书法教育,篆刻创作 | 毕业院校: | 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 主要成就: | 书法创作,理论研究 | 代表作品: | 《书法美学》等著作,主编《大学书法教材集成》 |
|
简历 历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师,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浙江美术学院教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浙江省委常委。
2000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文化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书画社常务副社长。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书画篆刻史学方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民盟杭州市委主任委员。
2002年4月任政协浙江省委常委,政协杭州市委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市委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07年4月当选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0年12月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中国篆刻》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亚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2012年5月20日当选民盟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学术书法 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篆刻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专集。曾先后在日本、台湾、大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书画篆刻著述展及书画篆刻文献展,出版有《陈振濂书画篆刻集》等。
理论 专攻书画篆刻理论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书法学》、《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现代中国书法史》、《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空间诗学导论》、《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品鉴》、《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现代日本书法大典》、《尚义书风郄视》等40种,内容涉及古典诗词、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各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活动 多年来,他提倡书法创作的原创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再到近几年提倡“新帖学”“新碑学”“草圣追踪”“阅读书法”,在当代书坛反响强烈。
荣誉 在书法创作方面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此成果于1999年获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在书法理论方面倡导“书法学”学科研究,主编《书法学》学术专著,1999年获文化部第一届优秀艺术科学成果奖;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
在书法教育方面有“陈振濂书法教学法”,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法教育学成果获国家级大奖(1988)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989)。有大学教材著述五种行世,并主编《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十五种,2003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
在文艺评论方面,2001年获“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奖”。
展览 2009年4月,浙江杭州六和文化会所《心游万物——陈振濂诗书画印品鉴会》
;
2009年5月,浙江杭州博艺美术馆《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
2009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展览共分为两大主题:
(一)观赏的立场:艺术与审美。包括四个类型,以见形式风格技法探索的丰富性。
1、“榜书巨制——流动的造型构筑”,传达在汉字空间架构方面的新创造。
2、“古隶新韵——顿挫节奏中的古法”,表现古隶体势与笔势的韵致;
3、“简牍百态——用笔解析与深化”,反映对近百年出土竹木简牍在笔法上的分解与研究。
4、“草圣心性——放纵的线条之舞”,力求在草书丰富的技法基础上展现出挥运之时的情态心性。
(二)阅读的立场:学术与文化。包括三个类型,以追寻学术与文化的意义。
1、“名师访学录——经历与出身”,用书法的形式记录了陈振濂教授接触大师巨匠留下的珍贵记忆。
2、“西泠读史录——工作与学术”,反映陈振濂教授在西泠印社工作与社史学术研究的内容。
3、“金石题识录——兴趣与修养”,集中古代碑刻、墓志、画像石、瓦当、陶文等作的题跋题记。
特色 陈振濂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所研究的领域较为宽泛,书法、篆刻、中国画、日本书法绘画,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学、词学也颇有研究。他的理论与他的书法作品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达到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宋人张若虚提出了“气韵本乎游心”之说,这一观点在陈振镰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宣扬。他的笔墨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尤其是对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等要旨驾驭得极其巧妙。在他的行书,草书作品中,字体线条的连贯、叠加、推移,线形的收放转折,线质的飘逸、绵密,都被陈振濂精心地加以整合,渲染得姿致绰约,神采奕奕。而他的隶书作品,不仅有隶书的笔法,还融进了篆书以及汉代简牍的章法与特征,使得原本敦厚的隶书增加了几分轻松诙谐的气息,品读起来更加的灵动有致。
陈振濂近期的书法作品,风格趋向厚重质朴,这是他在探寻路上的又一次革新。这种转换使他的创作趋于雄浑,走向博大。台湾书道学会理事长杜忠洪对陈振濂的评价,“他的学术力量与艺术成就固然不凡,但他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人格力量的沉潜与笃实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完美融洽,特别是他对宏观的把握和缜密的思辨表现,具有高瞻远瞩的超前关怀,更是当前国内文化艺术界所共同需要的。”
陈振濂的书法,好似就是毛笔在纸上的舞蹈,他用笔时的跳跃灵动令人痴迷。而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也非常著名,并被称为“陈家样”。
不过,陈振濂想在展览里呈现的绝不仅是线条的艺术。“展览不像电影、戏剧、话剧,可以让你坐下来看很久,但我希望在我的展览上,观众可以面对作品逗留上两个小时。”所以,看展览就好像听陈振濂讲他的人生,期间充盈的快感,绝非一般的书法展所能给予。
现如今,语言不断推陈出新,陈振濂却坚守着文言文的最后一块阵地,他始终将这视为一个书法家的责任。“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记录的也是自己的所感所想。”陈振濂一直倡导着把古典传统找回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44
意义追寻 陈振濂书法大展在京开幕时间:2009-12-6
12月3日,由民盟中央、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西泠印社、浙江省书协、杭州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开幕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给展览发了贺信。开幕式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主持。
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法根分别致辞,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廖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著名文学家苏叔阳,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赵卫东,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冯俊,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西泠印社社委会主任魏皓奔和李铎、申万胜、邵秉仁、刘国辉、杨炳延、郭雅君、张虎、刘恒、于曙光、张杰、高庆春、郭永利、张坤山、胡抗美、郑晓华、彭利铭、黄君、刘宗超、李胜洪、李洪海、周俊杰、王岳川、倪文东、杨臣彬等出席开幕仪式。
陈振濂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教授,获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人大常委、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现为浙江大学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长期以来在书法学学科研究、书法专业教育、中国书法史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次大展汇集了陈振濂近几年来创作的200余件书法作品,分别由两个版块组成。观赏书法部分:共有榜书巨制、古隶新韵、简牍百态、草圣心性四大类;阅读书法部分:共有名师访学录、西泠读史录、金石题识录、碑帖考订录四大类。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陈振濂对于古典书法的认识与当代文化背景下书法创新的探索,作品大气磅礴。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书法前辈欧阳中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等参观了展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45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作品首次在杭展出(图) |
[/td][tr] |
2009年05月22日
|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参观。 陈振濂(右三)向嘉宾介绍自己的书法作品。 展区内设有五个主题性的提示板,涵盖了陈振濂这几年对书法的理解和心得。 除书法作品外,展出的还有历年的书法学术著作。 陈振濂书法作品《白居易· 春酒初熟招饮》 陈振濂书法作品《冻铁》 杭州网讯 今天下午,一场名为“线条之舞”的陈振濂书法大展在拱墅区西岸国际艺术区博艺美术馆隆重开展,近百件作品均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陈振濂先生多年来的精品力作。 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大家,陈振濂最为世人赏识的,便是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书法创作是激动人心的,尤其是少字数的大字,几乎就是一个个建筑,但又不是建筑,因为它是用线条组接,必须同时遵守时间、节奏的规定。”陈振濂说,展览之所以取名为“线条之舞”,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观者带来绝美的视觉享受。 书法展览分为五个不同的专题版块,陈振濂都专门设计了主题性的提示板。“每个提示板都有自白和旁白两部分,旁白是其他学者对作品的理解,自白是我这几年对书法的心得,希望每一位观者都能给我指正。” 据了解,本次展出是陈振濂在杭州的首个展览,集结其多年来的百余件书法精品,包括鸿篇巨制的擘窠大书,信手拈来的随笔手记,别有风趣的自创诗作,意蕴深远的题跋小札等等,对书法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去小河路458号西岸国际艺术区的博艺美术馆一览大师风采,展览将持续到5月30日。
陈振濂简介: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陈振濂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书画文物鉴定中心主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杭州市人大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2007年被评为年度书画十大影响力人物。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汤葛月人 编辑:方志华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46
http://www.shufawu.com/portal.php?mod=view&aid=117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47
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学者专家新闻采访会纪要地点:博艺美术馆展览厅现场 时间:2009年5月22日
︻主 持 人】: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王平(《美术报》副总编)
︻参加人员】:陈洪武、何应辉、周俊杰、邱振中、刘恒、华人德、朱以撒、洪厚甜、陈大中等
周俊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陈振濂教授举办书法大展应该是当今书坛的一件大事。对振濂本身怎么评价?我觉得可以分几个方面:他首先是个书法教育家,因为他一开始留校任教,但是像这样一个教书法的人在书法理论上、书法创作上、以及书法组织活动上能够在全国书法界,甚至其他层面有这么大的震动,我想是不多见的。他是当代书坛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当代中国书法史缺少陈振濂,可能光彩都会暗淡一些,换句话说,正是有了陈振濂,中国当代书坛这几十年才有如此的光彩。在当代中国书法复兴运动里,各种思维、各种思想极其活跃,作为一名理论家的陈振濂,在这几十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艺术理论的提出和成熟往往是一门艺术成熟的先兆,甚至在某些时候,正因有了艺术理论,可能引导着这门艺术走向一种高潮,出现复兴。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论战中,陈振濂作为一员骁将写了很多文章,还有著作《书法美学》出版,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那一场书法艺术、探讨书法艺术性质的美学论战,应该说是中国当代书法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现在反过来看那场运动的话,怎么评价它都不过分,这是一点。
另外振濂在对影响当代书法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流派问题。在80年代,我当时在编辑《书法家》杂志时,组织了一批流派问题的文章。振濂很系统地写了有关流派问题的文章。在关于流派问题上、一些基本理论上,振濂有很独到的见解,并且此后的流派实践的探讨当中,他提出了一个“学院派”的问题,当然对于当代一个重头人物,受到欢迎程度也是最大的,人们提出“陈振濂旋风”。同时受到批评也不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因为任何艺术理论都是在一种论辩当中出现、成熟起来的,至于今后生存与否,佛家有句话“自生自灭”,成熟起来了非常好,任何流派的出现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问题就是你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今后这个社会上存在下去,那就按佛家的“自生自灭”,好的话生长像一棵大树,不行的话就慢慢淡化下去,这很正常,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振濂不但提出自己一整套的艺术理论,并且自己冲锋陷阵,根据他的实践,研究这么多年,提出这么一个“学院派”的理论,并且在他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中继续探讨这一问题,这应当说又是另一个贡献。
对于理论,他提出的“新帖学”问题,“魏碑运动化”问题,“追踪草圣”问题等等,他时刻关注着当代书法的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应当拿出什么样的作品?第一就是能和历史接轨,我们不能断链子,另外又要区别古代,让后人在看我们这个时期时,如何评价我们,是认为我们这么多人,奋斗这么几十年,我们是一群没有思想的侏儒?还是我们都是艺术家?这个艺术家首先就是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思想力,现在提倡文化力,所以这个思想力非常重要。在对待任何问题上看得深,看得透,这点来讲就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前兆,我觉得振濂在当代书法创作上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关于他提出的汉简问题,汉简问题我是不敢涉足的,我不太喜欢这个东西,我感觉太薄,当代没有人把汉简写好的,写好的极少。来楚生、钱君匋用减法,减到单调;振濂在这汉简成就不太高的情况下,提倡用加法,将汉简体现飘逸这样一种书体,加进去很多厚重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这边的几幅都是陈振濂自己的出色实践。我就举出这么一点,说明他对当代书法创作思考是深刻的,并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去做。
我觉得作为教育家的陈振濂,这方面我就不多谈,因为还有专门搞教育的朋友谈,但是振濂最早写出来一部关于大学书法教育系统的著作,曾经获得霍英东奖,书法教育上他有完整的一套教育的思想,教育体系。
关于怎么定位的问题,陈振濂应当是当代书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你喜欢他也罢,不喜欢他也罢,当你在写中国当代书法史的时候你绕不过他,他是一个书法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词章家、篆刻家、诗人、词人、书法艺术组织活动家,可以说能涉足到的领域几乎没有落下,是全方位的这么一个当代艺术家。从表面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文人艺术家,文人气质的书法家,但是他是全方位的中国当代书法家。
我觉得他的风格是江南才子型的,一种潇洒,放逸,但同时又追求历史的厚重。大作品不仅仅追求大,还追求线条的厚重,对篆书,对隶书,对古隶这样的理解贯穿着他的整个艺术创作当中,我觉得他本是一名很优秀的书法家,看过之后我也觉得十分感动。这是我要谈的正面意见。此外还有两点不足的方面,作为“学院派”的倡导者,自己没有拿出几件学院派作品,我觉得是个遗憾,是不是这个“学院派”受到的批评比较多,还是创作有一定难度?我估计和创作难度有关,他也说作品是赶出来的,因为学院派书法赶不出来。每一件作品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他的代表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创作那样一件作品极其难。第二,在这次展览中并没有出现草书作品,作为一个这么有才华的书法家,不在草书上进行尝试是一种遗憾。但是我相信振濂一旦在草书方面进行尝试,会有很大的收获,拿出非常好的作品。
朱以撒(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书法展览是当代书法家常用的表达自身功夫、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现在的书法展览是非常之多,每个人都可能用这个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可是我们要想想,我们看这个展览与看其他一些展览有什么不一样呢?有时候我们看一个展览出来以后,我们很大的印象就是功夫,大家都是很热衷于功夫,但是一场展览看完以后,只得到一个功夫的印象,那这个是不够的。那展览与展览之间有什么可以让人留下印象呢?就是它的差异性。一个人的展览一定要和别人的展览不一样,这样才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今天看振濂这个展览,就是觉得他是和别的展览是不太一样的。他主要是有一种风雅之气,就是有文人气,这个是他与别的展览有区别的。同时通过展览,对陈振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原来更多的是读他的理论文章、理论著作,理论是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是比较坚硬的东西,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他一些比较柔和的东西,一些随意的、自然的、流动的、还有即兴的这么一些感性的东西,所以感到天机轻妙,蕴藉丰华这么一种印象。这当然和一个人的修养很有关的,这个展览,实际上就是体现个人的智慧、才华,功夫倒是次要的,还有他的文采。这样就把我们平时读他的理论文章的一些感受与现在创作的一些感受结合起来了。这一点就和别的书家不太一样。
这个展览的差异性也让我们对振濂的认识更立体。有些人搞展览,写了几十件上百件,全部给它挂上去,没有层次。这个展览分好几个层次。有很坚硬的一些大字,有简札式的一些题跋,有汉简有行草,品种比较多。而且各有变化,侧重点都不一样,这样看起来就感到有情趣,一个书法展览除了功底之外,还是要有情趣的,情趣让人觉得喜欢看。一个书法家在写理论文章时,因为理论文章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比较坚硬的东西,那么他在感情深处那些比较柔和的、不便于在理论文章中表现的,在这个字里面表现出来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那些题跋。古人讲题跋就像一个人有冠履,就是说一个人带着帽子、穿上鞋子就很完整了。当然他这个题跋不是一本著作的序言和后记,它往往是对某一个很小的事情的一个感受,有时候就是寥寥几个字。某处拓片有一幅老虎捕捉野猪,形象何其生动,就那么一闪念,将那种感觉记录下来。也有一方面写一些大的事情,像那个“重振金石学记”,这就是写一些大的事情了。也有写一些很小的生活琐屑的一些小感受,很细微的感受。像他收藏了很多的砚台,当时的那种情感,还有一具怪木,怪木的造型,他把当时收藏时候的感受写下来了。这就是书写的时候觉得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雕琢,这就是当时自己的感受,这比创作大幅作品更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深思熟虑的,就是当时的那个感觉,刹那的感觉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所以让你感到很清新,也很活泼,很能体现一个人内心的,就好像我们文学体裁里面的随笔,很信手,不需要雕琢,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采。我记得古人曾经说过:“君子之有文,如绿叶是明,金石之声”,如大海的波澜,虎豹身上的斑纹。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是需要有文采的,有文采的人就好像绿叶能够放射出光明,就像金石掷地有声,就像大海有波澜,就像虎豹身上有很好看的斑纹。如果没有文采,这题跋就写不出来了。所以说这个题跋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内心很好的很微妙的感受,以及那种文采。
如果从字来看,我比较喜欢汉简,因为那个汉简看得比较少,这次看来觉得那个汉简写得也比较“生”,写得比较生涩,比较“生”的东西让人感觉到比较有意思。而行草书呢?尤其是小行草写得比较熟,写得很熟练,典型的才子气,潇洒倜傥,但就是因为写得很熟,我觉得速度是快了一点,动作有时候大了一点,那个线条长了一点,就显得浮薄了一点,其中有一幅华新罗的一首诗,这首诗动作就比较大,速度很快,就显得轻了一些。一件作品有才子气,很潇洒,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能够线条不要用得那么多,更简短点,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还有让它更凝重一点。现在我们总是认为江南的书家写字很清新自然随意,但如果写得太轻,太快,潇洒是外在的好看,那还不如内在让你有一些品味的东西。那先讲到这里吧。
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昨天晚上我就细细看了陈振濂先生的作品集,今天来了以后又兜了一圈。他这次展览构思的时候有个基本的理念,一定要做成一个是可赏可读,有形式有语意内容,讲笔墨也讲文思涵义,讲功力也讲才情的“有意思”展览,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因为我们写书法就是比较传统的、不太前卫的书法,一般是和汉字连在一起的,文字本身就要表达语义。因为我们一件书法作品,它是一个综合而成的艺术,包括里面的文字内容、装裱、悬挂的环境,这些都是综合起来的。你如果丢掉里面的一样,就会丧失很多。我举个例子,他里面一幅大的“射天狼”,大家都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词里面的内容。这三个字本来口气就很大,他拿这个隶书带点篆书的结构写这个词,而且篇幅很大,用笔也很厚重,很有力,使人把这个文辞和书法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大了它的感染力。如果他写这种体去写“诉衷情”三个字,或者“小桃红”三个字,我看就没有这样的感染力。我们一些年纪轻的搞书法的人一般不大在乎这些,不大注意这些,其实这也是要关注的。
还有他写的这些竹木简牍,还是看到他第一次写,写得很到位,他的灵气和用笔方式很适合写汉简,如果写摩崖恐怕要稍微打点折扣。反过来又讲,如果是写惯了汉代的碑刻和摩崖的特定用笔方法,要来写简牍,恐怕也写不出那个味。我们有时候也有好多朋友谈到当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书家的字,有的时候也谈到陈振濂,有些人就从一个角度来讲,说:“陈振濂的字比较飘,比较薄。”其实,我想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书法创作有讲才情的,有讲功力的,有讲气势的,有讲韵味的,各种各样,我想只要一个人他写的字在某一方面胜出就了不起,就成功了。如果要去讲厚重,讲功力,你写一下陈振濂这样的行书,他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你说他会不会写?他也会写,我刚才讲的几幅大的,写的篆书的这一路,我觉得也很厚重,也不单薄。那么关于创作的方向来讲呢?陈振濂也有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惯性书写”和“反惯性书写”,我觉得他提出来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凭着自己的潜意识在不断地写,写自己的老套路,那么书法要起到渐变的变化,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但是它肯定也是会变化,早年的和老年的它会不一样,如果要去有意创作,那就不妨去弄一些跟你日常潜意识、或者习惯性的东西加以一些改变,它会有所变化。
那陈振濂他是教育、创作、理论这三大项兼能,是我钦佩的同辈,他有个很大的特点,下笔新颖,很多东西。但是也招人骂,也招人挖苦,也招人批评,但是他不大去回应,他写他的,我觉得这个很好。有胸襟有容量。我在北大将毕业的时候去看望许德珩老,他是“五四”时候最骨干的一个核心成员,我拿了字给他看,他就讲了一句话,他就说“要胆大脸皮厚”,我讲陈振濂是“胆大脸皮厚”的,这个不是反话,后来我发现这是“五四”时候北大的一句口头禅,一句代表北大学风的话,“胆子大”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去创造,“脸皮厚”我不怕别人说,我走我的路。我觉得很好。
邱振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和陈振濂是研究生时的同学,我想我坐在这里既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们班其他的同学,虽然没有征得他们同意,但先代表一下,向你的展览表示祝贺。
在这样的时刻,确实使我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往事。整整三十年,1979年的9月底,我们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五个同学为一个领域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而我和陈振濂又比较特殊,我们五个人,朱关田因为家在杭州,所以他是不住学校的,我们四个同学就住一个房间,后来搬新的宿舍楼之后,两个人一个房间,我和陈振濂又住在一起,在整个学习期间,我和陈振濂是同一个宿舍的室友,朝夕相处,与其他同学比起来,和陈振濂相处无疑是最多的,所以彼此之间在那个阶段是比较了解的。说句笑话,陈振濂说梦话我都知道(笑)。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时刻,真的是非常的感动。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五个同学,当然,观点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性格也很不一样,理想也不一样,这很自然,但是确确实实很客观地说,整个书法界给于我们五个同学关心、关注和爱护,比如早年的《书法》杂志很早就提供我们五个人合写文章,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关爱,所以非常感谢。
我们在尽自己的力量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时也没想到我们能在书法界作出一些稍微有点意义的工作,因为当时书法是非常边缘的学科。很客观地说30年来我们五个人都在书法领域生活、工作、思考、创作。注定了我们五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和书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稍微说大一点都和这三十年中国书法进步、命运,和它所遭受的冷落、边缘化联系在一起。所以今天参加陈振濂的作品讨论会,我觉得也是一个象征,我们这些人把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投入到这个领域,我们作出了什么,我们有怎样的得失。当然,今天谈我们做的一个共同的事情,是把书法从一个极端边缘的位置拉到了一个崭新的、当代的学术和艺术的平台上来思考来观察。所以今天讲这些话,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今天回忆起我们三十年来走过的路,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改变了它的现状,大家再也不会认为书法是一种可有可无可以忽视的东西,在书法领域内包括理论研究和教学状况还有创作的基础和状态,都已经有了很大很大的改变,这是我们乐观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书法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在整个当代人文学科中的状态是什么?作为一门艺术创作,作为一个现在还遗留的传统文化领域样本的话,它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是什么?我觉得还不是很乐观,需要我们做更大的努力,我希望包括在座的媒体,包括书法工作者,包括学生,都共同承担着使命。
现在说第二个问题,关于作品和展览。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非常好的话,也提了一些坦率的意见。我想说,陈振濂的这个展览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这三十年里,陈振濂在书法界所做的工作,大量的工作以及他现在的位置,以及他客观上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他培养和教育的一批批学生,他的思想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在传播,所以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展览,这样郑重其事推出的展览,你不看展览,都知道他是重要的。但是怎样去看?说实在话,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困难。今天我坐在这里思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个人的作品和展览:第一方面,谈个人的表现,大家刚刚都谈了,像朱以撒、周俊杰、华人德先生都谈得很好。我想他们谈的大部分我也是同意的,我不再重复。大家看展览心里也是有感觉的。简单地说,陈振濂的这些作品表达他个人作为他的修养他的基础,他对创作的理念,个人的气质还有创作出一些理想目标,我觉得都有比较好的展现,这个没问题。这是作为我们看书法看展览的第一个层面,个人表现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谈三点问题:第一点,这个人怎么样?气质修养怎么样?理想抱负怎么样?第二点,他所具备的这些表现怎么样?是表现得充分,还是表现出一部分,还是淋漓尽致?第三点,他对一定的内涵和一定表现形式之间的处理作出了什么新的贡献,这个要求就很高了。你可能表现得很好,但是你的形式,你的手法可能并没有太多的贡献,这个我们不评价,我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框架,因为我们能列出这样一个框架来讨论学习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坦率地说,如果我给振濂你个人提意见,我会坐在下面泡一壶茶谈一个晚上,那会很坦率,比这里还坦率。但是,这么多人物坐在这里,都很重要的人物,如果能谈一些更重要的问题的话,对整个的书法界,对书法的展览体制,包括对陈振濂他的内涵他的目标的设立能引起思考,我觉得更有意思。如果我们谈个人表现的话我们可以谈这样三层,但加在一起还只是第一层意思。
现在我要说,一个重要的展览,它必须还有其他两层意义。因为它重要,一个展览,如果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一个学生的或者是一个探索性的等等吧,我们是定位为不重要的展览,我们就不用去追究其他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展览,我们就必须探问它对整个书法界整体的意义,对不对?你很重要啊,比如何应辉,你做这个展览,我肯定要问这个问题。我不会仅仅问第一个问题,这样拷问的人,讨论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本身必须思考当代书法的创作事情,他的问题是什么?他的有利条件,他的不利条件,他的困难和陷阱是什么?如果作者有思考,我们愿意倾听;如果作者有些问题思考了很多,有些问题思考得不够,那么我们可以帮助思考;这就是参与讨论和批评的人应有的责任。那我可以说一说对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我就觉得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我们很困难,困难在哪里?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们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是提高得很快的,基础训练创作水平都提高得很快。能写出完整的、协调的、生动的、老练的、好看的作品的人现在已经非常多。能写出这样字的人很多,但是我们要问:如果有100张这样的字放在这里,你说哪一张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很难说,那很可能一张都很难挑出来。那我接下来就要问,怎么判断他的意义?是你在书法史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表现手法,还是做了一些排布上的尝试,还是做了一些怎么样的努力?他才会具有意义,这都是问题。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关于书法的历史和性质,我做过一些个人的思考,对他的性质也有一些我自己的解说,我觉得我自己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有观念的思想,就是对书法这件事情我个人有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我们现在谈一件书法的时候,我们关于这一件书法能说什么?非常困难。举个例子来说,王羲之的《丧乱帖》,我们可以说他书法的性质,说他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他当时的心态,历史背景等全部都可以说,但是关于这一件作品你能说多少呢?就是从信的内容说起吗?如果还是说到我当时说的书法的总体性质,那跟我们说《频有哀祸帖》有什么区别呢?我找不到。但是我们说小说不会这样,说美术作品不太会这样,他有一个题材问题,是说他的很好的“入口”,但是书法作品的时候,他不足以作为一个充分进入的“入口”,这就造成了这一件作品、这一批作品,也包括这个人展览的所有的作品的意义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许多写得好的作品,你可以说他写得不错,但我问你有什么意义,却说不出来。我们说的,就是一个阐释的困难,比如说《丧乱帖》,你说这一件作品到底怎么样?我们《红楼梦》小说和《聊斋志异》的差异,可以说很多很多,而《丧乱帖》和《频有哀祸帖》的差异你说说看,非常难。比如说一件好作品,我们说完整,比如老陈你做了个作品不错,我心底里喜欢你这个作品,说做得好。但是你说老邱,他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我说不出来,我找不到,现在我们书法的整个创作都面临这样的困难。包括全国的大展,获奖的,比如一等奖的,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作品还不错,但是有什么意义?我不太找得到。
我还要说到第三层问题,比如现在评价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我要开口说这一件作品好,有价值,它就要做到两点:第一点,它要能让我感觉到这件作品中它把握了传统的核心的东西,并且是真的把握住了,和别人不一样;第二,它同时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话,我就会从心底里承认这是件有意义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极端的罕见。如果我们时代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话,那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不会有大的前途。这是我现在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我还是说书法作品对于整个书法领域的意义。第三点,书法对于当代视觉包括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它能不能作出重要的贡献,或者说能不能作出贡献?我对书法界的朋友谈这个问题谈得不多,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林散之,我认为是一流的书法家,贡献可以和历代很多书法家媲美。但是林散之对当代书法艺术影响很大,对中国的绘画、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和其他中国的视觉艺术,他有多大的影响?很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觉得要改变,我觉得有可能改变,但是怎么做,要大家努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一件书法创作,我们不能仅仅在我们书法内部得到评价,你想很多年以来,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全国展等等活动,说实在话,都是在专业圈子里活动,来自外界的反映我基本看不到什么,媒体的有,但媒体的我认为不算。真正对当代艺术、当代文化、当代视觉,我们怎么贡献,有没有可能贡献,如果有,贡献应该在哪里?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太多了,但是这样一个展览能让我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已经觉得它够重要了。
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像陈振濂这样的、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书法家。作为书法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教育、理论、创作、还有管理工作等很多个方面,所有这些方面我觉得有一个突出的印象,有两点:首先他在这几个方面都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其次,在搞理论的这一批人中,他是对当代创作关注比较多的一位,这当中有许多他提出的,包括刚刚周俊杰讲过的流派以及对于他的争论,这些不管是正面也好,还是负面也好,他都是经过自己的研究对当代书法产生了影响,他有推动的作用。这些我都觉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下边我就说四点:
第一是关于展览。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繁荣已经够繁荣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使这一门艺术在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当中确立它的地位,发生它的影响。陈振濂这个展览我很喜欢,那种全国性的大展我早就有点烦了。书协举办的这些展览,很大程度上在推动群众运动的发展,有它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把握不好的话,会消减这门艺术的本体魅力,我越来越觉得需要提高它的学术性,也就是陈振濂在他《序言》里边所讲到的,就是怎样使我们的展览可赏可读。现在有形式有语意内容,讲笔墨,也讲文词含义,讲功力也讲才情,有韵致的、有意思的、确实有看头的展览是太少了。
第二,这个展览体现了陈振濂的特点,他很有思想性,他在构思这个展览的时候,非常注重这个展览应该有整体的构思,它应该是什么理念,然后怎么分层次,怎么样达到刚才说的那个目的,办一个真正有意思有看头的展览,它的学术性比较强。这个展览有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一个“创”字。振濂在他的文字里面也说到了怎样避免“习惯性书写”,所以他在展览的结构,作品的形式,都突出一个“创”字。我觉得这也是对今天的展览来说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个展往往几十幅作品,面貌基本上就一种两种,它看不见作者在办这次展览的时候他自己的理念。此次展览给我们很多启示,包括他这次展览所出的一本书,也给人更多的启发,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陈振濂还有很不简单的一点,他这些年来,教学、理论、创作、管理,头绪非常复杂分散,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当中,他在创作上能够保持不断创造进取的态势,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一批人特别有启发,怎样保持这样一种劲头?他显得精力充沛,意趣鲜活,这个展览给人这么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且他始终把握住了本我的文人格调和高尚的品味,我觉得是很不简单的事。刚才几位没有谈到的,他除了他的书法本身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在做。另外,近十年来,又参与了一个行政管理的工作,有些人对这有非议,但我是这个看法,第一这个工作不是他的主动选择,就是说整个人生的道路走到这一步就这样了,各种因素促成是这样一种状态,但就是这个行政管理工作,会对人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包括精神状态,这个行政工作和艺术研究比起来,思维方式应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从整个大人生的角度来看,还是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现在的书家当中,于右任就是例子,我常常在想,于右任他表现的不是那种一般的小文人气,文而弱,文而薄,文而小;他不是那种一般的文人气,那种闲情逸致,他是刘熙载和黄宾虹所推崇的那种典型的“士气”,在刘熙载和黄宾虹的很多论述当中,把“士气”是放在第一位的,是高于这个所谓的“文气”的,我觉得陈振濂在这个方面的经历,只要自己在生活中、精神中善于转换,仍然有助于他自己在艺术上的东西,有这样经历和没这样经历的人是不一样的,它对于扩展人的眼界,扩展人的胸量等方面都有好处,关键是自己怎么对待这件事。所以这样一种行政管理经历对陈振濂有间接的好处,从作品当中,我们应该看得到他这样的一种变化,这个是我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就说作品本身,草书是他本身的这样一种“陈家样”的行草书的格局上,向着大字的一种拓展,他的行草书来自于宋人、晋人,又寄情于当代,但是他又有很明显的特点,不受时流的影响,我们当代创作中,比较风行的是“民间调”,还有就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在模仿二王基础上的创作,我觉得他对这两种都不趋同、不仿效。他是以自己的凌健潇洒静逸为自己的风格特征,特别是他的这种文气、士气、书卷气,他不是从古人那里模仿出来的,而是发自自己内在真实的一种很鲜活的文人书卷气,这个我觉得特别的可贵。不仅如此,他较之于过去的他本身的行草书创作,又有进一步的推进。一个是笔法,我觉得比过去更加富于变化,既有率意自然,又避免了粗劣。第二字势更富于字和字之间动态的联系,这是比他过去的作品有进展的地方。第三个就是章法,他的章法布置和他文词内容的选择能够相得益彰,而且作品章法的形式上,他很有创意,比如说汉简的那个部分就很有代表性。他力求避免一种习惯性的书写,这是第三个有推进的地方。第四个推进,我觉得是更重要的,他在过去韵致潇洒的基础上,增强了气骨的稳健和深厚度,这样他就比较好地做到了黄宾虹所说的“气间韵行”,气和韵两者他融合得很好。我记得王国维在评南宋词的时候,曾经评到姜白石的词,他是批评姜的词,他认为是“格调文雅,但是缺乏真性情”,他说陆放翁的词是“有气而乏韵”,这是王国维的提法。我觉得这个品评用之于书法是很恰当的。怎么样做到气和韵能够兼顾。我觉得在行草书中增加气骨、风骨这方面,陈振濂还是比过去推进了一步,比较好地做到了气骨和韵致、性情与格调这样一种统一。较之于以前笔法章法结构方面,这一点推进更为重要,我觉得这个和他整个人生的经历、人生历练方面的进步是有内在联系的。
最后我就提两点希望,一个是线条,我比较喜欢他温融的东西,如果能够再增加多些,就会更好。刚才朱以撒讲到的我也很赞同,潇洒的东西表现的时候,怎么样通过线条内涵的变化让意韵能够更曲折一些,如果这样的话,艺术表现的深度会有增加。第二个,在作品形式丰富的同时,给予笔势的运动,通过笔势的运动来引领章法结构的变化,这样的话我相信会更好。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我非常赞同邱振中先生开场就讲的第一句话:陈振濂先生的这个展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串非常有力量感的名字,而正是由于这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了中国书坛的脊梁。而今天陈振濂先生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以“线条之舞”的个人的书法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多方位来理解、剖析他作为书法家、教育家、文人乃至于行政领导这样一个陈振濂先生的机会。通过刚才粗略地赏读,我感受到陈振濂先生在他的书学历程中呈现出三个特征来:
第一个,与生俱来的、勇于拓荒的理论家气质。大家都知道,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院派书法”,继而又提出“魏碑艺术化运动”、“新帖学”等,而他的每一次学术主张的提出都在当代书坛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强烈的关注。这一点也和他自己的“如果没有创新点就绝不出手”这样一种理论家的气质是很有关的。正是这一点,在当代书坛构成了一种陈振濂式的气象。
第二个特征,陈振濂先生是一个跨学科、立体型的书法家,他不仅在教育、书法本体,而且在国画、篆刻等领域也有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曾经无意地检索他送给我的资料,他出版的书籍中不仅有书法理论,有一些技法的研究,还有中西方书法研究的比较,他横跨了书法、篆刻、诗学等多个领域,而且他试图打通内在的联系,也正因为长期沉浸在多个领域之间,让他有一种创新的意识,这同样也令他在当代书坛留下了鲜明的陈氏风格。
第三,陈先生的书法形成了他的语汇和风格。他的行书能够代表他的风格。那种腾挪多姿,具有飘逸的姿态,属于江南婉约派的这样一种风格,文人气十足。而且这次他在这个基调下,又在简牍书和大字书法中有了新的探索,又构建了他新的语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氏书风”一定会流荡得更加久远。
通过我的这些想法,我认为陈振濂先生他是一种将传统的古典审美情趣和现代学者的创造开放精神结合得很好的一位书法家,而且他已经在当代书坛取得了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所以这个展览有着深远的意义。
洪厚甜(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今天能够到杭州来参加陈振濂老师的“线条之舞”的书法大展,我非常激动。我从1992年第一次见到陈老师,跟着陈老师在他班上学习,已经有20年了。20年来,跟着陈老师在一边搞教学,一边向陈老师学习。也就是说,真正地是从多方面地感受陈老师的思想:创作思想、教育思想、书法美学思想。
我们这一代书法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就是在陈老师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沐浴了老师们的思想,我们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不断地在领会、领悟老师的创作思想、书学思想。近两年,陈老师的“魏碑艺术化运动”我也是自始至终地参加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现在的“草圣追踪”我也在参加学习。从我们学生辈来看陈老师的创作思想、书学思想,我有这样几个感受。陈老师的书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第一部《书法美学》,是陈老师写的。中国的第一部书法教育学,是陈振濂老师写的。第一部《书法学》也是陈振濂老师主编的。这些创造性成果为陈老师开拓了学术视野和他的历史感——帮助选择他的学术研究的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书法艺术复兴三十年来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学院派书法”当时在北京搞的成果展也是在书法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除了感受陈老师的书学思想之外,给我更大震撼的是,我见证了陈老师的一大批巨幅作品的创作。当代书法在“榜书”这一块,我认为沙孟海老的贡献是很大的。当我感受了陈振濂老师的超大榜书的创作之后,他超越了我们的整个审美经验——既是传统书法笔法的运用,同时又是对整个书法意象的深度的审美的拓展。还有一个感受深的是,陈振濂老师去年出了一个书法题跋集子,他对一大批古典书法拓片的材料、资料的鉴赏和审度,承载他的学术思想的是他作为当代的一个学者型书法家代表的人物的思考,同时又把那种笔墨之间的天趣自然、雅致发挥到了极致。给我们的感受是,人的综合修养在笔墨之间的流露,感觉到是一个很有张力的、巨大的,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新文人形象,非常震撼。这次我来看这个展览,我得到了很深层次的享受。作为学生,我们衷心祝愿陈老师在书法创作上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书法杰作。
陈大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我是陈老师的学生,1985年我考进美院时候他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今天展览,我们主要还是来听听各位老师的看法的。因为我们从1985年到现在,都是他给我们看作业看作品提意见,我们也想听听、看看他的同辈是怎么给他提意见的。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同样是写书法,尽管是写同一个帖,理解也不一样。我想陈老师那么多年,他对书法有他的独特理解,这个独特的理解在人家眼里是怎么看的呢?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看法,我们在这里有机会更多地验证一下,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看法。今天晚上年轻人跟陈老师还有一个座谈会,所以我想先保留一下。谢谢!
主持人刘恒:
应该说,会开得很好,通过大家的发言,也看得出陈振濂的这次展览是一个很成功很好的展览,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觉得一个展览是否成功,是否有价值,关键看是否能引起观看者的思考,而不在于作品的技巧如何,个人的风格如何,那都是对作者本人而言的。刚才在发言里面有大家对陈教授的全面的评价,也有对他某些类别的作品的判别和意见,甚至有对他某一件作品的分析,我想这些谈得已经是各个层面都涉及到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那些超出了陈振濂以外的讨论,或者说那些思考,是这个展览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比如说我,一来到这里,他的作品我总算熟悉了,看过很多,虽然展览之前他有两次提到说,这里面有一部分作品他是很有想法的,是有一些突破的。但是我觉得进了这个展厅还是传统的面目,包括汉简,他的写法,包括小字的题跋,这个都是中国传统的形式,在古代经典中比比皆是。当然这里面有他个人的用意,包括临摹的,但是我觉得没有超出传统的样式,那就引起我的一个思考,究竟什么是书法理想的样式?我们从事书法的人心目中的书法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式的?我看陈振濂像八爪鱼一样,各种领域都有涉及,除了琴棋不知道,书画、诗歌什么都有了,但是他的书法背后还是他那个样子。通过他的展览,我明白这么大的大家,这么一位有名的人物,他的书法也还是要承传传统的样式。这是我看了展览的一个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能够引出超乎他作品以外的书法的普遍的问题来进行思考,这是这个展览很重要的一个意义的体现,或者如邱振中教授所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展览。
【录音整理】:梁宜、盛杰、王俨
(本纪要刊登时有删节)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